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也说孙徐春 [打印本页]

作者: 古龙    时间: 2010-3-20 10:37
标题: 也说孙徐春
本帖最后由 古龙 于 2010-3-20 12:07 编辑

孙徐春,现在大家都不陌生了,只要投光灯一照,追光灯一打,孙徐春与茅善玉往舞台上一站,真所谓:金童玉女一相逢,便倾倒戏迷无数!
我曾经和许多戏迷知音聊起过孙徐春,我在另外的回复帖子里说过:孙徐春是引领当今沪剧艺苑的一面旗帜,我觉得自己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当然,这是我的一己之见,也有人不以为然的。

舞台上“初识”孙徐春,我便被吸引,沪剧《星星之火》中的“妹妹她果然住进高楼房,看起来她生活过得蛮象样”几句,唱得韵味十足,淋漓酣畅;《芦荡火种》,伏案装病的沙四龙,虽然是个小角色似乳臭未干,却紧扣剧情,那时候看他的演出,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年,徐俊的沪剧电视连续剧《野马》颇受沪剧观众好评,而随着沪剧电视连续剧《逃犯》的一段“为你打开一扇窗”的旋律,孙徐春仿佛一夜之间红遍上海及周边地区,很快就打开了沪剧沪剧爱好者的心灵之窗,并为之演技和唱腔所折服!
我无意将孙徐春和徐俊放到“拳击台”上互相博弈,因为与孙徐春同时出彩的也有徐俊,还因为迄今为止,依然有不少沪剧观众同样喜欢徐俊,我尊重其他戏迷朋友的选择。
但有一点,在舞台实践中,孙徐春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敢于突破并有所作为的。突破,又不失传承,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在舞台上,与孙徐春配戏的女演员颇多,有老演员,也有年轻演员,有上海的,也有外地的。我惊讶地发现,孙徐春几乎每一次与搭档演出,特别是唱腔的再创造上,都有自己的华彩的乐章!在他的唱腔中,时而会听到邵滨孙的旋律,时而又会闻到解洪元的味道,甚至还可以感觉到王派的神韵和春派的风味,孙徐春是睿智的也是相当用心的。在一些算得苛刻的老听众眼里,也是暗暗窃喜甚至于津津乐道的。
最典型的是,许多骨子老戏,经过孙徐春的再处理,给我有如“枯藤老树发新芽”的感觉,诸如此类的唱段如《家》“别梅”、“梅林重逢”;《叛逆的女性》中的“叔嫂会”、“夜深沉”、“叔嫂恨”和新《茶花女》中的许多唱腔,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再仔细一想,要做到老观众认可、新观众喜爱,可以说孙徐春功不可没!用心良苦,抛开道听途说而就事论事,孙徐春用了多少心血,吃了多少苦头,我以为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还是孙徐春自己心里最清楚。

然而,当前沪剧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十分令人迷惑不解的事,我权且把他称之为“孙徐春现象”,只是权且, 不一定贴切!
现在有不少演员,也许是认可孙徐春的儒雅,一味朝孙徐春身上“靠”,不是学其传承沪剧流派的神韵,而是刻意模仿,只得其表象,不得其精髓(潜移默化、融会贯通传承沪剧流派的),一个比一个嗲,一个比一个糯,一个比一个粉,都想有所建树,是不错的,不过的确也很可怕,但,这决不是孙徐春的错!

第一个描写女人象一朵鲜花的,是天才;
第二个描写女人象一朵鲜花的,是庸才;
再后来描写女人象一朵鲜花的就是蠢材了……!
恕我刻薄的乌鸦嘴。一己之见,欢迎拍砖。
因为“打我一记是教训”,古龙决不将你恨,哈哈……
作者: 申灏    时间: 2010-3-20 11:21
古龙此帖是非顶不可的!写得好!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10-3-20 12:44
本帖最后由 小楼往事 于 2010-3-20 12:47 编辑

