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60年代前期),"爱华"的三位青年旦角马\王\李,被依次"定向培养"为"青衣"\"花旦"\"老旦"(这里借用京剧的分法),应该是参考过气质\身材\嗓音等因素的,但问题是"分工"太死板了.
马莉莉自述,初进"学馆",排演<阿必大>,扮的并不是婶娘(亦非童养媳必大),初期可以尝试演各种角色,后来为什么又"定"得过于铁板钉钉了呢,是否其中有想早点"对口"可以早日"成材"投入"使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
诚然,"爱华"是小团,这样做似乎情有可原......
在我个人看来,这三位女演员中,嗓子条件最好,最能胜任各类女性角色的是李.
听过80年代初沪剧<大雷雨>的观听众想必都与我一样,对那位幕后领唱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没有买说明书的都会打听"伊是啥人"?谁呢,李仲英!
以领唱出名,越剧界是朱东韵;沪剧界就是李了!
但,朱是由于健康原因服用药物发胖而不得已"退居"幕后,而李是可以上台的呀.
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