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决定沪剧艺术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 [打印本页]

作者: 世怡    时间: 2010-6-28 10:56
标题: 决定沪剧艺术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
希望大家就沪剧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工作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现在大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就是上述两个观点相比之下哪一个更为重要,虽然两个观点与沪剧的传承与发展都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现在必须清楚,以上两个观点哪一个为开展传承与发展工作的首要前提??

欢迎大家踊跃参加讨论,大家一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大家就自己的观点展开激烈的讨论,但是切记不得搞人身攻击与相互对骂,否则发现一贴删除一贴。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0-6-28 14:46
本帖最后由 zxhanmimi 于 2010-6-28 14:48 编辑

沪剧事业要传承、要发展、要循序前进的前提是必须要有群众基础。倘若沪剧在民间广为流唱,已形成为一个普及形式,且众多爱好者们又以满腔热忱百倍关怀沪剧专业团体的动向,在看戏议戏的基础上,进一步能畅所欲言,对沪剧事业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何愁沪剧此剧种没有前途?!在这基础上,倘若政府部门又能为之给以宣传支持,这真好似如虎添翼了。坚信处于此状态下的沪剧事业必定如日中天,一定能鹏程万里的。
作者: 冯国跃    时间: 2010-6-28 15:06
我认为两者不可缺一!!!
作者: cbl625    时间: 2010-6-28 15:19
支持冯老师的观点!
作者: yyhhmm    时间: 2010-6-28 16:27
我认为两者缺一不可。不应该把两者对立起来。离开了一方都是不行的。
作者: 爱卿    时间: 2010-6-28 21:20
我也认为两者缺一不可!
作者: 锡沪人广隶    时间: 2010-6-28 22:32
冯老师说得对,两者缺一不可,。沪剧要能够传承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剧团、业余爱好者、戏迷)怎样来作出贡献。專业剧团要出人出戏,要摈弃门户之见、大小剧团平等团结、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使沪剧舞台欣欣向荣,同时專业剧团要放下架子,深入到基层、深入社区、深入郊县,发展沪剧、发展观众。业余爱好者更是沪剧发展的基础、根本。政府的扶持、媒体的支持两者结合沪剧才能发展。
作者: lizhenmin    时间: 2010-6-28 22:40
沪剧是上海海派文化戏剧表演形式,从沪剧的发展历史看,沪剧的鼎盛时期就在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沪剧恢复了她的青春,达到了繁荣兴旺程度,她在为党和政府宣传教育人民群众起到了积极作用,群众影响特别大。
而如今,正是沪剧缺乏了政府的有力支持,放任其在市场经济中自生自灭,让沪剧处于尴尬局面,要打破这个局面,必须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和扶持,給予沪剧一定政策,以有利于演员的培养和稳定;给予资金上的护持,合理调整票价机制,吸引和培育壮大观众队伍。
因此,我认为,党和政府对沪剧的支持和扶持是沪剧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相对来说,民间、业余界对沪剧的支持和喜爱,则是沪剧发展和繁荣的基础。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10-6-29 00:07
本帖最后由 小楼往事 于 2010-6-29 00:10 编辑

回复 1# 世怡


    两者合一当然是可取,但,如果这不是个问题的话,那就不用讨论了。正因为目前的状况还不能,所以要讨论。
   再有,在我们当今这个社会,一切工作是不应该离开政府的,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就是这样。
大家想想,原先在的剧团都能散了,更何况。。。。。。???
   还有,现在要大家自己能拿出钱去看戏???我觉得难,至少不多,老实说,目前大家还是比较喜欢热衷于看白戏的。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问题。
   再则,说句要得罪人的话,我们自扪良心问问自己,有多少人能在现场保证自己能安安心心看戏,现场一片嗡嗡声,我觉得,如果哪天现场的嗡嗡改掉了,那,沪剧的重生之日就真的来了。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我的话,很能得罪人,但没办法,为了沪剧,得罪了就得罪了。
作者: kakaka    时间: 2010-6-29 07:46
我个人认为,现实是个商品经济社会,一切离不开“钱”字,只有文化局加大经济投入,大张旗鼓的展开舆论导向引导,才能起决定性作用,振兴沪剧!(如亏本或无利可图,估计文化局也不会扶持,让专业剧团自生自灭),现实就是如此,专业剧团维持艰难,业余玩沪剧的热热闹闹!毕竟小鱼掀不起大浪,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专业剧团是正规军,业余的是游击队,没有正规军参战,很难取得决定性胜利,最多局部地区打个胜仗!
作者: 艺乐    时间: 2010-6-29 08:24
为了更进一步把沪剧事业传承,发扬广大,搞得红红火火。我认为“正方”。火车开得快,靠个头来带。现在,灾区人民恢复快,也是靠个头来带。
作者: Yao1102    时间: 2010-6-29 10:58
沪剧要振兴当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扶植,但自身也要努力,要放下架子多演出、进学校、进社区、办讲座发展青年观众群和爱好者(现在各沙龙的人群和进剧场的人的年龄段大多数在50岁以上,若干年以后戏都没人看了)。现在各民营剧团能搞得热热闹闹的,为何专业剧团却捉襟见肘。所以演员演员要以演为主,出人出戏为本。何愁搞不好呢。
作者: 而古月    时间: 2010-6-29 13:47
我认为重要的因素在于政府的支持力度。沪剧既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政府就应该拿出有力的措施!1;各区县应恢复专业剧团。2;沪剧必须进校园,让学生了解沪剧,参与沪剧。3;政府应加大对沪剧事业的支持力度(主要是资金)。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0-6-29 14:49
二者缺一不可。
作者: 冯国跃    时间: 2010-6-29 16:31
本帖最后由 冯国跃 于 2010-6-29 16:33 编辑
我认为重要的因素在于政府的支持力度。沪剧既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政府就应该拿出有力的措施!1; ...
而古月 发表于 2010-6-29 13:47