回复 1# 古龙

相当地精辟,按东北人说的就是“你的评论写得老霸道的呢,写的那真是杠杠地,嚎~~~”
说句实在话,阿春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的“吃进、消化、不偏食”,营养均衡了自然就会壮实的,个人内涵的养成是与生俱来的,别人拿不走,也学不会。
现在的沪剧(专业也好,业余的也好)有个误区,都在说沪剧缺少新戏,窃以为,错矣,现在缺的是流派的继承和再创造,新戏再多,出来的都是一个嗓音,能宏大得了沪剧吗?还有就是,现在的戏里面,除了男女主角以外,其他的配角唱的那真是令人难以侧听,表演马虎,敷衍掏钱进场的观众,演好下班走人。
老一代的演员(艺人),无论主角配角,哪怕有的在全剧中只有一小段唱、五、六句唱词,那啷出来几句可就是好听、不管嗓音条件的优劣,韵味十足,认真对待,荡气回肠,直入人心。
一句话:现在的“百花园”已经名不副实啦,除了“奶生”就是“嗲妹”,除了“梅园”“竹园”最多也就来个“桂林公园”,充其量只能叫主题公园,要知道,主题公园是有季节性的呀。
最后表一句:沪剧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植物园”!




今日无太阳     故而出门逛
作者: 秋人    时间: 2010-3-20 14:35
好文章!有深度!,既有哲理性,又有启发性。孙徐春善于向前辈学习,博采众长,如今独领风骚,自成一派“孙派”[我是这样认为的。]其实所谓的“流派”都是这样形成的,要想有所创造就得像孙那样,而不是一味的模仿!

作者: lizhenmin    时间: 2010-3-20 15:13
本帖最后由 lizhenmin 于 2010-3-20 15:16 编辑

古龙老师分析得非常透彻,孙徐春的确是当今沪剧的一面旗帜,我也是在中国剧场观看沪剧团74届学馆实习汇报演出时,被他开口的那一声“妹妹她,果然住了高楼房”所震惊,欣喜沪剧一颗新星从此诞生,如今,茅善玉在回忆一段经历时也是这么说的“当时台下掌声雷动”。孙徐春,人聪明,也蛮活络,但是,他是有人品的,在钻研沪剧艺术的同时,他还爱好文学,不断充实自己内在的实力和文化底蕴。由于他比较顽皮(聪明小孩的特性),有时也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一开始他出演主角的机会比起徐俊来说要少得多,但是,尽管他演的是二号、三号人物,都非常出彩,如,《小巷之花》里的杨帆、《东京三丽》、《芦荡火种》沙七龙、《寒梅吐艳》等,无论与哪一位女演员配戏都非常默契自如,如《逃犯》与沈惠中、《画女情》与陈瑜、《家——别梅》与陈甦萍、华雯、方佩华等。《庵堂相会》当时是茅善玉与徐俊一档,孙徐春是与吕贤丽一档。
     如今,孙徐春尽管离开上海沪剧院多年,但是,他在经商的同时,对沪剧的情结一直没有分开,应茅善玉的邀请他多次继续与茅善玉合作,演出《碧海青天夜夜情》、新版《石榴裙下》、大剧院新版《家》,孙徐春工作室发起举办了《赋子板》专场演唱会、《花园会》专场演唱会等演出,几乎年年有演出。去年,在徐汇区文化局的支持下,创办了“孙徐春徐汇沪剧团”,聘请杨音位团长,继续活跃沪剧舞台。
     在对待周立波和关东天的问题上,比较理智,没有被卷入这兄弟之间的恩恩怨怨,还充当起和事佬。
     至于他的学生,除了舒悦因身材条件限制,离开沪剧舞台,(舒悦演唱是绝对不错的),而其他学生或者是学唱者,总觉得实在刻意模仿孙徐春,可以说,他们差得远了,赤仔脚追也是几十年都及不上孙徐春的。
作者: 贝贝    时间: 2010-3-20 15:18
古龙老师,也是个文艺评论家,这篇评论,好文章!有深度!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0-3-20 16:49
古龙先生的文章极有深度,初看似乎只是一篇对孙徐春老师的称赞文章,但仔细阅读则使人感到像吃了檀香橄榄那样回味无穷。孙徐春现在是沪剧领域内的一位令人赞不绝口的白马王子。他的唱腔做功目前还没有一个与他同辈或低于他辈份的演员能与之相比。当然无论是业内专业演员或者是业余爱好者都在仿效他,但不是偏嗲就是偏糯,真是东施效颦,失之偏颇也。古龙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孙的唱腔似乎独树一帜,但仔细听来在他的唱腔中,时而会听到邵滨孙的旋律,时而又会闻到解洪元的味道,甚至还可以感觉到王派的神韵和春派的风味,孙徐春是睿智的也是相当用心的。走到今天一步,孙的付出是巨大的。他刻苦钻研学习了沪剧先辈的各种流派唱腔,在足够俱有沪剧底韵的基础上,他没有墨守成规,反之他大胆创新,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春派——这是他付出大量心血的结晶。古龙先生的文章给我们展现了孙徐春唱腔派别形成的过程。谢谢古龙先生!对这篇好文章,我举双手顶!
作者: 上官云    时间: 2010-3-20 17:11
以上各位朋友谈的话题,在戏曲界也是个比较“古老”、敏感的话题了,
其实我认为,对于每一位初出茅庐的无名之辈来说,模仿也是必要的。
关键在于在模仿的基础之上,如何根据自己模仿之后的领悟,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
根据时代的需要,做必要的创新和突破,那才是每一位后来者的必由之路。
作者: xuejianping77    时间: 2010-3-20 17:41
古龙大哥好文采啊.我也在学习孙徐春的唱腔韵味.也在拜读陆敬文老师的文章.确实学习沪剧不是一天二天的.有很多细微的学问.有一定难度.只能不断学习.无锡春雪.
作者: 沪剧吧老迷    时间: 2010-3-20 19:05
“孙徐春是引领当今沪剧艺苑的一面旗帜”
我有同感,严重支持!
好帖子,有质量,严重顶了!
作者: 大懒猫    时间: 2010-3-20 20:13
此贴甚好,哪有不顶之理!
作者: 文馨    时间: 2010-3-20 20:51
古龙先生是一位沪剧超级戏迷,演唱的邵派是如此的超级,写出的文章是如此的超级,我超级的顶了
作者: 迷申曲    时间: 2010-3-20 22:00
本帖最后由 迷申曲 于 2010-3-20 22:03 编辑

