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新版沪剧雷雨观后感 [打印本页]

作者: ray39    时间: 2010-9-22 17:31
标题: 新版沪剧雷雨观后感
老版本的雷雨无论是丁老师王老师版本的还是张杏声马莉莉早就看过多遍了  看了新版本的雷雨  感觉还是不错的
1大量的经典唱词被对话替代
2老版本更侧重于唱  而现在的版本  演的功力要求更多
3唱腔的重大改变  不知道编曲老师的出发点是否代表了沪剧今后的发展方向  更多的唱腔 更像是在独白  我的个人感觉不是很适应 也许是老版本太深入人心的缘故  新唱腔总觉得不够有力
4茅善玉  朱俭  陈瑜  洪豆豆 在同一套音响设备下  各自的唱功泾渭分明   沪剧的演唱是功力的体现
作者: fangming    时间: 2010-9-22 18:23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0-9-22 22:28
1大量的经典唱词被对话替代 ...
ray39 发表于 2010-9-22 17:31

是否真的要把沪剧弄回到“话剧+唱”去?当年《雷雨》的经典就在于它把台词编成了体现各种内容(如对话、内心活动等)的唱段,且充满了沪剧味。而今却又……难不成是“复辟”?!
作者: lizhenmin    时间: 2010-9-22 22:33
回复 3# 滩簧西乡调

深有同感!设计安排大段的唱是沪剧的表演艺术特色!
作者: ray39    时间: 2010-9-22 22:57
回复 4# lizhenmin


    乡土气息是沪剧的生存根本 唱腔是沪剧的核心魅力 但从雷雨的导演思路来看 其侧重点式在表现剧本 或者说 导演摒弃了沪剧传统的大段唱的风格 改变为独白或者类似于独白的唱腔 而且由于独白比唱腔要快得多 也许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 真不知道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 是否是沪剧的福音
作者: 另类    时间: 2010-9-22 23:30
多次阐述过,千万不能改遍成现代“歌剧加话剧”。要创新,让年轻人来观看,必须在“沪剧滩簧的基础上”加“天籁通透的嗓音”。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0-9-23 06:32
艺术的转化让人不介其意.过去的歌曲诗情富有艺术美感.现在的歌曲像什么?
沪剧更是如此.改化像剧不剧.歌不歌.听上去总归不适意.谢谢那些作曲老师你们帮帮忙.在作曲时别忘了他是沪剧.别写得吃力杀.让人背后在叽骂.照样画葫萝都没画好.太差劲了吧.
作者: 周萍    时间: 2010-9-23 07:05

作者: 贝贝    时间: 2010-9-23 09:27
ray39 老师分析很有道理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0-9-23 10:34
本帖最后由 滩簧西乡调 于 2010-9-23 11:38 编辑
艺术的转化让人不介其意.过去的歌曲诗情富有艺术美感.现在的歌曲像什么?
沪剧更是如此.改化像剧不剧.歌不歌 ...
映春成林 发表于 2010-9-23 06:32

        导演不必一定要请大导演,关键在与是否懂沪剧!
     请来个不十分懂沪剧的,还真不如让一个十分懂沪剧的“小”导演来得好!我们过去那些成为经典的沪剧又有哪一出是那些“大导演”导的呢!
     
     
        有些作曲自己不在新剧中好好写出一些“像沪剧”的东西来,还要把前人极为成功的经典,来个什么所谓的“加工、配器”,糟蹋得一塌糊涂!!悲哀哦!!!

      当年“沪剧《雷雨》戏曲化的成功还表现在唱段的安排组织上。戏曲顾名思义,曲在戏里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和话剧主要依靠语言艺术有很大的区别。沪剧更是一个擅长于唱的戏曲剧种。唱是沪剧塑造人物、吸引观众的重要艺术手段。《雷雨》的沪剧演出,各个唱段的设置安排妥帖自然、顺利成章,丝毫没有给人话剧加唱的感觉。再加上唱腔设计、曲调选择的匠心独运,反复推敲,戏里很多唱段优美动听,深受观众喜爱,至今传唱不息。这个戏之所以能够成为沪剧舞台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一些优秀唱段的存在和流行,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
      真不知茅院长他们要干什么啊!!难道为了改造成一个“茅版”《雷雨》就要这样糟蹋“大会串版"《雷雨》吗?

