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沪剧发展应该走时尚路线还是该走传统路线?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6 04:22
标题: 沪剧发展应该走时尚路线还是该走传统路线?
欢迎广大网友参与辩论。因为这是沪剧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0-1-16 05:51
我不直接来码许多字了。

通过一篇推介的罗怀臻访谈录来表明我的观点是支持正方的。

青春性与戏曲创新从《越女争锋》说起—罗怀臻先生访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2288d0100gmbm.html

谨在此摘录我认为必要摘录的话语:

(说明,原文本是越剧,为适应这儿的宗旨,我都把它改成了沪剧)

沪剧是具有青春性的地方剧种,我想既要用一种现代的眼光去展示和传播她,同时也要考虑到从传统中去创新。

今天的新一代沪剧人,应该显示出对自己的时代的自信,而不仅仅是小心翼翼地模仿。

通过现代文明意识、现代审美意识的观照,对地域的、剧种的特征和特性作一次新的提升。

青春剧与青春版是有区别的,青春版是年轻的生命承载迟暮的灵魂,复制前人的创造,青春剧则是当下青年人自己生命趣味的体现。

罗怀臻教育部委托上海大学举办高校“戏剧鉴赏”课程高级研修班讲课时提出,戏曲应该创立新的程式以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操作起来似乎很难,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他的回答是;罗怀臻:我认为解决不是难题,难题是我们想不想或敢不敢突破创新。作为一门舞台艺术,越剧早期从话剧和电影借鉴很多,话剧探讨的很多是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比如三四十年代青年人的爱情主题,主张恋爱自由,打破门第观念等等。越剧在当时是受到年轻人的喜欢。而现在年轻人在爱情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如网恋、异国恋、忘年恋。究竟是“天长地久”还是“曾经拥有”,是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至于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可以以现代装出现,如直接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可以是给以往的形式注入新的内容,如《梅龙镇》,即是以古装去演绎一个现代的爱情故事。戏曲的程式化是一种把握生活、美化生活、提取生活的创作方法,随着生活内容的变化和人际交流方式的演变,可以有新的程式产生和被运用。新的程式的创造并不一定是简单地照搬生活、模仿生活,而是可以从现代舞中有所借鉴,现代舞不是模仿生活,而是自由奔放地感应着世界。中国戏曲的真正创新在于新的程式规范的诞生,即合新的歌舞演新的故事。

人们往往在青春年少时容易养成爱好、兴趣,包括痴迷到追捧偶像,这种爱好成为生命的重要记忆,乃至到老都不改变。比如我年少时爱听邓丽君的歌,现在还是爱听,不管邓丽君之后诞生了多少同样很优秀的歌星,但是邓丽君的歌永远是我心中最动听的歌。正如现在有许多痴迷沪剧的老年观众,在他们或她们青年时期的恋爱季节就被沪剧里面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所打动,痴迷优美缠绵的沪剧故事,痴迷沪剧演员的表演和唱腔,甚至痴迷演唱沪剧的同龄演员,在她们曾经年轻的心灵积淀下一个个美丽的幻想,并由此欣赏享用和呵护了一生。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可能痴迷张惠妹、周杰伦,李宇春、张靓影,哪怕这一代青年人日后变老了,但是他们的青春记忆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稍有褪色。至于说现在的年轻人等到变老了就自然而然喜欢戏曲了,那是痴人说梦,一厢情愿,如果没有对戏曲了解和喜欢的起始和过程,那就不可能会有后来喜欢的结果。所以,为新一代人种植新一代戏曲和戏曲人的新鲜的时代记忆,才是真正对戏曲的发展和延传。

