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这部戏如何有望能成为精品——个人观感大家谈

来源: blogfeiyunpu 2013-5-23 21:38:2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已经把日志里的删除,这样就不会犯重复毛病,并且把系列联结在一条线上替网站节约篇幅。

注意,请勿再以已经贴出不得重复为名删除。戏迷交流,有何不可。

***********************

敦煌女儿是院长担纲新作,也是我所知道的李颖的一部原创剧作。

原创剧作比之改编来得困难。

因为没有原先的场次人物台词等基础。

所以说不容易。

小冯曾经表态这一部戏是可能成为精品的。

不知道基于什么角度。

至少,从试演这两个字能看出它的稚嫩和仓促。

每年一部新戏,赶在年度上演,说明基础还没有来得及打结实。

还有编剧之外,另外有一个编剧指导。

可以说明老带新,扶上马送一程;也可以说明编剧自己底气不足。

让我把剧本的问题先放在一边,说说自己观看的感受。

暂时不提原先说过的那一句台词,先说若干第一次。

李颖第一个原创大戏剧本。

沪剧舞台第一次出现考古学家这样的知识分子。

以前有知识分子角色,但是如此大拿只有过太仓的吴健雄。没有看过不作评论。

区别还有,吴健雄已去世,樊锦诗她健在。

写活人的传记剧更难,这要有勇气的。

那末,接下来就是第一次出现在沪剧舞台上一个采用真名实姓的高级知识分子人物。不曾考证,请大家核对。

之前有女医生三轮车夫,哦,还有挑山女人,来源于真实人物,但是都换了名字。

宋庆龄是真名实姓,那是国家领导人物一个级别。不能归类于高级知识分子。

于是,樊锦诗这个人物,这个女主角,第一次登上了沪剧舞台。

考虑到上沪六十周年建院大庆,其中有一项节目是从雷雨到敦煌女儿,那就也可算成第一次。

雷雨是沪剧经典,又是院长二度梅申梅剧作,不从其他那些主演剧作开端而是以雷雨打头颇具新意。

那末,以雷雨打头的纪念上沪六十,同时以敦煌女儿压阵,更具新意。

说明大家看重这部剧作的分量。

从剧评角度掂量,已经有不少关于精品的话题。

我个人也是从剧作出发,认为离开心目中的精品还有相当距离。

先把它打造成经典,再努力努力,那就离开精品不远了。
博客飞云浦

大神点评16

blogfeiyunpu 2013-5-23 21:39:11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说这部原创大戏新戏的第一次。

第一次出现编剧指导者在上次已经提到。

第一次院长参与作曲,明确地在唱腔设计上有所奉献。

第一次有特邀配器——特邀导演是上海沪剧院院长大戏的常见,就不是第一次了。

这次特邀导演加上特邀配器,分量加重,凸现了准备精品的意愿。

第一次有骆驼上场。

尽管这是一个假的骆驼,但很上去还是很逼真的。

要知道即使是石老邵老筱老领衔的骆驼祥子,也没有骆驼出现过。

继三轮车洋车汽车摩托等出现在戏曲舞台上,这次在沪剧舞台上第一次又有了骆驼。

可爱的骆驼!

再就是被观众赞扬欣赏的就是第一次出现敦煌壁画人物。

原先的飞天在戏曲舞台上已有出现过——京剧丝路花雨是梅花剧作。

但是在沪剧舞台上没有过——这跟以往题材有关。

至于印度王子佛教始祖却肯定是第一次出现在戏曲舞台。

关于小朱小王分别扮演的这两个角色,自然就是第一次了。

与院长首演的同时,其他角色的首演同样很多。

凡是首演就是第一次,这跟李颖的另一部剧作霓虹灯下的哨兵里许多角色都是演员的第一次,而且不是类同的类型。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3-5-23 21:39:59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第一次。

