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王惠钧很尴尬 [打印本页]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0-5-24 19:32
标题: 王惠钧很尴尬
“滩簧西乡调”先生写了一篇《听外婆讲上海故事》的观后感,其中提到了王惠钧,之前在星期戏曲广播会上王已演过一次雌老虎,我也有同感,王演得不成功。
王惠钧与茅善玉、吕闲丽同届,毕业公演以《女看灯》脱颖而出,引人注目,随后在《血染姐妹花》里演一个娇小姐,被专家誉为浑身是戏,评价甚高,可是随着新戏的推出,茅、吕、倪纷纷担当重要角色,而王惠钧却还是停留在二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演员的外形很重要,是给予观众的第一印象,一上台,能否让大家眼睛一亮?所谓色艺兼备,是能否登上头肩小生花旦的台阶,也决定了演员艺术道路的通顺与否。王惠钧并不难看,但在茅善玉、前孙夫人等众姐妹花容月貌的映衬下,明显比出了差距,吃了明亏。前有许帼华、沈仁伟,后有舒悦及前景未卜的葛聪聪,无一不为身高所累。
王惠钧同样难以抗衡,丫环一类的小姑娘角色自然分配于她,如《大雷雨》《董梅卿》.....屈指可数的主要角色也仅是《东京三丽》和借到大世界沪剧团与杨勇主演《珊瑚情》,不知我有没有说错。
在影视界,常有哪位演员一旦把某个角色演活了,以后便会不断有导演找上门,再演此类角色,成了某某专业户。越剧也有,孟莉英演紫鹃出了名,被称为“丫头王”,老演丫头,难得演一回小姐,反而无所措手足了。
王惠钧也落得相似境遇,丫环小姑非她莫属,长期来使得她戏路狭窄,变得活泼有余端庄不足,诸如阿庆嫂之类的英雄人物、繁漪之类的太太与她无缘,也无力挑起。在沪剧里,以姑娘旦为主角的戏甚少,王的角色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她的发展。
近年来,她也在努力突破,比如在《杨三姐告状》里演泼妇,演雌老虎,可终究因其缺乏跨行当的积累和功底不够,而导致如“滩簧戏乡调”先生所指出的“雌老虎乡土音乡土味道”不足,在表现这方面角色时显得苍白肤浅。
我曾看到一位网友的帖子称王惠钧如何好,很喜欢,我认为你要喜欢是你的事,但要说她“老灵的”我看不至于。
许帼华沈仁伟虽然很少演主角,却留下了许多经典唱段,而王除了《女看灯》,还给观众留下什么值得回味的东西?
人到中年,王惠钧目前蛮尴尬的。
作者: 3141595243    时间: 2010-5-24 20:32
王惠钧的尴尬有自身的原因,又有客观的原因,过去老艺术家在演戏时是演员适应角色,而不是角色适应演员,戏路很宽,王惠钧她自己不能左右自己演的角色,那么她的戏路就不宽,就像楼上说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她的发展)。其实王惠钧的一些唱段还是很有个人特色的,如寒梅吐艳,东京三丽等
作者: 子墨    时间: 2010-5-24 20:45
本帖最后由 子墨 于 2010-5-24 21:06 编辑

王惠钧真的蛮尴尬,蛮无奈的。 阿拉观众也蛮吃伊老酸格。
不说其演的雌老虎演技没法与石筱英比,一个天一个地哦。就是石筱英一口刮勒松脆,地地道道的浦东话(东乡调)王惠钧也学得不伦不类,洋腔百出。与其说雌老虎难演,倒不如说王惠钧根本不会演,不适合演雌老虎。
    试举一例,"当当车"的"车"字,石老念qiao(俏),而王拙劣的读成cuo(措)。
    ......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0-5-24 21:28
叶子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其实尴尬的何止王惠钧。

她演的那个爱上“贾宝玉”孙徐春的司令小姐确实极尽能事。

至于有网友觉得她老灵格,那也无可非议。好有一比——一见钟情直到鸡皮鹤发。

最低限度那时候的女看灯就是老灵格。小苏和她配戏一点也不觉得王惠钧不像嫂嫂而像小姑。

那时候的同时代人又见到谁来唱女看灯这个沪剧女演员看家戏了。

而绣荷包自从许帼华之后又有谁敢碰过?!

