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戏曲舞台亟待改变“重戏轻曲”

来源: 申灏 2009-6-10 09:32:3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申灏 于 2009-6-10 09:34 编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0日07:24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端木复)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告诉记者,在过去20多年里,我国有资料记载的300多个剧种已有100多个湮灭于世。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戏曲剧种丢了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之“曲”,所以也就没了“戏”。这位花脸名家大声疾呼,中国戏曲创作“重戏轻曲”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不重视戏曲音乐很不公平 
   越剧前辈袁雪芬曾多次批评,戏曲音乐长期没有在戏剧的宏观把握中处于应有的地位,许多院团甚至没有专职的音乐设计岗位。
  她强调,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从本源上说,是声腔系统的变迁史。戏曲、戏曲,戏离不开曲。曲是用来区别各剧种的主要标志,也是表达人物情感的主要手段。而现在的情况却是,演员唱得好,很容易出名,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但戏曲音乐家却默默无闻,清贫自守。如创作了越剧《梁祝》《西厢记》《祥林嫂》的刘如曾,创作了昆剧《琼花》《牡丹亭》《蔡文姬》的辛清华,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甲午海战》《罗汉钱》的万智卿等,他们耕耘一生,但舞台辉煌往往和他们无关。这很不公平,也不利于戏曲发展。
  音乐“急就章”难谱动人旋律
  上海音乐学院戏曲音乐专家连波教授直言,如今戏曲作曲的队伍老化,后继乏人。全国现有200来个剧种,专业作曲却寥寥无几,以京剧作曲为例,全国不超过10人。去年中国京剧节,朱绍玉一人就包揽了近一半参赛剧目的作曲。
  连波指出,一个剧本既可排京剧,也可排淮剧,但戏曲音乐却不可替代。作曲人才培养不易,既要学西方的作曲技法,又要熟悉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还要了解戏曲各流派行当的唱腔特点,专业技术要求很强。
  但如今院团急功近利,不愿背包袱,常到排戏时才临时请作曲。当年程砚秋排《锁麟囊》,光琢磨唱腔就花了7个月,现在剧本到了作曲家手里,却要求他们10天、20天就拿出曲谱。作曲家没时间与编、导、演沟通,也没有时间认真修改打磨,总是被动地随着剧本动一处、音乐跟着改一处,如此“急就章”,又怎么可能谱写出流传千古的动人旋律来?
  戏曲音乐不可止步于我们这代
  本月底将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个人作品演唱会的淮剧音乐家程少梁说,加速戏曲音乐创作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不拘一格,多管齐下。比如,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这些专业院校,可以破格招收专业院团内有潜质的人才定点培养;
  又比如,可以请有经验的作曲家招收徒弟,传授戏曲作曲专业知识,并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传、帮、带,他最近就在别人推荐下收了一位从外地引进的作曲人才作为学生,专学淮剧音乐创作。这位创作了淮剧《哑女告状》《金龙与蜉蝣》《八女投江》等优秀作品的作曲家强调,音乐是剧种的艺术灵魂,一个剧种如果唱腔不好听、没有特色,这个剧种就会面临危险。他希望,全社会都要为戏曲作曲人才提供扶持和帮助,切不可让声腔各异、流派纷呈的戏曲音乐在我们这一代止步。

大神点评11

chen9001 2009-6-10 09:52:57 显示全部楼层
《罗汉钱》的作曲到底是谁?有“沪剧志”的朋友请查一下上来说说如何?
现在越剧界的袁老师说是万智卿先生。
许如辉的后人说是他们的父亲水辉。
白水 2009-6-10 12:55:09 显示全部楼层
《罗汉钱》根据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登记》改编。此剧最初由上海红旗沪剧团改编,1951年11月首演于浦东义乐大戏院。后勤艺沪剧团用红旗沪剧团演出本,1952年6月演出于丽都大戏院。1952年10月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创作研究室又集体改编此剧,由宗华、文牧、辛之执笔,导演张骏祥,助理导演蓝流,主演丁是娥、筱爱琴、邵滨孙、解洪元、石筱英,作曲董源、刘如曾,舞美设计张坚安。上海沪剧团1952年10月17日首演于北京市北京剧场,是华东区代表团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剧目之一。【摘自《上海沪剧志》P77】
在庄永平编著的《沪剧唱腔欣赏》的“为了这个罗汉钱”曲谱上注明是由刘如曾编曲、丁是娥演唱。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沪剧优秀唱腔选——万智卿专辑》中没有发现有关《罗汉钱》的曲谱。
申灏 2009-6-10 15:16:42 显示全部楼层
陈老师看得很仔细。
关于《罗汉钱》的作曲,白水先生所摘《上海沪剧志》的提法应该是权威性的,我收藏的电影《罗汉钱》DVD,也注明作曲是董源、刘如曾。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刘如曾成为《罗汉钱》的作曲之一,好像是在《罗汉钱》拍电影时。他的创作领域主要是越剧。
袁雪芬说《罗汉钱》作曲是万智卿,肯定有误。
申灏 2009-6-10 15:39:34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作曲家也并非都默默无闻,上海沪剧院还专门为万智卿举办过作品专场演唱会,出过碟片,去年还出了一本《沪剧优秀唱腔选—万智卿专辑》。


我倒希望我们中国沪剧网能开一个专门版块,请熟悉情况的朋友们,将这些为沪剧发展作出过贡献的编剧、作曲家和琴师们一一介绍给广大沪剧迷。
剑鸣视点 2009-6-10 16:25:22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希望我们中国沪剧网能开一个专门版块,请熟悉情况的朋友们,将这些为沪剧发展作出过贡献的编剧、作曲家和琴师们一一介绍给广大沪剧迷。申灏 发表于 2009-6-10 15:39 [/quote]

在“沪剧名角”栏目就可以发,“名角”不仅仅指演员,应该包括编、导、演、音、舞、美所有的人员。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滩簧 2009-6-10 16:33:53 显示全部楼层
《罗汉钱》是由红旗沪剧团首演的剧目,红旗沪剧团的主胡是著名琴师许龙生(1921——2006),他们剧团在创作演出时就奠定了整个戏用沪剧小调演唱基础。我是听原红旗沪剧团团长姚士良、琴师许龙生和老艺人赵春芳说的。
chen9001 2009-6-10 19:27:30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作者:雨兄          (转自上海滑稽网)

上海戏曲界在这方面的人才匮缺,的确较为危急。

上淮的程少梁、长宁的奚根虎、上沪的汝金山、上越的陈钧、上京的龚国泰、静越的贺孝忠、不是退休就是年近花甲,如果没有新人传承,后果不堪想象。

演员在唱腔上固然可以有所想法,甚至自行设计,但从乐理上是不会规范的,演员代替不了作曲,不然就易发生勤艺许如辉事件。

连波指出,一个剧本既可排京剧,也可排淮剧,但戏曲音乐却不可替代。作曲人才培养不易,既要学西方的作曲技法,又要熟悉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还要了解戏曲各流派行当的唱腔特点,专业技术要求很强。

这个观点非常现实,从中音与上音作曲系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短期内是无法接手、着手、入手各剧种戏曲作曲这个行当的。
chen9001 2009-6-10 19:47:46 显示全部楼层
雨兄老师是青滑作曲。他自述25岁到当时组建的青年滑稽剧团,至今已经整整30载。
人滑连乐队也散掉,不会再有专职作曲;上滑大概还有作曲老师。
长宁沪剧团新版《茶花女》假如是汝作的曲,那么该团也没专职作曲了。
子归 2009-6-11 11:03:14 显示全部楼层
013.jpg

02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申灏

13
粉丝数
51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