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柏梁教授研究生教材自学笔记——9
状景抒情和诗情画意的统一
这是绪论第三部分第二个小标题。
有人把中西方小说做比较,总体上来说中国的小说作家相对缺乏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讲故事很行——这一点比老谋子强多了;但是尤其是内心活动的刻画不如西方好些作家的功力。
或许这也是几千年来的积弊,不重视人一个个个体。管你在想啥呢。把来龙去脉故事讲全就行了。
可是,中国的戏曲却正如后来引进的话剧一样,在心理描写上十分出色。
西方的话剧和小说不同,其状景功能也是比较差的远不如小说。
但是,中国的戏曲在这一点上也是足可以骄傲的。
先来看景物描写——烘托场景制造气氛十足到位。
沪剧传统剧目也是滩簧戏的一部传统剧目庵堂相会。今年戏曲春晚上海沪剧院钱思剑演唱的就是其中搀桥一折男主角陈阿兴出场时的唱段。
春二三月草青青
百花开放鸟齐鸣
蝴蝶高飞成双对
蜜蜂成群采花心
今年逢着交春早
塘里芦芽叶苞青
豌豆花开九连灯
菜花落地像黄金
萝卜花开白如银
蚕豆花开黑良心
一方面表达场景时间,一方面引出对岳父黑良心的痛恨。下面接着的唱词则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蚕豆花开黑良心
好比我岳父金学文
我有心摘去它的头来拔去它的根
想一想对勿起种田人
再想举的一个例子还是沪剧——啼笑因缘中的裂券一场里男主角樊家树出场时的唱段。
晓雾迷蒙古柏耸
苔青露湿寂无声
开头两句就很好地衬托出他望旧景心凄然的状态。
顺便说一下,今春二月上海沪剧院演出告示中把这一经典唱段第三四个字搞错了——写作弥漫。早就有人指出至今没有订正。
非常有文才的上京编剧冯刚先生创作的王子复仇记,一开场王子子丹前去寻找父亲亡魂,那一段环境渲染的唱词编得相当出色——突显了中国戏曲的文学性,及其状景刻画的细腻。
手头一时没有这一大段唱词,就跳过去看下面这一段子丹的心理描写。
子丹:
【反二黄散板】
这躯体是存是灭难掂量,何去何从在哪方。
忍受着命运的毒箭,抑或是挺身反抗。
【原板】
扫尽了人间苦难,孰贵孰贱,叫人思虑长。
谁甘愿忍受这人世劫难,谁甘愿忍受这岁月无常。
谁甘愿将生命的重负就独自扛,任凭它层层摧折压断了脊梁。
皆因是解不透死后秘境,一个个犹豫彷徨心志迷惘。
默默地承受这人间苦楚千万状,断不肯抛却下负重的形骸,将朽的皮囊。
层层顾虑褪血性,教人心懦弱,壮志皆消亡,壮志皆消亡。
莎士比亚笔下王子哈姆雷特心理活动的内心独白到了中国戏曲里就是这大段唱段。
戏曲本来就有的是这一类场景——表达脚色心态,还有的是旁唱,可以扩展到双人三人等等。
著名的这类内心活动比如阿庆嫂刁德一胡传奎三人轮唱。
凡是净场唱,则可以说都是这样的内心独白。
话剧雷雨中四凤很苦闷,她妈妈要带她明天一早就离开内心的痛苦难以排解——采用的就一句台词:天哪!
到了沪剧里面,就是著名的唱段——独对孤灯呆思忖。曾经有筱爱琴杨飞飞前辈演唱,成为经典;后来又有茅善玉洪豆豆演唱,十分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