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永远的《江姐》 [打印本页]

作者: 古龙    时间: 2010-3-27 20:43
标题: 永远的《江姐》
“望山城灯闪闪迷雾茫茫,一颗心似江水奔腾激荡,江雪琴负使命登程起航,乘江风破浓雾飞向远方!”  这是沪剧《江姐》中的“望山城”的唱腔,很豪迈,也很好听,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而沪剧《江姐》是由同名歌剧改编而来的。
   
记得在我的初中时代,我和我的同学们,曾经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出由万馥香领衔主演的歌剧《江姐》而倾倒!该剧当时轰动全国,所到之处场场爆满。然而当时的学生是最穷的,买不到票看不起戏,大家回家就一个个就抱着收音机和矿石机听,越听越入迷。

至今我仍然以为她是一出久演不衰的中国歌剧精品,几乎正反角色的唱词唱腔,我们当时可以倒背如流,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一帮同学,每到下课或放学路上,便几分角色,或浅唱低吟,或引吭高歌,煞是热闹,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喜欢到了痴迷!

现在想来,歌剧《江姐》在当时之所以广受观众(当时我们只是听众)的欢迎,绝对不是靠媒体“炒作”出来的,究其原因,是由于她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所以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她汲取了中国戏曲的诸多养分,加之羊鸣、姜春阳的作曲和词作者阎肃的珠联璧合,经过演职员们的精心设计和打造,使她在民族歌剧的园地里,独领风骚几十年!

剧中江姐的主题音乐是《红梅赞》,有男女声独唱、合唱和伴唱,尽管反复出现,非但不嫌多,由于安排得当,因而 56535 532 1 的旋律贯穿全剧,以表现力极其丰富的二胡作为主奏乐器,更使得江姐的艺术形象牢牢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不可磨灭。

“看长江,歌声掀起万重浪,望山城,红灯闪闪雾茫茫……”江姐上场了!
“今日告别雾重庆,黑夜沉沉夜未央……”江姐出场后的一段核心唱段和沪剧里的清板何其相似乃尔?和着戏曲鼓板声,我在倾听,是歌剧还是戏曲?我曾经这样问过我自己,这肯定是我们民族的东西,随着剧情的深入,更多民族元素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双枪老太婆的音乐处理,几乎是京剧老旦的翻版!你听“热血染红满天云”一句,人还没上场,“二黄倒板”式的唱腔已经把人物的神韵紧锣密鼓地推至前台,在一段铿锵的锣鼓过门以后,随着人物的一个亮相,在鼓板师轻轻一记“多啰”之后,引出了京剧“回龙”式的唱腔“革命人,永青春,身虽死,志长存……”堪称精妙绝伦!

叛徒甫志高的音乐设计,浮而不实。他的那一句“江姐,你这一去,这叫人羡慕啊~~!”一出口,竟然带有浓重的婺剧腔调,“牡丹花搭彩门迎你还乡”一段精彩的唱词,把个阿谀奉承的变节者嘴脸,先不先就撕开了一半!也为甫志高的叛变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反角沈养斋的音乐形象也很突出,“局势如麻乱纷纷”一句,是他的开场白。他的出场音乐也独具匠心的,是以 4343 4 和1717 1 的半音阶组合的飘忽不定的旋律表现的,充分体现了剧中人身临其境的浮躁的性格。在威逼利诱江姐一场中,他的攻心战术体现在“我也有妻室儿女父母家庭,我也曾历尽苍伤几经飘零”的一段唱腔里,妙就妙在此段唱腔的过门 65-55 3235 1 532 161,完完全全是借鉴了评弹的曲调!以乐器三弦的玄妙的音色特征,揭示了沈养斋的老奸巨滑的人物性格。最后一句“你要三思而行”的“行”字拖腔 22- 327 656 5 ,则是借用了越剧音乐的特点,委婉的拖腔,显现出他攻心劝降的一片“诚意”!

