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7)“为奴隶的母亲” 拍电影末成 [打印本页]

作者: 贝贝    时间: 2010-8-12 15:45
标题: (7)“为奴隶的母亲” 拍电影末成
沪剧轶事荟萃(7)“为奴隶的母亲” 拍电影末成
     “为奴隶的母亲” 是编剧金人根据柔石同名小说改编,是勤艺沪剧的经典剧目。据说此剧己换了四仼导演,第一位是万之,金人编剧。由丁国斌、杨飞飞主演,1954年演出于明星大戏院。第二位1962年准备拍电影,由上影丆叶高导演,又根据电影戏曲艺术片拍摄要求,重新修改剧本,使场景、午美、服装、唱词等更完美。一切准备就绪,开机拍摄时,接到上面紧急通知,“反映旧意识题材类禁演”,不准拍电影,实质就是文化大革命预眺。不久文革开始,“为奴隶的母亲” 因歪曲贫下中农形象 被打成是一株大毒草。 电影戏曲艺术片就此流产。太可惜了。也是沪剧影像资料一大损失。不要说“为奴隶的母亲” 仃演,连勤艺沪剧团也被迫介散。文革后,第三位1979年又修改重演,由商周导演,毛羽主演。第四位1991年再度修改重演,由金人导演。
    “为奴隶的母亲” 为什么己演了近60多年,还流传至今,成沪剧经典保留剧目呢?
    他是一部农村题材戏,论午美,是凄凉农村佈景,没有现在那种豪华景色。论服装,是贫穷农民,穿土布土衣,没有西装褀袍那种靓丽时髦。
     什么原因呢?一句话,就是杨飞飞创建杨派唱腔艺术,是杨派魅力支撑整台剧目,吸引广大观众。这戏导演充分发挥杨飞飞唱腔特点,特地精心设计了几段精彩大段唱功,如﹕“补衣裳”、“扎鞋底”、“归来’ 、“回家路上”等。这些大段唱功又加上杨飞飞善長悲旦的表演艺术,所以流传很广,深受观众欢迎,也成为杨派艺术代表作品之一。而“补衣裳”、“扎鞋底”、“归来’ 、“回家路上”等。也成为当今观众,尤其是杨迷们喜爱的经典段子。
     今摘录老报纸的介绍,请观看:
作者: 贝贝    时间: 2010-8-12 17:41
今摘录老报纸的介绍,请观看
(, 下载次数: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