再摘一段网友xzhao2的评论,说得多有道理啊!
     曹禺老先生惊讶居然能够把话剧原有台词那么好的那么恰当地编写成沪剧的每一段唱词,既是那么通俗易懂唱来又是那么富有韵味。自然丝毫没有篡改曹禺原意。至今,这部著名看家戏目始终是经典——比如“盘凤”“向往”“哀求”等等,也是广大戏迷耳熟能详的唱段。
     不可否认的是曲调优美动人。这是“唱”(唱念做打的首位)的功效,也是戏曲的费神之处。不像话剧开出口来就是,不需要作曲配器。最多有一些效果了不起了。
在话剧《雷雨》中演到鲁妈让四凤设下誓言——“永远不见周家的人!”和四凤一个人在设下毒誓之后的表演都相对比较简单。特别是后面一段,话剧原本就是一句短短的话:“天哪”,就此一头扑在桌面上戏份到此结束。
    而在沪剧《雷雨》中这一段有着整整一段静场唱。成就了杨飞飞的杨派经典代表作之一。“独对孤灯呆思忖,心乱似麻难安宁。娘亲要我罚了咒,难道我真的就不见周家的人?心里的苦楚向谁诉,……”
   这样精彩的四凤自叹(演员还伴随着演唱绕桌儿缓缓移动有身段有动作)比之光喊一声“天哪”很容易看出来哪一个更有戏。
   母女对唱的罚咒一段同样很精到。运用了“迷魂调”来表示出鲁妈和四凤同样痛苦的心情同样的被迫无奈。
   曹禺先生的赞语正是对这样的再创作之莫大欣赏。
作者: weiyish    时间: 2010-9-24 22:40
本帖最后由 weiyish 于 2010-9-24 22:46 编辑

难不成余编剧又想复辟其当年的新版《雷雨》吗?——有必要请自以为是的茅院长认真阅读《灯,总是亮着》,品味一下老丁当年对于新版《雷雨》的伤心至极!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0-9-25 08:21
难不成余编剧又想复辟其当年的新版《雷雨》吗?——有必要请自以为是的茅院长认真阅读《灯,总是亮着》,品 ...
weiyish 发表于 2010-9-24 22:40

可能的话,请摘录上来。我还未看过此书,很想知道。万分谢谢!
作者: 玫瑰人生    时间: 2010-9-25 15:58
新版雷雨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0-9-25 17:35
玫瑰人生 : 犬也是四条腿呀.只不过小一点罢了.小即是精华懂吗?只不过我不想画虎.想画犬.你们能圯我怎样?
作者: weiyish    时间: 2010-9-26 00:27
摘自《灯,总是亮着》P.284页:
    ......   
    只有当年三团的青年们,仗着年少气盛曾经演过一部新《雷雨》。八十年代中叶,颠覆和重塑是戏剧创作的风尚之一,新《雷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老《雷雨》中用唱词抒发的部分,它用念白;老《雷雨》中用念白表现的部分,它用唱腔。它向观者传达着一种很别扭的叛逆,一切都要反着来,一切都要拧着干。这种为颠覆而颠覆的极端行为,在如今看来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在当时却如一石击水,在剧院内外都引起了轩然大波。观众自然不买账,而院里的老师们心里像压上了一块石头。有一天,我正在一团办公室工作,丁是娥老师从隔壁的创作室闷闷地踱进来,见到我,她看似随意地说:“新《雷雨》你去看过了吗?”
    “我最近晚上一直在演出,还没去看。”
    “哦......难道我们当年的《雷雨》连一句唱词也保留不下来了吗?莉莉,你想想,以丁老师的地位,当年要为繁漪加一段静场唱,难道不是轻而易举的么?但不合适,四凤独叹是合适的,从人物出发......”
    我望着她,品味着这些没头没脑的话。她喃喃自语着又踱出去了,嘴里咕哝着“欺师灭祖......”
    不久以后,沪剧票友在共舞台演出了一场“流派大会串版”《雷雨》。在后台,我意外地看到当年参加《雷雨》演出的老师们都在忙里忙外,丁是娥、石筱英、王盘声、杨飞飞、解洪元老师......在为自己的“继承者”指点着。剧场里,不管台上的业余演员水平如何,观众为熟悉的唱段激动不已。
    这两场《雷雨》的境遇使我领悟到经典是不可随意颠覆的。
    ......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9-26 05:53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9-26 06:41 编辑

敬畏经典

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在《一个未完成的角色》中说

     “由《雷雨》引发的对表演上的思索——对表演者来说,在掌握娴熟的技巧之外,心里的真诚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演员(特别是有点儿成绩之后的演员)要具备对艺术的敬畏,对艺术水准的严粛、不苟的状态:我若嬉闹了,我应脸红。”  