孙徐春的确是引领当今沪剧艺苑的一面旗帜,我是他的铁杆粉丝,十分欣赏崇拜他的唱腔艺术,他沪剧演唱的醇厚韵味,令我痴迷!我也经常以学唱他的经典唱段为自豪!我衷心希望孙徐春先生把沪剧孙派艺术发扬光大,为振兴沪剧艺术事业而努力奋斗!回复 2# 申灏
作者: 小珠珠    时间: 2010-3-20 22:16
古龙先生的文章一点也不刻薄。
作者: 月上寒    时间: 2010-3-20 23:02
徐与孙皆是沪剧界难得滴奇才 可惜徐出彩早离开沪剧舞台也早 孙博采众长 其唱腔已是炉火纯青啦
作者: 苍穹下    时间: 2010-3-20 23:47
孙徐春在汲取前辈各流派的养分后,融汇贯通,并有自己的理解与发挥是很难得的,传承也好,发扬也好,都很到位。
作者: kakaka    时间: 2010-3-21 07:36
孙徐春在汲取前辈各流派的养分后,融汇贯通,并有自己的理解与发挥是很难得的,传承也好,发扬也好,都很到位。顶一个,人品戏德好的他,应继续留在沪剧院,带领同仁振兴沪剧!
作者: 沪咪    时间: 2010-3-21 08:14
好文笔写的好!!!痴迷孙徐春者多也,,,,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10-3-21 09:17
评论很到位,艺术这门科学,必须是在汲取养分后自成一派才能给大众留下印象的。孙徐春在这方面做得很棒。
作者: fangming    时间: 2010-3-21 10:31
大哥文章篇篇精华,大哥为人淡泊名利.非常欣赏你!超级顶了!       
作者: 浦东大哥    时间: 2010-3-21 10:48
本帖最后由 浦东大哥 于 2010-3-21 11:13 编辑

“妙笔生花”一贯是古龙的写作特长,古龙所写东西,读者百看不厌!我顶了!
作者: 老顽童    时间: 2010-3-21 20:51
古龙大哥此帖是非顶不可的!写得好!
作者: 丝弦    时间: 2010-3-22 17:00
古秀才,你又是“华章出彩”哦。为你文章,为沪剧王子孙徐春
作者: 古龙    时间: 2010-3-23 16:12
本帖最后由 古龙 于 2010-3-23 16:23 编辑

