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白相大世界 于 2009-8-26 22:05 编辑
这是沈老师交付我的作业,我自认为写的还不够,只想谈体会而已,请戏迷朋友多多指教了!!
步入艺术人生轨迹的初次感受
当时我还居住在老房子里,经常隐约听见在奶奶的房间中,传出来悦耳动听的旋律,不知是什么,是音乐还是歌曲?全然不知,无从解答,只知那声音是如此的浓重,在这音乐旋律中有丰富色彩,我不懂乐理知识,只知道这唱的都是低音,那是什么呢,一次两次,我没有特别询问。
我爱音乐、爱艺术,所以我只知自己爱这种旋律,其它就无从知晓了,直到有一次我在家中上网时,无意中让我看到“一位表演艺术家丁是娥”这几个字眼,我对“表演艺术家”一下子产生了兴趣,因为这几个字的点击率特别高,也是这样奇妙的缘分,让我认识了“丁是娥的艺术道路”,起初我在网上找到《罗汉钱》“回忆”一段,我听了有百遍之多,我爱上了她的声音,她所唱出的内心的情感使我震撼,我边听着这一段唱,边看着丁老师在视频里的神态,还有她在这电影中表现的情感与意境,她的表演超乎想象,由于我略懂一点艺术,这一幕幕深深吸引了我,这唱也深深萦绕在我耳际,那么动听入耳,使我难以磨灭,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这样一种感觉,具体是怎样的感受,我已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此时我在想,我要做点什么,或者学点什么,可我只知道听,听得入神,却忽略了一件事,那不像歌又是什么呢?
我从来不知什么是戏,戏曲包括哪些,我在极度茫然中,去慢慢探索这奥秘,从中我了解到全国戏曲的种类有好多好多,如有彩调剧、藏剧、潮剧、楚剧、凤阳花鼓戏、广东汉剧等,如今我听过的除了沪剧外,还有黄梅戏、甬剧、越剧、锡剧、秦腔、昆剧、京剧、评剧、淮剧、滑稽戏、黄梅戏,这些我只是在茶余饭后欣赏片刻,作为一种艺术享受。
这时的我才真正了解到,这悦耳动听的旋律,是我们上海的地方戏——沪剧,更了解到当时奶奶听的是杨飞飞的唱段,我虽喜欢杨老师憨厚沉重的唱腔,但我更爱的是丁是娥老师的韵味,从此后我就开始逐步了解和熟悉丁老师,原来丁老师的原名叫潘咏华,丁是娥是丁婉娥老师为她取的艺名,她九岁拜丁婉娥为师学艺,十二岁在丁婉娥主办的儿童申曲班里,人称“小小婉娥”。1950年与解洪元老师一起配戏,响应人民政府“改人、改戏、改制”的号召,成立了上艺沪剧团,任副团长。后历任上海沪剧团团长、上海沪剧院院长,1988年6月28日病逝于上海。她曾先后四次获得表演奖,其中连续两年获上海市戏曲竞赛一等演员奖。1952年,上艺沪剧团与中艺沪剧团合并,参加全国观摩演出,获一等演员奖。她的唱腔婉转、绮丽多彩,善于抒发人物内在感情。擅演剧目有《白毛女》(饰喜儿)、《罗汉钱》(饰小飞娥)、《金黛莱》(饰金黛莱)、《鸡毛飞上天》(饰林佩芬)、《芦荡火种》(饰阿庆嫂)、《蝴蝶夫人》、《雷雨》、《寄生草》、《被唾弃的人》等。她还写了一本《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当我一知这消息后,就去各大书店反复的寻找,问了好多书店都没有,正当我失去信心时,突然在中国旧书网上,查到有这样一本书,却是二手货,这时我不顾一切的买下了这本书,也算我运气超佳,我是欣喜若狂如获珍宝,得到了值得收藏的丁老师生前写的这本书,书里写了好多丁老师排戏时的情景,很值得回味。
这时候我对越剧也有所了解,我喜欢的是袁雪芬老师的唱,她的唱腔是非常不容易学习的,由于我知道初学者不能同时学两种剧种,能学好一种就不错了,这时的我面临在袁雪芬和丁是娥二位老师之间要做一个取舍,我考虑再三感到自己还是喜欢丁老师的唱较多,为此我决定学唱沪剧。丁老师是在88年逝世的,我却是88年出世的,对我而言这是一种阴阳相隔的缘分,我要把握它,我有信心在几十年后能学唱好丁派,还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来演唱与热爱沪剧,这是我对80后的一种期望,但愿我的努力不会白费。
从那时起我开始学唱沪剧,每次我都是拔直喉咙唱的,还以为自己唱得挺不错,80后的孩子能唱沪剧不容易了,我对自己非常有信心,谁知我妈在一旁泼了我一桶冷水,她用不耐烦的口吻对我说“难听死了,侬好勿要唱了伐?弄得人家电视也勿好看,听一遍唱一遍嘛蛮好来,多唱有啥唱头啦(上海话)”于是她把电视机音量调高了,被她这样一打击,我渐渐地开始自卑了,发现自己唱得喉咙要哑了,心想这样也不是办法,怎么会唱不好呢,我真笨真傻吗?这是不是意味着自己没有天赋,大概自己不适合唱戏,我一时还想到过放弃,要么就找一位老师学学。
