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即使不唱,他如果给沪剧院导戏,估计对于年轻演员也是一种极大的触动,毕竟演员出生的导演有很多外化的内在体验,越剧导演杨小青就是典型的一例。
我一直很奇怪,作为老搭档,茅善玉在不少客串节目中,有人直接或间接提到徐俊时,她总是那样淡然,难道有过节?某次看到马莉莉提到茅善玉、徐俊和孙徐春时,似乎也并不热情。这和越剧界演员之间的和睦似乎有些反差。
总体而言,沪剧界从上到下似乎真没有一个真正拿得出手的大家。去年两会期间,看到央视艺术人生采访韩再芬、茅善玉和川剧的沈铁梅,三人的言谈举止真是相差太大了,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黄梅戏这些年发展迅猛的原因吧。韩再芬两年前还专门在安庆师范学院设立了黄梅戏剧学院,培养黄梅戏的演员和编导人员,具有本科学历的。试想,在安庆那样的小地方,都能把戏曲和正式的全日制学历挂钩,在上海这样一个高校云集的地方,难道行不通吗?培养演员固然难度大些,但是对于编导人员的培养如果跟正式的学历教育挂钩,相信五年八年很快就会有起色的。不知道茅院长是否有考虑过这些问题?
看着越剧的繁荣,偶尔也会关注一下淮剧近几年的一些重量级作品,那才让人感受到一种戏曲的味道。像《芦荡火种》被京剧借鉴的先河只有过一次,上次还看到沪剧院为此剧的版权问题还闹到法院。尊重版权这固然没有错,但是沪剧作为一个剧种,除了《芦荡火种》之外当前被哪些剧种做过借鉴?如果没有,那原因是什么?继徐俊之后,沪剧界有多少人能运用程式动作演《叹五更》的?为什么没有?作为戏曲园地中的一隅,沪剧纵然以演现代戏为擅长,如果完全抛开那些程式,那么跟话剧又有什么差别?茅院长一直呼吁沪剧演员的生源成问题,那么已经成长的诸如洪立勇等人又受到了怎样的器重?
“眼界决定境界”,这是沪上一个哲学名博导历来的观点,研究生上课时还并不敢苟同,现在想来确然。茅善玉作为一个演员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个领导,或多或少对于推动一个剧种所持有的魄力和胆识无疑是太小了。或许由于学识有限,或许由于身边的助手缺乏,但不管怎样,前面提到的问题是客观存在而且是沪剧能否在上海乃至全国提高地位理应解决的。我现在越来越相信学苑派的生命力,也能理解王君安为什么要出国深造、懂得梁伟平为何寒窗三载读夜大,更能理解徐俊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作为导演不愿意回归沪剧。在小我和大我之间,茅善玉与梁伟平和赵志刚相比,真是相差太远。更有孙徐春之流成立什么孙徐春剧团和沙龙之类的,让人彻底无语,若骨子里真正热爱沪剧,在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在物质上有了很好的条件之后,可以真真正正的回归,他能像王君安那样放弃优越的条件吗?他能像茅威涛和韩再芬那样早年为了剧种的兴亡不管做怎样的折腾都紧紧围绕着心中的戏曲事业吗?如果骨子里做不到,别搞那些不入专业主流的玩意,免得坏了观众以往对你产生的好印象。
沪剧戏迷与越剧戏迷和淮剧戏迷相比,或多或少是可悲的。越剧戏迷可以去艺海小剧院欣赏廉价而优质的年轻人演戏,淮剧戏迷即便在沙龙也经常能聆听梁伟平、梁仲平兄弟古老的淮调。沪剧迷有吗?