记得早就说过院长终于开演娘娘旦了。之前仅有的一次是越剧反串王玉林的老娘。

周宝奎的拿手——手心肉手背肉,学的惟妙惟肖。

这次因为樊锦诗,年龄跨度很大,传记剧大体如此。比如王君安冲刺美化失利的柳永,因为传记式样,也终于第一次老生打扮,垂垂老矣。

这跟严凤英传记剧不一样,她死的时候还年轻,没演过老旦;常香玉是老旦青衣分别由两位演员演出,情况也不一样。

可以看出院长是花了功夫的。这跟长宁的那部世博戏最后也是老旦不一样,因为那仅仅是个尾声。

这里却是照样有大段演绎。

不单单是个尾声的交代。

老年樊锦诗的嗓音也变过了,比较真实,可见用心程度。

有几段唱也是与以往不同,毕竟不再演出少女花旦。

这个樊锦诗,应该强调的身份是青衣和老旦。不应该强调花旦行当。

这些着重的第一次归宗到此为止。

下面开始表达需要更动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是服饰。之前已经说过服饰造型有很多出彩。

现在来说服饰造型中的缺陷。

紧跟老年樊锦诗的话题,第一条是头发颜色。

可能我不是看的现场,屏幕上是黄颜色,有点像现在一些美国嬉皮华人小青年的发色。

或许,我看错了,那就说过算过。

可是,另外两位年老男角色好像没有那么黄哎。

应该是灰白色才对。

估计老年樊锦诗真人不见得向常委学习那样一律要染成全黑,应该是灰白,是不是?

请教樊锦诗彭金章,也请教见过本人的各位。

我只在计算机上看到过。

关于服饰造型,第四再继续。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3-5-23 21:40:45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连着看了两遍。

提一些个人看法,如果试演之后,已经着手改进,有雷同之处那就是所见略同,若有新意那就提供参考,若不同意那就说过算过,反正我是网上码字为了交流为了沪剧为了上沪为了院长的好。

总的来说,编导演三方面不够了解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和时代风尚。

院长在樊锦诗分配到敦煌的那一年才一岁,李颖年龄更小,可以谅解。

作为六十年代老大学生,有资格在这里为同是六十年代还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樊锦诗们说两句话。

服饰造型有很好很美的地方,好多配角都很好,那个胡老板虽然庸俗,穿着唐装还是满滑稽的。

樊锦诗后期的服饰造型也很好颇有风度,像个知识分子老资格。

问题出在前面。

我记得是有刘海的,大家不知道注意到了没有,是不是留着刘海?

这是不可能事件。不要说一位中规中矩的大学生,就是上海滩当时一般的女青年都不可能。

或许能躲在家里来一个前额刘海自我欣赏一下子,在外面是看不到的,即使是南京路上或者外滩情人墙。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虽然他只度过短短的22个春秋,可是他那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崇高精神却长留人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南京路上好八连也是63年命名,所以今年六十周年上海沪剧院推出新戏好戏大戏。

因此,当时大学解放军的风气已经传遍全国。学生尤其是闻风而动,北大也绝不例外。

作为一名分配到敦煌的大学毕业生,能够留着刘海去报到吗?

刘海固然增加美感,但是要符合场景时代,这是首要的,何况是真人真事传记剧。

黄梅戏严凤英留着刘海情有可原,一来是五十年代二来是戏曲艺人。当然到后来她也不留了。因为不可能嘛。

这是第一个服饰造型问题。美则美矣,可惜不对路子。

接下来是卷裤腿。

有必要吗,是下乡插秧?明知道去报到,一路风尘,难道从北京从上海就是习惯卷裤腿,不愿意放下来?

小辫子是对头的,后来洗了头发后披散着进破庙就不对头了。

试想一个女孩子愿意这样子披散着长发(据说留了四年,奇怪哦,难道北大女学生流行)去见人。

何况一路行来上哪儿去烧水汰头呢。

披着这样的长发暴露在一众陌生人面前,在当年的革命气氛下是不可思议的。

再次是为了美而美,为了说明不舍得也要舍得——要剪掉长发了。

下面再说剪掉长发之后,同样那个发型不对,不是当年的短发。

柳嫂的发型是对路的。

不能说北京敦煌两地的发型就有那么大的区别,为了不和柳嫂的土 一个样儿,就来一个好看的发型。

上海滩愿意时髦的钢丝头长波浪当时也已不见影踪——只有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回潮过,那时也是文艺黑线回潮的年代。但是很快被毛主席三中全会精神扭转了。

