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扫码查看手机版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资讯
家园
Space
瀑布流图文
帮助
Help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登录
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本版
帖子
用户
帖子
好友
日志
相册
记录
道具
勋章
收藏
分享
任务
道具
广播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沪剧专题栏目
›
沪剧文化
›
石筱英之子石磊撰文纪念石筱英诞辰100周年 ...
返回列表
石筱英之子石磊撰文纪念石筱英诞辰100周年
[复制链接]
来源:
剑鸣视点
2018-12-27 20:58:09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剑鸣视点 于 2018-12-27 23:00 编辑
今年是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石派”创始人
石筱英
先生诞辰100周年。石筱英被誉为沪剧界的“百面名旦”。她创立的“石派”是沪剧的一个重要流派。从艺期间,她曾成功塑造了沪剧史上诸多至今仍广为称道的经典形象:《罗汉钱》中八面玲珑的五婶;《母亲》中坚贞不屈的母亲;《鸡毛飞上天》中损人利己的顾婉贞;《大雷雨》中刻薄势利的马老太;《江姐》中侠肝义胆的双枪老太婆;《叛逆女性》中个性坚韧的徐韧秋;《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刚柔相济的杨淑英;《庵堂相会》中风趣幽默的老娘娘;《雷雨》中善良质朴的鲁妈;《芦荡火种》中纯朴坚强的沙老太;《阿必大》中欺软怕硬的雌老虎;《金绣娘》中阴险狡诈的老板鸭。她的表演朴实细腻、真切而富有光彩,善于把握人物的行动细节、入木三分。她的唱腔自然柔和、优美清新、韵味醇厚,自成一派。石筱英先生的表演曾被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先生称之为“中国戏曲的斯坦尼”。
石筱英之子石磊在《文化月刊》撰文《石筱英与雌老虎——纪念我的母亲、沪剧表演艺术家石筱英诞辰100周年》,本站经石磊先生许可特作转载,以纪念沪剧表演艺术家石筱英诞辰100周年。所配图片由马建明(剑鸣)拍摄 。
石筱英与雌老虎——纪念我的母亲、沪剧表演艺术家石筱英诞辰100周年
石 磊
1918年,我的母亲、知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石筱英诞生在上海南市(南市区曾是上海市市辖区,2000年取消南市区建制)的一个贫困家庭。她9岁开始学艺,生平扮演过少女、少妇、中老年妇女等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角色,她在沪剧舞台上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让我们印象深刻,尤其是她在沪剧传统剧目《阿必大》中所创造的雌老虎一角深深地印在上海广大沪剧观众的心中。记得1976年后,在上海大众剧场复演《阿必大》的场景,真是盛况空前,每次开票都是一票难求,许多观众通宵排队。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在观看《阿必大》后曾称赞石筱英为“中国的斯丹尼”,三毛之父、老画家张乐平也曾画一幅雌老虎的漫画赠予母亲。
扮演雌老虎,角色深入人心
石筱英原以演“闺阁悲旦”为长。她回忆《阿必大》这出戏时曾说,她在早期只演唱过“阿必大弹棉花”折子戏中的阿必大,却从未演过“彩旦”行的雌老虎。演雌老虎,那是解放以后的事了。
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前夕,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沪剧传统,剧团召集了部分老艺人挖掘整理一些旧剧目,《阿必大》就是其中之一。她当时参加了这项工作,也是生平第一次接触雌老虎这个角色。内部观摩演出过一场,潘汉年等时任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导和文化局的领导同志都观看了这场演出,盛赞沪剧早期传统剧目生活气息浓、语言生动。
1958年,剧团赴北京参加戏曲现代戏观摩会演,又在全国文联组织的晚会上,内部演出了一场《阿必大》,这次演出引起了文艺界同行们的兴趣。
石筱英所扮演的雌老虎,第一次正式跟广大观众见面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粉碎“四人帮”后,剧团复演的第一个传统剧目就是《阿必大》。石筱英在原有的艺术创作基础上,对雌老虎这个角色进行了再创造,受到了观众更热烈的欢迎。
《阿必大》这出戏,全称叫《阿必大回娘家》,是沪剧早期,也就是滩簧时期的传统剧目。最初的剧名叫《尴落养媳妇》。“尴落”是上海土话,就是受到奚落、虐待的意思。基本情节是讲述童养媳阿必大的苦难遭遇。