13#老师说的太好了,沪剧既然是国家非物质遗产,那就赶快拿出应急措施来拯救他,赶快恢复各区县的原有沪剧团。沪剧进校园请不要再作秀了,那只是蜻蜓点水为自己的脸上涂脂抹粉戴花而已。
我始终搞不懂,中国沪剧网这么大的一个网站,难道政府有关领导就不看或看不见、还是看不懂,真让人怀疑!难道真要等到沪剧完全灭亡了才换然醒悟吗?要知道,到了这一步你们真的已经成了千古罪人了,我们真的不想看到这一步,还是摆下你们的架子,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吧!尤其是上海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老龄城市,政府天天在喊要为老人做点什么,那就为老人做点喜欢的事吧!我们真诚的恳求政府!!!!!
作者: 沪梦缘    时间: 2010-6-30 08:54
我支持冯老师的观点,二者不可缺一。是想一个没有群众喜爱,没有群众基础的文化艺术是不能立足的。但光有群众基础还是不够的,还得要靠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二者缺一就不可能发扬光大。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10-7-4 10:20
没有政府的支持一切空谈,文化娱乐领域历来如此,譬如大学,绝对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京剧所以如此兴旺,根本原因是政府买单,只有资金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组织各种活动,例如民间演出,参与等。当然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一定要肯定前提的话,就是正方观点,上述仅为个人意见。
作者: uuabc    时间: 2010-7-10 16:07
沪剧要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摆正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关键要强内功,增活力,添魅力。内功强在客观地继承沪剧的优秀传统及大师们创造的各种流派,始终保持沪剧的韵味。活力增在不是固守先辈留下的光辉遗产,而是不断地研究社会、研究观众,从而不断地出新戏、出新人。魅力添在努力使沪剧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观众,以先进的理念及先进的声、光、影等技术吸引、培养一大批沪剧爱好者。不能处理好上述关系,加大政府的投入也不一定能够确保沪剧健康、稳定和持久的发展。
作者: 贝贝    时间: 2010-7-10 19:17
http://www.chinahuju.com/bbs/vie ... romuid=204#pid54086
同意冯老师观点
作者: jianzhong    时间: 2010-7-10 19:20
支持冯老师的观点。两者缺一不可。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与民间戏迷的拥护和关心之间的关系好比是气筒与气球的关系。只有气球做大了气筒使劲往里面打气这样气球才会越来越大越飞越高。
作者: 秋人    时间: 2010-7-10 19:56
本帖最后由 秋人 于 2010-7-10 20:01 编辑

政府的态度决定一切!
作者: 无锡--老李    时间: 2010-7-10 22:00
我倾向于冯老师两者不可缺一的观点。更认为出题欠严谨,把两者视同正,反是欠妥的。如有上海市委向文化系统各级干部晋级前发出类似必答题,其意义可想而知。然而现在出题的毕竟是沪剧网,充其量只是茶余饭后的一种游戏。顺便请教王派也好,杨派也罢频繁收徒的报道,个人演唱会接连不断其真正意义何在?真正得益者又是谁?沪剧网对此有何高见。出言不逊,敬请谅介。
作者: 而古月    时间: 2010-7-11 07:31
现在专业院团下乡演出,政府买单.老百姓看戏,政府要宣传某某政策,会出资让专业院团排戏演出。宣传反腐倡廉,政府会买单组织干部看戏。
作者: mm0792    时间: 2010-7-12 08:37
支持冯老师观点
作者: 姜林    时间: 2010-7-12 10:07
同意冯国耀观点,最近去了一次杨州,发现杨剧在那里非常普及,好像有杨剧电视频道。瘦西湖上的游船上有彩唱杨剧。十分好看,很感动。要是上海政府也能重视,大力推广和普及沪剧。也不至于象现在这样的状况。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0-7-12 10:58
两者需要结合起来一起搞
作者: 冯国跃    时间: 2010-7-12 15:45
同意冯国耀观点,最近去了一次杨州,发现杨剧在那里非常普及,好像有杨剧电视频道。瘦西湖上的游船上有彩唱 ...
姜林 发表于 2010-7-12 10:07