所以,报到当晚戈壁滩思念时的发型不是那时代的。何况在破庙里谁能马上剪出那个发型,非常值得怀疑。

这个发型一直保留着。到七十年代还是没有这样的发行。

自然到了樊锦诗后期就对头了。

下面再说绒线衫。男女主角都穿那种叫做辫子花样的绒线衫。上海姑娘手巧心灵,种种打毛线花样百出,令外地人心仪不已。辫子(记得就是双股绞链)是绒线衫花式中很流行的一种,既好看又保暖。

这样的辫子对路,不对路的就是除开辫子之外,另外还有许多凹凸块面。

这就匪夷所思了。一来编结辫子已经够烦琐了,二来即使愿意花功夫当时上海滩也没有这种花式。更何况这些块面不是均匀分布,而是突出在肩部和上臂部位。

这种分布带有文革后改革开放的新思潮体现,比如某种强调肩部与别处不同的设计。无论如何在当时的戈壁滩是不会有这种样式的。当然,在一个上海滩网站里老上海多多,喜欢沪剧的戏迷票友也属老上海多多,大家都可以噢,一起回忆讨论。

很欣赏悉达多王子和胡佛儿的服饰,这已经说过是第一次呈现,作为对服装色彩行业特感兴趣的我——我的第一篇红楼文字就是红楼梦服饰色彩纵横谈——十分赞叹。

虽然不是蓝氏品牌,也得赞赏一番。

说一个王丽君的遗憾。

王丽君表演可圈可点,问题在于她脸颊上点上了一个红点。

根据那个位置,很突兀的。不知何故,百思不得其解。

虽然我没有去过敦煌——我妻子去过——现在网络上查资料很容易,看到过的敦煌飞天造型,丝路花雨——也是梅花剧作——里也没有。

这样涂点红点没有美感。是不是我看错了?

如果真的看错,大家一起来纠正吧。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3-5-23 22:05:1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13-5-23 22:06 编辑

服饰中,前面的柳大成柳嫂以及吕演的那位都很合适,尤其是柳嫂。

下面来谈布景。

那个斜面设计的非常有特色。

因为斜面,遮盖了骆驼的四条腿。

因为斜面,也遮住了烧炕的火灶。

炕是用砖和土胚筑成,火灶火道烟道缺一不可。采用斜面就避免了在舞台上出现火灶,也避免了直接展现烧火动作。

斜面的构思是别具匠心的一个设计。

同时,在剧情继续发展时,能让女主角是当地恰当地占领制高点,展现一种气势,表现一种气概。

很不错。

斜面后来还用作敦煌的两位主将在途中歇歇吧就地坐下的地方。

如果没有斜面,那坐在地上更不得体,如果设计为台阶坐着又过于平凡。

这就是斜面的作用。总之从观众视角角度来看,是一个创新的舞台设计。

记得有一个场景,是夫妻两人趴在那里看材料,同时那些敦煌歌伎在旁边伴舞。

不知道看清楚了没有,那趴着的地方也是在斜面上,不是在前面的一块平地上吧。

因为平地更不好趴,斜面就容易些些。

但是,这个动作设计是很不美观的,虽然有了斜面让他们两依然占领着舞台中心。

这这么一段哪怕不长的时间段里,男女两造无声无息,几乎可以认为没有什么唱做念打。结果就造成喧宾夺主。

作为戏迷观众,此时此刻不知道该欣赏他俩的刻苦钻研呢还是该欣赏歌伎的舞姿更好。

具体改动的办法以后会谈到,少安毋躁。

另外,天幕上采用的投影非常之好。

大面积的展现敦煌莫高窟有关的一些美好壮观的画面,十分可观。

这些也是第一次吧,至少是沪剧舞台第一次。

没有市一级剧团的实力很难想象。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博客飞云浦
娄江沙子 2013-5-23 22:42:20 显示全部楼层
婉君 2013-5-23 22:51:54 显示全部楼层
Even  in  death , our  love  goes  on ...
龚山荣 2013-5-24 08:47:56 显示全部楼层
赞!
秋高气爽重阳日,祝各位网友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blogfeiyunpu 2013-5-24 21:33:2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13-5-24 21:38 编辑