现在的《阿必大》演出本是解放后被挖掘整理,由艺人出身的老编剧文牧执笔定稿。全剧只有阿必大、婆婆(雌老虎)、陆阿大、婶娘四个角色。人物虽不多,个个有性格。全剧从头到尾只有“阿必大弹棉花”“兄妹相会”“亲家相争”三个场次,情节洗练,戏剧性强。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演来也不过一个多钟头。该剧通过童养媳阿必大的生活片断,形象地揭露、控诉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人物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历来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深入刻画,推陈出新
沪剧艺人中有句从老辈里传下来的艺术格言叫做“演戏勿像,死脱爷娘”。它的涵义是:演员扮演一个角色就要像一个角色,如果演得不像,就应该像死去生身父母那样来严肃对待。母亲从艺几十年,一直拿这句话当作座右铭。在舞台艺术实践中,无论是扮演主角、配角、正角、丑角,都力求做到演一个角色像一个角色。
什么叫像?什么叫不像?石筱英认为“是指演员对所扮角色的性格掌握得准确不准确,思想感情体现得真实不真实,形体动作是不是恰如其分,艺术夸张是不是合情合理。能否做到这几条,往往跟演员本人的思想、生活、技巧、修养有关。如果不下苦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要演像一个角色,即使是一个配角,也并非容易做到”。
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石筱英觉得用这两句话来比喻演员创造角色的难度,也是恰当的。所以在塑造雌老虎这一艺术形象时,雌老虎的“虎骨”是什么?做婆婆的究竟生的什么“心”?她也有一个反复琢磨的过程。
早年,石筱英看过不少前辈艺人扮演的雌老虎,不同演员的艺术个性都赋予角色以独特的艺术光彩。前辈艺人是男演女角的,叫“扎头髻”。扮演雌老虎,张剑峰老先生演来凶狠泼辣,沈桂林老先生演得能言善辩,张菊笙老先生长于冷面滑稽,张桂林老先生则是凶相逼人。他们的精彩演技都给她以深刻的影响和艺术创作上的借鉴。20世纪60年代初,石筱英演的雌老虎,许多地方是模仿这些前辈的。那时,她比较强调一个“凶”字,所谓“婆阿妈凶来像只雌老虎”,在外貌化妆上,她着意丑化,勾一副倒挂眉毛三角眼,两块胭脂厚嘴唇的面容,服装式样和色彩上也搞得不伦不类,突出一个“俗”字。在语言、动作的处理上,有不少地方从抓剧场效果,甚至是逗笑出发。石筱英认为这样一来,雌老虎虽然给观众留有印象,是否画出了雌老虎的“虎骨”,摸到了婆阿妈的“心”了呢?实际上是流于表面化,没有准确地体现角色性格和思想感情,并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对戏的主题思想和人物的深刻揭示。同时,在艺术风格上,也游离了这出戏的悲喜剧格调而偏于闹剧了。在观众和同志们对她的表演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后她体会到:模仿并不是真正的继承。要把前辈艺人的技巧学到手,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创造与发展,这就涉及到在表演艺术上如何推陈出新的问题。
1976年复演《阿必大》,石筱英在回顾自己扮演雌老虎一角的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像接受一个新剧本一样,反复钻研剧本,探讨戏的主题思想,琢磨角色的个性特点,研究角色与角色间的相互关系,理清角色在剧情发展过程中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
她给自己再度扮演雌老虎定下一个目标,就是在表演上决不满足于只抓角色外表“凶”的“虎相”,而要进一步“画”出“虎骨”,即雌老虎“凶”得起来的内在根据。石筱英认为雌老虎不过是角色的绰号,她所扮演的角色是个生活在封建农村小康人家的家庭主妇,是在一定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中的活生生的人,总是有着她独特的性格和思想感情。要做到知人知面知其“心”,只有抓住角色外部行为的内在根据,从内到外,内外结合,才能把角色演像、把角色演活。石筱英从人物的出场开始就紧紧抓住这一目标,运用唱腔、白功、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等艺术手段来体现角色的性格。
精细打磨,成为经典范本
对唱腔的艺术处理是戏曲演员刻画角色性格的重要艺术手段。为了符合角色的人物个性,在设计唱腔时,石筱英没有以自己的流派唱腔来表现雌老虎,因为她感到自己的唱腔比较纤细柔和,不适宜用于这个角色,而有意吸取沪剧前辈艺人瞿长根老先生的唱腔,把“长腔长板”处理得节奏爽朗、落腔有力。这种传统唱法更有利于体现出角色的乡土气息和年龄身份。
