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沪剧演员是否应该懂得韵脚、曲调、板眼? [打印本页]

作者: 日月    时间: 2010-7-29 16:04
标题: 沪剧演员是否应该懂得韵脚、曲调、板眼?
本帖最后由 chen9001 于 2010-7-30 10:27 编辑

沪剧的韵脚,曲调,板眼,是一个演员最最起码的基本常识,前辈的演员他们怎样会形成各种流派,因为他们对这些传统的知识个个都精通,所以他们演岀的每一本戏都是自己来组织每一段的唱腔,有得唱段已成为经典,可是现在的一些中青年演员又有几个懂得这些知识呢?有得还是国家一级或二级演员呢,记得有一次电视里播放雷雨,花园会一折,有著名演员马莉莉和孙徐春主演,其中周萍的一句唱词,,父亲他总是这样的老脾气,言岀如山勿马虎,他竟然唱成,,言岀如山勿应当,听了以后很吃惊,唉,作为一个一级演员,怎么理解呢?大概他也不懂韵脚吧,我曾问过沪剧院和其它剧团的一些青年演员,真的让人很吃惊,几乎都不知道,他们大多都是从戏校毕业的,是戏校没教呢还是自己没有好好学呢?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作为沪剧的权威们更应该深思,要想让沪剧事业发扬广大这些传统知识是很重要的,有不对之处请指教,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0-7-29 17:13
本帖最后由 chen9001 于 2010-7-30 10:28 编辑

楼主,我对您的主题是赞同的。但对您举的例子,我是要打问号的。您举了雷雨中“父亲他总是这样的老脾气,言岀如山勿麻呼,他竟然唱成:言岀如山勿应当”这个例子。一、试比较“父亲他总是这样的老脾气,言岀如山勿马虎”和“父亲他总是这样的老脾气,言岀如山勿应当”这两组台词,第一组末脚两个字“气”和“呼”,第二组末脚两个字“气”和“当”,似乎不能用韵脚不对予以指责;二、我认为这两组台词的意思有所不同:一是表示对父亲有畏惧情绪,父亲言出如山,说一是一,不许他人违背;二则表示对父亲的主观霸道不满意,指责父亲太武断。我倒认为演员把“勿马虎”改成“勿应当”改得好!这是我的理解,试与楼主商讨之。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0-7-29 18:56
先看这段唱用什么韵脚,如言出如山勿马虎,是乌夫韵。如言出如山勿应当,是唐郎韵。
作者: 日月    时间: 2010-7-29 20:33
楼上一位认为勿麻乎唱成,勿应当,改得好,请问你理解韵脚是什么吗/这一段对唱整个唱词是,乌夫韵,再说作者的唱词是不可以随便更改的,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0-7-29 21:27
哈哈,毛病出来了,现在沪剧演员几乎都不懂韵脚。戏校沪剧教材不系统花,带班老师向佩灵老师忘记讲了?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0-7-29 21:40
回复 4# 日月
对于韵脚,我自认我在这方面需要好好学习。但对于词的改动,我认为未必不可,因为这样一改,周萍对父亲的态度与原剧中的对父亲的态度有了变化。原剧中的“勿马虎”台词,说明周萍是很畏惧父亲的;后来演员把台词改成了“勿应当”,则把周萍的态度改变成了对父亲独断专行的作为有所不满,这里潜伏了被动的反抗因子。这就是我认为此演员对这句台词改得好的理由。楼主,我的理解是否失之偏颇?望继续施教。谢谢!
作者: 朱妙奇    时间: 2010-7-29 21:52
2#你理解错了.
演唱押韵,这是戏曲中起码的要求.细节决定成败.我没注意这段唱,如里确是这样,那就不应该了.
作者: 寄生草    时间: 2010-7-29 22:14
2楼的,没有搞明白,一楼说的韵不是语文上的平仄韵,我理解是‘乌夫韵’一不小心成了‘唐郞韵’了,违背了沪剧十八韵脚了。