这就是沪剧的悲哀——拿京剧来说,哪一个老生敢不唱上天台,哪一个武生怕露演夜奔,哪一个小旦能不唱卖水。
作者: lizhenmin    时间: 2010-5-24 23:20
74届茅善玉、吕贤丽、倪幸佳,是称得上三朵金花,而王惠钧、杨梅只能算二流演员。王惠钧目前的尴尬局面,与她自身努力有关,每个演员都有自身条件限制,但是,关键是你如何扬长避短,博采众长,走出自己特色的演艺路子,否则,到了50岁还在模仿老一辈演员的作品,那太可悲了!王惠钧只学对了一段《女看灯》,之后,再也没有出彩的演出了。甘心饰演舞台上,吵吵闹闹的小人物,没有长劲了。李建华一直演配角,当时,是74届男生中排不上号的演员,但是,近年来,他也担纲主演,克服嗓音条件的弱点,扮相不错,我看他进步也不少。还有金玉民也是如此。看来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
作者: 灰烬    时间: 2010-5-24 23:24
王惠钧演的雌老虎,真的不敢恭维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0-5-25 08:44
王惠钧目前的尴尬局面,与她自身努力有关,
lizhenmin 发表于 2010-5-24 23:20

说得是啊!以她当年能学得那么惟妙惟肖的能力,我想,真要是化点功夫,在导演或者其他内行人的指点下,这么一段“雌老虎独叹”不会真攻不下吧?又不像我们这些爱好者,是要本事没本事、要指导没指导……
作者: diomand    时间: 2010-5-25 09:23
什么尴尬不尴尬,小姐主角要人演,丫鬟,龙套就不要有人演吗!能坚持舞台这么多年,本身就不易。许多时候成名角不是光靠努力还要靠好的伯乐和向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不能说没有功成名就就说人家不努力,毕竟还是平凡人多!
作者: 晓明    时间: 2010-5-25 10:16
其实王惠均出道时曾是蛮出挑的。《女看灯》得到一致公认并成了她的看家戏。接着,《寒梅吐艳》中的盛寒梅,《小巷之花》中的瞎子姑娘兰云,都广受好评,因饰演《东京三丽》中的三妹美子而与饰演其姐姐的茅善玉,吕贤丽被称为三秀演三丽。但基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她沉寂了,也可以说是一蹶不振。但这又是很无奈的,按照她的自身条件及整个大环境,恐怕这也是她的必由之路。丫鬟甚至是龙套伴随着他的走过了演艺生涯的黄金期。直到近几年,人到中年的她已经不在适合演小旦之类的角色了,于是乎,无奈的她只得改戏路又尝试演起了老旦,彩旦。这本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正如叶子朋友所说的,演成功一个角色需要功力。尤其是要挑战家喻户晓的雌老虎并非易事。虽然这个角色后来汪秀英以及韩玉敏都演过,但人们已经把雌老虎的名字和石筱英精密联系在一起了。其他人很难有超越。但并不是说王惠均不能演这个角色,相反是应该有这个勇气去尝试。这样,沪剧才有进步发展。但要问一句的是:王惠均,你在登台之前,功课做足了没有?
作者: lizhenmin    时间: 2010-5-25 13:18
楼上说到上台前做功课一事,我想说一说两个人,一位是公认的沪剧表演艺术家石筱英老师,她出道早于丁是娥,艺术功底扎实,善于刻画各种人物,分寸把握得当。就是像这样一位艺术家,在出演《金绣娘》老板鸭时,也曾经说出“我瞎(怕)来!”这一席话,但是,她行动上,不断捉摸老板娘的动作,“走起路来,一摇三摆,活像一只老板鸭”,绢头朝胸口一插,将一个反派角色,演得活龙活现,非常贴近生活。另一位就是吕贤丽,想当初在74届女生里,她的排名在茅善玉之前(那时小茅遇到了嗓子的问题),但之后,茅善玉一鸣惊人,确立了沪剧金丝鸟、金嗓子的地位。吕贤丽她仍旧耐心接好每一部戏,演好每一个人物,她扮演的角色很多,是沪剧院高产的演员,但是她,总是认认真真,让观众看到一个充实的角色、一位具有实力的演员。我很为吕贤丽感动的!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0-5-25 14:22
回复 9# 晓明
您真是一位内行!的确,王惠钧在上台前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是否做足了功课?相信王惠钧在做好功课的基础上,所演的雌老虎一定不会这么令人不满的。
作者: 寄生草    时间: 2010-5-25 17:56
尴尬的何止她一位。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0-5-25 20:25
石筱英塑造的雌老虎,脍炙人口,至今无人超越,王惠钧若无有能力超越,那就老老实实一笔一划的先描红,不管是白口还是做功,免得夹生不熟,让人笑话。
另外,在这次演唱会上,那个唱徐阿增出灯的男生,是赵隽晴的同学,毕业这么多年了还是混腔势,还不如葛聪聪小朋友来得有声有色呢。
这台主题节目的质量实在是不敢恭维,真不知沪剧院领导是怎么审查通过的?观众席里不乏见多识广的戏迷朋友,会逃得过他们的眼睛吗?对于上海沪剧院来说,用句北京话,叫“很掉份儿”。
作者: 晓明    时间: 2010-5-25 20:49
尴尬的何止她一位。
寄生草 发表于 2010-5-25 17:56

