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扫码查看手机版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资讯
家园
Space
瀑布流图文
帮助
Help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登录
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本版
帖子
用户
帖子
好友
日志
相册
记录
道具
勋章
收藏
分享
任务
道具
广播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沪剧专题栏目
›
戏迷交流
›
继续就陆雅臣请教白水等网络好友
返回列表
继续就陆雅臣请教白水等网络好友
[复制链接]
来源:
blogfeiyunpu
2012-9-23 06:10:58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注册
x
陆雅臣中,一句唱词中有连累两个字.
这连累的累应该( 按照沪方言) 读音读成lei还是rui?
还有,上次看明月照我心,其中一个内字应该是nei还是nui呢.
这些当然是老问题了.
抱歉,我不去查上海话注音了.相信凡沪剧观众能够拼出来前后两者的读音之区别.
博客飞云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显身卡
大神点评
10
娄江沙子
2012-9-23 09:15:49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阿杜
2012-9-23 09:58:5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杜 于 2012-9-23 10:05 编辑
像这类"歪"读的字,我也感到很别扭。想起<无锡洞房>里,"新房内"的内,就唱成nui,还有一句"烛油滴滴化热泪"的"泪",就唱成lui,下面一句"泪呀泪",就成了lui ya lui ,听起来真感觉很难受。这是我们无知,还是不可以这样?请专家解答。
祝你象不谢的花开放在沪剧花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hen9001
2012-9-23 11:57:27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只读lei(wg前基本是"统一"的).
wg后,读lei与rui都有了.
不仅有阿杜老师所举的例子,连王盘声在<被唾弃的人>"看照片"中好象也有读lui的(依稀记得是"连累了女儿受苦恼",未听音频核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阿杜
2012-9-23 12:49:08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chen9001
的帖子
我专门调看了<看照片>王盘声、汪华忠、刘银发的录像,他们唱这个"连累"的"累"并非唱的"lui"。
祝你象不谢的花开放在沪剧花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blogfeiyunpu
2012-9-23 13:15:10
显示全部楼层
xiexie......
博客飞云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白水
2012-9-24 09:48:0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2-9-24 09:52 编辑
向各位网友求教和学习
blogfeiyunpu 先生帖子上的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2010年3月份,在中国沪剧网上曾经有过关于保护上海方言、保护上海话的热烈议论。
当时有位老师说——
“提到保护方言,比如上海话,……这到底是指的“迭斑斑,伊斑斑”的浦东话,还是尖团音、入声字分得清清爽爽的沪剧“舞台语”?假使是后者,……先要敦促沪剧、滑稽以及这两个剧种的爱好者带个头。沪剧、滑稽演员自己平时说话(包括在电视、电台里做节目)就已经不注重这一点了。上海有个非沪剧市级剧团的“艺术顾问”,他因为自己不会说标准舞台沪语,于是就曾提出大家在台上都不要分啥尖团音......
