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扫码查看手机版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资讯
家园
Space
瀑布流图文
帮助
Help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登录
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本版
帖子
用户
帖子
好友
日志
相册
记录
道具
勋章
收藏
分享
任务
道具
广播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沪剧专题栏目
›
戏迷交流
›
【转载】沪剧名角华雯的坚持:沪剧前景依然大有市场 ...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转载】沪剧名角华雯的坚持:沪剧前景依然大有市场
[复制链接]
来源:
白水
2012-6-12 23:31:30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注册
x
【转载】沪剧名角
华雯
的坚持:沪剧前景依然大有市场
2012年6月11日 09:17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华宾 曹磊 选稿:杨洋
东方网记者刘华宾、曹磊6月11日报道:2008年,宝山沪剧团建团60周年时,正值剧团创始人
杨飞飞
从艺70周年,剧团团长华雯一口气干了三件大事:重排杨派名作《茶花女》,再演现代改革大戏《宝华春秋》,沪剧“五朵金花”贺杨派联袂演出。一时间,在上海戏剧界引起轰动。
时隔四年,一代沪剧宗师杨飞飞离开了人世。没有大师的沪剧舞台,艺术生命力还有多久?沪剧的未来如何再现辉煌?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走近那些舞台坚守者,听一听他们对沪剧的追求与梦想。
一颗皮蛋也要分着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极盛时曾经创造了辉煌的舞台效果,形成王派、袁派、解派、邵派、丁派、石派、杨派等众多唱腔独特的流派。然而,到90年代中后期,在多元文化和市场浪潮的冲击下,沪剧开始急速滑坡,专业院团一个个解散,至今只剩上海沪剧院、宝山沪剧团、长宁沪剧团三颗“种子”。
市场不景气时,剧团生存有多难?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依然记得,一直到2000年,作为“梅花奖”得主、团里的台柱子的她,每个月工资还不到1000元,年轻演员更只有300多元,“就这样还经常发不出,全团30多个人,就像群少人管的野孩子。”那时候,台里一位老演员,每天往冰箱里放馄饨,整整吃了一个月。一对小夫妻,一个皮蛋也要切开来分着吃。
极度的困境中,不是没有过动摇。华雯说,整个环境不好时,剧团也曾面临解散的“传言”。“一开始,团里的演员都盼着解散,因为一旦分流到文化馆、图书馆,至少还有政府养着。但是,真到了听闻有解散方案,心情又变得异常沉痛,谁也割舍不了那份爱,都不想做寄人篱下的亡团奴。”
一度,一心只想做名好演员的华雯,暂时放下了沪剧团长的担子。那一天,确认这个消息的时候,华雯的脚步变得从没有过的轻松,因为再也不用为发不出工资犯愁了。然而,才过没多久,烦恼又汹涌而来,“做了几年剧团的领头羊,成天为剧团的前景焦虑,总觉得头顶上有块乌云,整日惶惶不可终日。现在,头顶的乌云终于掀开了,又觉得这块乌云好珍贵。”
生性好强的华雯,有个“顽固”的信念:看似山穷水尽,再坚持一下,就会换来柳暗花明。这个信念,支撑她重返团长岗位,带领宝山沪剧团,坚守至今。
在坚持中等待转机
确实,转机总在于坚持。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报纸上一则报道说,中国产品因为质量上“欠火候”,几乎产生不了世界名牌。华雯据此产生创作灵感,组织编写了质量监督主题的《东方彩虹》。
那时,宝山沪剧团一年的财政补贴只有17万元,仅够给剧团三十多号人缴纳四金。排演新戏,钱从哪来?华雯带着演员到企业“下生活”,也顺带拉拉赞助,七拼八凑要来了18万元的赞助费。剧团在延安剧场定了一个月的演出场地,最后,这出戏连演了25场,艰难的沪剧团由此缓了口气,“仿佛濒危的人,又恢复了心跳。”
2003年,剧团从区文广局讨来45万元,排练了现代农村改革戏《田园梦》,为了尽量抠出点排练经费,主演华雯每天挤地铁上下班,和演员们一起吃盒饭,摸爬滚打连排了两个月,最终只花了37万8,排下整出戏。不幸的是,后来赶上非典,这出戏停演了半年多。
2006年,宝山沪剧团重排《田园梦》,并改名为《宝华春秋》,取得了非常好的演出效果。戏里讲述女干部金兰云勇往直前、敢闯敢干,带领郊区实现城镇化的过程。华雯说,她对兰云这个角色非常亲,兰云的永不懈怠、勇于否定自我的精神,仿佛正是为她而写。
