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常州人对沪剧的热情不减上海
[打印本页]
作者:
沪剧迷
时间:
2009-3-27 10:56
标题:
常州人对沪剧的热情不减上海
沪剧,早期称“申曲”。是清末生成于上海,流行于江苏、浙江部分地区的戏曲剧种。沪剧起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辛亥革命时期形成“上海摊簧”(当地称“本摊”或“申摊”),亦属江南摊簧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一度受到“苏州摊簧”的影响,后来又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更名为沪剧。
沪剧早期的传统剧目,与锡剧非常相似,亦以家庭生活和男女婚姻问题等题材为主,如《大庵堂》(即《庵堂相会》)、《阿必大回娘家》(锡剧称《养媳妇纺棉花》)、《借黄糠》等。后来为适应大城市观众的需求,沪剧又逐步盛行根据现代小说、话剧或弹词改编的剧目,如《啼笑姻缘》、《日出》、《雷雨》等。因剧中男角多着西装或长衫、女角多穿旗袍或长裙,故被称作“西装旗袍戏”。
沪剧的曲调优美,富有江南特色和生活气息,好学易唱。其中的“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更是脍炙人口,很受观众欢迎,有的曲调还被锡剧或其他摊簧系统的剧种所吸收。
沪剧流入常州,约在20世纪40年代。那时沪剧尚处于“申曲”阶段,只是一些“申曲”班社来演出小型舞台剧。解放后,上海沪剧院的“五大头牌”丁是娥、邵滨荪、解洪元、石筱英、筱爱琴和杨飞飞、王盘声、王雅琴、赵春芳等沪剧著名演员均陆续到常州演出,令常州观众耳目一新,逐步形成一批沪剧的爱好者,业余的沪剧演唱活动也开展起来了。
1954年原上海联谊沪剧团落籍常州,常州有了沪剧专业演出团体和筱兰英、筱正武、筱福田、沈国雄、孙玉峰、丁兰芳、赵凤英、罗月华等骨干演员,又引进了王健、蓝天蔚、居柏青、费定等新文艺工作者,加强了编导力量,剧团逐步走向正规。与此同时,排练了《为奴隶的母亲》、《刘胡兰》、《儿女心》、《走上新路》、《母亲》、《双婚记》、《青春之歌》等剧目,两次赴江、浙、沪一带演出,并于1958年远至武汉、黄石、九江、安庆、芜湖等长江沿线城市巡回演出,历时三月余,扩大了剧团的知名度和沪剧的影响。此后,又陆续排演了《杨乃武与小白菜》、《芦荡火种》、《赤道战鼓》、《女单帮》等现代戏与传统戏,并于1964年移植了《补锅》、《打铜锣》、《小保管上任》等小戏,深入边远农村演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文化大革命”期间,沪剧团解散。1978年复团后,很快排演了《雷雨》,仅在常州就连演了三个月。后又赴上海等地演出,历时年余,累计300多场,反应强烈。中国评剧院、上海人民沪剧团、宁波甬剧团等七个剧团派人观摩学习,索要剧本和录音,形成了常州沪剧的一个高潮。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戏曲开始滑坡,沪剧亦首当其冲。常州沪剧界虽几经努力,复排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大燕和小燕》以及《日出》等拿手剧目,亦无法改变困境。
1982年底,剧团20余名演职员工联名给市领导写信,要求解散。1983年10月,经市政府批准,撤销沪剧团。之后,常州的沪剧,便只有少量的业余演出活动了。
(编缉:薇安)
作者:
潇洒
时间:
2009-8-3 14:26
“1982年底,剧团20余名演职员工联名给市领导写信,要求解散。1983年10月,经市政府批准,撤销沪剧团。之后,常州的沪剧,便只有少量的业余演出活动了。”
解散了,怎么是很好呢?不解哦... ...
作者:
小梅
时间:
2009-9-11 09:41
常州有几个沪剧沙龙,在文化宫大成殿每周都有活动,形式为大家唱,时间稳定,每次都是客满,他们还不定期举行票友联谊活动,周年庆典活动等,形式主要是折子戏。十月份,还将在文化宫举行江苏名票演唱会。本周六(12号)有很多常州戏迷赶往无锡进行几地沪剧迷的联谊活动(请注意中国沪剧网公告栏公告)。9月19日,就是本月,常州票友还将在红星大剧院演出沪剧全本戏《谁是母亲》,常州市红星大剧院一直是常州举办戏曲活动最好的场所,茅善玉、陈甦萍等来常州演出,一般都在红星。应该说,“常州戏迷对沪剧热情不减”这句话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09-9-14 07:09
沪剧的曲调优美,富有江南特色和生活气息,好学易唱。其中的“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更是脍炙人口,很受观众欢迎,有的曲调还被锡剧或其他摊簧系统的剧种所吸收。
作者:
bnbn
时间:
2009-9-29 21:35
我也很喜爱沪剧,常常怀念沪剧团演出的曰子,那时候演出很苦的.他们的子女更苦.经过十年下乡,上调后成立了剧团.不容易呀
作者:
bnbn
时间:
2009-9-29 21:35
我也很喜爱沪剧,常常怀念沪剧团演出的曰子,那时候演出很苦的.他们的子女更苦.经过十年下乡,上调后成立了剧团.不容易呀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