石筱英对角色的出场是很重视的,要有出场势,京戏里行话叫“亮相”。她曾说:“60年代演出时,我用的是唱出场的办法。先在幕内唱‘冬天日出’四个字后,在‘黄咕咕’声中登场,目的是想达到‘先声夺人’、吸引住观众视线的效果。但是,吸引住观众的是演员而不是角色,是扮演雌老虎的石筱英而不是这个号称雌老虎的婆阿妈。角色一出场,就应该让观众清楚地看到角色的特定身份。”
因此石筱英设计的出场是在“凤点头”的小锣声中稳步登场的,走至台中,抬头一望,从假设的天窗中看到了射进来的阳光。然后唱“冬天日出黄咕咕,哎呀,李家娘娘想家务”。这样一来,才能把封建农村小康人家家庭主妇的身份表现出来。同时相应地在外貌化妆上改去脸谱化的丑扮,服装式祥和色彩也都改得比较朴实,使之与角色的特定身份相称。
按原整理本,“人人叫伊石称砣”后面,是接唱“隔壁邻舍都在讲究我”的。通过演出实践,石筱英有意增加了一段相当长的插白,借夫妻俩带着孩子去白相大世界,乘电车不买票,看哈哈镜的情节来进一步突出雌老虎对丈夫、孩子的“自得其乐”的心情,并为表现雌老虎自私自利的个性描上浓浓的一笔。这段插白表面上看似乎是剧本的“多嘟头”,或者说是“外插花”“野噱头”,其实不然。她是用于“画”出雌老虎的“虎骨”,为婆阿妈的“私”心加浓色彩,并为突出雌老虎对童养媳阿必大的虐待刻薄有意铺垫的。
安排这段插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取之于生活。石筱英说:“作为一个演员,要塑造角色形象,使它有血有肉,总要找到生活依据。我为了扮演好雌老虎这个角色,从自己生活记忆的仓库里挖出了不少有用的素材。譬如描绘雌老虎乘上电车后对当时情景的具体表述,就是从我儿时记忆中搜索出我阿奶这个乡村老太到上海乘上‘铛铛车’时的神情,这种细节有利于突出角色的乡土气。再如雌老虎的自私自利性格侧面,‘就此一张铛铛票子勿曾买呀’的那种自得其乐神情,就是从生活中常见的那种买鸡毛菜称好了还要捞一把的自私自利的老太身上搜取来的。”通过演出实践证明这段插白,不但为观众所喜爱,也成了演出本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为剧本整理者所接受,收入了文学本。
石筱英十分注意用形体动作给一些白功或唱腔加以衬托,使之更形象化。譬如讲到石称砣乘车买票一段:“她倒要面子的,就顶发顶发顶起来”,她衬以踮起脚跟摇晃地拉直身驱的动作,让观众似乎看到了石称砣的形象。当讲到“我就轻悠悠拿他长衫袖管一拖,肩胛一揿,伲个囡真聪明,就朝地上一埋”时,都衬以形体动作,加深石称砣的形象感,目的还是体现雌老虎的自得其乐。“就此一张铛铛票子勿曾买呀”一句,石筱英是以心花怒放的口气说出来的。观众为她这种自私而不知羞的心理哄笑起来。但她不急于讲后面的台词,因为在哄笑声中她怕观众听不清。因此这时她加了个以手绢抿嘴一笑的动作,更显出了角色对自己贪小利、占便宜的错误行为自我陶醉,又填补了观众哄笑的时间空隙,使角色情绪得以贯串。在“白功”中,石筱英还把一些台词改念成色彩较浓的地方语言,如“好的”念成“好呷”,“我倒有些不放心”念成“我倒有点肚肠勿落”,以体现雌老虎的乡土气。石老师通过讲究语言节奏和气氛的发展变化,又运用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的衬托,画龙点睛地把雌老虎的蠢俗浅陋、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使之成为体现角色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俗话说,“眼能传神”。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都是讲目光是最能表达人的内心感情的。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感情交流,眼神的运用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石筱英在这出戏里,根据雌老虎与不同角色的人物关系,在运用眼神上也分了档。
在雌老虎眼里的阿必大,是“难为十只洋,一套花布短衫裤”的贱价换来“替替手脚”而又“讨手脚”的养媳妇,是“贪吃好睏真懒惰”的“气块”,是没有婆阿妈的管教“就要螃蜞里裹馄饨——里戮出”“吃里扒外”的“死货色”。因此,雌老虎对她基本上多用“逼视”的眼神,好像目光就是无声的命令,要处处表现出婆阿妈对童养媳的威势。所以阿必大一上场,就被雌老虎的凶狠目光逼得欲进不敢、欲退不能。阿必大在雌老虎的目光“逼视”下,眼睛“闪”了一下,战战兢兢地喊了一声“婆阿妈”,便低着头“僵哈哈”地不敢挪动半步。两个角色在观众面前的第一次接触,通过眼神的交流,清楚地把人物间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而当婶娘到来后,“逼视”就变成了“喜视”,但一有机会背着婶娘,“逼视”的眼神,依然如故。在对待陆阿大时,石筱英认为雌老虎的表演重点要抓住对陆阿大的看不起。在眼神的运用基本上多用“鄙视”的眼光,看上去眼白多、眼黑少,让观众感到陆阿大在雌老虎的眼睛里根本没有地位。而对婶娘的眼神,在表演中石筱英基本上用的是“窥视”,事事“轧苗头”,处处察颜观色,时时提防这位号称“强人头”的女亲家。这样的处理就使雌老虎在对待三个不同人物的态度上有了明显的区别。通过眼神的运用,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人物间的关系,一个欺软怕硬的雌老虎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观众的心中。