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又值宝山沪剧团建团60周年、杨飞飞从艺70周年,剧团再次复排这出精品,取得了轰动效应。从这时候起,宝山沪剧团坚持两年排一出新戏,经营和演出都有了起色。
《红叶魂》是华雯最喜欢的几部戏之一,在这个她入戏最深的故事里,华雯用心活在了主人公王瑛的世界里。
初排《红叶魂》时,华雯有很多顾虑。这出戏讲的是四川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的先进事迹,沪剧的唱腔缠绵柔和,适合演三四十年代的西装旗袍戏,如果演个严肃的纪委干部,会不会一开口就“演坍了”?华雯几次到巴中、南江等地“下生活”,终于给整部戏找到基调:就演一个真实的普通女干部。“这符合沪剧柔美的特点,最终恰恰丰富了人物。”排练过程中,华雯特意加了很多真实细节,比如,王瑛平时下乡办案,再苦再累也不怕,但一碰到毛茸茸的小动物,就会吓得跳起来,华雯就加入她怕小老鼠的剧情。演出这出戏时,许多观众感动落泪,乐队指挥在台下一边指挥一边哭。最终,《红叶魂》被评为2009年度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剧目,2010年作为上海市唯一的参展作品,参加文化部新剧目创作展演,获得全国性优秀剧目奖。
期待沪剧走向新生
一生与沪剧结缘的华雯,22岁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后又拜入沪剧名家杨飞飞门下。从艺30多年,演过女厂长、女警官、女监理员,当过夫人、小姐、丫环,扮过洋太太、女英雄、女支书,还一度有机会进入影视界。为什么对舞台始终不离不弃?原因只有一个字:爱!
华雯向记者说起,按照政府买单、文化下乡的方式,剧团每年会到田间地头免费演出。起先,她并不乐意,毕竟是田头戏,根本不能体现沪剧的水平,只是看在一年有40万的演出费,正好拿来给大伙发工资。但是,演过几次后,大家再也离不开这些田头舞台。“演员最在乎的是观众,哪怕只坐着几十号人,只要听到台下掌声雷动,演员就会兴奋起来。”华雯说,演员天生不能脱离舞台,不管是正式的舞台,还是乡间的草台,观众的热爱,让他们不能自已。现在,剧团每年至少下乡演出一百场,“只要有观众喜欢看,我们就愿意一直演。”
不过,剧团要运作下去,总要面对市场压力。华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次单场演出,外聘的演员和舞台工作人员的费用,再上场地的租赁费,演出成本要八、九万元。这“逼”着剧团把票价定到两三百元,却又把很多喜欢沪剧的观众拒之门外。怎么办?区政协委员华雯总是呼吁,政府的文化惠民工程,要把票价真正降下来,让普通观众走进正规剧场,享受高水平的演出。
是不是政府出了钱,就一定有市场?华雯说:“这么多人喜欢,怎么会没前景?”她从《宝华春秋》、《红叶魂》中找到信心,沪剧不一定非演鸳鸯蝴蝶派的苦情戏,也不必只排宣教味重的所谓“正剧”,只要是弘扬人性中的真善美,挖掘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现代沪剧一定大有市场。
现在,宝山沪剧团已经从差额拨款单位,转为区级全额拨款单位,解决了在编人员的后顾之忧。不过,剧团的在编人员只有十六个人,而演出一场大戏至少要八九十号人,最小规模的折子戏田头演出也要三十个人,剧团在人员经费上依然捉襟见肘。从艺三十多年的华雯说,自己的一大遗憾就是,最喜欢的《茶花女》排出来却没法演出,原因就是如果完全靠走市场,就要让观众承受300元的高票价,结果这样的好戏“剧团演得了,观众却看不起。”
好在,剧团已经在尝试一些市场化探索,今年排练的重头戏《挑山女人》,为了赢取最佳的艺术效果,甚至一度更换编剧,重新再磨合、再创作。华雯说,她对这部新戏,充满期待。
作为沪剧团的团长,华雯还说,她最着急的是,沪剧的后继传人,实在太少。
自报家门——我是一个兵,普通戏曲爱好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显身卡
大神点评
16
鸣鸣
2012-6-13 07:00:19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华雯的忠实粉丝!我家就在宝山文化馆旁边,每次她们来演出,不管看没看过,有没有票,我都千方百机的去看!期待新戏上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2yd
2012-6-13 07:05:4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yd 于 2012-6-13 07:11 编辑
华雯把新编剧定向为挖掘转型期社会问题,绝对是正确思路,演老戏是传承艺术表现手法,但老戏的内容毕竟与现代生活脱节很大,缺乏生命力。从转型期的热点问题中寻找素材,从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中,展示我们在曲折碰撞的过程中前进的改革历程,应是现代沪剧的主旋律。排除宣教味、反对假大空,贴近生活,用真实真情的艺术手法演示我们取得的伟大进步,是沪剧生存的关键。
