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扫码查看手机版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资讯
家园
Space
瀑布流图文
帮助
Help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登录
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本版
帖子
用户
帖子
好友
日志
相册
记录
道具
勋章
收藏
分享
任务
道具
广播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沪剧专题栏目
›
戏迷交流
›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观沪剧《胭脂盒》有 ...
返回列表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观沪剧《胭脂盒》有感
[复制链接]
来源:
又见蔷薇开
2010-7-4 13:35:44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注册
x
《胭脂盒》的确是出好戏,不说别的,就为剧中怨女痴男的伟大爱情而感动着。虽说是一出原创新剧,但看过以后的确不一样,深深地感慨着爱情的伟大与神圣,更钦佩此剧的编导为沪剧度身定做了这样一出精美绝伦、深刻隽永的西装旗袍戏。
此剧包括了好多创新元素,也为今后的沪剧创作打开了一条新路。首先,在讲述沪剧故事的同时,添加了“画外音”——评弹说书艺人画龙点睛的场边引唱,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演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仅增添了新意,更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有力的线索。此剧本是改编至香港著名女作家李碧华的《胭脂扣》,把原来小说中的故事地点香港放到了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原主人公如花的舞女身份转变成了常以男装装束打扮的评弹女艺人,把如花打造成一个敢爱敢恨,又嗜戏如命的真女人,这样的安排显然是编导的用心所在。在不经意间已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忍不住马上走进剧场好好感受一番。
依我个人之见,此剧的这番新意之所以能够如此吸引我,让我看到了沪剧今后创作的新路。沪剧善于演绎儿女情长般的现当代剧目,西装旗袍戏更能演绎出沪剧与老上海的风情韵致,编导正是看中了沪剧的这一优势,才选用了李碧华的这部小说,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伟大浪漫、别具一格的爱情故事。沪剧的西装旗袍戏在突显老上海风情的同时,更是在进一步学习和揣摩人物,走进人物内心,用真情来打动观众,演绎出剧目的真实价值来。像《胭脂盒》这类新剧,通体都集中了男女主人公大量的戏码,人物复杂心境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发展而愈演愈烈,换言之,是需要靠一场场不间断的演出来逐步升华内心情感意境的,是一出能绝对考验演员的好作品。其次,新剧中没有过多陈设华丽的舞台布景,每一场场景只需几分钟的时间替换好,给了两位主演更多的舞台展示空间。另外,两位主演换服装也堪称神速,往往用不了几分钟时间就开始了新一幕,时间紧凑上去,为故事的演绎腾出了空间。
先举一个例子吧。戏一开场便呈现了书场一隅,一副对联赫然挂在两边石柱上,“如痴如梦水中月,若即若离镜中花”。这首藏头诗中包蕴着“如花”两字,是女主人公的名字,暗示着戏中的故事充满了缠绵悱恻之感,多少也显露出一个主题“情”字,寓示着超越戏以外的精神价值内涵。一个垂垂老者拿着簸箕打扫书场,停顿下来喝一壶浊酒,癫狂般哼唱起评弹蒋调开篇“杜十娘”的曲调,时而泪如雨下,捶胸顿足哀叹着人生苦短,不禁使观众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故事又经历了哪些波折,津津乐道地探寻者问题的答案。这种先入为主的开场方式显然是一个妙处。
再者,有一个十分精致的剧本结构。故事概况很简单,女艺人如花嗜评弹如生命,无奈迫于社会的束缚而不得不以男装装束打扮登台演出,而现实中却被人包养,乃是薄命女也。直到有一天去陈公馆唱堂会,再次邂逅了三年之前也来书场听书的少爷陈振邦,由此两人坠入情网,开始了一场生死爱恋。后因社会的逼迫,双双走向死亡。若干年后,陈少爷在书场做起了杂役,暗自忏悔着,内心依旧呼唤着逝去的如花。如花的侄女美眷追寻小姨妈的芳魂也来到昔日旧书场,也是个嗜戏如命的天真少女,也是她点醒了陈振邦,于是,书场再次响起绝妙双档“杜十娘”的余音……