宁穿破不穿错,这是梨园行规矩之一。

前几场中以柳大元柳嫂的服饰最贴切。看着本家就想起了生死对话。她的戏路子算是蛮广的了。

写到这儿,就想起了吴淞烟雨网友写的智取威虎山演出笑话,杨子荣百鸡宴,没戴那个佩带。其实,完全可以弥补的,说一句道白让他退场再佩带好返场就是。

下面来说称呼。

这称呼也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称呼得当不得当看得出一个人是否玲珑乖巧。看看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在那么些男人之间周旋。

由于缺乏时代背景的理解,敦煌女儿的某些称呼是不符合时代的。我相信不会是樊锦诗本人曾经的称呼。

比如一句唱词——金章啊,望君助我添力量,(下面从略)。

这是那天破庙到达后在大漠思念彭金章时候的唱段。

无论如何为了文字的雅致关系的密切,63年的樊锦诗即使作为文科大学生也不会把男朋友恋人称呼为君。

所以这是搞错了时代。

搞错时代的称呼还有夫人。

当天,破庙,看到了吕贤丽,不要说冒冒失失地开口问人家是不是常所长的妻子——这不算太礼貌的了吧,按理说应该等柳大成先做介绍。因为她的身份和柳嫂不一样,柳嫂大大咧咧。但即使如此,也不可能设想问一个侬阿是婶婶啊。因为樊锦诗的性格按判断不是那种自来熟的样子。

就算问了,那问法用辞也是很不恰当的。

问的是是不是常所长的夫人。

夫人,这种称呼是不是不该在六十年代出现呢。

除开外交场面,来访的外国贵宾才有夫人一说,老百姓中如果有夫人的话,不被充军才怪呢。

然而,樊锦诗脱口而出,误认为她就可能是常夫人。

问得已经很奇怪了,回答更奇怪。

回答是,是,也勿是。

奇怪不奇怪?

因为后面强调的是巴黎来的夫人受不了苦逃脱了,所以这里明确的是问和常所长的关系。

那么是夫妻就是夫妻,不是夫妻就不是夫妻。

在那个年代,既没有同居也没有二奶,怎么会有这样一种既是夫妻又不是夫妻的关系呢。

我查了一些常书鸿的资料,至今还没有找到有关他和原配妻子之后有这样一种复杂的非正常的类夫妻关系的介绍。

或许哪一位能提供一下。在质疑之后解惑释疑。

就算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准夫妻关系,有必要这样在剧情里挑明吗?

说明她的伟大还是可悲,是时代造成还是个人情感,有偏差还是该理解。我搞不明白这一点。

这些是搞错时代背景的称呼。

下面是一个搞错了时间先后的称呼。

樊锦诗出场后称呼柳大成为大叔。

这是说明戈壁滩生活艰苦,人模样显老,比如那位“夫人”就叹息过。

这个称呼本身没有一点错。或许还包含了一些亲切感。

樊锦诗完全是会这样称呼柳大成的,我相信是因为非常有可能性,会有事实依据。

就算柳大成是出色的画家一把手,叫一声叔叔未尝不可。

问题在于叫这一声大叔的时刻。

出场后唱了一阵子寄生草才开口叫大叔,让柳大成吃了一惊:我有这么老吗——让我想起了电视连续剧的一句常见台词。

那么在开口这声大叔称呼之前,从樊锦诗被接站之时,到骑上骆驼开始走走了一会儿(因为有画外音),其间就说明樊锦诗居然没有称呼过专门来接自己的这位年长同志。

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也绝不会是这么一位考古大学毕业生应有的态度。

难道就是不称呼,走到半路才想起来还没有称呼过于是就开口叫大叔;难道是就用你来代替。

这也是一个明显的问题。

关于称呼就到此为止。

虽然,已经罗列了一些这样那样的意见,我还是始终认为它有望成为精品。

记得院长的成名作是一个明星的遭遇,其中邵老赞叹周璇,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这部大戏新戏亦然。

雕塑家做的事情就是将一块石头把不必要的去掉,剩下的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雕像。

柳大成就是在雕塑一座樊锦诗的丰碑。

敦煌女儿也是如此。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3-5-25 21:09:57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说的是称呼之不妥。

