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渡到我对岸去见光明”之拙见

来源: 炳伊 2012-4-22 08:46:3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你好,看了你写的“小议”,非常喜欢你的认真态度,那天因故没及时写,其实我也对另一句唱词有疑议,今天特来讨教:大家都非常熟悉也都喜欢传唱的“驾小舟”,唱词的第二句“渡到我对岸去见光明”,从字面上看,是明显的“病句”。我觉得这句应该是“渡我到对岸去见光明”或“渡到对岸去见光明”,我就想不通为什么要唱成“渡到我对岸去见光明”,我注意从倪欣佳到茅善玉,再到华雯都这样唱,是作词就这样,还是被她们错唱了,当然也可能我想的不对,我曾问我的一个朋友,她讲可能是曲调的需要吧,可我看到2004年1月第1版的《新编沪剧小戏考》里是:“渡我到对岸去见光明”,现在对错也无人关注,也都还这么唱,所以我一直不得其解,但我也不顾什么曲调因素了,我就唱成“渡到对岸去见光明”。想听听你的高见,谢谢)
      以上是网友丝弦前天发给我的留言,本暂时不想再写类似的帖子,因前几天刚发了《一句沪剧唱词小议》,烦大家费神凝思动笔捧场,但丝弦的盛情实在难却,故虽是门外汉,也只得“赶鸭子上街”勉为其难地说上几句了,谬误和牵强之处必然难免,诚望广大网友指正。
    对于所提这一句,我本人未看到过正式出版物的的记载,故原句到底怎样,我也不清楚,大家唱时演唱者是怎么唱的,以往我也未刻意留心过,今1我看了一下我自己手头上仅有的一张刻印的谱子,这句也是“渡到我对岸去见光明”。丝弦说,这句是明显的病句,他认为应是“渡我到对岸去见光明”或“渡到对岸去见光明”。对于这种改法,我以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更符合一般的口语习惯。不过,戏曲唱词也是一门专业的学问,它除了和一般的语言习惯保持一致的一面以外,也有它本身的特点,就是某些词句在语序结构等方面,迥然于口语。我已说过,我是门外汉,绝无专业知识,这仅是我接触戏曲的一点感受和体会而已。那么,“渡到我对岸去见光明”是不是病句呢?从语法的角度来考虑,窃以为不是,它是一句主谓补结构的语句。我认为,本句的主语应是“你(承前省略,指民伟)”,谓语是“渡”,补语是主状谓宾结构的“我对岸去见光明”,“我对岸去见光明”是表示“渡”的结果,而“到”是一结构助词,虽不独立作句子成分,但有启示结果的作用。这种句式,和“他逗到我哈哈大笑”类似,当然也可说成“他逗我到哈哈大笑”,两种句子都正确,都可用,不过,句式i不一样,前一种是一般的单句,后一种是兼语(语法中的一种名称)。不过,在这一点上,我以为以尊重原著为好。
    所涉确是力不从心,诚望大家雅正!
参与人数 8 威望 +40 收起 理由
我名阿蔡 + 5 给力
芸倩 + 5 顶!
娄江沙子 + 5 语法虽然不通,唱已约定俗成!.
双王今易木 + 5 好!
zxhanmimi + 5 给力!
frankwyj + 5 顶!
lujunwen + 5 顶!
沪梦缘 + 5 认真哦!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40

大神点评16

沪梦缘 2012-4-22 09:30:36 显示全部楼层
炳伊老师您好!看了您这篇文章,我特地再看我现在手中的碟片,是孙徐春与倪幸佳很早的版本《判逆女性》第四场中花园会这段唱。的确她的唱词是“渡到我对岸去见光明”。我认为谱词者是为了唱腔而作的吧,而且前一段时间我到处寻找他们二位所唱的谱子,现在就是找不到。我还认为原始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东西!
今天是父亲节愿天下的父亲永远健康幸福、吉祥快乐!
blogfeiyunpu 2012-4-22 21:23:32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类问题在早年的戏曲本子里不算奇怪。

特别是文化底蕴不够的本滩申曲。

何况,唱词都是在不断地磨练过程中。演出和出版物不尽相同的例子多多。

考虑到早年演出,以及后来可能的误读造成约定俗成都有可能。

只要不影响观众理解,不必追究。

现在电视连续剧和周董之类歌词的病句更多。

今年春晚那首歌是高晓松作词,群起攻击一片倒彩。可人家照样是文化名人还挺进美国。
博客飞云浦
滩簧 2012-4-22 21:46:33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以前好象是唱“彼岸”,是指新的世界、新天地。
剑鸣视点 2012-4-22 22:54:4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剑鸣视点 于 2012-4-22 22:55 编辑