我想在网上找找有没有人会唱戏,我发现唱戏的都是年纪大的叔叔或阿姨,网上沪剧应该不怎么流行吧,然而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搜索栏里输入“沪剧”二字,居然还搜出那么多,沪剧在网上还是很热门的,在沪剧群里我认识了一位网友,他知道我喜欢丁派,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要把我介绍给一位教唱的老师,他说这位老师在业余界屈指可数,人称“小杨丁”,这位老师叫沈觉民,她教的学生不下几千名。当时我开心得来,真是欣喜若狂,疯疯癫癫的好像马上要去见她一样,但他又告诉我沈老师教的学生,都是中老年人,无一人与我年龄相仿,我想都是些叔叔阿姨啊!这些人都是和我父母同辈,或者都是“家庭妇女”,在年龄上有相当大的差距,代沟的阻隔,恐怕很少会有思想交流,要去学总不见得让我呆呆的坐在那里。
我对照这号码打了过去,老师问我几岁了?喜欢唱哪个流派?现在会不会唱?会唱哪一段?沈老师问我了好多问题,显然她对年轻爱好者非常喜爱,然而我的内心也被牵动着,受宠若惊般地同她聊了起来,我发现她是这样健谈,在我们初次沟通的那一刻,就对她产生了兴趣,接着她和我约了时间地点,我就这样兴奋的扑了过去。
老实说我是在忧心忡忡之下,不顾一切地奔向我的目标,因为我爱沪剧,爱这一切,我发誓一定要学会唱沪剧,抱着这样的信念,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曲阳文化中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环境优雅,比较适合我的个人风格,在心情愉悦之时,我认识了这位沈老师,她体态轻盈、优雅,富有女人味,带给我一种特殊的味道,“我能在这儿坐一会儿吗?”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看得出是个非常善解人意的老师,而我正适合有这样的老师,沟通起来特别方便。我对这一切不太明白,疑惑道“您是这儿的老师?”她从容的告诉我“是的,你是喜欢唱戏的小姑娘?”“没错,您是沈老师吧?”
简短的几句话,让我们认识了彼此,初次相识师生双方都非常喜悦。惊喜交集的同时,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尽快的了解对方,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我想很少再有人体会得到,在这教室里的每个人都有着同样的兴趣,气氛如此浓郁,顿时使我赏心悦目,已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情感。
在这里年轻人学唱沪剧是很受她们欢迎的,当与叔叔阿姨在一起时,在学唱戏的问题上是那么融洽,颇有共同钻研的话题,她们还因此保护我、爱护我,居然把我当自己的女儿般照顾着,她们说过,同我在一起,自己也相对来说年轻了,这些都让我受宠若惊。
仅仅是一个共同爱好,就把我们之间的代沟填平了,对我而言,是一件很神奇的事,老天在冥冥之中,安排着我今后的去向,这一个个人生的转折从这里蔓延开来,将来的何去何从无人知晓,可我坚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把握好眼前是我当前的首要任务,接下来就要从一张白纸开始,我要在上面画上什么呢,也就是要积累我学唱的经验。
整个氛围就是都在认真学唱,我却一句也不会,甚至声嘶力竭的,我急的一头冷汗,是我嗓子不好?(自言自语着),在我解不开谜团时,老师她笑容可掬的向我走来,她在关心我第一堂课的感受,要知道我能不能适应这环境,我只是焦虑的告诉她,音这么高我唱不上,而我听到的回答是,“音并不高”,对于沪剧,我有好多疑惑的地方,此后我认为自己是班上最差的学生,然而我认识到一点,嗓子是自己的,该怎么唱要自己去揣摩,我对沪剧是懵懵懂懂的状态,所以我要学,要求上进,既然我爱唱丁派怎么会音唱不上呢,显然这是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不明白之时,我就问了老师,她说“高音是有技巧的,拔着嗓子唱声带要唱坏的”,这是老师教我的第一个知识点,我若有所思起来,还是不太能理解这技巧是什么,回到家一遍遍反复的听,反复的试着唱,唱了好多好多遍数,有点感觉了,但还是有时唱对了,有时又唱不上去,这样日复一日的,等到结业时,我选了一唱段,在讲台前发挥了一番,紧张得直冒汗,沈老师对我特别关爱,我唱时她在我耳边哼唱,更加激励我,让我有平生第一次的信心,对自己不再自卑,每次都要认认真真唱好沪剧,一段唱完后,大家的掌声给我的鼓励,让我至今无法忘怀。
课后,沈老师的先生——候老师邀我晚上一起用餐,我是迫不及待的答应下来的,能和沈老师一起吃晚饭是我的荣幸呀!!不料晚上母亲一次次的来电,让我有些坐立不安,沈老师她看出我的焦虑,问我“是你妈妈的电话吧?”我一脸尴尬,脸涨得通红,“需不需要我家访?”她征求了我的意见,我就欣然答应了。
