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就沪剧流派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与Gonghs老师讨论一二

来源: pavanotichen 2014-8-3 12:31:2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avanotichen 于 2014-8-3 22:52 编辑

       看完您的“从沪剧院排《魂断蓝桥》再谈沪剧流派的传承和发展”文章,有所领悟,但最终仍没有动摇我的观点。现与您探讨一二。

       我就沪剧流派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写过一篇文章,当时还未阅读到您的这篇文章。

       我的观点主导思想现阶段是要淡化流派,这点我在我的文章里谈到过了。真说要开创“流派”,我们不去看历史了,因为历史成为了历史。今后要形成“流派”,感觉上海包括沪剧院和戏迷的呼声似乎都不低,我认为开创“流派”对于任何一个剧种都是件严肃的事情,应该慎重。

       第一点,我认为沪剧现在远没有到形成新的“流派”的阶段。先拿京剧来讲,京剧的唱腔与表演是具有程式化的,但京剧唱腔的变化又是极为丰富的,两者好比“根往下生,叶向上散”的关系。甘露寺《劝千岁杀字休要说出口》,马派唱腔和奚派唱腔完全不同;白蛇传《青妹慢举龙泉宝剑》李炳淑梅派与张火丁程派唱腔也完全不同;梅兰芳唱的四平调和荀慧生唱的四平调就有不同。单就拿程派来说,同样的二黄原板或西皮二六,《锁麟囊》与《春闺梦》的唱腔是很不同的。我的意思是说京剧有丰富的唱腔变化,才能够有力地支撑了流派的形成。现在京剧新流派也没有出现,是不想吗?不是,这是好事,没到那个地步,不能开闸。纵观戏曲行,流派形成基本上是在过去,因为一个很重要的机制是,“名曲定名角”,出名的作曲者或演员本身与出名的演员固定合作定曲,倘能红起来,就比较容易形成流派。现在的机制不一样了,没有必要走回老路,也走不回去,而且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面,您看黄梅戏没有流派,也没有消亡;国外歌剧没有流派,也没有消亡。回过来讲沪剧,您在另一篇文章中谈到“作曲,比起过去演员自己设计唱腔,应该是进步。但要同演员合作,重视流派,不要大杂烩,不要变沪歌。”我是赞同您的观点的,很多戏迷朋友不赞成,认为应该演员自己定腔定调,见解不同,非常正常。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我认为还是需要术业有专攻,作曲应该由专门的作曲者去谱曲,演员能够积极地学习参与当然更好,那这个演员就是“大家”了,但是事物的本末应该分清,只是现在作曲者一是水平低,而是人员少,三是风格趋于雷同,创作不出好的曲子,更不要谈创新了。在这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情况下,仅凭演员在观众中的人气就疾呼形成新流派,我认为很牵强,很人为,也很不严谨。

       第二点,我认为沪剧至少目前应该淡化“流派”概念。丁是娥前辈在其任上时为什么淡化流派传承,除了您谈到的考虑创新这个因素以外,我个人认为另外考虑的是“流派”这个事物带有太浓厚的个人色彩,似乎是专属于某一人的产业一样,然后遗传给继承人传递不已。谁是某著名“流派”继承人,不仅将其他演员拒之门外,还似乎立刻就拿到了通往成功的密匙,演变到后来,一些有市场的“流派”就成了争相进入的目标,即可以说“流派”具有太大的功利性,这功利性并不是“流派”创始人带来的,却也是他们始料未及的。我还是这个观点,任何创新的唱腔和表演,是属于演员的,也是属于这个剧种的。如果属于这个剧种的话,那后辈演员运用这些唱腔和表演又何必一定要归到“**派”里去呢?又何必只有属于“**派”的演员才能唱这种唱腔呢?沪剧院结对拜师收徒我是赞成的,相当于让每个学生专攻某一门类的唱腔和表演,这就是继承,我很认同您对邵滨孫老先生的艺术的评价,小生、老生、正派、反派、主角、配角无一不精,表演、说白、唱腔全从塑造人物出发,从不雷同,我很喜欢邵滨孙老先生的艺术,唱得好的演员不难找,但唱好、演好、演的活络演得像的演员真似沙里淘金。可是,沪剧现在小生十生九王,什么原因?简单地说,学王派出来在戏里可做男主角,而学邵派出来很可能做配角,就是这么现实。所以在这么现实的环境下还要突出“流派”,突出了,就拿青年团来说无论学得怎样,这些学生改头换面一年下来,至少名义上都成了“王派”、“解派”、“杨派”、“丁派”嫡传第几代弟子了,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观众的认可,真变成忽悠观众了。
参与人数 1 威望 +1 收起 理由
梦雨 + 1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1

大神点评13

gonghs 2014-8-4 16:30:23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我在《魂断蓝桥》文中对你跟帖的回复。补充说明,流派包括唱、做、念、打、舞等元素,但唱腔为主。沪剧与京剧都是戏曲,有同也有不同。京剧的麒派,唱、做都有特点。沪剧的流派以唱腔不同为主,这是多少年来的既成事实。评弹的流派叫调,如蒋调徐调,也以唱腔不同区分。越剧也大抵如此。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云舒丫丫 发表于 2014-8-3 13:12
“可是,沪剧现在小生十生九王,什么原因?简单地说,学王派出来在戏里绝对是男主角,而学邵派出来很可能做 ...