至于蓝队长和匪兵的对唱“三杯下肚心情爽”简直就是诙谐、夺趣的川剧再现,还有杨二嫂的“共产党里能人多”、“茄子开花象灯笼”也是极具川剧韵味的……

歌剧江姐,我喜欢最早的那个64年由万馥香领衔主演的那个版本,此后的江姐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风采,特别是意大利式的咏叹调的那个版本,变味了,走样了!听了这么一部经典民族歌剧居然用洋嗓子来演绎,我甚至觉得有点触气!

民族性越强的,就越有其代表性。不管到那一天,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沪剧能否科学传承老一辈的精髓,在的本乡本土的上海,重塑沪剧舞台昔日的辉煌,道理同样也是如此,因为上海人也不应该忘记自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
作者: 浦东大哥    时间: 2010-3-27 21:53
看毕古龙所写——《永远的“江姐”》一文,我自然会想到沪剧演员沈惠中曾扮演《江姐》角色,我是非常欣赏她所唱的“望山城”片段,她唱腔如此豪爽,如此动情,字字句句都表达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雄心壮志,沈惠中嗓音甜美,唱腔别有风韵。从她扮演《江姐》以来,至今也有三十余年,给沪剧爱好者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龙所写此一文,对当前巩固发展沪剧事业是很有必要的,我顶了!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10-3-27 23:08
回复 1# 古龙


  何谓经典?正如哥哥你说的“独领风骚几十年”是也!
作者: 杨囡囡    时间: 2010-3-27 23:49
本帖最后由 杨囡囡 于 2010-3-27 23:51 编辑

对沪剧虽然了解甚少,看戏也少,但是故事情节看书早已得知。我蛮会对号入座的,一想到沈养斋,那阴噱噱的唱腔......我是导演的话,迭只反派角色的选择非侬莫属哟,侬是个生了一个好人面孔的‘坏人“-“我也有妻室儿女父母家庭,我也曾历尽苍伤几经飘零”再加上此段唱腔的过门 65-55 3235 1 532 161,侬如果来劝降我,我要吃不消格,肯定要感动得先投降了再讲,我不是向沈养斋投降,我是向侬举双手投降!:因为看到过侬的浦志高扛皮箱讨好念扬的神态了!:D:D:D
作者: 贝贝    时间: 2010-3-28 10:57
精阅古龙老师 "永远的《江姐》"很感动,学习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0-3-28 11:11
本帖最后由 zxhanmimi 于 2010-3-28 11:16 编辑

回复 1# 古龙
       “永远的江姐”,这个题名取得何其好也。一看此题名我便对楼主文章的主题思想一目了然了。“永远”的名字解释是时间长久,没有终止。从事物角度理解,即指某事某物的经久不变;说得具体一些,即是指江姐之剧是永恒的,是渊源流长的。江姐之剧产生于中华民族,在歌剧的人物用腔中,作曲者博览广取,博采众长。在作者的精心构思下,江姐之剧的每一个音符都能衬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江姐之剧的每一个声调都能刻划出人物的角色形象,因而使人们在观赏之后会在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 古龙先生说得好:民族性越强的,就越有其代表性。江姐之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产物,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她会永远提醒我们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她将永远领先于全世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楼主的这篇帖子我顶了!
作者: 沪剧吧老迷    时间: 2010-3-28 23:58
一曲江姐几代演,星移斗转永恒传。民族文化经典作,中华之魂进步源。
作者: 老胡    时间: 2010-3-29 06:10
好帖子! 顶!!!