******************************************

这摘录的最后一段最后一整句最为关键,这句话讨论的是整个戏曲----沪剧自然不能例外。

没有一代代的传承,任何物种都得消亡。文艺形式同样如此。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10-1-16 09:08
时尚和传统并不相违背,我认为可以二者相结合,传统的戏可以用时尚的手段来表现。或者时尚的有冲击的,矛盾突出的,个性化强的戏用传统的手法和音乐来创作,这都是可以的,戏剧没有一条康庄大道,并没有对与错,只是在不断的尝试,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与教训。
作者: 老钟    时间: 2010-1-16 09:57
不要融合,传统戏就要老腔老调丝竹伴奏;时尚戏可以向二人转学习,只要票房收入高就行。
作者: 剑鸣    时间: 2010-1-16 12:10
过分强调传统路线或者过分强调时尚路线都不利于沪剧的发展,只有两者的有机统一才有利于沪剧在新时期的发展。沪剧,作为上海的本土文化,她起源于民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因此沪剧在新时期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但是,沪剧要发展,又必须注入时尚的元素,以适合新一代观众的审美情趣。把发扬传统和时尚创新两者有机相结合,就可以使沪剧既不失传统,又在继承中得到发展。
作者: 古龙    时间: 2010-1-16 12:43
过分强调传统路线或者过分强调时尚路线都不利于沪剧的发展,只有两者的有机统一才有利于沪剧在新时期的发展。沪剧,作为上海的本土文化,她起源于民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因此沪剧在新时期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但 ...
剑鸣 发表于 2010-1-16 12:10

很赞同楼上这段见解,顶一下。
既然京剧姓“京”,那么沪剧就也只应该是姓“沪”!
沪剧新戏只有有机融合传统元素,才会有机统一。离开传统沪剧的根基,“另辟蹊径”的所谓改革、所谓“新戏”,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特别是沪剧的“韵味”,要经得起时间考验。因为戏曲不同于“流行歌曲”。反之,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拾人牙慧,不思创新,假一根鞭子以为大清帝国,也是束缚沪剧正常发展的绊脚石。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0-1-16 17:51
京剧.越剧都采用了传统根基.添加些现代性的曲调.不是很好吗?比喻沪剧可以用演出几个剧目.传统和现在对半
演.看一下票房率.就可以证实大众喜欢的是那一种.或许在距离不远的二个剧场.演戏.一个演传统.一个演现代.
看那个票率高.不就可以证实了.
总的来 说沪剧的发展应在传统基础上添入些现代慕前.剧中.的曲调.把戏的气氛深入.使观众能身入其戏这就是
水平.艺术.为啥有的戏台上几句白功和动作能让观众看了情不自禁的流泪伤心.这就是演出成功的一面.出票率一
定不低.总的来 讲我们是希望沪剧越来越兴旺.愿大家 谈谈.
作者: besidy    时间: 2010-1-16 17:52
沪剧应该要发展!不断的与时俱进!
作者: 贝贝    时间: 2010-1-16 18:39
过分强调传统路线或者过分强调时尚路线都不利于沪剧的发展,只有两者的有机统一才有利于沪剧在新时期的发展。沪剧,作为上海的本土文化,她起源于民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因此沪剧在新时期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但 ...
剑鸣 发表于 2010-1-16 12:10


同意剑鸣老师的观点。
作者: 中花六板    时间: 2010-1-16 21:27
不好意思,恕本人才疏学浅。楼上老师们讨论的“时尚”与“传统”是指剧本创作还是唱腔设计。若是指剧本创作;沪剧似乎已在“时尚”的路上走了。若指唱腔设计;难道真要把已接近沪歌的长腔慢板“时尚”成短腔快板吗?
作者: 中花六板    时间: 2010-1-16 21:32
上海大学举办高校“戏剧鉴赏”也在听传统唱腔
作者: 承筱    时间: 2010-1-16 22:00
先请沪剧作曲的先生们手下留情,让学戏的人先多学点传统曲调,懂得沪剧是怎么唱的,这也包括我们的一些业余演员,然后再谈时尚唱腔,以前的一些老先生们总是把自已的唱腔先请乐队记下谱来,然后再由作曲润笔,几次反复这就是以前的做法,那时叫做“新腔”也是很受听众欢迎的,如果任何唱腔都由作曲一手包揽,那就要成沪歌了,我想茅善玉和孙徐春他们也经过这样的传统教育的吧,不要没有学会走路就大奔大跑,那样是要走错路的,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0-1-18 01:09
既然做统计,那末还得显示中立数目,华雨文,你说是吗。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0-1-18 01:10
先请沪剧作曲的先生们手下留情,让学戏的人先多学点传统曲调,懂得沪剧是怎么唱的,这也包括我们的一些业余演员,然后再谈时尚唱腔,以前的一些老先生们总是把自已的唱腔先请乐队记下谱来,然后再由作曲润笔,几次反 ...
承筱 发表于 2010-1-16 22:00