早年沪剧从幕表戏过来,有剧本也比较粗糙,所以老的戏剧本往往在唱词方面不讲究。“渡到我对岸去见光明”基本上可以理解,也就不会去斟酌。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炳伊 2012-4-23 06:52:13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好朋友的高见,使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frankwyj 2012-4-23 16:06:09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不必太拘泥成法。
今天无意中翻到了剑鸣老师在2021年发表的一篇报道“祝贺艺华沪剧团成立”的新闻。现在十个年头过去了,果然如当时某些读者所说如果没有阿公的某些读者所说如果没有阿公的资金支持,剧团难以生之存。如今广大沪剧爱好 ...
丝弦 2012-4-24 10:46:29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炳伊及各为老师的中肯分析和解释
zxhanmimi 2012-4-24 11:18:40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意炳伊老师的观点。从上海人的口语习惯来看,这句话行得通。
朋友们好!祝你健康快乐
双王今易木 2012-4-25 23:19:54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小觑戏曲之文化底蕴!
xiangsheng1947 2012-4-26 09:56:21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讨精神可嘉!对约定成俗的口语,习惯成自然,并通俗易懂,但不符语法的例子举不胜举,汉语如此,外语也是如此,不必追究!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娄江沙子 + 5 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这个年龄真好,没有辜负阳光,没有辜负父母,没给孩子添累,活出自己的骄傲!
spring 2012-4-27 23:33:25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xiangsheng1947 的帖子

这应该算是上海话的口语化,就像上海人"喜欢"都会讲"欢喜"一样的道理吧。
秋水伊人 2012-4-28 17:51:49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炳伊 的帖子

                                           也来说说
      我的观点是:是病句,但情有可原。
      首先分析,“渡到我对岸去见光明”,主语省略,谓语“渡”,宾语是“我”,也就是“渡”的对象;而现在的字面意思,对象就成了“对岸”,而“我”就成“对岸”的定语,也就是“我的对岸”,意思是不对的。语句的理解上是"(你)把我渡到对岸”或者是“(你)渡我到对岸”。“到”在这里是动词,现在有时是虚化了的动词,,有的已经词汇化,如“得到”、“感到”等等。这句句子是单句,炳伊说是由主状谓宾组成补语我不赞同,这句语义是“(你)渡我到对岸”,“(我)去见光明”,或者是"(你)把我渡到对岸”“(我)去见光明”。前一句“我”是“渡”的宾语,又是“到”、“去见”的主语,所以是兼语句,但又带连动。后一句“把我”是状语,用把字句把宾语提前。至于说“他逗到我哈哈大笑”,这里的“到”可以用“得”替代,而“渡到我”的“到”是动词,两者不一样。所以,这句唱词有毛病。
      但又情有可原,我以为主要是演员唱时觉得顺口。上海音的“我”和“到”,在“渡”的后面,“到”音响亮,很顺畅,而“我”音下压、涩滞。唱顺了。唱长了,就约定俗成了,再说在语义上不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在意了。
      我非常同意前面几位的意见,无论从哪方面说,沪剧的文化底蕴、文字功底确实粗糙缺乏深度。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我痴迷四十多年的沪剧,你是不是也要更上层楼呢?!
                                                       秋水伊人
丝弦 2012-4-28 21:47:00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13楼  秋水伊人即唐老师中肯而详细的剖析。
小楼往事 2012-4-29 17:47:13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句唱词的主谓宾语结构什么的,前面几位老师都已经讲解的够深了,谢谢,而窃以为,如果用在舞台上则可以再细细琢磨琢磨,按在生活中的交流来讲,也过得去。如:“小张,侬今天正好有车,我揩揩油,好送送我伐啦?”,“可以,一句话,送到啊里(哪里)?”“哦,谢谢哦,侬要是方便的话就送到我人民广场地铁一号线吧站头吧?”。
所以说,基本能听懂和接受。过去的沪剧用语比较讲究生活化习俗化,但是,在舞台上应该有所提炼才是,唐老师分析的一点非常内行,它涉及到了沪剧的唱词发音更合理一说,我完全赞同,因为“我”字和“到”字相比较来说,“我”字的过渡音从旋律上来说相对难以交代得更清晰,因为腔是这样的走向。因为生活中有这样的说法,大家也就这样既定俗成了。
大厦过之,小楼即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炳伊

35
粉丝数
52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