同样记得当年痴迷歌剧《江姐》的情景,那时我在读高中。
作者: 沪咪    时间: 2010-3-29 08:00
“永远的江姐”----精辟的论点,好贴就
作者: mjj1223    时间: 2010-3-30 10:06
我是永远的《江姐》迷,深感欣慰的是,我曾先后欣赏过歌剧、京剧、沪剧、越剧、锡剧、清唱剧等演出的《江姐》,我也曾创下了连续五夜免费观赏上海歌剧院演出的《江姐》。几乎所有剧种都照搬歌剧剧本,唯有沪剧将原剧本沪剧化了,其中“望山城”这段改写的最为成功。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10-3-30 10:38
本帖最后由 小楼往事 于 2010-3-30 10:48 编辑

回复 1# 古龙

     今晨再次忙里偷闲拜读精文“永远的《江姐》”,感触良多,归纳一句“民族即世界,大俗乃大雅”,一部精品剧目,短短二个小时左右,屈指可数,但所隐含的巨大能量是无法比拟、难以估量的,由此,我不由而然地想到了新版沪剧《家》,演员精湛的表演功力自不可容我赘言了,光就那几个听似很生活很平常的台词或唱词就让人心跳不已,亲切异常,如类似于“我要和你一起活到七老八十岁”“我们希望有个清静的家、、、、孙儿女绕膝承欢乐天伦”等等,听来朴实入心,没有豪言壮语似的海誓山盟,但是,在精美的舞美制作被衬下,在适时适景、恰到好去的灯光烘托下,它就变成了比山盟海誓还山盟海誓的爱情宣言了,以己见,那就是编剧对于生活真谛的大彻大悟,所以,写出来的唱词也就大俗的可以了,而有些戏看完了在去赶车的路上一个劲地、人云亦云地都说好看好看,但都说不上好看在哪里,久而久之也就淡淡的了。真正的精品犹如檀香橄榄,刚入口时,它也许打动不了你的味觉神梢,刺激不了你多少津液滋生,但就是不会遗忘那股隽永的清香,直至永远!
好闻啊好文,继续顶!








好戏识士鉴,佳文痴者阅。
作者: mjj1223    时间: 2010-3-30 11:57
说起剧本, 《江姐》是真正的精品,是很难 超越的经典,即使是阎肃本人以后创作的京剧《红色娘子军》、歌剧《党的女儿》都没有超过《江姐》的水平。尤其象“春蚕到死撕不断,留取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黎明之前身死去,脸不变色心不跳,满天朝霞映着我,胸中万杆红旗飘”。看,灵活化用古诗,成功的与烈士的豪言壮语融为一体,演化为千古绝唱的经典唱段……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10-3-30 18:15
首先我认为《江姐》这一题材除了政治要素之外,戏剧要素,人物要素个个俱备,反面人物、正面人物的矛盾冲突处理很好,在当年观看是一种英雄形象、人民信仰的树立,在当代来看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所以一部戏要好首先要取材,立意要好,其次《江姐》由不同的剧种来演绎,沪剧是一种江南吴侬软语,软软的味道,原来这种软软的与刚强的英雄是联系不到一起的,但是恰如评弹说《三国》一般,老一辈把《江姐》这样一位人物与我们本乡本土的语言相结合,可谓水乳交融,恰到好处。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10-3-30 23:22
本帖最后由 小楼往事 于 2010-3-30 23:27 编辑

回复 12# mjj1223


    “春蚕到死撕不断,留取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哈哈,轻轻诵来,初感柔意绵绵,万般娇异,刹那间顿感动感十足,豪情万丈,有道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生活呀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啊。感触,感触良多。
作者: mjj1223    时间: 2010-3-31 09:18
回复 14# 小楼往事
“春蚕到死丝不断”化用了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原句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原诗附下: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作者: 古龙    时间: 2010-4-1 10:09
衷心感谢楼上朋友们的参与和精彩的回复!
说实在的,红色经典也好、绿色经典也罢,要被大众认可并在心里扎根,真是很不简单的。
在《江姐》里,自然有那个时代的印记,而经典剧目的唱腔,已经衍化为不可磨灭的音符了。
当年的政治色彩日显斑驳,留下的却是永远的旋律……
作者: 丝弦    时间: 2010-4-27 10:11
今天看了“沪剧《江姐》观赏辅导讲座”,才看了古龙你的这篇“永远的江姐”。先前没注意到。
我们是同龄人,对那个时代的感受包括政治的文化的,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感慨万分。但感觉还是你写的精辟和深刻,佩服
作者: 古龙    时间: 2010-4-27 12:29
三、关于沪剧《江姐》的欣赏