作曲一手承担,是歌剧的传统。现在许多地方戏曲和京剧也是如此,不单是沪剧。
作者: xwlb    时间: 2010-1-18 08:21
标题: 标题
有机结合,似乎只是良好的愿望。而究竟什么尺度算“有机”?戏曲的传承一定要重视传统,不要总想着要创什么新腔,不要认为加大布景舞美的投资就算发展。我认为只有在丰厚的传统积累基础上,才能在不经意间有创新的灵感。那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留下的或许只是很多刻意的痕迹罢了
作者: 贝贝    时间: 2010-1-18 19:15
我认为"指剧本创作"如近上演《胭脂盒》.有二者元素,观众喜欢
作者: 周淑英    时间: 2010-1-19 12:44
要时尚但不能放弃传统太时尚不叫沪剧了
作者: 开心来    时间: 2010-1-20 17:27
沪剧的发展不仅要继承和发扬老的传统,而且又要与时俱进。
作者: 滩簧    时间: 2010-1-21 15:05
我觉得戏曲不能离开传统,如果要发展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
作者: 滩簧    时间: 2010-1-21 15:10
戏曲应该要发展,但不一定要与时俱进,不能离开了本剧种的韵味与特色,一味强调时尚。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10-1-22 16:14
过分强调传统路线或者过分强调时尚路线都不利于沪剧的发展,只有两者的有机统一才有利于沪剧在新时期的发展。沪剧,作为上海的本土文化,她起源于民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因此沪剧在新时期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但 ...
剑鸣 发表于 2010-1-16 12:10


    我的看法和剑鸣老师一样,要辩证地一分为二看问题,要两者有机统一。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0-1-22 17:03
坚决支持反产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0-1-24 18:59
音乐院考级.戏剧考试都提倡老曲传统.越剧也如此.我没发现都用新曲来鉴定.可能今后会这样.因为时代变了.儿子杀爹的也有呀.孝顺的也有.只要发展得好听就行
作者: 758876722    时间: 2010-1-25 07:39
我觉得沪剧的发展就是要赢得大家的喜爱,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喜爱沪剧,所以在现在如果只是单纯的保持传统,对于沪剧的发展是有些不利的,一些东西如果想继续传承就应该在保持最本色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创新,这部仅仅是为了迎合时代的步伐,也是沪剧和其它剧种所必须要经历的。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0-1-25 22:36
总算有了支持者!
作者: 沪剧吧老迷    时间: 2010-1-25 23:42
为何近年来上演的新戏能流传下来的唱段极少?是传统元素多了,还是时尚元素多了?就像楼上说的“有机结合”把握尺度很难的!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1-25 23:58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1-26 00:01 编辑

为何近年来上演的沪剧新戏能流传下来的唱段极少?
沪剧新戏的音乐、唱腔是否继承传统不足,时尚创新有余啊!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0-1-27 22:26
沪剧新戏的音乐、唱腔是否继承传统不足,时尚创新有余啊!

