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扫码查看手机版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资讯
家园
Space
瀑布流图文
帮助
Help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登录
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本版
帖子
用户
帖子
好友
日志
相册
记录
道具
勋章
收藏
分享
任务
道具
广播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沪剧藏品专栏
›
老照片
›
发几张丁是娥老师的照片
返回列表
发几张丁是娥老师的照片
[复制链接]
来源:
滩簧西乡调
2010-2-5 11:01:52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注册
x
丁是娥
老师和松江有很深的缘分。松江摄影元老吴四一拍过她来松演出的许多照片。
丁是娥在松江城东公社联民大队演出
上世纪50年代,丁是娥来松演出时与陈永康合影
松江城东公社联民大队农民群众观看丁是娥等演出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显身卡
大神点评
19
滩簧西乡调
2010-2-5 11:15:19
显示全部楼层
【链接】农民科学家陈永康
出身于松江车墩镇(原华阳桥长岸村)的陈永康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农民科学家,全国劳动模范。1952年,他被评选为华东地区和全国水稻丰产模范。195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历任第一、二、三、四、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他还曾任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省科协副主席等职。1965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科学奖。
科学种田务实求真
陈永康青年时代练就一手种田的过硬本领,年轻时就挑起八九口之家的生活重担。20世纪40年代,他从邻乡采回一个好稻穗,用“一穗选”的育种法成功选育出“老来青”晚粳稻品种,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田状元”。
1951年,他用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栽培七八亩“老来青晚粳稻”,获得高额丰产。经专家、技术员核产,平均亩产573.5公斤(1147斤),其中有一亩田亩产达716.5公斤(1433斤),创造了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纪录。
1958年浮夸风盛行时期,各地大放粮食高产“卫星”,有人希望陈永康也放一颗“卫星”。他们看了陈永康的水稻丰产试验田,问:“能收多少?”陈永康想,眼前的水稻,长相是不差,秆粗穗大,整齐清秀,亩产一千一二百斤是可能的。但现在离收割还有不少日子,往后天气怎么样没把握,话不可说满了。便答:“弄得好,能收千把斤。”
问话的人很诧异:别人的稻子长得比你的差,都说能收几千斤,你怎么只能收千把斤?有人因此批评他思想不解放,右倾保守;好心人提醒他,产量报高一点,跟上形势。陈永康坚决地说:“高产靠种出来,不是靠吹出来的。”他甚至给周恩来总理写信,倾诉心中的疑惑。
研究水稻成果斐然
陈永康只读过两年私塾,不懂多少高深的农业科学理论。但他作为一名农民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却一点也不缺。1958年因提出单季晚粳稻“三黄三黑”看苗诊断的整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他被调入中国农科院江苏分院,任特约研究员,
60年代初,陈永康与江苏省内外的作物栽培、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和植物保护等学科的专家一起,从理论上探明了水稻叶色黑黄变化的生理基础及其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高产理论”。1964年,在亚、非、拉美和大洋洲44个国家参加的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上,他与同仁联合发表了《晚粳稻高产的看苗诊断和栽培措施研究》学术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陈永康的水稻高产技术自50年代即在江苏全省以及长江中下游主要稻区大面积推广。1955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到他所在的松江县联民农业生产合作社拍摄科学教育片《培育壮秧》。尤其是60年代,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太湖地区建立基地和样板,以点带面,层层推广,陈永康水稻高产技术应用面积达700万公顷,创造的经济价值达数十亿元。陈永康对提高大面积水稻生产的精耕细作水平和实现高产稳产,对中国栽培技术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楷模,是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典范。1978年,他的科研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朴实品质令人敬佩
陈永康成名后,全国各地来向他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怎么教人家?必须现场技术示范。但是有谁知道,春天搞秧田现场技术示范,脚踩水田烂泥,冰凉寒气钻心;夏日则头顶骄阳,水稻地里热气蒸人。既要操作,又要讲解,繁重又辛苦是不难想象的。由于来参观的人多,示范就要增加场次,有时起早带晚,连续8小时、10小时操作,即使年轻力壮者也未必力所能及,何况那时陈永康已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可陈永康却从不推辞。