关键是怎么演。戏曲舞台上以“情”为主,但这出戏又绝非是讲一个简简单单的“爱”字。全剧似有一种朦胧美,这种爱可以说它是一见倾心,但包裹着太多太多的人生谜团,振邦想走进如花的内心,如花为什么总以男装打扮,又为什么红遍上海滩后而突然失踪三年,这其中便包含着诸多的人生哲思等问题。正是因为在朦胧迷雾之中的特殊氛围,才使女主人公如花更具神秘感,这种爱又夹杂了一些神幻因素,显得是那样的别具一格。不消说,戏的后几幕少爷陈振邦做杂役,并改名为陈笑侬,在疯癫迷离中思念着如花,懊悔着,忏悔着,是完全仿效《胭脂扣》的小说后半段情节的,也是足以能够突显男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堂会邂逅成就了一段旷世奇缘,这一男一女就是为情所生,一个痴,一个狂,是天生的情种。而这种感情的升华恐怕只能属于戏剧舞台。
一个堂堂少爷,为了一个评弹艺人而深陷其中,并使她恢复了女儿身,而且不顾一切地追随爱情与如花学戏拼档,而在那个时代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如花也同样是个叛逆者,如花似玉的年纪正当青春年华,然命运的枷锁却使她无法挣脱事实存在的生活,依然被人包养,女儿之身无法登台说唱千古恋情,而以男装打扮演绎艺术人生。遇到了振邦才重新燃起了爱的希望,义无反顾地投入了爱的怀抱。宁愿死了,也是心甘情愿地付出一切。所以,整台演出的男女主演有了大量的舞蹈肢体语言,和以往的沪剧有了很大的不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当然了,
朱俭
和
王丽君
也着实不易,短短的三个月时间,不仅要把整台大戏吃下来,还得学习弹奏琵琶和演唱评弹,真是很辛苦的。况且演这样一出戏,用情也多,可谓是“身心疲惫”,我们得为两位青年演员的努力而喝彩。特别是君君,杨派又要唱出韵味来,还要加入舞蹈、评弹演唱等大量戏剧元素,还要学唱邵派,进行快速的人物转换,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君君真的是成长了,希望她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越走越好!
一出新戏的上演总还是有一些弊端的。故事的转场连接并不是很完美,略显突兀,也就是说突然间就到了下一个场景中,前后故事关联还不是很紧密。另外就是主演朱俭的肢体语言了。特别是他在演到陈振邦年老时的后几场戏,运用了大量的并且是很大幅度的肢体语言,以强烈展现男主角的忏悔之心,动作显然是有些夸张了。第一,时光流逝三十年过去了,陈振邦由原来的翩翩少年已成了个偊偊独行的老者,运用大幅度的肢体语言显然不太适用于主人公的年龄。第二,沪剧的功力在于大段的唱功,如若能在其中加入一段表现主人公心境的赋子板唱段,也许效果更佳。几个小龙套的角色应该以两位评弹说书人的口中一提即止,因为这出戏男女主角的戏份特别重,应该把舞台空间毫不保留地留给主演。(但除却陈振邦母亲戏份。)这样的话,故事才会更集中。
总而言之,这出新戏相当精美,今后有可能的话希望打造成精品,专属青年演员自己的大戏。沪剧戏迷朋友们共同期待着,相信演员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评分
参与人数
4
+20
收起
理由
古龙
+ 5
滩簧西乡调
+ 5
喜欢看这样的纯戏评
小楼往事
+ 5
该戏的戏核真的好
白水
+ 5
又一篇有见解的好评论。
查看全部评分
总评分 : 
+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显身卡
大神点评
4
四季相思
2010-7-4 14:55:51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分析很详尽,很透彻,欣赏了。
看来沪剧还是擅演这类儿女情长的题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无锡--老李
2010-7-4 20:16:38
显示全部楼层
期盼能经常拜渎类似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朱妙奇
2010-7-4 20:30:55
显示全部楼层
一流的剧本,一流的演员,一流的唱腔,是奠定一出好戏的基础.为文章的作者唱采;你费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古龙
2010-7-4 22:34:40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擅长演绎“鸳鸯蝴蝶+西装旗袍”三、四十年代的故事。
“未成曲调先有情”,精彩的戏评,先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表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热心会员
热心会员
又见蔷薇开
好友
发布
17
粉丝数
148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