但是有时也会出个错,比如‘只必过伲必大身上呒啥着,破破烂烂回去象啥样’这句,应该是‘只必过伲必大身上呒啥着,破破烂烂回去象个啥’应该是爹妈韵,结果成了姜阳韵,但严格来说‘只必过伲必大身上呒啥着,破破烂烂回去象啥样,拨别人家看见是笑话伐,勿会讲侬婶娘勿象样,坍台是坍我婆阿妈’亦可把这句不压韵的看成上赋,这样就二句上赋,一句下赋,这样就行了,但是这要在唱功上注意一下,不要唱成下赋就好,但最好还是唱成‘破破烂烂回去象个啥’。
作者: 寄生草    时间: 2010-7-29 22:17
回复 6# zxhanmimi


    从韵脚上讲,确实是唱错了,唱词不比电视剧台词,可以改。台词如果演员在剧情需要上可以更改,但有的编剧也不允许演员改台词,改之前要经过同意的。
作者: 滩簧    时间: 2010-7-29 22:27
韵脚、板眼、咬字、运腔是每一位演员的必修课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0-7-29 22:33
回复 9# 寄生草
谢谢指教!
作者: 朱妙奇    时间: 2010-7-29 22:36
改乱韵脚,不仅唱来难听,编剧尤其不会答应.因为这有关编剧在公众中水平上下旳认知.
作者: 镀金少爷    时间: 2010-7-30 05:05
沪剧韵脚是必修课,不讲韵脚就不是沪剧了,
上面讨论很好,给学习沪剧的朋友也上一课。感谢几位老师的指点。
作者: 水乡    时间: 2010-7-30 08:05
同样,在其他的戏中,如《叛逆的女性》的“花园会”中,某女口在演唱时,也更改了唱词甚至唱腔,并且更改的唱词也没有注意到“韵脚”,听上去很是别扭。对此类的状况,本人只能理解为“改革”或是成为某人的一种特有的“流派”吧?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0-7-30 09:38
山歌乱X,不脱韵脚。传统戏有的白功都带韵。不知现在的戏怎样搞了。据我所知戏曲应该讲韵脚,呒没规矩不成方园。
作者: 日月    时间: 2010-7-30 13:36
沪剧,雷雨,是根据曹禹先生的名著所改编,所以在剧情,唱词,台词都不可以随意改动,就是一般的作者也不会同意,再说,雷雨,是由沪剧的各种流派欢聚一起排成的一部经典的保留剧目,更不可以演员在学唱时随便瞎唱唱的,我的举例不是要指责某个人,而是要让现在的青年演员都要熟悉沪剧传统的基本知识,这样对于自己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肯定会有一定的好处,谢谢各位的热烈探讨,
作者: 剑鸣视点    时间: 2010-7-30 13:57
楼主,我对您的主题是赞同的。但对您举的例子,我是要打问号的。您举了雷雨中“父亲他总是这样的老脾气,言 ...
zxhanmimi 发表于 2010-7-29 17:13


我赞成zxhanmimi 网友认为台词修改得好的理由,就是对剧中人周萍性格塑造有利。当然,修改后确实是不符合韵脚了。对此,我个人认为,内容和形式能够统一是最高境界,如果难以统一,内容重于形式。郭沫若写的一些新诗也有“押大体相同的韵”的做法,郭沫若的做法对沪剧唱词创作方面也许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作者: 勤天    时间: 2010-7-30 17:41
戏曲应该讲韵脚,呒没规矩不成方园。
作者: 3141595243    时间: 2010-7-30 20:02
我认为戏曲有他固有的艺术规律,首先要在尊重其固有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再谈发展,就如结婚仪式一样不是也在发展变化吗
作者: 过客    时间: 2010-7-31 00:20
“滩簧满口嚼,不能乱韵脚”这句话是老艺人必须严格遵守却一定要做到的。幕表戏没有剧本台词,但是在舞台上艺人们必须懂的这一点“韵脚不能乱”。我记得沪剧好像有十八只半韵脚,每个韵脚有严格规定的用字(词),有的韵脚用字(词)多达几千甚至上万个字,要记住弄清楚确实不容易,非常枯燥。但是,韵脚也有常常用和不常用的,例如:根青韵就是常常用到的,俗称“烂根青”。演员起码要把常常用到的记住了。演员即便不懂那么编剧肯定是知道的,因此演员确实不要在演唱时随便改台词,何况编剧在用字(词)时一定有其道理的。不懂就照着唱嘛,当然不懂能够问是最好了。非常支持楼主的观点!但是,楼主老师,我们以后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是不是可以尽量不指名道姓,我想我们展开问题讨论为的是振兴沪剧,尽量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我这么说没有恶意,你觉得有一点道理,谢谢;觉得不需要,请当我没有说,也谢谢。千万不要争论,好吗?我只是一个过客,跟一帖而已。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10-7-31 00:55
本帖最后由 小楼往事 于 2010-7-31 01:17 编辑