华雯是为杨老师编新剧的最佳人选,真诚期望华雯能牵头谋划反映杨飞飞赵春芳艺术爱情之路的新剧,真诚期望政府部门支持华雯创新,足量拨款,全程绿灯,集当今最强创意、编剧、作曲,组成最强大团队,把这个新剧做成世纪经典!
沪剧己经很多年没有值得夸耀的新作了,这是地方文化管理者的耻辱,期望管理者在中央发展文化的号角下,迅速跟上不掉队,在繁荣沪剧过程中展示领导者的责任心及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阿杜
2012-6-13 07:47:48
显示全部楼层
为华雯叫好
祝你象不谢的花开放在沪剧花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zxhanmimi
2012-6-13 08:06:12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yd
的帖子
老师说得好!反对高、大、空!期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确切传承!名符其实传承!
朋友们好!祝你健康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滩簧西乡调
2012-6-13 08:36:0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滩簧西乡调 于 2012-6-13 08:38 编辑
其实,只要情节感人,人物有血有肉,唱腔动听有韵味,那么,不管是老戏还是新戏,都能受到戏迷的喜欢。而从以往沪剧成功的经典例子来看,应发挥其善于从家庭戏入手的特长,“一滴水见阳光”,去反映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切忌空泛的所谓伟大主题、讴歌时代。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ujunwen
2012-6-13 10:37:39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龚山荣
2012-6-13 10:47:19
显示全部楼层
秋高气爽重阳日,祝各位网友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aoju
2012-6-13 21:42:30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顾亚平
2012-6-14 09:46:32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薄薄
2012-6-14 10:01:39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贝贝
2012-6-14 11:20:31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逸夫午台成了中老年人剧场(戏剧剧场)。兰心大戏院成了青年人剧场(话剧剭场)。二个剧场显示不同观众与生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hen9001
2012-6-14 15:21:54
显示全部楼层
送戏到农村,虽然是为生计所迫,但一个正规剧团能坚持这样做,由不得要赞扬一声:宝山团,了不起,勿容易!
关于编排赵杨两位艺术爱情的沪剧,我想提些不同意见:<申曲之恋>实际就是同类题材的作品,所以再另搞一个,有必要吗?若把落笔的重点放在40年代,那么又有越剧<舞台姐妹>,沪剧<一个明星的遭遇>以及<黄梅戏女皇>等在,很难再出新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shym0318
2013-7-1 10:20:01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的艺术,在于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风雨同舟
2013-7-3 08:20:34
显示全部楼层
华团长,戏迷喜欢你,感动,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表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热心会员
热心会员
原创达人
原创达人
无私奉献奖
无私奉献奖
优秀版主
优秀版主
本站精英
本站精英
白水
好友
发布
40
粉丝数
355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