沈老师来到我家,与我母亲促膝谈心,说了许多话,让我母亲认识到学唱沪剧,可以陶冶情操,从此我就得到了家中的支持,这是沈老师为我提供了支撑我学唱的力量。
我参加沈老师教唱的学唱班,这个班就象一个大家庭,在这“家庭”中,我就象大家的宠儿,让我享受到被那么多人爱着的滋味,渐渐我对将来也有了正确的抱负,这些都归功于沈老师,她不单单教我唱戏,还会时不时的教我怎样做人,这样的老师再也找不到了。
若要问她在我心里的地位,我也无法衡量,就是老师和母亲的角色出现在我生命中,我爱我的沈老师,所以我说过,一辈子都要跟着她唱戏,这不是一句承诺,是一生的信念与追随,我要为她争光、为她争口气,这就是她的学生该做的事,因为我是她的学生!这对我意义深刻,此后我有了一生唱沪剧的准备,是在错综复杂的思想斗争中取得胜利的。
在这里我想对我前一段时间自己所学的知识作一个总结,也因此要反馈给我的沈老师,要让她知道,我在努力、在争气、在研究、在揣摩等,她说过我嗓子还没有打开,这问题需要一个过程,现在我了解到“字准、腔圆”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第一,字准,字不准腔再圆也是没韵味的,字准包括“口型正确,咽腔开,一个字一个字要清晰”,至于口型是怎样的,咽腔的位置怎么打开,怎样让字清晰都是一个个问题,对于“字准”我知道自己还是欠缺的,但我知道这必须改正,这是第一步。“腔圆”,顾名思义,唱腔要圆润,至于怎样圆润更是无法用言语表达,老师说沪剧是一门艺术,要唱好是难的,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磨练,我相信铁锄会磨成针,十年二十年后我要让世人刮目相看,这样的决心也只有我的沈老师能了解,我始终认为她是最喜欢我这位学生的,我尊重她、尊敬她,甚至是欣赏她,她自身的魅力是取决于她大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这点我完全要向她学习,这是她的优点,更是人格魅力,这使我相当欣赏,欣赏会使人产生美好、敬佩、喜悦的情绪。欣赏是看见你的优点,望着你并微笑的心情,是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悄悄渗入自己内心的感觉。能跟欣赏的人交流是件愉快的事,我好珍惜这份“欣赏”。
老师对我苦口婆心的教导,教我待人处事,鼓励我学戏,这让我对自己有了坚定的意念,有那么一次,沈老师说我近期在原地踏步,这句话对我触动不小,提醒我该去练唱,俗语说:“不进则退”,我在退步了,这句话刺痛了我的心,那些日子里天知道我是怎样在忏悔、懊恼中度过的,等我从这困苦中跳出来时,脑子就非常的清晰,开始耐心的练唱,沪剧不就是陶冶人的情操来修身养性的吗!沪剧可以让人抒发情感、可以让人解除困惑和烦恼、可以让自己变得更有气质、更有丰富的内涵,我深深体会到它是艺术,有它的存在,就有我被吸引的可能,那是人世间的艺术、人民的艺术、更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我怎会掉进这艺术里的,是沈老师把我带了进去,享受这美妙。
在家我一遍遍的练唱,我母亲对我的进步也作了肯定,虽是初学还能听出韵味来了,在老师传授我经验的同时,我体会出这样八个字,“字准、腔圆、节奏、意境”,这八个字的含义深刻,“节奏”保持平稳,有快有慢,对于我不识谱的人而言,只能靠多听来体会,这些老师可以教,但艺术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八个字里最难的是“意境”,要了解这出戏,了解所要演的人物角色,怎样去刻画内心情感,书面描写比表演容易得多,表演不是一朝一夕的,和学唱一样要一步一个脚印,然而表演要融合唱腔一起表现的淋漓尽致才算完整,唱每一句时的感情,走每一步的情感,都是人物内心思想的刻划,演唱一段是相当累的,这是我去剧院看戏时体会出来的,沙龙和台上演出又是两回事,在沙龙里可以没有动作的带一点表情唱,台上演出要加上动作表演结合唱腔,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还不能够胜任,我知道人不是生下来就都会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是这样的道理。
我想到每次进步的同时,都不忘沈老师的悉心教导,才有今天这样的成绩,她象慈母一样关爱我,耐心仔细的一遍遍教我,我想将来的我定能唱出更卓越的成绩,这都是沈老师给我的动力,她对我要求高,完全是好事,我最怕的是她放弃我,说我无药可救,正因为如此,我会朝自己已定的方向努力的,老师你看着,我会在不断进步中成长,为你争光,艺海无崖,学无止境,让沪剧艺术对我熏陶,伴随着我成长的道路。
徐晓艳
2009年6月26日深夜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