“青年演员应该在学习已有流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声域条件形成自己的演唱特色。”
所以,目前最首要的还是得先学会、学像流派。如果这一点都未能做到,那又何来第二步?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gonghs 2014-8-4 18:42:20 显示全部楼层
pavanotichen 发表于 2014-8-4 17:04
我很爱看您的帖子,大部分都已拜读过了。您对京剧、越剧、评弹的理解我赞同。只是对于“沪剧的流 ...

我同意要演好戏不能只管唱,要有做功,包括身段、表情、舞蹈等。目前年轻演员的唱还很弱,先要过演唱关。其它要向别的剧种学,练好各种基本功,不能停留在过去老一辈形体表演略欠缺的水平。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云舒丫丫 2014-8-3 13:12:36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沪剧现在小生十生九王,什么原因?简单地说,学王派出来在戏里绝对是男主角,而学邵派出来很可能做配角,就是这么现实。所以在这么现实的环境下还要突出“流派”,突出了,拿青年团来说无论学得怎样,这些学生改头换面一年下来,至少名义上都成了“王派”、“解派”、“杨派”、“丁派”嫡传第几代弟子了,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观众的认可,真变成忽悠观众了。”

很赞同你的结束语。

刻意模仿往往会东施效颦,青年演员应该在学习已有流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声域条件形成自己的演唱特色,特别是不能单脚走路,只注重唱,不注重演,尤其是想往头牌小生努力的,更应该像当初的徐俊老师一样,文武双全,表演 有张力,情感细腻,收放自如,一举一动都是走心的,让人感到他就是剧中的“陈培新”、“七哥"、”林海涛‘、“卡良”、“韦鹏飞”……
参与人数 1 威望 -2 收起 理由
梦雨 -2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2

听徐俊,声音清亮优美;看徐俊,扮相英俊潇洒 ...
文派传人 2014-8-3 13:59:2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文派传人 于 2014-8-3 14:00 编辑

流派形成基本上是在过去,出名的作曲和本身的演员固定合作定曲,能红起来,楼主这几句话有道理,以前的作曲家;万智卿,奚根虎等老师他们从前都是演员出身,对沪剧各流派唱腔特点和曲调都相当熟悉,汝金山老师在沪剧院任鼓师多年,他们这些作曲家创作编排的曲子具有浓郁的沪剧时代气息和韵味,反观现在的作曲家不能说他们作的不好,他们也在努力适应时代需求,但是听上去总那么千篇一律,缺少的是真正的核心所在;对各大流派唱腔和特点不熟悉,这是最致命的,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石筱英老师早就提出,要演员自己根据角色需要设计唱腔,现在的新一代青年演员,不是它们不想唱好,学好流派,他们也非常刻苦努力,毕竞只有八年时间相信今后青年一代在拜师传承学习基础上一定会更好,更精彩,它们是真正传承发展流派的新一辈!
梦雨 2014-8-3 22:44:10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老师说得真好!
梦雨 2014-8-4 07:15:12 显示全部楼层
云舒丫丫 发表于 2014-8-3 13:12
“可是,沪剧现在小生十生九王,什么原因?简单地说,学王派出来在戏里绝对是男主角,而学邵派出来很可能做 ...

阿姐:我不小心犯错了,原谅我!
pavanotichen 2014-8-4 17:04:3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avanotichen 于 2014-8-5 09:08 编辑
gonghs 发表于 2014-8-4 16:30
请看我在《魂断蓝桥》文中对你跟帖的回复。补充说明,流派包括唱、做、念、打、舞等元素,但唱腔为主。沪剧 ...


       我很爱看您的帖子,大部分都已拜读过了。您对京剧、越剧、评弹的理解我赞同。只是对于“沪剧的流派以唱腔不同为主,这是多少年来的既成事实”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这句话本身没有错,可是评弹的特点弹唱加评说为其根本,所以名称都一直是评弹而不会改成“评剧”,既然沪剧叫了这个名称,然后又是以“剧”为演出根本,那就应该发展,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仅重唱工不重做工了。特别要命的是,沪剧重头戏又是现代戏,如何吸引青年人,仅仅在唱上面下功夫,我认为是很不够的。

       还有,现在比如讲流派,杨飞飞“杨派”好像只有低沉嗓音的女人才有资格入门,其实“杨派”唱腔以唱腔的角度来看,嗓音高女演员也可以学习并运用到剧目演出中去的。可是,因流派的缘故,观众只会买前者的帐,就是茅善玉在其演唱当中融入“杨派”唱腔观众都不见得买账,这就是局限性。像张火丁演整出《白蛇传》也获得了成功,不也打破了流派之间的固有隔膜了吗?最近上海京剧院史依弘演出了整出的《锁麟囊》,我觉得京剧界的思路我是欣赏的。
风雨同舟 2014-8-4 18:28:44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得有道理,赞一个!
云舒丫丫 2014-8-4 22:40:41 显示全部楼层
梦雨 发表于 2014-8-4 07:15
阿姐:我不小心犯错了,原谅我!

哈哈,替我减分了?无所谓啦,你的心意我懂就行啦~
听徐俊,声音清亮优美;看徐俊,扮相英俊潇洒 ...
zxhanmimi 2014-8-13 20:03:12 显示全部楼层
流派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慢过程。
朋友们好!祝你健康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pavanotichen

38
粉丝数
16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