回复 1# 日月


    以我的估计,孙徐春的例子应该不是韵脚的问题,我觉得,他当时录像时应该是“闪神了“,这三个字是他即兴脱口而补上的,因为时间有限,根本无意顾及韵脚了,这也很正常,每个演员都有这样的经历。“勿应当”我个人觉得不应该出自于他的口中,但问题偏偏就发生了,只能算作是遗憾了。
    另外我感觉,一个经典的剧本里的经典台词是不宜轻易改动的,就算要改词也万万不会改成“勿应当”,因为这不符合周萍当时的思维逻辑和心理走向,他本来就是要拿父亲(周朴园\挡箭牌)来搪塞回避繁漪,他怎么会轻易地在繁漪面前表露出因对父亲的专制而产生的抵触情绪呢?他根本不会就自己的父亲而说出这么一句“定性”的话,至少在当时场景下,而且是面对着他已经要急于甩手了的繁漪,要是他们俩个正处在热络头上倒是有可能的,但按照周萍的性格来说,那也是违心的。“如果侬不承认侬是我父亲的妻子,可是我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这句台词才是周萍当时的真正心迹。再啰嗦一句,反过来说,如果在四凤面前倒是有可能的,哪怕他不是真心的,为了能取悦、得到四凤,他倒是会极力违心表露的。
    关于韵脚,曲调、板眼的问题,老先生的东西都丢掉了,还唱啥沪剧呀?现在专业和业余以及大部分网上爱好者(这句话可能会得罪人,但是没办法,为了沪剧,我只能这么说),都有这个很严重的毛病,不要说韵脚了,就是光一个字的咬字也咬不准,根本不讲究字头字尾,喷出来算数,还讲什么归韵、韵脚啊,唱出来的东西枉腔枉调、乐感极差、心板紊乱,更不用说气息和情感的运用了,可问题在于有些人还感觉好得不得了,还一百个不服呢,呵呵,更可笑的是,旁边的人竟然还一个劲地瞎吹捧,真是误人子弟,这对于来聆听的学习者来说,这简直就是误导,长此以往,沪剧不销亡才怪呢。要么就是故意让人(演唱者)好看,所以瞎起哄,哈哈哈。。。。。。
    衷心希望沪剧网上能多一点良性的交流和探讨,摒弃一些不良的恶风陋习。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10-7-31 17:32
衷心希望沪剧网上能多一点良性的交流和探讨,摒弃一些不良的恶风陋习.


这句话说的好,大家应该多多讨论对自几有帮助的事情,这样对自己更有帮助,也不玩乐一遭。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0-8-1 14:52
本人认为讨沦一些基础的东西,是非常正常的,对大家是有帮助的。但最好举例而不点名,举例有利大家探讨,老实讲一等一的大师难兔有出错时侯,不必太当真。
作者: cbl625    时间: 2010-8-2 09:21
大家的讨论很好,关于韵脚,也就是押韵,这是汉语的一个特点,不仅沪剧,包括其他戏曲,诗歌,都是有这样的要求.就是因为汉语的丰富,大量的词汇,所以押韵是不成问题的,这也是祖国语言的特色.故各位演唱过程中务必注意,对演员更不能疏忽.押韵唱起来上口,听起来舒服.自然.
作者: 承筱    时间: 2010-8-2 11:39
沪剧的韵脚是十分重要的,但偶尔出错也不必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要综观全局,我们的老先生在台上也有走神的时候(当然这不是出他们的洋相,是有那么一点不当之处)不能责备求全,更不能直呼其名,如有看法可以和他她们沟通,文坛上这样做好像不妥,现在圈子中了解此道的人很多,三分颜色不要开起颜料行,挫伤了演员的自尊,以上看法可能会引起小波,请理介不要节外生枝。谢谢
作者: 日月    时间: 2010-8-2 13:41
探讨应该要有真对性,没有真对性的话那还探讨什么呢/演员唱错词是很正常,前辈,名家,也都有唱错的时侯,但作为听众来讲演员唱错了就不能说了吗/如果不是真对性的指出来,那么学唱的人也就一直这样错唱下去吗/难道演员就只能听好话吗,只能听吹捧吗/我认为演员应该要吸取各方靣对自己提岀的意见,指岀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使自已在艺术的道路上有一定的进步和成就,再说沪剧的艺术发展要有层次,有品质,的话,那么作为专业演员,特别是名演员,更不应该麻乎,也谈不上什么挫伤和自尊,个人的看法,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0-8-3 09:31
回复 21# 小楼往事