感谢各位朋友对“孙徐春是当今沪剧艺苑一面旗帜”观点的认可和对我的所写帖子的支持。
不少戏迷朋友的回帖相当有水平、有质量,补充了原帖的不足——
3#“营养均衡了自然就会壮实的,个人内涵的养成是与生俱来的”
5#“在对待周立波和关东天的问题上,比较理智,没有被卷入这兄弟之间的恩恩怨怨,还充当起和事佬。”
7#“孙的付出是巨大的。他刻苦钻研学习了沪剧先辈的各种流派唱腔,在足够俱有沪剧底韵的基础上,他没有墨守成规,反之他大胆创新,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春派——这是他付出大量心血的结晶。”
……
还有许多朋友的原文,对孙徐春褒奖赞誉有加,我就不一一引用了。
因此,说孙徐春顾全大局、德艺双馨、炉火纯青、也是恰如其分的。
让我们衷心祝愿孙徐春砥柱中流,为沪剧事业更上一层楼,在艺术生涯上取得更大成功。
作者: 沉鱼    时间: 2010-3-25 12:59
好文章,文笔好又有深度!顶了~
作者: 小荷花    时间: 2010-4-7 12:29
欣赏了!真有水平!
作者: std5239    时间: 2010-4-12 08:33
我赞同小楼往事的观点
作者: std5239    时间: 2010-4-12 08:35
无论是旗帜也好,领军任务也好,希望能"心静"于沪剧事业!
作者: 日月    时间: 2010-7-27 21:12
罗卜青菜各人喜爱,孙的唱法象戏歌没有传统味道,说他是沪剧的一面旗帜更是瞎捧,
作者: 小珠珠    时间: 2010-7-28 23:43
瞎捧倒不见得,沪歌我就喜欢听,就是喜欢,没有理由,传统我家里人也喜欢,也是没理由 ,只是一种感情的牵绊。
艺术这样东西,本来就是多面性的,但不能说不喜欢就是瞎捧吧,捧是要钱的,要时间,人力,物力的,如果没有半点喜欢就砸钱下去,你会这么做吗?如果你半点不喜欢,你会花时间与精力吗?
作者: 沪灵灵    时间: 2010-7-29 01:37
大家的评论还是比较客观,我个人认为;孙的唱腔改革太过。传统不足。听他唱的连环计秀卿临终-无可挑剔。而在他一次演唱会上唱得苗家儿女复员回乡-唱得一塌糊涂不成体统。
作者: vivian    时间: 2010-7-29 09:06
楼上说的太过了吧!我看过那场演出,虽然孙徐春的嗓音与袁不太像,但唱得还是很好的。孙徐春的唱被很多年轻人喜欢,他的确是对沪剧有很大贡献的。
作者: l62106311    时间: 2010-7-30 14:14
孙徐春的唱腔非常动听可惜离开沪剧事业太早了
作者: 张舜年    时间: 2011-6-14 07:25