很赞同楼上的说法。他们那一届50人,目前留守沪剧舞台的总共也就那么10个人左右。在为他们甘守清贫默默耕耘而叫好的同时,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便是好多人都处在尴尬的境地。按理说,他们这个年龄段正是事业上的鼎盛时期。像越剧院,和他们同龄的演员已经是院里的中流砥柱并被冠以艺术家的称号(姑且不深究冠名的妥当与否)再回到沪剧院看他们的上一辈,80年代末的中年演员大赛足以让沪剧迷们津津乐道一辈子的。而他们那批同学们,除了茅院长外,吕贤丽,李建华伉俪尚能轮到主角或者是重要配角的机会。很遗憾,其余人便都成了尴尬的一员。记得上次兰心舞台戏广会上同学之一平雪英和后辈吴争光搭档演了《看龙舟》,说实在的真叫人不敢恭维。唱腔就一个字:涩!本来音域就不够宽的她可能是载歌载舞消耗体能的原因吧,在气息的把握,运腔的掌控上都显得那么的差强人意。这不免又回到了本楼的主题:功力不足导致演的人尴尬,同时,看的人也尴尬。
作者: 火炬    时间: 2010-5-25 22:46
"当当车"的"车"字,石老念qiao(俏),而王拙劣的读成cuo(措)。

不说其演的雌老虎演技没法与石筱英比,一个天一个 ...
子墨 发表于 2010-5-24 20:45 [/quote]
有同感,顶!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5-26 07:48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5-26 09:09 编辑

他们——
千学不如一看——当年,他们看老一辈沪剧艺术家在台上演戏的机会不多。
千看不如一演——后来,他们由于各种因素自己在台上演戏的机会也不多。
十年磨一戏——人生能有几回搏?!
光阴如箭,岁月如流——年华蹉跎无悔恨!
他们也曾熠熠闪光,他们与为之奉献青春的沪剧守望相守确实很不容易,他们很认真,很执著,他们却又很无奈(力不从心,不尽人意,尴尬的境况)……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演,十年磨一戏——而今,新一代的沪剧人……
衷心的祝福他们!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5-26 10:17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功课一定要做,功夫无法突击。
作者: 奥涤圣    时间: 2010-5-26 10: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5-26 14:53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5-26 14:55 编辑
我感觉不用“尴尬”用“无奈”更恰当,到这份上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外因远远超过内因。艺术生涯中能有伯乐 ...
奥涤圣 发表于 2010-5-26 10:55