您的分析,使我否定了我的讲法。在“雷雨”中,周萍讲“勿马虎”的话时的心情是急于想结束与繁
   漪的不伦关系,因而是决不会说出“不应当”三个字的。我分析得不对,谢谢您!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0-8-3 09:47
楼上你态度太好了,给大家开创了-种商讨纷围,非常好。
作者: 日月    时间: 2010-8-3 14:20
回复 23# 雀鸣轩

我认为说问题不能和稀泥,按你的说法一等一的大师唱错词都是正常的话,那么青年演员唱错可说是应该的喽,
作者: 日月    时间: 2010-8-3 14:25
回复 17# 剑鸣视点


    剑鸣先生,,你不用打问号,电视台有录像可查,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0-8-4 00:07
演员的“自尊”靠什么来维护?无论是名人还是崭露头角的,指出他的欠缺、失误正是观众出于对他的爱护,是帮他在进一步提高、更完美,是善意的,指名道姓有何妨?
不是经常能听到有人在说“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吗?倘若真的有观众提意见了却反而觉得有失面子有伤自尊了,那么这种虚伪的演员就不值得大家去喜欢。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10-8-8 12:59
回复  小楼往事

您的分析,使我否定了我的讲法。在“雷雨”中,周萍讲“勿马虎”的话时的心情是急于想结 ...
zxhanmimi 发表于 2010-8-3 09:31


戏友之间应该有良性的交流,我们还可以多多交流。我倒觉得先不要下结论,还可以各自拿出各自的想法和真知灼见,我觉得如果是这样的话,网上交流或者说来沪剧网就显得更有意义了,为你的坦诚而鼓掌,望能多多探讨切磋。本人近来 有点忙,故而迟复,请见谅!
作者: 吴语越音    时间: 2010-8-9 16:55
韻腳勿是注意押韻勿押韻嗎?樓主指出個例子,前後兩種唱法儕沒押韻啊?
作者: 明辉    时间: 2010-8-30 13:56
唉...在专业的队伍中不懂得韵脚和板眼的人多得是,我不想多说,只认为这是一种笑话,
作者: 万声    时间: 2010-9-2 05:38
记得一次上海电视台录制《名家名段任你点》节目时,安排了业余、专业、流派演员演唱一段联唱。某专业演员指定王盘声老师唱最后一小节(指定唱段)。王盘声老师认真指出:这样演唱板眼、上赋、下赋不合情理。一定要改。再三斟酌后才上台演唱。可见我们的老前辈对韵脚、板眼、上下赋的运用是那么的认真,一丝不苟。希望我们不要那么的浮躁。也应好好地学一点了。至于前面说的:“勿马虎”唱成“不应当”,那是演员一时忘了台词,不要去研究了,我认为这是不能替换的。哈哈...我们王老师也曾唱过:青春十八青春期。行吗?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0-9-2 14:56
所以讲我们应在咬字。韵脚。板眼上多注意,勿要认为自己是业佘的,不加注意,最起码应懂一点,专业就勿谈了。
作者: shenqin    时间: 2012-9-2 12:23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9-3 08:36
回复 shenqin 的帖子

纯属忘词,"闪忽''!
作者: shenqin    时间: 2012-9-3 12:35
回复 陈树伟 的帖子

                同意您的说法。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