上个世纪60年代,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把歌剧《江姐》移植为沪剧《江姐》,现在长宁沪剧团复排了红色经典沪剧《江姐》。

下面,我谈谈如何欣赏沪剧——

如果要欣赏沪剧,不懂得一点上海方言,欣赏起来就大打折扣。我国的汉语大致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与闽方言。吴方言在汉语中占据第二位,其历史也相当悠长。中国的戏曲幽兰——昆曲,即起源于吴方言区的江苏昆山。上海方言即称为“沪语”,它是吴方言中的一个分支。沪剧就是运用上海方言表演的剧种。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观看沪剧《江姐》?我想,除了通过观看《江姐》,学习和承传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以外,还有几点也是重要因素:

第一,通过沪剧《江姐》的欣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语文教学中必然涉及的四大文学样式之一的戏剧的特点。也就是同学们在观赏沪剧《江姐》的时候,可以直观地了解戏剧矛盾(或者叫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对推进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等重要戏剧特征。

第二,推广普通话,不等于排除方言。能够表现一个族群的文化特点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民族的传统节日,另一个就是区域的地方语言。我们在报纸上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信息,上海方言正在流失和缺失,现在的上海青少年中已经很少有人能讲一口比较流利和规范的上海方言了,以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很难物色到一名“沪语”播音员;上海滑稽剧团、上海沪剧团也很难招到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的青少年作为接班人。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让上海的青少年学会讲上海话;甚至有学者呼吁,在中小学开设上海方言课程。我个人是比较赞同这种观点的,推广普通话势在必行,在学校、在公共场合我们必须讲普通话;但是,保护方言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在家庭、在私下里学讲上海话、会讲上海话也应该予以肯定。经常上网的同学一定知道,网上还有上海方言等级测试。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上海,在机场讲话的时候就和他的夫人先后用上海方言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和对上海人民的问候。记得宋楚瑜先生用上海话说“今朝来到上海,我伲斜起开心”。香港等地公民也以会讲上海话感到自豪。可见上海方言的魅力和影响。

第三,会讲上海话,对我们学习古诗词,了解古诗词中平、上、去、入的声调也很有帮助。因为在普通话里“入”声已经消失,而古诗词中的“入”声在上海方言中大量保留着,这对我们正确把握诗词格律、尤其是研究古诗词平平仄仄大有裨益。

从沪剧演唱的角度而言,沪剧的演唱和上海方言的特点相结合是十分紧密的。首先表现在用气和语气的表达,常有直接的关联。那里要停顿,那里要换气,那里要过板连唱,都非常讲究。而在总体上又是强调一气呵成,使人听后淋漓痛快,这是沪剧唱腔的特色之一。其次,就是上海话的调门比较低,因此沪剧演员演唱主要是用本嗓演唱的,比较多的是口腔与胸腔共鸣。沪剧唱腔音域并不是很宽,所以沪剧唱腔犹如讲话似的,听来十分亲切。除了发声与共鸣以外,咬字也是沪剧唱腔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沪剧唱腔与语言结合的比较紧密,咬字几乎和平时讲话相仿,因此,平实上海话讲得比较标准,在演唱上就不成问题,在这一点上要比京剧、昆剧等其他剧种容易一些。

同学们,经典剧目《江姐》既没有武侠的刺激,又没有戏说帝王的搞笑,更没有青春偶像的甜腻,她却能给人崇高的震撼和灵魂的净化。我相信,沪剧《江姐》能给现代人一种久违的朴素之美和一种动人心灵的回归之美。
原文援引:沪剧吧老迷的日志转载,太谢谢了!
作者: shenqin    时间: 2012-9-6 14:45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