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转帖]沪剧《瑞珏》主演茅善玉回应外界争议
[打印本页]
作者:
申灏
时间:
2009-4-5 20:50
标题:
[转帖]沪剧《瑞珏》主演茅善玉回应外界争议
《解放网》即时播报记者谢正宜报道:
根据曹禺话剧《家》改编的沪剧《瑞珏》将献演2009“迎世博-长三角名家名剧月”,于4月3日至4日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主演茅善玉日前向记者介绍了该剧的创排过程,同时也对外界的诸多争议作出了回应。
改编后的沪剧《瑞珏》秉承戏曲创作“一人一事”的创作理念,从《家》庞大的人物群中挑选出瑞珏这个角色作为切入点,集中围绕瑞珏的命运组织戏剧情节。原著中觉民、冯乐山等人物全被删除,甚至连觉新都成为配角,有着强烈震撼力的“鸣凤之死”也退居幕后完。
对此,有人评价说《瑞珏》是编剧为茅善玉“度身定做”,茅善玉表示,“最初创作的时候并没想过为哪个演员来做一出戏,而是03年我们有大剧院版的《家》,对于沪剧来说,演这样场面宏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戏是相对有些难度的。所以我们就想到以‘瑞珏’为视角,通过她的心路历程,通过她从一个纯洁的少女而最终走向悲剧结局的过程,来展示‘家’的没落。再者,沪剧本来就是女生戏更多一些,又以娓娓道来的唱腔见长,选择“瑞珏”作为主角,也是为了配合沪剧院的人员结构和沪剧的艺术特色。”
不过,尽管主创人员多方位努力,力图精益求精,仍有观众指责沪剧将瑞珏刻画成了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具有模范表率作用的“刘慧芳”式的大嫂,她的“善”太过于一成不变。茅善玉回应说,“瑞珏并不是天生逆来顺受的,她也有天真烂漫的一面,但当她进入高家,与觉新产生感情碰撞,目睹了梅表姐的不幸后,那些少女的情愫也就不复存在了,而是升华成包容、忍让,尽管她内心非常痛苦,她也不曾表现出来,这是她的大气之美。就算这样,还是被高家那个封建大家庭所摧残,直到悲剧收场,这本身就是震撼的。我一直认为,《瑞珏》就是表现一种美丽的消逝,批判的力度从未被弱化,这关键要看观众怎么去理解。”
作者:
申灏
时间:
2009-4-5 21:14
我觉得沪剧院弃《家》而另立《瑞珏》多少有点得不偿失。诚然有“人员结构”的苦衷,但主人公形象的过于完美无缺,失去的却是人物的可信性。删掉“鸣凤之死”,将“花园别梅”压缩到觉新的卧房之中,都不能说是明智之举。
作者:
任立晨
时间:
2009-4-8 18:24
沪剧院放弃"家"而另立"瑞珏"的用意,我想,主要还是为了用足茅善玉--这块金字招牌的最大效用和价值!
作者:
任立晨
时间:
2009-4-8 19:09
但是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沪剧院在培养新人培养接班人方面实在无所作为,不是吗?你看人家越女争风搞得轰轰烈烈,而且现在越剧院还不断为这批获奖演员搭建演出平台,最近在艺海剧院连续周末都有越剧青年演员的折子戏演出,效果很不错!这说明同样面临戏曲不景气的大现状,越剧至少在努力了,在尽力了!可是反观沪剧呢?这两年培养了几个新人,弄来弄去就是靠茅善玉一个演员,要不好不容易排了个"日出",结果还是十五六前得奖的程臻\朱俭,打着年轻演员的牌子来担当主演,似乎自朱\程之后,再无新人了,实在是可惜可怜可悲!
事实上,难道沪剧院真的没有人才了吗?尤其是男演员,除了朱俭就没人了吗?不客气地说一句,朱俭除了扮相好一点,唱功有什么好的?还不是把孙徐春已经严重流行歌曲化的唱腔继续错误地走到底,我想,只要是真正的沪剧老戏迷,是很难接受朱俭的唱腔的!其实,钱思剑那么好的嗓音,为什么就不能多演几出主角戏?洪立勇当年也很有前途,为什么不能让他出来唱主角戏?
上海沪剧院,该好好思考一下出路了!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4-9 04:28
上海人民沪剧团那时候的安排相当好——五大台柱各有千秋。青年人如张清沈仁伟在前辈们仍然风头很健的时候照样有戏唱主角——《甲午海战》《庵堂相会》。
就是后来,丁是娥还给徐俊配戏呢。拿当年的三团开团大戏就是《血染姐妹花》,两组演员轮换——当然不轮换的是茅善玉孙徐春王惠钧。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4-9 04:29
2#
申灏
主人公形象的过于完美无缺,失去的却是人物的可信性。删掉“鸣凤之死”,将“花园别梅”压缩到觉新的卧房之中,都不能说是明智之举。-----Right!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4-9 04:30
1#
申灏
对于沪剧来说,演这样场面宏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戏是相对有些难度的------?!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4-9 04:32
关键要看观众!!!
作者:
中花六板
时间:
2009-7-7 17:45
记住“升华成包容、忍让”不等于“善”太过。你们观众是怎么理解的?
作者:
子归
时间:
2009-7-7 19:55
本来是一个题目,又叉开去了∶)
就事论事,把“家”中的一个角色挖出来提炼成一出戏,不论“瑞珏”也好,“鸣凤”也好,“觉新”也好,“梅表姐”也好,甚至“冯乐山”也好,都可挖来一用,“红楼梦”不是也被挖过吗?“水浒”不是也被挖过吗?关键是挖得怎样?
如果单挖出“瑞珏”一人挖得不好!那么尽可建议如何深挖?
观众是先看你演得怎样?观众如能共同开会把这个剧百炼成钢,那过去早试过了,效果是比较差的!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09-7-8 11:59
"就事论事,把“家”中的一个角色挖出来提炼成一出戏,不论“瑞珏”也好,“鸣凤”也好,“觉新”也好,“梅表姐”也好,甚至“冯乐山”也好,都可挖来一用"
我也同意这种说法,何尝不可,但"瑞珏"就不一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还用观众明说吗?不要把群众看低了,不是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吗?想搞个人才中心就不要迴避,遮遮盖盖不舒服.还是一句话,是把自己放在沪剧之上,还是要自己为沪剧作出贡献,每个观众心里都有一把秤.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7-8 13:28
我的不一样视角和想法向茅院长探询
我个人的猜测为何弃新家而改瑞珏,可能是出于经济的因素,因为大剧院版的新家请了香港的大导演,可能事先有约定,比如演多少场次提成,出版影视的提成,到头来沪剧院作为一个主要投入单位,可能颗粒无收。这是我的小人之见,希望茅院长解答一下。
一位关心沪剧的观众
作者:
shenqin
时间:
2012-9-8 21:06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