著名沪剧演员马莉莉在《灯,总是亮着-四演雷雨》中说

     “《雷雨》是经典,每个演员都想演经典,经典可以磨练演员,它提供一个平台,让有潜力的演员充分地学习、吸取、实践,从而实现表演的飞跃。经典是本教科书,它提供一次机会,让有敬畏心的后辈切身的体会、体验剧种的本质美感和成功之道,从而得以提升整体的自我了认识和审美能力。经典也是一块试金石,你对本剧种的理解有多少,艺术功力达到多少,对传统的诚意有多少,在它面前,统统无从还价,精确地丈量到毫厘。所以,我们应该多演经典,但同时要慎演经典,否则它会把我们的无知,短视和狭隘照得无处遁形。”
作者: lizhenmin    时间: 2010-9-26 07:25
“《雷雨》是经典,每个演员都想演经典,经典可以磨练演员,我们应该多演经典,但同时要慎演经典,否则它会把我们的无知,短视和狭隘照得无处遁形。”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10-9-26 10:42
改革本身就是艰难的,它要有一个相当长而曲折的道路要走,改革会失败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成功。沪剧要发展要重显辉煌一定要改革,要吸引大量年轻观众,只有新生力量的加入沪剧才有希望。
但改革要在经典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完善前进,不是推倒重来,上述网友和我一样心情,对沪剧万种热爱,我们多么希望沪剧又好听又繁荣。我们这样热烈讨论本身就是改革沪剧的一个路程,一种贡献,改革万岁。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9-26 17:55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9-26 17:59 编辑

回复 18# frankwyj


    曹禺先生谈《雷雨》一九九三年2 月 13 日下午
“《雷雨》这个戏非常非常难演!从前很容易演,谁演谁赚钱,因为这个戏很新鲜,很有戏剧性,谁演谁成功。现在不然,现在演的人多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演得好,所以看这个戏就会有成见,总带着自己的框框。你有个新的看法,来个新路子,别人想不到,这就占便宜了,开辟个新路子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过去这个戏很容易依靠戏剧性,你斗我我斗你,最后斗得大家都死了,就这么简单。你能深刻地去挖它,让它有诗意,这很好。其实诗意和戏剧性并不矛盾,有诗意也照样可以有戏剧性。莎士比亚的戏戏剧性很强,诗意也很浓,我们演莎士比亚想到要有诗意,但是演我们自己的现实戏就不肯挖掘这个问题。”

“……这是一条很艰难的道路,但是很有启发性,这能让《雷雨》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它已经很旧很旧了。”

(摘自王晓鹰的文章: 回忆——与大师曹禺谈《雷雨》原载于1997年1月22日《光明日报》)
作者: 观光团    时间: 2010-9-26 19:41
回复 10# 滩簧西乡调


     真不知茅院长他们要干什么啊!!难道为了改造成一个“茅版”《雷雨》就要这样糟蹋“大会串版"《雷雨》吗?

老一辈巳故,第二,三代也巳退休,而今有权理应我行我素!灯,总是亮着一书内也许能悟出些明堂哦!
作者: 宝哥哥    时间: 2010-9-26 20:07
老版是经典,新版是“创新创造”。可能是大家听不惯的缘故吧。
不过我觉得倒是很像‘上海话音乐剧’呢。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9-27 04:58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9-27 05:42 编辑

回复 17# lizhenmin

戏曲要“移步不換形”,借鉴经典,传承发展。
守望艺术,改革创新,要不为名利所动,远离浮躁喧囂。
“梅花香自苦寒来”,贵在对艺术的真诚。
作者: 观光团    时间: 2010-9-27 13:05
灯,总是亮着一书巳有蛛丝马迹,许些这里可找到原因伯乐难免也有失误处。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0-9-27 18:36
我觉得,雷雨和日出的伴奏音乐与背景音乐还是很有气势的,在戏曲中充分使用提琴等西洋乐器,对衬托唱腔烘托气氛是丰富艺术表现力的一大进步,目前都普遍在采用。的确很好听,也颇能被青年观众说接受。
然而,这音乐只是起辅助作用,我认为戏曲应以唱为主,这是戏曲的特点,也是不同剧种的区别所在,唱做念打,唱为首。听过越剧交响乐《红楼梦》,尽管由大型交响乐伴奏是一个创新,但原越剧的唱段与流派都原汁保留,让观众大过戏瘾,试想,如果创新创到把“问紫鹃”变成两个人在直别别的对白,那这还有啥味道?
茅版雷雨和日出都有点舍本求末,过头了,当然茅院长完全可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但是倘若观众不买你的帐,你也是枉然。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10-9-27 22:04
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打车去吧。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9-28 07:27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9-28 07:30 编辑

