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编者按:三载流光逝,沪韵忆石红
2025 年 8 月 16 日,是沪剧演员石红女士逝世三周年的日子。中国沪剧网近日收到一组追思文稿,字里行间皆是思念 —— 有丈夫何兆荣用钳工手艺改制的有机玻璃相盒里,那份穿越时光的深情;有上海沪剧院同仁笔下,她作为 "最佳配角" 的敬业与豁达;有悉尼申曲艺术社成员铭记的,她隔着山海仍悉心传艺的热忱;更有学生们忆起的,戏校教室里一字一句的打磨、家中灯下温暖的教诲…… 这些文字,如散落的珠贝,串联起一位沪剧艺术家 50 余年的艺术人生与人格光辉。
石红原名石蕙莉,1960 年踏入上海人民沪剧团,从随团学员到舞台中坚,她是《赤道战鼓》中意气风发的罗扎莉,是《日出》里令人难忘的李太太,更是丁派唱腔的忠实传承者,一曲《甲午海战・祭海》尽得乃师神韵。舞台之外,她是 74 届沪剧学员班的唱腔教师,吕贤丽、茅善玉等名家的成长里有她的心血;2006 年再返戏校,洪豆豆、朱麟飞等后辈亦受其滋养。即便 1994 年 "提前退休",她仍以伴唱、打追光等平凡工作坚守舞台,用 "不计角色大小,只问艺术纯粹" 的胸怀,诠释着对沪剧的赤诚。
她是艺术家,也是好邻居、好师长、好妻子。居委会的纳凉晚会上,她为街坊加唱《金光锃亮罗汉钱》的身影;护理员记忆里,她病中仍温和待人的模样;学生们心中,她把丁派精髓融入教学的严谨与慈爱…… 这些细碎而温暖的片段,让我们看见一个褪去光环却愈发鲜活的石红 —— 她让沪剧艺术不止于舞台,更融入生活的肌理,成为连接人心的纽带。
今日,我们将这些追思文字汇集刊发,既是为缅怀一位将一生奉献给沪剧的艺术家,亦是为留住那些关于传承、坚守与温情的故事。石红虽逝,她的唱腔仍在戏迷耳畔回响,她的艺德仍在后辈心中扎根。这或许就是对她最好的纪念:让沪剧的弦歌不辍,让真诚的品格永存。
愿这组文字,能为同样思念她的人们,递去一份共鸣与慰藉。
2025 年 8 月16日
(来稿均有作者签名,故采用图片形式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