另外,地方语言是在不断发展与渐变的,上海这个海纳百川、五方杂处的大城市更是广泛吸收了各地的某些词语为己所用(包括外语),80年代以前不去说他,90后的一代几乎已经把“吾”全部统一成了“华”,既然已经“约定俗成”,弄到最后你不“认同”也不行了。
所以,保护甚至规范“上海方言”,这个课题实在太大,宜由学者们去进行专题研讨。
最后再回到沪剧这个话题,……假如一种戏曲、一种方言真到了要自然消亡的辰光,还是谁都没有办法的事情呵。”
正是受这番话的启发,感悟思索,2010年3月中旬在我的《日志-话说海派》中摘录了10多篇相关的文章。
其中有一篇《戏曲语言的特点》(摘编自 游汝杰 主编 《地方戏曲音韵研究》 商务印书馆)中讲到——
“方言有地域方言与社会方言之分。地域方言又有地区方言与地点方言之别。地点方言是某一地点的全体居民日常生活中共同使用的口语。每一种地方戏曲都是某一地点萌芽的,最初所使用的语言,自然也就是这个地点的方言。但是地方戏曲发展到现代,演员实际演出语言,并不纯粹是某一种地点方言,而只是以它作为底子而已。这种演出语言与在社会生活实际使用的语言并不完全相同,或者说它与任何一种现实生活中的地方方言都有所不同。所以地方戏曲的语言实在是一种社会方言,而不是地域方言之一的地点方言。
作为社会方言,戏曲语言有以下特点:
(第一至第四,略)……
第五,向官话和书面语靠拢的倾向。
戏曲语言一方面为了满足观念的需要,采用方言;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又要求高于生活中的方言。在汉语的各大方言中,官话历来是最有权威的方言,而是书面语也是以北方的官话为基础的,方言中的许多成分难以笔录,况且与典章制度相关的概念名词也只有书面语形式,所以靠拢官话和书面语是戏曲语言由来已久的传统。现代的各大剧种的语言都带有这种倾向,这主要表现在多用文读词、文读音,尽量靠拢书面语语法。
造成戏曲语言的这种倾向,除了有上述的根本原因以外,在戏剧史上还有两个直接原因。
第一,地方戏曲的最早源头是南戏和杂剧。南戏虽然发源于南,但是它的作者却不一定是南方人。
第二,南方的正字戏也有悠久的历史。“正字戏”是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地方戏,流行语粤东海丰、陆丰一带和闽南,当地称中州官话为“正音”或“正字” 。
在现代社会里,地方戏要扩大活动地域,甚至走向全国,在语言上尽量靠拢官话或书面语是必然趋势。在旧时代方言区的居民对官话的感性认识大多得益于地方戏曲,尤其是京剧。在古代社会里,地方戏实在是维系汉语内部一致性的积极因素。”
上文中讲到的文读词、文读音——
关于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书音、文言音、字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在一些方言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中、不同的用途时有着不同的读法。
上海话的例子:
汉字 文读 白读
生 sen 生物 saen 生熟
人 zen 人大 gnin 大人
大 dah 人大 duh 大人
物 veq 事物 meq 物事
家 cia 家庭 ka 家生
沪剧咬字的特点
(一)注重尖音(“小”、“钱”、“席”)
(二)注重方音(“这样”要唱作“迭能”)
(三)文白并行,说白里念白音,唱时唱文音,有时却相反无规律。
但可以找到的规律是:白话词汇一般读白音如“大”[du](大小、阿必大),普通话词汇就念读书音[da](伟大)。
文白并行是沪剧咬字的特点之一。
以上的一些思考是否对题?期待各位网友指正。
自报家门——我是一个兵,普通戏曲爱好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ujunwen
2012-9-24 10:54:2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blogfeiyunpu
2012-9-24 16:08:4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12-9-24 16:09 编辑
讨论实际听者的感受---
我是不认同我最近听到的那个累字和内字.
这种咬字才是在上海话里突然夹杂了官话非常突兀.
并非要提倡当代沪剧回复到传统沪剧比如雌老虎和三好婆的某些发音,但是关于累和内一类的正确读法还是蛮值得探讨的.
博客飞云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阿杜
2012-9-24 19:10:08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nui、lui的读法,说是"官话"是不是抬高它了?我认为是糟粕,应该歼灭。官话,应该来源于土话,经过提炼、成熟后被大众认识认同。这显然都不是lui、nui的存在理由,仅是个别人的"歪"经,我们不会认同。
祝你象不谢的花开放在沪剧花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倾听
2012-9-24 20:51:4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倾听 于 2012-9-24 20:55 编辑
青年团演出的陆雅臣里的三好婆未出场,一声"赛人啊"(啥人),道道地地的浦东本地话,想来现在的小年轻是不一定能听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表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优秀版主
优秀版主
热心会员
热心会员
blogfeiyunpu
好友
发布
12
粉丝数
188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