曾有一位外宾看了《阿必大》后满意地对石筱英讲:“我真是爱上了你扮演的雌老虎呵!看了这出戏,了解和憎恨你们旧中国的童养媳制度!”石筱英听完后曾感慨地说:“外宾讲得非常真挚诚恳。他爱戏中的被批判的角色,而又清楚地感受了戏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这是否矛盾呢?我认为这两者是统一的。观众喜爱雌老虎的舞台形象,是因为我没有简单化地从丑化着手,而是致力于真实准确地体现角色的复杂性格,把雌老虎这个既是封建思想代表,又是封建思想受害者的形象体现出来了。只有通过有血有肉的角色形象才能更深刻地揭示戏的主题思想。演出《阿必大》的目的,不在于让婶娘去打倒一个雌老虎,而在于让戏中所体现的罪恶的封建婚姻制度不在生活中重演,连同像雌老虎那样自私自利的封建意识在观众的笑的火焰中焚毁。”
( 原载《文化月刊》2018年第5期)
图为1982年石筱英、
邵滨孙
参加“文革”后沪剧界第一次“回娘家” 。 剑鸣摄影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显身卡
大神点评
14
剑鸣视点
2018-12-27 21:18:36
显示全部楼层
图为石筱英出席民盟上海市委座谈会(作品摄于1981年8月25日 )。 剑鸣摄影。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剑鸣视点
2018-12-27 21:21:22
显示全部楼层
图为石筱英和沪剧界著名演员们参观松江县新桥养鸡场(作品摄于1982年1月6日)。 剑鸣摄影。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剑鸣视点
2018-12-27 21:25:47
显示全部楼层
图为石筱英参观松江县新桥养鸡场留影(作品摄于1982年1月6日)。 剑鸣摄影。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剑鸣视点
2018-12-27 21:34:38
显示全部楼层
图为石筱英、邵滨孙在松江县新桥镇为农民演出(作品摄于1982年1月6日)。 剑鸣摄影。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shboyming
2018-12-27 21:42:2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剑鸣视点 于 2018-12-27 23:01 编辑
剑鸣老师转发石磊老师为纪念其母百岁生日写的纪念文章,读后对沪剧表演艺术家石筱英老师肃然起敬,她毕生创造的石派将传承在“上海声音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叮铛铃
2018-12-28 10:02:35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剑鸣老师转发石磊老师为纪念其母百岁生日写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朱妙其
2018-12-28 20:13:13
显示全部楼层
为广大戏迷所喜欢,流传,谓流派.
很精彩的艺术总结,愿有后续.
谢谢马老师上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王乐乐
2018-12-29 08:28:46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剑鸣老师转发石磊老师为纪念其母百岁生日写的文章。赞!赞!赞!
王乐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芸倩
2018-12-29 14:17:37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剑鸣老师的精彩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曹国荣
2018-12-29 16:12:52
显示全部楼层
石磊老师记念母亲的文章好、剑鸣老师的历史照片、报导分析好。谢谢俩位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表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浏览过的版块
沪剧视频
沪剧动态
票友翻唱
问题解答
沙龙汇总
刘安惠专区
戏迷交流
冯大琴专区
无私奉献奖
无私奉献奖
优秀版主
优秀版主
本站精英
本站精英
原创达人
原创达人
热心会员
热心会员
剑鸣视点
好友
发布
71
粉丝数
1148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