百年曹禺 百年沪剧
祝愿沪剧 抓住机遇

“金秋十月,上海沪剧院将带着改编自曹禺作品的三台大戏,登上北京长安大戏院的舞台。“百年曹禺,百年沪剧”,从10月21日起《雷雨》、《日出》和《瑞珏》将在京连演五场。这也是北京观众时隔二十年又一次有机会欣赏上海沪剧院的表演。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沪剧是第一个把曹禺作品搬上戏曲舞台的剧种。沪剧改编曹禺剧作历史久,数量多,影响广,所以说在沪剧的创作中不难发现曹禺创作的影子和无处不在的“曹禺情结”。今年的演出既是对曹禺先生的纪念,又是沪剧自身实力的集中展示。从茅善玉、陈瑜等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到戏校尚未毕业的年轻演员,五代演员将全面展示拥沪剧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浓浓海派风情。
   在戏剧家的眼中,本次演出活动的意义还不止于此。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王安奎认为,戏曲不能反映现实生活的论断是完全错误的,促进戏曲现代化、贴近现实、反映现实生活已经成为了沪剧的传统,深深地印在沪剧百年历史中,未来亦会更有突破。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季国平说,沪剧既是传统的、地域的,又是时尚的、年轻的,它是地方戏曲中最时尚的一种,在践行本土戏剧现代化方面将发挥极大的潜能。(来源:解放牛网)”
作者: KAILIAN    时间: 2010-9-28 08:12
喜欢原版的可以继续怀旧 ,膜拜。 欣赏新版的也可以欢心,愉悦 好像并不矛盾,因为没有标准答案,请各取所需。我是喜欢新版的,但也欣赏尊重经典的。
作者: 申灏    时间: 2010-9-28 09:58
喜欢原版的可以继续怀旧 ,膜拜。 欣赏新版的也可以欢心,愉悦 好像并不矛盾,因为没有标准答案,请各取所 ...
KAILIAN 发表于 2010-9-28 08:12


好心态!我非常赞同!
作者: 倾听    时间: 2010-9-28 12:40
本帖最后由 倾听 于 2010-9-28 13:39 编辑

我也喜欢新版的雷雨。
    新版雷雨既保留了一些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又大胆的改革了老版的一些唱腔唱段。戏曲贵在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探索,改革,创新,是摆在戏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新版雷雨的改革可圈可点,音乐伴奏就是一大亮点,对剧情的烘托,对观众欣赏要求作了新的尝试。达到了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效果。在表演上,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并不擅长于表演的沪剧在表演上有了可贵的突破。在布景,灯光,音响效果上也同样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达到了与剧情相辅相成相吻合的效果。
   总而言之,我觉得新版雷雨的锐意改革,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培养年轻观众,因为青年是戏曲的未来,同样是沪剧的未来。在继承沪剧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唯有推出年轻人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新的模式,沪剧才会焕发青春,才会有长远的市场和美好的未来。这一点,从二场演出年轻观众人数的增加可以看出。新版雷雨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作者: spring    时间: 2010-9-28 13:36
沪剧是戏曲, 以唱为主 。如果改革得把唱腔都改没了, 那不如就去看话剧。要听的看的就是那唱腔身段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0-9-28 19:04
看了大家的回帖,确实也深有同感。《雷雨》是沪剧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这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岂能随随便便就更改曲调和唱词呢?就是要有一些创新意识,也不可以胡来。之所以经典被广泛传唱,就是有其沪剧独有的艺术魅力,沪剧的味道。《雷雨》这类经典剧目必须经常演,当然也要演出新意来,但并不等于就是颠覆。楼上戏迷说,此次的新“雷雨”把很多唱词都换成了念白,这就很不尊重经典了。经典是要靠演员用心去惴模的,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找准人物的感觉,积累经验,是值得一辈子学习的东西。而光靠一些曲调之类的改变,并不是出新,不是认真地去演绎一出戏。看来,经典的东西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沪剧院的编导或是谱曲者都该好好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不然的话,沪剧就不会有长足的发展。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9-29 09:41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9-29 09:48 编辑