严重同意楼上。

好的比如《清风歌》“星斗暗”等等,但是很多实质上失败的新戏可以说啥都没有留下来----即使出了影碟也没有多少人买。
作者: 老钟    时间: 2010-2-2 20:45
只要唱腔是传统沪剧,其他都能接受,一边跳一边唱也行。
作者: 朱妙奇    时间: 2010-2-2 22:09
沪剧发展该走时尚路线还是该走传统路线?对此我想先说一件稍稍关心一点戏曲的人大概都知道的事:
   王斌斌是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他继承、发展了锡剧优美流畅的唱腔精华,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形成了堪称一绝的王派流派,深得广大锡剧爱好者的一致爱戴。他的唱腔、唱法不仅在无锡,在广大的长江三角洲观众中也广为流传不衰。
   但是,王斌斌的王派艺术也曾经受到了一些非议。因此,他的儿子小王斌斌想要对王派艺术进行“创新”、“改革”,并进行了大胆尝试。然而,“创新”的结果却大大出乎小王斌斌及一些“创新”派们的 预料——广大锡剧观众不认可这样的“创新”。他们认为这样的“创新”与时尚不伦不类,削弱了渊源流长的锡剧特色,糟蹋了享有盛誉的王派艺术,并直接导致观众的流失。
   事后,小王斌斌认真反思,勇于接受教训,又重回到了他父亲王斌斌的艺术流派道路上。
   这段轶事告诉了人们什么?
   这就是:戏曲可以创新。但这种创新只能是在学习、继承前提下的借鉴和改进。一味追求所谓的时尚,只能把原有剧种的鲜明特色模糊了,把流传于一代又一代的戏迷观众中的认同感颠覆了。这样的时尚戏曲——就说沪剧吧,它跟沪歌还能有什么二样?如果有一些观众还喜欢这样的戏曲的话,我倒奉劝他们还是去听听流行歌曲吧!
作者: mjj1223    时间: 2010-2-3 08:50
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创新意识中的传统底蕴。传统是土壤,创新是生命线。例:“为你打开一扇窗”是成功的创新唱腔,《一个明星的遭遇》是新沪剧的成功例子。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0-2-3 09:10
我是一个中立派。沪剧应在丰富的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才对啊!
作者: 沪灵灵    时间: 2010-2-6 21:40
我是崇尚传统的。沪剧就要有沪剧的味道。现在这么多改革后唱腔根本没有沪剧的韵

剧味道。沪剧讲究的是韵味。没有韵味听什么沪剧。我是从来不要听改革后的沪剧。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剧剧,不 喜不喜欢就是不 喜欢
作者: 冯国跃    时间: 2010-2-7 12:08
本帖最后由 冯国跃 于 2010-2-7 12:21 编辑
时尚和传统并不相违背,我认为可以二者相结合,传统的戏可以用时尚的手段来表现。或者时尚的有冲击的,矛盾突出的,个性化强的戏用传统的手法和音乐来创作,这都是可以的,戏剧没有一条康庄大道,并没有对与错,只是 ...
华雨文 发表于 2010-1-16 09:08

我和华雨文有同感,支持她的观点!
作者: 锡沪人广隶    时间: 2010-2-9 21:32
时尚与传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一个事物的二个方面,任何改革和变革都不能离开根本点,沪剧要发展重要的是沪剧姓沪,不能有第二条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对沪剧的传统继承了多少,在继承的同时又发展了多少。我记得文革前有一次我们在无锡农村演出〈阿必大〉,当演到阿必大独唱时台下有几位中年妇女失声痛哭了,过后我们才知道她们在旧社会过着象阿必大一样的生活。可见传统戏也有许多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沪剧是地方戏,它有独特的地方文化和地方传统,何论唱腔、表演、音乐都有沪剧自己的程式和传统东西,沪剧发展只有全面继承传统、研究传统、发展传统创出一条沪剧发展的路子。在这方面,京剧的发展就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借鉴。他们在传统戏方面越唱越精越动听,青年人材也层出不穷,新戏也一只连一只,从灯光、布景、道具等等进行了创新、借鉴。受到广大观众的爱戴。我们沪剧在江浙沪一带有大量的观众、戏迷,前景美好的,沪剧一定会发扬光大。另外我还想说几句,沪剧的发展,剧本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千万要抓好剧本创作。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0-2-10 00:30
应该是王彬彬,小王彬彬。不是王斌斌,小王斌斌。

他的王派艺术在锡剧生角中独树一帜,其流派俗称彬彬腔。
作者: 爱戏剧    时间: 2010-2-10 23:30
我觉得只要沪剧的“魂”不变应该有一些时尚的东西,经典的《家》几经改版,都非常优秀,几年前邀请了香港导演吴思远指导,许多精彩的唱段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为了烘托人物内心世界,甚至还有美声和声伴唱,我本人是非常喜爱,尤其那段“爱怨的萧声耳便传”,融入了一些舞蹈元素,使沪剧非但好听,也非常好看。
作者: 朱妙奇    时间: 2010-2-11 10:03
36# blogfeiyunpu


