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三台沪剧大戏惊艳京城 [打印本页]

作者: sopsun    时间: 2010-10-27 13:47
标题: 三台沪剧大戏惊艳京城
上海沪剧院“百年曹禺百年沪剧”演出圆满成功

今晚,随着沪剧《雷雨》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的舞台上完美谢幕,上海沪剧院“百年曹禺,百年沪剧”赴京系列演出活动圆满结束。尉健行、华建敏、严隽琪、丁关根、杨洁篪、金炳华等领导同志先后观看了演出。

    时隔20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上海沪剧院携改编自曹禺名剧的《瑞珏》、《日出》和《雷雨》三台大戏进京献演,五场演出共吸引近4000位北京观众,给戏迷们带来了不小的惊喜。虽然未必听得懂上海话,但是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文艺经典故事,观众们更能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欣赏与品鉴。“话剧舞台上的繁漪恐怕也演不过茅善玉!”刚刚走出剧院的张先生这样评价,茅善玉的表演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人生阅历和艺术修养上的积累,让繁漪这个角色非常丰满。

    今晚上演的《雷雨》是三台大戏中改动幅度最大的一部戏,在1959年版的基础上重新打造,努力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整个戏从原来的三个多小时压缩到两个半小时。执笔改写《雷雨》的剧作家余雍和介绍说,这次改编在加强戏曲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新增加的“吃药”的二重唱和一些角色的唱段,把此时此刻人物思绪心态刻画得准确贴切、细致入微。用唱段代替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戏剧的表现手段,更有利于角色性格情感的揭示。

    上海沪剧院院长、著名沪剧艺术家茅善玉告诉记者,挑战瑞珏、繁漪这两个背景不同、性格迥异的角色十分过瘾。瑞珏深沉含蓄,唱腔抒情圆润;而繁漪的文弱、明慧与矛盾,则要求演员更注重唱腔的轮廓和表演中的爆发力。

    此次赴京演出吸引了不少京城戏曲专家前来观看,并获得了戏曲理论家的一致好评。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党组书记何孝充说,《瑞珏》没有照搬老一代的套路,和原著《家》相比更清新。他认为茅善玉的表演有自己的特征,她的 “茅派风格”正在形成。著名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评价说,沪剧给人的感觉很惊艳也很高雅,几乎可以和现代歌剧相媲美,但又没有失去沪剧本体的韵味。

    此次系列演出活动由中国戏剧家协会、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和SMG综艺部共同主办。
作者: 灰烬    时间: 2010-10-27 23:38
mao真有那么好吗
作者: 65156457    时间: 2010-10-27 23:52
茅善玉—ˉ著名沪剧艺术家ˉ???
作者: weiyish    时间: 2010-10-28 08:14
茅善玉的唱腔、演技确实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同代沪剧演员中确已出类拔萃。但对于繁漪是否成功,可能尚不能过早下结论。《雷雨》在上海演出时褒贬不一,怎到了京城一下轰动了呢?难道本土观众不识货?难道“曲线救国”了?任何剧种是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沪剧的根在上海,文化中心在上海,为何许多名家要想成名,必到上海“浸润”,因为他们看中的是这块“识货”的土壤。现在文艺界功利主义盛行,都想冲“梅花奖”,按我看,“梅花奖”的含金量还不及“白玉兰奖”,其公正性很受质疑——足球能明目张胆腐败十多年,“梅花奖”就干净吗?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0-10-28 12:57
对楼主的报导帖感谢,对楼上各位的直抒已见也感兴趣。觉得氛围不错!谢谢各位!
作者: uuabc    时间: 2010-10-28 20:12
现在作家、书法家等什么家铺天盖地,可就是难认可一个沪剧表演艺术家,像茅善玉这样的无可厚非的领军人物概莫能外,沪剧所以吸引不了更多青年人涉足的原因可见一斑。
作者: 剑鸣视点    时间: 2010-10-28 20:59
楼主的报道是转载,因此,观点是记者的。报道不一定全面准确,但是,此次沪剧院赴京系列演出活动为沪剧在北京的传播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我是26日晚上去看了最后一场(《雷雨》)的演出,观众对《雷雨》的评价很高,我现场采访了一些观众,他们都表示“好看”、“好听”,“听得懂”,“和话剧、电影相比一点不逊色”。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10-10-28 21:22
上海的地方戏,到了北京可以令在京的上海人一解思乡之苦啊,应该多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不过演出成本一定不低的。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0-11-2 15:21
在北京看沪剧的其实都是一些上海人呀。北京人看沪剧就很少了。不像他们越剧全是北京人在看,还专门组建了越剧团,很多都是年轻人。沪剧就是过不了这个语言关呀。关键还是宣传太少了。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