回复 31# 又见蔷薇开


  唱做念表-唱为首。(更正31#评分栏中字序之误,并致歉意。)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9-29 11:14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9-29 11:42 编辑

关于新版沪剧《雷雨》的讨论有一个星期了,网友的各种意见、建议,表达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对沪剧的热爱和期望,这对促进沪剧艺术的传承、创新和提高是有益的。现将《百年曹禺百年沪剧 沪剧院排练场上的“苦中乐”》一文上传与网友分享,更希望能看到编、导、演与观众的交流与沟通,集思广益,抓住百年曹禺百年沪剧的大好机遇,使新版沪剧《雷雨》更上一层楼,上海的沪剧进京演出更加圆滿。
【转帖】百年曹禺百年沪剧 沪剧院排练场上的“苦中乐”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2010年09月29日08:30
      为了此次赴京演出,上海沪剧院《雷雨》《日出》都还在进行紧张的排练。这其中,难免有不少花絮,成了演员们苦中作乐的“减压剂”。

  【串戏】不少演员在两台戏中都有角色,因此不免出现“串戏”的时候。凌月刚在《雷雨》《日出》中分饰鲁贵和潘月亭,有次排练,要演出银行总经理潘月亭在国债大涨时的喜悦,他却还沉浸在鲁贵的角色中,竟然蹦蹦跳跳就出场了;《雷雨》排练期间,茅善玉和陈瑜还同时要在逸夫舞台演出《露香女》。工作强度大,陈瑜在《雷雨》排练场上不知不觉把“女儿”四凤叫成了香菱(《露香女》中的丫头),让大家笑成一团。

  【入戏】为了寻找人物的感觉,《日出》剧组的演员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如“留洋博士”洪立勇总在酷暑时还坚持穿西装排练,从不抽烟的吕贤丽也为了“翠喜”总是夹一根烟,琢磨着“娘娘腔胡四”的居峰竟把兰花指带回了家里,着实吓了妻子一跳;扮演小顺子的吴争光更甚,他无时无刻不保持肢体残疾的体态,竟在一次排练结束后,站在上海车水马龙的霓虹灯下,想不起来自己究竟在哪儿。

  【摇铃】排练场上,从导演到演员到乐队,都工作得十分“忘我”。刚开排《日出》时,曹其敬常要排一段讲一段戏,但因距离远,曹导又声音不大,所以经常是开始讲戏了,乐队还在继续伴奏,曾让大家非常苦恼。有一天,大家惊讶地发现曹导竟然带了个大铃铛来,排练到一半,曹导拿起铃铛一摇,铃声洪亮,乐队、演员都停了下来,曹导逗乐的一笑,就开始讲戏了。从此以后,无论是暂停,休息,吃饭,大家都能听到曹导响亮的铃声,成了排练场一道独特的风景。

  【巧合】排暴风雨来临时四凤发誓那场戏,扮演四凤的戏校学生洪豆豆年纪轻,没有经验,总是无法进入电闪雷鸣的情境,导演曹其敬只得让助理于建福每次都用一块巨大大铁片制造打雷的效果。这天,四凤刚说完:“要是我再见周家的人,就让天上的雷劈了我”,一道响彻天际的雷声就得洪豆豆扑到演鲁妈的陈瑜老师怀里,惊恐未定。于建福纳闷了,我这雷声效果还没打呢,原来是外面的大雨免费赠送了“真雷声”,让“四凤”找到了感觉。

  【忘我】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在《雷雨》“花园会”一场中,排练场上用半块乒乓球桌竖起来充作她倚靠的藤萝架。谁知乒乓桌没有摆好,茅善玉靠上去的一刹那,桌子“嘭”地一声倒了下去,大家都吓了一身汗,茅善玉却还自顾自沉浸在繁漪的角色中;在“求萍”一场中,有一场戏是繁漪紧紧抱住周萍恳求一起离开,没想到饰演周萍的朱俭过于投入,用力过大一下子把茅善玉推倒在地上。正当大家担心之时,茅善玉自己站了起来,若无其事地拍了拍衣服,笑着说:“我年纪大了啊。 ”
作者: 申灏    时间: 2010-9-29 18:56
回复 33# 白水