感谢你提醒,是我疏忽了。
作者: 老钟    时间: 2010-2-11 10:25
好多外地人会唱《为你打开一扇窗》,还有些人一说起沪剧就是《紫竹调》,认为沪剧很简单。京剧越剧锡剧基本上是全面继承传统流派唱腔。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0-2-11 17:54
“沪剧发展应该走时尚路线还是应该走传统路线?”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我认为沪剧应该姓沪,她不同于京剧,不同于越剧.......一句话,她是与其他的地方剧种有着区别的属于沪申的地方剧种.正因为如此,她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禀存传统的沪剧内核,有传统沪剧的韵味,有传统沪剧的独特风格.也就是说——不管沪剧如何创新,如何改革,基础是传统沪剧!她的一切变化起始于传统沪剧,因而绝对不应该改变得面貌全非!否则使观众看了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搞不清这节目属于哪个剧种就惨了。但我还得声明一下,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沪剧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就可以排外和固步自封。我认为沪剧剧种对其他剧种好的经验必须要借鉴和学习,从而使沪剧剧种更鲜美亮丽,更具生命活力。以上是我的观点。
作者: 老钟    时间: 2010-2-11 19:25
我刚才看了段丁是娥石筱英孙徐春演的《芦荡火种-救伤员》,好极了。当前不必创新,先把前辈们的本领学到手再说。看现在的演员够漂亮嗓音很甜,就是唱不出前辈们的沪剧味,迷不倒老观众。
作者: 老钟    时间: 2010-2-11 19:48
先要弄明白啥是沪剧?并不是啊狗啊猫作曲家就能写出沪剧音乐来的。
作者: df_xu    时间: 2010-2-12 17:31
15#的覌点我极同意,沪剧发展先求本,让学员先听听申曲丶听听本滩丶滩簧。其实戏曲类的前途都不妙,这要归"功"於当今的宣传导向,打开电视或报纸,极大部分(时间丶内容)都被所谓的时尚所占。上海话在挣扎,即使是专业沪剧演员,唱字或台白也夹杂了令人不舒服的"上海发音",例:你他,应读侬伊,请听徐俊表演的"十打谱",就是地道的上海语,沪剧演员该听听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他的成功就是用上海闲语丶滑稽表演结合了海量的社会内容,成功了。
作者: 朱妙奇    时间: 2010-2-14 20:46
门外汉再说几句门外话。
   沪剧从当年的上海田头山歌,到“本滩”,到“申曲”,再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叶正式改名“沪剧”,期间经历二百多年的风雨坎坷。一代代沪剧人靠着一把二胡,一副鼓板起步,一路走来,至今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表演程式,表演形式也从当年的对子戏演变成如今的机关布景,多幕剧。粗略统计,沪剧各类唱腔、曲调已有六、七十种。这些唱腔曲调或激越高亢,或舒缓婉约,或如泣如诉,或亮丽活泼,充分满足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人物塑造需要。也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即有多部优秀沪剧被搬上电影银幕。沪剧的成熟、成就有目共睹,不容置疑!但在今天,与沪剧差不多时期诞生的京剧已成为我们国家的国剧;沪剧当年的小妹妹,诞生至今尚不足百年的越剧在越剧人的同心努力下,已走向全国,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大剧种的时候,沪剧突然被推向十字路口,陷入传统与时尚的纷争不休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沪剧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吗?
    是的,改革与创新永恒,一部人类史即说明这一点。但微观呢?
    我生也晚,不敢妄言。犹记十年动乱,京剧尚旦奉“程式”为灵魂。时至今日,茅台酒的工艺不容更改,品尝八宝饭,人们讲究的是猪油夹沙红绿丝。
    事实上,沪剧如今在“创新”路上已走得够远了——当面对新样的曲谱,演员唱得吃力,观众听得一头雾水的时候;当“阿奶”被念做“奶奶”(nai  nai  音奈)、“阿拉”声响舞台的时候;当传统曲调被肢解,冷落的时候,沪剧的隽永、美韵就已经跟观众渐行渐远了。我八岁的外孙女现在已能哼二句“问叔叔-------”,我担忧若干年后,她(他们)还能聆听到这样经典的唱腔吗?
    沪剧要振兴,要发展,当前还是从“三化”开始吧!即:
      表演规范化(艺术上追求传承,当然也不排斥传承下的改进、丰富)
    票价平民化;(不同于歌舞演唱,本土的剧种票价不能太超前于百姓的收入增幅)
    演出大众化(城乡并重)
    爱之愈深,念之愈切。以上数言,未作细斟,写来聊补一个戏剧粉丝的殷殷心声。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