我最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当有人问徐俊会不会再唱沪剧时他要沉思一阵再给出悬而未决的答案“应该不会吧”?个中有怎样的隐情?很早听母亲说过徐俊经历过一场不幸的婚姻,为此他早年旅居香港,不愿意在抛头露面。这个版本我没有得到证实,个中虚虚实实只有他本人最清楚。但从他私下对某些戏迷悬而未决的回答来看,他骨子里那种沪剧情节不可能没有的,毕竟从小开始经过了十几年,而且中间经历过丁是娥、邵滨孙等前辈的无私提携,相信他定能存一份感激之心。从某次一个短篇纪录徐俊煲一个什么汤的小纪录片中听到了他无意间流露出还在保护嗓子以不影响演唱效果的一句话,让我看到了一丝他可能会付出的渺茫希望,如果他彻底放弃了那种“唱”的想法,还会那么注重专业地保护嗓子吗?或许他在等待点什么吧。
综合了很多访谈节目,对于徐俊为什么会导越剧,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性情中人。赵志刚说过,他和徐俊在早年学馆的时候兄弟感情非常好,结合当时排《第一次亲密接触》时徐俊的个人情况,赵第一个想到了邀请徐俊作导演。之后在《玉卿嫂》刚开始排练的时候,赵志刚和何赛飞也提到了他们早年之间愉快的往事(《玉卿嫂》刚开始定的主演是何赛飞和赵志刚,而不是方亚芬和齐春雷)。之后,在去年的吕派专场采访中,徐俊又提到了他导吕派专场是由于他早年结缘吕老,吕老给过他很重要的提携。在事隔几年的不同访谈中,可以捕捉到徐俊为人朴实和懂得感恩的迹象。这或许也是他出资办幼儿园的原因之一吧。
很多热心的戏迷一直在关注徐俊,以及在想徐俊为什么不回归沪剧。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久,网上搜遍了所有跟徐俊有关的文字和音像资料,但得到的答案也只是个人的一种猜测。我个人一直怀疑徐俊和沪剧院或者沪剧同行之间是否发生过不开心的事情,这种怀疑也是始于一道访谈节目,具体什么我记不清楚了,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茅善玉和几个戏迷做客沪上某个电视节目,其中的一个戏迷和徐俊小时候一个村的,她在茅善玉面前提及徐俊时,茅相当淡然,甚有陌路人之感。根据我个人的体验,作为学馆一起长大,剧团里一起搭档多年的同事,按理说应该是有感情的,但从访谈节目中的细节上看,似乎并不是这样。结合赵、徐之间的好友情谊,让我不禁跟把出生问题跟心中的疑惑结合起来考虑了。茅善玉这批演员都出生于60年代,徐俊和赵志刚都来自于当时的郊县农村,在70年代他们作为十几岁的小孩上学馆时,应当说城乡差距是非常大的,“上海人”瞧不起乡下人的心理普遍存在,而且徐俊当年进学馆是邵滨孙力保才勉强进去的,同学之间的那种等级观念我相信或多或少是存在的。这或许就是赵志刚和徐俊从当时就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的重要原因了。之后徐俊由于出色的表演和长相,一炮走红,但也是80年代,我相信城里人和乡下人的观念必定还是存在的,同辈演员可能会对他产生鄙视心理,而且由于他的走红可能带来一些妒嫉心理,这种心理在目前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也是存在的,何况当时徐俊一个乡下小伙子又几乎红了沪剧小生的半边天呢。沪剧是上海本土剧种,上海人正如余秋雨所说的有一种小家子的劣根性。从当前沪剧界的用人体制和人际关系来看,我越发感觉这种劣根性在沪剧圈内是存在的。越剧在这方面就好很多,因为很多名演员都来自于浙江农村。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只是吐出了一个戏迷的一些个人的看法。或许这些话太直白了,但我相信我说的是真话。我唯一的目的是想把一些犀利的话语说出来,作为沪剧一个比较权威的网站,如果沪剧院的高层看到其中一些问题客观存在有意解决一部分,那我想也是诸多戏迷的希望,更是对沪剧事业的一种推动。若有说得不到之处,也权当作一个无知戏迷的牢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