真心的祝福他们赴京演出圆满、成功!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0-9-29 19:12
床底下放风筝.大高而不妙.改成这种四不象. 干脆叫上海话剧.或沪歌剧.
作者: cbl625    时间: 2010-10-1 11:15
从各位认真的投入讨论看到大家对沪剧的喜爱.我的感觉沪剧擅长于她那优美的唱腔,这个特色应有充分的体现,不然就会失去根本了.
作者: everyeasyday    时间: 2010-11-8 10:39
首先,我对上海沪剧团演员的表演表示由衷的感谢。他们的表演很精彩,虽然上海的唱腔有些听不太懂,但是我还是被他们的表演和剧情所感动。现场的音响效果也非常好,使整个剧显得更加精彩。 《雷雨》真的是一出悲剧,年轻人三个都死了。但是真的死了的人让人悲伤吗?其实活着的人更加悲伤。因为他们还要活下去,还要忍受悲伤的煎熬。 我们先不要谈周朴园如何残酷地对待工人,因为这不在剧的表现范围之内,而且周朴园对矿工的压迫不是周朴园个人问题,这属于整个经济社会的问题,与家庭问题属于两个层面的问题。 我觉得整个剧主要还是表现了婚姻、爱情、家庭及社会地位的关系。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爱情观、不同的个人性格都对婚姻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在这儿不去详细分析每个人的特点。我只是总结一点,两个各方面差别很大的人由于各种原因(也许是各人情感需要)走到了一起,并不能代表两个人真的就能够幸福,真的就能够长久。这一方面是由于人是会变的,海誓山盟都是没有用的,另一方面也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婚姻从来就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人有时候是能够冲破阻力的,有时候是难以冲破的。即使冲破了,也可能是遍体鳞伤。这个剧对今天仍有很深的启示意义。
作者: 苍穹下    时间: 2010-11-8 22:08
导演不必一定要请大导演,关键在与是否懂沪剧!
     请来个不十分懂沪剧的,还真不如让一个十分 ...
滩簧西乡调 发表于 2010-9-23 10:34



    真不知茅院长他们要干什么啊!!难道为了改造成一个“茅版”《雷雨》就要这样糟蹋“大会串版"《雷雨》吗?

我虽然不怎么喜欢茅版的,但是我还是不太能苟同这句话。难道一个创新就非要‘糟蹋’一个原来的旧版吗!这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根本不存在‘为了’改造什么而要‘糟蹋’什么这个逻辑的。新的能不能被接受,这是取决于观众与市场的,何况戏还要不停的改改才行的。
作者: 苍穹下    时间: 2010-11-8 22:10
摘自《灯,总是亮着》P.284页:
    ......   
    只有当年三团的青年们,仗着年少气盛曾经演过一部新《 ...
weiyish 发表于 2010-9-26 00:27



    她喃喃自语着又踱出去了,嘴里咕哝着“欺师灭祖......”

唉,可悲的想法,这也没办法,人都是这样的,人之常情嘛。人家毫不留情的颠覆了自己的东西,心里不是个滋味。我就挺喜欢那个版本的《雷雨》,有许多地方的独唱都不错的,可是我只听过,没看过表演是怎么个样子。但是当年在象牙塔里固步自封的人太多了,所以这样的标新立意是不可一试的。
作者: 苍穹下    时间: 2010-11-8 22:11
回复 13# 玫瑰人生


    没那么差劲吧,本来也不怎么要力挺新版的,现在倒是很同情,同情的有点很喜欢新版的《雷雨》了。
作者: cbl625    时间: 2010-11-10 13:31
新版雷雨与传统版本确实差别较大,但我们要看到沪剧院的老师们本意是积极的,是想把她演得更有新意,更有吸引力.首推北京也表达了他们的意图.当然有些地方沪剧的传统味欠缺些,有待他们进一步加工,琢磨,尽量做得更好一些.不容易呀.
作者: 杨先生    时间: 2010-11-10 20:01
fe有一句话是很典型的,那就是为了抬高自己而欺师灭祖,太不该了,难不成沪剧院也成了家天下了
作者: 杨先生    时间: 2010-11-10 20:09
就怕自己唱得没有先辈好,就改唱词,上海话不会讲就讲普通版上海话,我看如果沪语也讲勿来,就干脆唱普通话就是了,再把全国各地的人都招来唱个东南西北中的不伦不类的茅歌就是了
作者: 老钟    时间: 2010-11-10 21:39
看江苏省锡剧团最近在上海演的《玉蜻蜓》,经典唱段全部保留沈佩华 王兰英(流派)的原唱腔,所以深受观众的喜爱。沪剧流派会演的《雷雨》深入人心,新的版本好看不好听。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