本帖最后由 chen9001 于 2013-6-24 09:02 编辑
本来,几年前中央搞的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就是想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寻找一个"新的活法".
结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上海为例,该转制的,除了"上滑"变成了"上海滑稽剧团股份有限公司"(名称实在有点"不二不三",真的很"滑稽"),其他......
楼主的建议都有一定道理,拿沪剧来说,其实三个院团或多或少都在这么做,有的团为了减少日常开支与演出成本,甚至舍弃了现场乐队而放伴奏CD(我是持反对意见的,当演出场次少的话,做伴奏碟片的平均使用成本高于使用现场丝竹乐队的成本,几年前某"滑稽工作室"有过先例),这样做对演员的演唱带来很大难度(基本调,以及快板慢唱,紧拉散唱,三角板,沪书调等等自由节奏型的曲调势必要被大量"规避"),所以这不是一个解决"生存问题"的根本办法.
我建议,有关部门牵个头,让专业院团放下点"身段",向民营剧团取取经:他们的"小日子"是怎么过的?他们的"困难期"是怎么熬过来的?可能从中会受到不少启发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