对照一下——

大雷雨:望君今后重振作;
敦煌女儿:望君助我添力量。

看得出哪个称呼恰当了,民国初期一对曾经的恋人表弟表姐。

现在来说——套用一句:台词唱段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之前说过的一句台词最美好的五十年放在押尾。现在同样先再来看一组对照。

敦煌女儿:孤零零独在月光下;
家(瑞珏):孤单单独坐在花烛旁。

如有些许出入,请理解我的意思就好。我的意思就是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原先的唱词。

这跟仿佛你露出了笑容将我望一句也立即让我想到了血染姐妹花的盛雪海滩别。

再有一句: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美景。

不知道该如何从敦煌壁画联想到宇宙意识,也不清楚宇宙意识这个非常前卫的名词其真实含义或者说定义。

还有樊锦诗当时如何体会到宇宙意识,这个新名词在那个时刻是否已经问世或者已经在当时流行。

还有一句:屹立千年的庄严至尊。

这句唱词是在飞天女的这一场,不是在悉达多的前一场。

飞天女美则美矣,还谈不上庄严也并非是至尊,况且画像也不能说是屹立,因为不是雕像——大佛是石雕像,飞天女不是吧。

写到这里,又想起了胡佛儿的服饰,肉色贴身的服饰是为了露脐装的需要,这样一来女演员不必亲自露脐。但是有一个转身显出了肉身贴身这套服装的皱纹,从观众席上来看,就成为皮肤起了皱纹。

应该向芭蕾舞服饰学习,当然演员本身要更紧身了。

再来看一组,这次是同一剧目内部了。

前一句:你是不是唐朝年西域胡人;
后一句:天宝年从西域来到宫廷。

天宝年,可以理解,天宝年间。记得以前的戏曲本子也有这样的提法。

唐朝年,这就有些别扭,同时天宝年大唐年连着出现也有些重复,不如改为大唐朝。

这样一来,前后两句就成为——

你是不是大唐朝西域胡人;
天宝年从西域来到宫廷。

关于唱词台词还会继续。

这里就返回到我最先提出的一个问题。

那时候还没有看过全剧,只看了一些介绍。

其中说到的一句台词是樊锦诗说到自己最美好的五十年奉献给了敦煌。大意如此。

请理解我手头没有剧本,也不可能一一对着屏幕摘录。

大意是不会错的。

这里再打个比方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最这个字眼不妥。

樊锦诗63年毕业来到敦煌,到今年9月是五十年整。

去年还只是四十九年,这还不是主要的问题。

就是今年满了五十年,也不能说这人生中五十年是最美好的。

因为最字的最高级比较性质,不能把七十五岁的年月中拎出来三分之二都是最。

比如我们面前站着七十五个不同样式的人,有年老有年少,有芸芸众生有俊男美女,总之是75个人,对应于七十五年的岁月。

你总不能说75位里面有50位是最美好的,相对于其余25位。

我们常听说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最美好的流金岁月。

说到似水流年,就肯定不那么美好了。

如果是强调付出了整整五十年多么漫长的岁月,来赞美来宣传就合适得多了。

况且,在樊锦诗前25年中,未名湖畔的校园生活,和彭金章的同窗生涯——正好像碧落黄泉里唱的常登了一只课堂里,还有一起温课迎考切磋钻研哦。

台词唱词部分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3-5-25 21:18:52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查了一下,宇宙意识涉及佛学,比较高深了。不在此进一步展开。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3-5-25 22:33:5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13-5-25 22:34 编辑

找到一个同时代大家都熟悉的例子。

吴仪前副总理,非常非常不一般的女性。

樊锦诗,浦江女儿敦煌情怀,也是在考古界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女性。

她们都是1938年出生。

吴仪是资料介绍。

樊锦诗是推算,25岁毕业63年报到,63减掉25就是38,1938年出生。

看看对吴仪的介绍——

一部关于石油工人铺设西伯利亚输油管线的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决定了她对专业的选择,一辈子干石油工业。

同样,樊锦诗对敦煌考古事业的执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的时代,老大学生的追求和幸福。
博客飞云浦
芸倩 2013-5-26 11:22:38 显示全部楼层
blogfeiyunpu 2013-5-26 21:55:1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13-5-26 21:59 编辑

继续唱词台词。

现在来说一些不符合考古学北大毕业生水平的地方。也算是为六十年代老大学生争口气。

先说海市蜃楼,假定是樊锦诗在原先大学实习阶段去敦煌没有看到过,是第一次真切地看到海市蜃楼,好像也没有必要同一个毛丫头那样激动。抱歉,那段台词我没能记下来。

再下来是沙尘暴。现在的北京人对什么是沙尘暴也不稀奇了。我当年在山西也遇到过。樊锦诗的反应是啊呀,太奇妙了!