文化普及首先靠的是政府支撑,扬州的现实就是铁的证明。扬州人民真幸福啊!。。。。。。。。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0-7-14 20:11
传统艺术可以到政府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里求生存,那么到哪里去求发展呢?
国家每年花大量的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诚然是挽救的必要措施,可是靠国家能养多久呢?
如果缺乏主动“走市场”的意识和勇气、传统艺术不在现代化中讨生活、不去积极探索自己的活法、而只愿惯性地依赖并热衷政府的“包养”,那岂不也是“艺术家”们的一种悲哀?传统艺术只会战战兢兢地走向生命的尽头。
作者: 王芳    时间: 2010-7-16 14:26
我认为主要是没有好的剧本,能反映时代特点,人民精神面貌的好剧本。像雷雨,芦荡火种,红灯记等等,都是反映那个时代的好剧本,这样才会吸引人,沪剧自然会振兴。
作者: zhangyg    时间: 2010-7-17 20:56
我认为政府的支持和专业剧团的努力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0-7-21 19:37
沪剧在五十年代前后红极,六十年代也出过经典。文革样板戏“芦荡火种”、“红灯记”均移植自沪剧。后来,沪剧也有好戏,但很少,大多粗制滥造,西装旗袍言情戏老一套。加上电影、电视、歌厅、时尚剧目的冲击,戏曲观众愈来愈少。政府重经济,轻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说得多,做得少。戏曲剧团人不敷出,文化部不资助,睁一眼闭一眼让戏曲自生自灭。京剧的能有今天,因是国粹,
历史长,领导和群众都爱。越剧、豫剧、黄梅戏靠群众捧,但活得也不易。沪剧只在街道、郊区老年人中有点市场,完全不能代表二千万人的大上海在世博会上作招牌演出,真正可悲!联想到上海小孩连上海话也不会说了,还不值得政府和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部门和演艺界深思吗?愿上海官民共同努力,振兴上海的沪粹-沪剧,维护上海的脸面!
作者: 中原风大    时间: 2010-7-23 12:30
回复 3# 冯国跃


    我赞同冯老师的观点,两者不可缺一。但是一定要两选其一的话,我选择反方。因为民间群众是基础,它的力量是很大的。政府行为只能起辅助作用。绝对不可能左右事物本质的。试想解放前,没听说国民党政府有什么作为,沪剧不也搞的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的吗?当然,文化大革命应另作它论。
作者: 日月    时间: 2010-7-23 14:17
两者肯定不可缺一,但是说政府不重视也不能这么说,专业剧团自身又怎样呢/如,沪剧院,宝山沪剧团,长宁沪剧团,这些剧团如果不是政府在撑腰的话能活到现在吗/再说剧团自身又创作岀了多少好戏呢/比如,沪剧院排的,新家,投资了几百万演又演了几场呢/剧团自身就不爭气,再说业余的活动大冢去过大家唱的场所就知道了,很多人根本不是在听唱,而是在谈山海经或是评这评那,台下声音比台上唱的还要响,环境乱轰轰,所以要想把沪剧事业搞得红红火火不是嘴上说说的,我认为政府还是主要的,剧团自身也要努力,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0-7-24 16:45
本帖最后由 娄江沙子 于 2010-7-24 16:53 编辑

任何一种艺术要想得到发展,既要有外力的助推,也要有自身的努力,沪剧亦然。在这个问题上分做正方、反方进行辩论,我觉得就像辩论造人一样,男方女方究竟谁是造人的主要责任者一样,有点滑稽。
作者: 杨先生    时间: 2010-7-25 10:28
要向越剧和滑稽二剧种学习,一要有传统戏拉住一些老中年观众,一是要有本土和生活气息强的剧本,三是要有好的流派,要把那些已不上台的中老年知名和不知名的演员请出,发扬他们的特长,四是要有本地剧种的本地语言,让观众和听众听了感到亲切,五是要有低票价方针,这就要相关政府的支持,其实好多剧种也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得以生存,千万不要百人一腔,千人一调,连阿拉和我伲都不会讲的人如何唱好沪剧呀,沪剧的真正流派是很多的,也有不成派但听众喜欢的,要比有些流派好听多了
作者: 杨先生    时间: 2010-7-25 10:37
还有广播和电视的支持,好多剧种多有音配象的做法,让那些已听不到,见到到的传统戏经常在电视上播出,也可以多刨造点有生活气息的,情趣好的沪语歌,小歌午,让其其慢慢的流传,就象闽语歌,二人转,二人台等等
众人流唱就会传
作者: qinhh    时间: 2010-7-25 11:04
我个人认为发展比传承更重要,时代的飞速发展,沪剧这个有悠久历史的剧种有些落伍了,不可否认沪剧的剧目、唱腔已吸引不了现今的年轻人,太多太多的精彩纷呈的娱乐活动可供选择,如果没有抓眼球的绝活,小青年是不会卖你账的。没有青年就没有未来,这值得沪剧专业工作者研究。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