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永远的“春派”——写在赵春芳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剑鸣视点 于 2025-11-20 10:35 编辑

aa35f553c569a1c20588a2712d9afc36_副本.jpg

     二十载光阴流转,申曲余韵依然。今天,是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赵春芳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日。这位被誉为申曲“四大小生”之一的艺术巨匠,虽已远去,但其塑造的鲜活舞台形象、独创的“春派”艺术风采,仍在沪剧园地中熠熠生辉,温暖着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灵。

      我和赵春芳先生的友谊可以追朔到“十年浩劫”的“文革”时代,当时他被“打倒”,因为他是从香港回上海来的,竟然被戴上“坏分子”帽子,成为所谓“地富反坏”四类分子,也就是那时所谓“敌我矛盾”、“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 被“下放”在当时宝山县的杨行轧钢厂“监督劳动”。我1971年在培光中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分配在宝山县邮政局工作,先在月浦镇邮政所当邮递员,1974年又调到杨行镇邮政所当邮递员。赵春芳先生所在“监督劳动”的杨行轧钢厂,就是我负责投递的范围,所以我就经常能够看到“监督劳动”中的赵春芳先生。我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看沪剧,也知道赵春芳和“春派”。所以在没有人“监督”时,我会叫他“赵老师”,成为了一种“患难之交”。

     “十年浩劫”结束后拨乱反正,受到摧残的沪剧艺术之花重新开放,赵春芳杨飞飞重新组建宝山沪剧团回到沪剧舞台。我也考入新闻单位成为一名新闻记者。从那时起,我和赵春芳杨飞飞两位艺术家一直保持经常的联系,也是他们两位艺术家把我带进了沪剧界,成为一名采访沪剧至今长达45年的媒体人。我更有幸参与和独家报道了两位艺术家演艺生涯的大量活动,并和他们成为忘年交,也拍摄了两位艺术家的大量生活照片。在纪念赵春芳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际,上传我几十年拍摄的沪剧表演艺术家赵春芳的部分照片,与广大沪剧爱好者分享。

       赵春芳先生的艺术人生,是一部沪剧百年发展的缩影。原名萧庆祥的他,16岁拜师赵三宝学艺,从此与沪剧结下不解之缘。早年在茶楼戏馆的摸爬滚打,让他深谙滩簧精髓;受丁少兰等前辈艺人影响,他博采众长,将京剧等剧种的艺术养分融入沪剧表演,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与解洪元邵滨孙、卫鸣岐并称为申曲“四大小生”,成为沪剧小生艺术的标杆人物,其戏路之宽、表演之精,一时无两。

       先生的表演亦庄亦谐、刚柔相济,唱腔字正腔圆、刚中带柔,“春派”艺术的魅力在舞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既能在《陈化成》中塑造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气贯长虹;也能在《卖红菱》中演绎朴实忠厚的草根书生薛金春,情意绵绵;更能在《为奴隶的母亲》等现代剧中刻画性格复杂的人物,入木三分。尤其是与杨飞飞先生合作的《卖红菱》,二人珠联璧合,将薛金春与范凤英的悲欢离合演绎得丝丝入扣,成为沪剧史上久演不衰的经典,至今仍在戏迷口中传唱不息。

       艺术之外,先生的品格更令人敬仰。他与杨飞飞先生携手组建正艺沪剧团、勤艺沪剧团(后改名为宝山沪剧团),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共同打磨了《妓女泪》《家》《黄河颂》《两代人》等大量佳作,为沪剧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爱好习字,“龙飞凤舞”的笔墨间藏着对艺术的赤诚;他自学拉琴,曾为前辈名家伴奏,尽显艺术功底;九十高龄时仍思维敏捷,对沪剧的热爱从未消减。想当年,当剧团面临困境时,他毅然从香港返回上海,与同仁共渡难关,这份对沪剧事业的坚守,令人动容;虽然因此在“文革”中遭受磨难,他始终无怨无悔。

      如今,宝山沪剧团的舞台上,“春派”精神仍在延续;戏迷们传唱的经典唱段中,先生的嗓音仿佛仍在回响;铜像前的凝望里,后辈艺人传承着他的艺术火种。二十年岁月荏苒,先生用七十年从艺生涯践行的“戏比天大”的信念,用一生坚守的艺术初心,早已融入沪剧的血脉。

      弦歌未歇,风骨长存。赵春芳先生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艺术财富与精神遗产,将永远照亮沪剧的传承之路。愿“春派”艺术之花常开不败,愿先生的艺德风范代代相传,这便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写于2025年11月19日深夜)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大神点评8

本帖最后由 剑鸣视点 于 2025-11-21 11:22 编辑

PC290291_副本_副本.jpg

摄于1980年9月4日。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PC290315_副本.jpg

摄于1980年9月4日。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P2010495_副本.jpg

摄于1981年10月。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DSC_5859_副本.jpg

摄于1981年10月,赵春芳在《绝处逢生》中。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DSC_5721副本.jpg

1981年8月22日,赵春芳、杨飞飞在上海中国剧场观看无锡市沪剧团演出《蔡锷与小凤仙》,与饰演小凤仙的青年演员周桂庆热情交谈。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DSC_5711_副本.jpg

摄于1982年1月6日。赵春芳在松江县新桥人民公社参加上海沪剧界“文革”后首次“回娘家”活动。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DSC_5885_副本.jpg

摄于1982年1月6日。赵春芳在松江县新桥人民公社参加上海沪剧界“文革”后首次“回娘家”活动。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DSC_5884_副本.jpg

摄于1982年1月6日。赵春芳、杨飞飞在松江县新桥人民公社参加上海沪剧界“文革”后首次“回娘家”活动。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剑鸣视点

71
粉丝数
1151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