这种感受让人觉得不真实不舒服。假定一个北漂的南方人,就算是上海姑娘吧,第一次到北京遇到沙尘暴,满头都是沙子,会这么嚷嚷开来说太奇妙了?

假定我有时间差,看到的是海市蜃楼那么激动地说啊呀太奇妙了也有点不够贴切北大考古毕业生身份。

接下来是那两句诗——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本来是中学生学地理课上的常识。居然樊锦诗不知道为什么会冷飕飕,要柳大成来给她做解释。

再转到破庙。

笑话更多了。首先是炕是啥?不要说樊锦诗念书时是在北京,还到敦煌实习过,就算从来没有真实地见到过北京四合院,那么作为文科大学生总该读过红楼梦吧。

何况她是一位考古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考古考得连炕是啥都勿晓得,那这书算是白念了。

那就是了,一看就明白这不是床,就是炕了。哪会说侬叫我睏勒墙头浪啊,这种问题是绝对不该问的。

再就是烧炕。急不可待地惊叫着火了。尽管由于斜面遮盖观众看不到柳大成如何点火如何烧炕,但是透过斜面看现状,观众只要想像一下,就不会像女主角那样大惊小怪了。

因为烧炕很明显要加燃料--比如煤炭或者高粱秆玉米杆,要点火等等。绝对不是发生火灾。用不到如此惊叫。

这些都是比朝阳沟里的银环进村时的对唱暴露的问题还要可笑。

还有狼驴不分,也是很难理解的。狼狗不分很正常,我就曾经在后院看到过小狼,非常像狗。但是狼和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

在两场非常精美的场面,专门设计了樊锦诗和莫高窟人物的对唱。

用心很棒创意很妙。

如果仔细考虑樊锦诗的个人经历和知识水平,同样是有问题的。

比如要问释迦牟尼,为何抛弃-----,却为何----边问边记录。这些是来参观的游客该提的问题。

作为佛学考古的北大毕业生而且已经到敦煌工作了若许年,还不知道佛祖的这些生平来历就很奇怪了,至少是不符常理。

我的设想是由樊锦诗来说出悉达多开创这门宗教的来历,悉达多表达了自身的思想境界,给樊锦诗的决心扎根敦煌更加有了依据。

再就是和王丽君的对唱,也是同样性质的问题。

大家来看——你是不是唐朝年西域胡人你身影仿佛有异族风韵。

这两句话也不是一个考古专业大学生该问的,甚至于也不是一个普通游客会动问的。

为什么呢?因为第一,服饰是很明显的,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是异族风韵。不用问,绝对不是汉族打扮;第二,莫高窟的建造年代大唐和西域的关系也是历史常识。冲着敦煌来的小青年也会有点事先搜索历史文化背景的简便做法让脑海里不至于空白。

我的设想同样是倒过来,让樊锦诗说出她的经历遭遇,飞天女来确认并感慨——两个人一起来望乡关一起来坚守在莫高窟。

引进对一个伟大的朝代,为啥就这样毁灭了呢,这个思考有意思有一定深度。让王丽君来阐明更好。亲身经历哦。

末尾再说一个柳嫂的问题。

柳嫂心直口快,有人物特色。

走出破庙后,她嘟囔说——哪能勿分到一淘呢。

这是指樊锦诗分到敦煌彭金章分到武汉,柳嫂不理解。

其实在建国后那几十年间,恋人或者夫妻分居两地多的是!大学生毕业也是哪能分到一淘呢。

国家有指标分配方案不会事先顾及这种关系——不是有探亲假嘛。

我们厂里大学生夫妻两地分居的多多。火车上那时候不是打工族的大军返乡,而是探亲族——尤其是春节。

所以,柳嫂不会不知道这种分配政策,一切都是革命需要。

对两地分居,分配时的活拆不应该奇怪。

倒是可以引进一句当年两地分居者的怨言——一年十二天探亲假,三十年夫妻只做得一年!