作者: 玫瑰之花    时间: 2011-6-14 08:17

作者: 小苏州    时间: 2011-6-14 21:29
沪剧要改革、要发展,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怎么改?向何方发展?传统沪剧韵味浓,无数老戏迷为之倾倒。但乐感欠佳、腔调单调,吸引不了年轻观众和戏迷。怎样使沪剧既保存浓厚地韵味(沪剧的根本),又能让她的曲调优美、动听、丰富起来?孙徐春很好地把这两者结合了起来。他捉摸、改进发声方法,利用真假嗓结合、甚至利用气声的发声方法,使沪剧优美、动听了起来,也使之表现力更丰富、穿透力更强。这是用大本嗓唱传统沪剧无法达到的效果。所以,古龙老师说孙徐春是引领当今沪剧艺苑的一面旗帜,我非常赞同。其次,我还非常赞同小楼往事先生的观点;“现在缺得是流派的继承和再创造......”。这一点还真得向越剧学习呢!
作者: 丁芝萍    时间: 2011-6-15 10:23
是啊沪剧有这样一位杰出的领军人物难得,莲灯有这样一位戏曲评论家更难得。
作者: 明辉    时间: 2011-6-15 12:40
徐春的确唱得很好,我也十分喜欢,但是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曾听一位已故的作曲专家讲,今后的沪剧再也没有什么流派了,只有作曲派,请问大家能理解这个问题吗?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1-6-15 17:04
作曲派目前己定.流派渐渐淡漠.今后会怎样?这些事众所周知.
谢谢古龙老师的帖子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1-6-15 19:23
今天才看到这样一篇好贴以及后面不少的跟帖,很有意思。孙徐春这个名字,与我喜欢沪剧的原因密不可分,正是当年的一曲“为你打开一扇窗”将我引入沪剧之门,从此深深地迷恋上了沪剧。上面的一些争论,我看也都有道理。但我想说,如果是在戏曲景气、沪剧辉煌的年代,依孙徐春的才气、人品、功底等等,孙徐春岂止是一面旗帜而已,而早已是一座大山了。只是由于大气候的原因,孙徐春走上了经商之路。当然,我们也不能怪罪孙徐春,我们只能说这是沪剧的悲哀、戏曲的悲哀、时代的悲哀……
作者: 小苏州    时间: 2011-6-16 20:44
关于流派的传承问题,本人在“假如是茅善玉院长的信箱您会提出哪些建议和意见?”一栏中建议,沪剧应向越剧学习。孙徐春确实唱得很好,也应称得上是一个流派了。这是事实,如不信,可以到业余中去听听,学唱他的唱段的人多不多。只是他的流派比较时尚,不少老观众难以接受而已。我在想,如果当今沪剧各流派后继有人,都象越剧那样传承得比较好,那”孙派“只是沪剧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吧!说来道去,还是一个流派的传承问题。正如明辉老师及广大观众所担忧的——以后只有作曲派喽!
作者: 古龙    时间: 2011-6-19 12:47
本帖最后由 古龙 于 2011-6-19 12:48 编辑
娄江沙子 发表于 2011-6-15 19:23
今天才看到这样一篇好贴以及后面不少的跟帖,很有意思。孙徐春这个名字,与我喜欢沪剧的原因密不可分,正是 ...


我非孙徐春,若是,也绝不会在这颗病树上与其“白首偕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现在看来,孙徐春的选择没错!
一个对沪剧事业有着承前启后作用、对当代沪剧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孙徐春,他留下的足迹,我喜欢追寻……
作者: 快乐风儿    时间: 2011-6-23 09:29
那楼主是否听过孙徐春唱过三国开篇?如果这段唱好了才叫见功力。继承传统当然不是墨守成规,但是演员的基本功也要扎实啊,如果一味的发扬而失去沪剧本身的韵味,那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按部就班吧!!!!可能得罪了。。。。。。。
作者: 蓝天飞扬    时间: 2011-6-23 10:58
本帖最后由 蓝天飞扬 于 2011-6-23 10:59 编辑

回复 明辉 的帖子

肯定是这样,现在的问题是,整个圈里,懂的人不愿再看下去,不看了,不懂的人在拼命地朝里挤,为什么呢,说实在的,好多都是退休的人员老有所乐,出来混个脸熟,这本身没错,,但是,自己又不懂什么,还要对这个那个作评论,这就是误导。像明辉老师这样真实所言的实在是不多,起哄的多,“捧逗”互相吹捧的人多,真正提出意见和建议的真实不多。
作者: 双王今易木    时间: 2011-6-23 11:21
世事难在“认真”,沪剧贵在“执着”,向“坚守”的艺人致敬!
作者: 包老戏迷    时间: 2011-6-23 12:18
明暉老师说旳到位.現在演戏作曲作谱,演员照唱,每个扮演者一个腔,一个调,一个样,何為流派?
作者: 明辉    时间: 2011-6-24 09:39
回复 蓝天飞扬 的帖子

谢谢你能理解很高兴,可叹社会风气不正导至沪剧剧种一步一步走向低级之路,这是一个剧种的悲哀,看来对于沪剧只能是自得其乐玩玩而已。抱括本人。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1-6-24 11:23
回复 明辉 的帖子

明晖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是很多戏迷关心的问题,不及时,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继承和流派无从谈起.沪剧明天堪忧.
时间己不多了.
作者: 蓝天飞扬    时间: 2011-6-24 18:03
本帖最后由 蓝天飞扬 于 2011-6-24 18:08 编辑