搞稻作高产栽培研究,常常要下乡蹲点。每次出差,陈永康总是背一只草绿色帆布书包,脚上一双旧的塑料凉鞋。下乡考察,一到目的地,就把鞋子留在招待所,赤脚走路,说是赤脚风凉,好走。别人担心他戳破脚板,他告诉人家,他的脚底板练出来了,不怕戳也不怕烫。他还风趣地说:“什么鞋的鞋底都是越穿越薄,只有我这双‘鞋’最实惠,鞋底越穿越厚。”劳动人民勤劳、朴素的品质,在陈永康身上从头到脚处处都得到了显现。
生活中的陈永康也朴实得可爱。改革开放后,日本友人送他一个小闹钟,用了很长时间,后面的旋纽坏了,买不到配件。一次,陈永康到丹阳出差,特意买了一个小老虎钳,用老虎钳可以给闹钟定时,他开心得不得了。他每次出差在帆布书包里总是装着老虎钳和小闹钟。陈永康人胖,睡觉爱打呼噜。出差在外,安排房间时,他总不忘对人说起这个“特点”,生怕影响别人睡眠。所以,农业系统开会,会务组总特地安排一个听力不太好的人跟他睡一个房间。
陈永康出名后,慕名来看他的群众非常多,很多人常常和陈永康擦肩而过,却不知道谁是陈永康。因为他们看到的陈永康很普通,和大田里劳作的老农民没什么两样:脚上不穿鞋,灰布短裤对襟白布衫,黝黑脸庞,两手老茧,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有一次,陈永康赴吴县传授晚稻高产栽培技术,县农业局的同志开车到火车站去接他,下火车的人都出站了,就是没见到陈永康。原来,陈永康戴着一顶草帽,穿着中式的土布衫,在下火车的人群中不声不响地自己走到县农业局去了。1963年夏天,陈永康应邀回松江老家考察,顺道回长岸村看望乡亲。乡亲们听说陈永康回来了,争着来看看他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人们看了又看,亲切地说:“科学家还是泥腿子。”
1985年3月9日,陈永康在南京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但凡是和陈永康打过交道的人,无论是陈永康的同事、学生,还是老朋友、老相识,说到陈永康都是滔滔不绝。一个去世20多年的人,他的音容笑貌、他的风骨精神,仍然活在大家心中。陈永康,一位杰出的农民科学家!他是我们松江人的骄傲!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izhenmin
2010-2-5 12:09:1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zhenmin 于 2010-2-5 12:10 编辑
沪剧与农村、农民是鱼水关系,沪剧起源于农村,沪剧的发展必然也离不开农村,丁是娥老师身体力行,到农村为农民演出,与农民交谈,体验农村生活,为沪剧舞台人物的塑造和创造提供翔实的生活基础。希望,现在的沪剧表演从业人员,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沪剧表演艺术家的优良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pm352357
2010-2-5 15:43:41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照片现在难得见到 希望类似照片的朋友多发点这样的照片 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氛围 特别是沪剧院的那些专业演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pm352357
2010-2-5 15:44:18
显示全部楼层
更需要多多感受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大懒猫
2010-2-5 16:40:37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来自大众,艺术又服务于大众,丁是娥艺术家做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贝贝
2010-2-5 19:14:45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滩簧西乡调"老师的报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白水
2010-2-5 19:31:28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滩簧西乡调"老师的报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镀金少爷
2010-3-15 11:01:16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滩簧西乡调"老师的报导!
资料难得。
要学唱戏,先学做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江南雨
2010-4-6 12:50:21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滩簧西乡调
照片让我们增加了解沪剧的历史知识。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上官凡岑
2011-3-31 05:29:0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ffdsdwe
2013-12-3 11:42:21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的皇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叮铛铃
2013-12-12 18:01:09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留玉米
2014-2-24 09:18:16
显示全部楼层
好珍贵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还有一些帖子被系统自动隐藏,点此展开
返回列表
发表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浏览过的版块
名家反串
原创达人
原创达人
无私奉献奖
无私奉献奖
优秀版主
优秀版主
本站精英
本站精英
热心会员
热心会员
滩簧西乡调
好友
发布
24
粉丝数
204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