台词唱词还有可以更加诗化的余地。

记得当时是强调过打造成诗剧的。

诗剧很难写,有的老资格世界闻名的诗剧还没有上演的可能,因为太诗剧了。

有的字句可以改进是肯定的。

比如月色如洗月明亮,望君助我添力量,四面大漠如沙海等等。

这个不多写了,下次来谈动作和场景调度。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3-5-27 20:43:48 显示全部楼层
谈过了动作场景之后,这个系列将变换场地。余下的三个段落请去关注沪剧剧本栏目,在那里会继续。

关于男女一号人物在那里趴着看资料有碍观瞻已经提到过。

有碍观瞻的动作还有柳嫂的系裤子。

那时候是刚到破庙——这个破字其实不必刻意描述,樊锦诗被尿憋得受不了勒。

这也是蛮奇怪的,又不是一年级小学生刚进校第一天。

好了这不去说它,柳嫂陪同樊锦诗上厕所回来,樊锦诗是满正常的,柳嫂她却是一边上场一边系裤子。

虽然不是限制级动作,没有任何裸露现象,但是不是有必要这样一个动作。

虽然柳嫂角色被赋予农民色彩浓厚,让她和樊锦诗一样回到场难道不行吗。

个人作为戏迷愿望不想让柳嫂如此,别忘了她还是大画家雕塑家柳大成的正牌“夫人”呢。

在敦煌飞天女舞蹈的那一个场景中,问答对唱,还有一个拉着胡佛儿衣袖的桥段。

这让我想起了王君安今年没能通过梅花奖初选的《柳永》。

其中,干谒一场,有歌伎楚楚的长袖舞。

这两个舞者的身份是类同的,区别仅仅在于服饰内地和西域。

也有柳永拉着楚楚长长的衣袖的桥段。

我在拙文“可惜了那一株梅花”里提到这样的桥段设计更加突出了楚楚, 而不是突出了柳永。

这里也是一样,虽然楚楚的衣袖比胡佛儿的还要长的多,要相当于陈飞在情探行路里的长度了。

不如改为女一号同样起舞,虽然现代人服饰没有水袖,但是有长围巾可以舞动。

只要舞台上的樊锦诗此时此刻放下那个记事夹,两只手就全部腾出来了。

尽管做不到昆曲无动不舞那样的境界,还是尽力制造机会让沪剧话剧化的程度减轻为好。

设想陶醉在这样的天仙美景里,作为一个年轻女性,是可能很可能闻伎起舞的。

还有一个桥段也是在莫高窟,也是在问答对唱之后。

这次的对象是悉达多王子。

他有随从陪同逃出王城,是虚拟的策马奔跑动作。

在舞台上看上去是电影定格的做法。但是为了表示在奔驰,人物群像是晃动的。

既然如此,干嘛不干脆就利用现成戏曲虚拟程式呢。

尽管沪剧舞台上少见,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在艺华沪剧团传统老戏孟丽君里见到过马鞭子。也请老前辈艺华老人马一起回忆一下皇甫少华手中握的是什么道具。

假如印度王子和一众随从也能突破一下,如此借鉴传统,策马圆场配以必要的锣鼓点子,说不定会好看得多。

414!

王君安和萧雅——还是萧雅在先——在越剧舞台上首先使用了京剧老生的髯口。这不单单是抢场时间紧迫的问题,而且比原先的贴胡子省时省力同时丝毫不破坏人物i形象。

创新的动机和实践,证明了这个越剧髯口是可行的。

大胆414,有何不可。

毕竟印度王子的舞台形象并非真人,而是幻化;并非现代人,而是老早老早的时代了。

不破不立,破字之后,并非是立字就在其中。

关于如何立,如何为沪剧舞台上这样一个从未出现过的高级知识分子形象而立,如何不仅为女一号立也该为男一号立,具体设想请听下档。
博客飞云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blogfeiyunpu

12
粉丝数
188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