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建议上海沪剧界再排一次雷雨会演 [打印本页]

作者: 随便什么    时间: 2009-5-19 18:16
标题: 建议上海沪剧界再排一次雷雨会演
主要角色由戏迷投票决定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5-19 20:46
实在不必.

1,难能再现当年;
2,戏迷投票方式仅适用于电视选秀;
3,就让我们保持那份对绝版之崇敬.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09-5-19 21:12
同意2楼意见.

即使真"选定"了一批演员,专业圈子里肯不肯搞这台演出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作者: 君君    时间: 2009-5-20 11:00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再考虑,06年沪剧院排过新版《雷雨》,还是挺不错的!!!或许楼主不知道吧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09-5-20 14:52
看来看去,除了59年版一些老艺术家的珍藏记忆而外,另外94版由马莉莉老师等主演的《雷雨》还不错以外,我想,应该没有这个必要了。
作者: 申灏    时间: 2009-5-20 17:38
50年代上海六大剧团,各个剧团挂头牌、叫得响的演员至少有10多靠廿个,可谓人才济济;而现在呢?
楼主愿望不错,就是当年的辉煌如今已经绝无可能重现了。
作者: 随便什么    时间: 2009-5-22 22:02
回4楼我指的是沪剧界会演
作者: 若无情    时间: 2009-5-23 21:18
再演这出,估计现在的演员都没这个胆去接盘。前人太强了。
就连后来沈惠中那个版本,在我看来有点太吓人了。
作者: tiansangcaihong    时间: 2009-5-25 19:29
老的要发扬,新的创新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5-26 06:34
经典59版《雷雨》——难以超越。传承发展,任重道远!
           寄希望新《雷雨》——重振雄风。唱响申城,玉兰绽放!
作者: 老钟    时间: 2009-6-29 09:38
君君说得对,其实沪剧院的雷雨已经是最高水平了。虽然流派唱腔还不够成熟,但演唱水平是一流的。演四凤 周萍的王丽君 朱俭扮相是很好的美女帅哥。茅善玉比小姑娘时更漂亮了,演唱俱佳。陈渝唱得非常好,钱思剑的袁派周冲唱得好,王明道是唱做俱佳。上海沪剧院就是人才济济啊,几代繁漪个个出色,丁是娥 马莉莉 茅善玉。还有沈惠中的繁漪,唱腔很好听,很有特色。诸惠琴演唱的鲁妈也是唱得非常好听。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09-6-29 10:12
经典59版《雷雨》——难以超越。传承发展,任重道远!
           寄希望新《雷雨》——重振雄风。唱响申城,玉兰绽放
白水说得很好,59版实在是太强大了,难以超越啊!.朱俭哪像周萍,倒像现代小青年.要说能比着的,也就是马丽丽的繁漪.
作者: 老钟    时间: 2009-6-29 11:01
1959年版是流派会演,唱腔肯定是超不过去了。那时的四凤有杨飞飞和筱爱琴,杨飞飞的唱腔取胜。筱爱琴流派在演《庵堂相会》时达到顶峰。
作者: 丁HU    时间: 2009-6-29 18:31
没有这个必要了,59年的辉煌是无法逾越的坎,即使演了,也总会给人留下诟病,而且那个时候的全明星版都是各个流派的创始人,现在想要整个沪剧界为一部雷雨劳师动众怕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有经典就可以了,何必破坏曾经的美好呢
作者: 子归    时间: 2009-6-29 22:20
弄点新本子吧!
老的沪剧雷雨和越剧红楼梦一样只是怀旧的经典了,超过了也是那些情节,还有什么意义?就象昆剧的重现汤显祖戏曲,看到的还是现代人、现代料作的服装、现代灯光,哪可能重新进入明代?
这十年来上海戏曲说来说去都是炒冷饭,宝山沪剧团创作的时装戏也是有时效和定向的,再弄点象碧落黄泉那样的戏看来也没人起劲,沪剧院的石榴裙下等又太老套,真是让观众失望。金大班等改编戏只是热猛在舞美上,其他都是话剧式的歌剧,了无意趣。个人专场唱的都是老段子,自家学人家、自家学自家,外面风光,内中只对自己的多少年舞台生涯有了个交代,扪心自问,恐怕也是苦涩的∶)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1-3-24 02:53
------话剧式的歌剧,了无意趣。个人专场唱的都是老段子,自家学人家、自家学自家,外面风光,内中只对自己的多少年舞台生涯有了个交代,扪心自问,恐怕也是苦涩的∶)
作者: 莫干居士    时间: 2011-3-24 08:53
去请 徐俊 来导演,并让他演周萍或者周冲。
作者: 张舜年    时间: 2011-3-24 09:25
赞子归老师看法
作者: chqyhsl    时间: 2011-3-24 11:10
沪剧现在更需要的是出人和出戏,既然人才在慢慢显露了,那么新戏也要跟上。我倒想能不能建议沪剧院排一个文革戏,目前这班新生力军正好是文革小将的年龄,与角色比较靠近,青春靓丽;题材上也能做足喜怒哀乐戏份,然后让茅善玉,王惠君,李建华这辈老师为他们配戏,红花绿叶相得益彰。当然唱腔上要有突破,千万不能再满台的“孙派”“茅腔”,茅善玉和孙徐春的唱腔果然动人悦耳,但是听太多了,就要引起欣赏疲劳的。至于重演经典是必要的,但是需要有个锤炼的过程,就目前的上海沪剧界得演员水准,想要再重现沪剧的昔日风采是不可能的。关键问题是角色行当的不整齐,光靠一两个响档,台柱是出不了彩的,钻石是不能用铜坯作托的。所谓经典,那肯定是戏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要经得起观众的推崇。期待新人新戏!
作者: 永世爱华    时间: 2013-1-29 17:26

作者: weiminshi    时间: 2013-2-1 10:00
让59版保持它的永恒昧力吧。再排巳无可能相提并论或超越了。就像剧本只有曹禺能写出来。精典是唯一的。让后人在其它方面努力发展吧。不要拘于这样的历史名剧了。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