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chen9001 于 2011-1-27 10:22 编辑
沪剧的发展之路2
以丁是娥、解洪元、邵滨孙等为代表的老一代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考虑培养沪剧接班人了,像诸惠琴、沈慧中等都是上海人民沪剧团从农村招收的随团学员,受到丁是娥、筱爱琴、石筱英的栽培,一出《江姐》ABC角筱爱琴、诸惠琴、沈慧中三个人演江姐。沪剧《雷雨》大会串是人民沪剧团邀请民办剧团共同创造的,称得上是沪剧空前绝后的经典剧目,活繁漪丁是娥、周朴园解洪元、周萍王盘声、四凤杨飞飞、周冲袁滨忠、鲁妈石筱英、鲁大海邵滨孙、鲁贵赵云鸣,盛况空前,体现出沪剧界的合作精神,当时筱爱琴主动将四凤角色让出来,真是难能可贵。在塑造人物方面,尽管沪剧本身表演略逊一筹,但丁是娥创造的阿庆嫂、邵滨孙创造的刁德一都非常成功,京剧沙家浜的演员还专程来沪请教两位艺术家呢,这是沪剧的骄傲。《星星之火》五卅大罢工题材,每年5月30日人民广播电台都回播放,“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妈妈到上海......”每每听得催人泪下,激发起民族振兴的精神。
沪剧的土壤是观众和听众,人民沪剧团经常组织演员下农村工厂,为农民、工人演出,教他们学唱学演沪剧,我妈妈当时在天厨味精厂工作,就受到筱爱琴、石筱英的辅导。拉近了演员与沪剧爱好者之间的距离,使沪剧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