  “……能在不景气的沪剧舞台上坚持到现在就是一种成功。”
作者: 倾听    时间: 2010-5-26 15:21
本帖最后由 倾听 于 2010-5-26 16:21 编辑

这是哪对哪啊.演雌老虎不成功和甘于寂莫是一回事吗?ニ码事.说得不好听,一,甘于寂莫也是一种无奈,是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ニ,演员上台前不做足功课就上台演出,演出质量大打折扣,从某种意yi上说也是在忽悠观众.网友能直言不讳指出王惠钧的不足,其实也是对她的一种爱护.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5-26 16:27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5-26 16:49 编辑
这是哪对哪啊.演雌老虎不成功和甘于寂莫是一回事吗?ニ码事.说得不好听,一,甘于寂莫也是一种无奈,是为了生存 ...
倾听 发表于 2010-5-26 15:21



   演员上台演出应当做好、做足功课功课,提高演出质量。直言不讳指出不足,确实是对演员的爱护和促进。
作者: 倾听    时间: 2010-5-26 18:55
本帖最后由 倾听 于 2010-5-26 18:57 编辑

说明:我在写20#帖子时,是由于看到了楼上网友关于"赞美王惠钧一直甘于寂寞云云"帖子时的有感而发。然而,过了几小时当我再复看时,发现该网友"甘于寂寞"一说已不翼而飞。特此说明。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0-5-28 18:16
这是哪对哪啊.演雌老虎不成功和甘于寂莫是一回事吗?ニ码事.说得不好听,一,甘于寂莫也是一种无奈,是为了生存 ...
倾听 发表于 2010-5-26 15:21

“倾听”先生思路明晰,入木三分。
每个演员从学戏开始,都是想学出点名堂,出道后没有一个人会不追求名利,这无可非议很正常,如果哪个人说“我没有名利思想,我欢喜跑龙套,我甘于寂寞”,这只不过是在争取不到名利后骗己骗人的假话,我才不信呢。
不管是自身原因还是未遇上好伯乐或者未有好机遇而惆怅寂寞时,都会思考自己的前途在何方?关键是自己有没有“不甘寂寞”的魄力与资本?有,就天高任鸟飞,没有本事那就继续蜗居,等退休。
话是这么说,有红花也有龙套,那么你这辈子就是龙套的命了,也不错,呵呵!
作者: momo    时间: 2010-5-28 18:53
就算是跑龙套,也要认真对待,哪位大家不是从小角色,跑龙套开始起步的,而且成名后为新人,后辈跑龙套的也不少啊,戏曲界不说了,话剧的经典茶馆中,有很多名角只有1句话或是根本就没有台词,可是一站那角色就立起来了,让人过目不忘,这不仅是台下的功夫,更是艺德的体现。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5-28 21:03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5-28 21:13 编辑

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在小角色中最能认识演员。
作者: 滩簧姐姐    时间: 2010-5-29 14:52
火炬   当心着火  老拿着吃力哇
作者: 老袁    时间: 2014-6-6 18:10
白水 发表于 2010-5-26 07:48
他们——
千学不如一看——当年,他们看老一辈沪剧艺术家在台上演戏的机会不多。
千看不如一演——后来,他 ...

这与王惠钧什么关系啊?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4-6-6 20:38
老帖再看
作者: 上海老顽童    时间: 2014-6-9 10:23
白水 发表于 2010-5-26 07:48
他们——
千学不如一看——当年,他们看老一辈沪剧艺术家在台上演戏的机会不多。
千看不如一演——后来,他 ...

是啊,当年他(她)们毕业后的首次登台亮相,我就感觉王惠钧会很有前途,因为从她的表演功底,身段、长相和灵气等方面看,她是非常出挑的,但不知为什么后来会屈于他人?可能是得不到领导赏识吧?!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