回复 朱妙其 的帖子

瞎起哄的人太多是很不好的现象,看么看不懂,看一场戏,和演员拍拍照,就把自己当做高深了,感觉自己艺术了,而且都是恶形恶状的互相吹捧,由此,剧团的人不思进取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作者: shenqin    时间: 2012-9-6 14:45

作者: 梦雨    时间: 2014-6-18 19:16
本帖最后由 梦雨 于 2014-6-18 21:11 编辑

孙徐春不错,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听他的沪剧,苏明读信百听不厌。

作者: pavanotichen    时间: 2014-8-1 15:11
本帖最后由 pavanotichen 于 2014-8-1 19:49 编辑

唱得如何,戏迷各自有各自的见解。

但舞台表演的缺失或是短板,我相信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吧。

对于戏曲演员来说,少掉如此重要的一块,戏迷朋友可以不去正视和鞭策,但却还去力捧为“引领当今沪剧艺苑的一面旗帜”、“孙派“、“春派”,无语。

很多戏迷朋友很有趣,常痛恨其他演员将沪剧唱成了沪歌,可偏偏只要响起“为你打开一扇窗”时却即刻化痛恨为欢喜,完全忘记它也是一首沪歌。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4-8-2 20:00
本帖最后由 朱妙其 于 2014-8-3 05:41 编辑

听过曾经的沪剧演员徐俊,孙徐春们的唱.
但是,他们舍弃沪剧,离开沪剧舞台了.
他们现在是成功的导演,商人,老板......
沪剧舞台少了承上启下一代人.
由此想打一个比方,不打了.
据说徐俊沒有参加在沪剧会馆的同学聚会,很明智.
戏迷在各自可能的范围內说真话,抒真情,也为沪剧之一幸.
作者: 云舒丫丫    时间: 2014-8-2 22:30
一名好演员最好是演、唱俱佳~~
作者: pavanotichen    时间: 2014-8-2 23:16
本帖最后由 pavanotichen 于 2014-8-2 23:25 编辑
云舒丫丫 发表于 2014-8-2 22:30
一名好演员最好是演、唱俱佳~~


说的好。
四大青衣,按照墨守成规的人理解,青衣嘛,唱得好就行了,站在那不要动观众都会给掌声。可是:
梅兰芳的《贵妃醉酒》
程砚秋的《春闺梦》
荀慧生的《红娘》
尚小云的《梁红玉》
哪一出戏不饱含着大量的表演、动作和身段?京剧不也是从最初简单的皮黄戏发展到现如今的吗?为什么沪剧一谈到表演就会像待字闺阁的少女羞涩难当呢,或是借说现代戏动作需生活化呢?殊不知现代戏表演一样可以做到艺术性,就看想不想做,有无能力做,怎么做。
作者: 云舒丫丫    时间: 2014-8-2 23:54
pavanotichen 发表于 2014-8-2 23:16
说的好。
四大青衣,按照墨守成规的人理解,青衣嘛,唱得好就行了,站在那不要动观众都会给掌声。可是:
...

关键是会不会做,能不能做~
作者: chentianyunmama    时间: 2014-8-11 21:19
今天看到这个帖子,我觉得老师说得很对。我看了《野马》就成了徐俊的粉丝,可是他过早的离开了这个舞台,说是遗憾也可以说是一件幸事,徐俊留给我们的印象停留在了他最美的青春年华!而孙徐春后来在沪剧舞台上的表现让我也成为了他的粉丝,我对两个人的喜欢可以说不分上下。
有的戏迷对他们离开舞台有些异议,这是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能理解。我在电台听记者采访的时候孙徐春说过:我是一个男人、、、、、、是的,男人要扛起家庭的重任,沪剧院的一点工资在现在的社会无异于打工者,所以他们离开了舞台。只要他们曾经给我们留下过美的唱段,他们为沪剧付出过自己的汗水,就值得我们尊重!
作者: chentianyunmama    时间: 2014-8-11 21:22

精彩!

作者: 申曲迷    时间: 2014-8-17 08:58
老师好文章,攻读在心上,学习再学习,努力再努力!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