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甄莉莉 于 2011-6-18 01:33 编辑
“老师”!“姆妈”!
--------写在“杨派艺术研讨中心”专栏开栏之际 马莉敏
“杨飞飞”,一个在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戏剧界里如雷贯耳的名字,她是上海的地方剧种——沪剧的一代宗师,著名的“杨派”创始人,一位慈祥可爱的长者。
在中国戏剧那浩瀚的艺术天河之中,有个“沪剧系”,在沪剧系中,蕴含着一片独特的艺术星空,那就是杨飞飞老师倾其毕生精力而开辟的“杨派”艺术天河,杨老师塑造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雷雨》中的四凤,《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孤岛血泪》中慈祥妈妈金媛,《第二次握手》中的丁洁琼等等等等,唱出了一曲曲至今为止仍被人们叹为经典并不断传唱的名段如:“杨八曲”“归国”、“四凤独叹”、“回家路上”、“白炭红火”等等等等,这一切的一切,犹如颗颗永恒的星星,悬耀在那茫茫的艺河苍窘之里,熠熠闪耀,煦煦生光,人们仰望着杨派艺术的星空,顿觉一股暖意沁沁袭来,令人久久难以释怀,!
这次,中国沪剧网开设了“杨派艺术研讨中心”专栏,约我写点什么,我想,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我根本没资格赘言写老师,我只能写写我所见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杨老师。表表对“杨派艺术研讨中心”专栏开设的贺意吧。
我,一个平平凡凡的沪剧爱好者,虽然结识杨老师有好长好长时间了。然而,直到去年6月10日,我才举行了拜师仪式,正式拜入杨门,成为杨老师麾下一卒。
在以往学唱杨派的过程中,除了对杨派的钟爱和对杨老师的敬仰之外,总觉得自己对于杨派艺术尤其是在唱腔上,还始终停留在简单的模仿,难以突破,追求的是一种形似,总感觉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呢?所以就一直乖乖地对老师远远地仰望着,不敢靠近,有时,一起参加活动,老师就在一边,我也生怕弄坏了什么似的,不敢多说什么,这,我自己知道,不是怕什么,而是那隽永美妙的“杨派”艺术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使然。
然而,举行拜师仪式只是一个形式和过程,是一种符号,其实,真正要永久掌握的,也是最难的,那就是如何像杨老师说的那样,把那个生活中的“人”字来唱好、塑造好。老师一直在给我们做学生的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现实生活中的做人和舞台上的塑造人物”这相互间必然存在的辩证关系,记得在我的拜师仪式上,老师在发表讲话时就特地提到了关于做人的话题,对我们这批学生辈平时的做人提出了简单而又能让人享用一生的忠告,“要唱好戏,必须要先学好怎样做人这一课,戏唱得再好,做人不好,一样令人生厌”。
每次,坐在老师身旁细细聆听她的说话,真是受益匪浅,每当我唱罢一句或一段时,老师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有时会鼓鼓掌表示认可,当我唱得不对时,老师会用她独特的方式来教导我,她是用自己内心独特的艺术元素来纠正我的某些唱腔上的错处,丰富我的学唱过程中的艺术元素,老师也不是每次都直接和你谈唱戏,她更多的是和我谈到了戏外的感受,要求我要先了解、吃透戏里的人物,再结合时间、地点、环境、氛围等等元素来完成唱腔,老师就是老师,真是功夫在于“唱”字之外,到现在为止,我一直坚持告诫自己,要唱好戏不容易的,“杨派”不是这么好学的,要唱好它,必须要下苦功。
然而,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杨老师平时说的最多的话语,“要低调点,要谦虚,唱得再好也要让广大观众同志来评说,身边人、好友们说了不算,关键还是要谦虚!人品很重要,观众才会真正的认可你!”,我知道,老师因为年少时正处战乱纷飞、苦难跌宕的年代,所以学问并不高,但,对于她在现实生活中说出来的话和在舞台上塑造出来的人物来讲,她,俨然就是一个教授、一个专家、一个智者,怎么会这样呢,依我看,一个词:“谦虚”,谦虚能帮一个平凡的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而助上一臂之力。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我也常常会对我自己带领的学生们这样做:在教唱“杨派唱腔”的同时,也把老师的精髓之语慢慢地传授、感染给他们,这也便是我作为杨派弟子的职责,我有时也会学着杨老师的传授内容对她们说,唱沪剧很容易,唱好沪剧不容易,不要学了点皮毛就觉得什么都会了,其实,真的还远着呢,要认真地研究推敲老艺术家的真功夫,同时,要培养出一种自己能真正地享受“艺术魅力”的心态,必须要杜绝浮躁,炫耀的坏习气,要时刻记住,山外有山楼外楼。。。。。。
每次,我去拜访和看望老师,坐在老师身边,总感觉有一种介于艺术家和慈母间的气息在脉冲似的感染着我,故而在每每交谈中,我常常在用“老师”和“姆妈”这两个不同的称谓,不由自主地转换着称呼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这是一种由衷地、自觉地称呼轮换,至少,我自己感觉不娇柔、不做足。
常常,我会把这种气息和感觉与友人们说起,有朋友神秘地告诉我说,这是她老人家特有的一种气场,大凡名人都会有的一种气场,而要生成这么个气场并不是容易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突然间,我似乎领悟出了点什么新的东西。。。。。。
衷心祝愿杨老师健康长寿,杨派艺术代代相传,薪火永恒!祝愿中国沪剧网越办越红火、越办越健康,“杨派艺术研讨中心”专栏越办越好。
借专栏之便,草词简语一番,鉴于本人能力有限,如有不恭还请雅量。
2011.06.18于寒舍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