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关于《梦圆曲》结局的一些看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晓明    时间: 2009-11-5 13:30
标题: 关于《梦圆曲》结局的一些看法
昨天,看了在逸夫舞台上演的《梦圆曲》。演员的唱和演都相当的认真,到位。几个大段唱段演员们唱很有激情。特别是主角陈甦萍的戏份相当吃重,每场都唱做并重。从20多岁的妙龄少女演到八旬老妪,驾轻就熟。
可是就整个戏的安排来说,似乎觉得前面有些拖沓。整出戏,除了尾声,都在讲以主人公为代表的几代中国人在建国前曲折的奋斗历程(很重要)。从时间上看基本是从抗战起至新中国成立前夜。最后第二场秦枫还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彷徨,迷茫。然而随着戏的尾声的到来,剧情急转直下,一下子到了09年的世博现场。毕竟年代跨度整整60年。总觉得有点突兀。个人的看法,前面的戏是否还可以紧凑些。而留出一点篇幅,交代一下解放后,世博前秦枫及其后代怎么努力实现祖传的丝绸走进世博,推向世界之梦。要不,给人的感觉是梦是圆了,但圆的有点急。
作者: 沪剧吧老迷    时间: 2009-11-5 14:49
昨天也去看演出了,很赞同晓明网友的观点。
作者: 沪剧吧老迷    时间: 2009-11-5 15:03
观赏后再谈几点看法:
从秦枫的年龄跨度来看,到2009年她已将近百岁而不是八十多岁。第一场是1935年秦枫留学日本三年归来与姚一飞喜结良缘,那时她至少20出头吧。
还有第一场秦耀中在讲述如何为维护祖国尊严痛打美国鬼时,为制造紧张的气氛,乐队伴奏随之敲响了定音鼓,演员也加快了念白的节奏,由于鼓声较响掩盖了演员的念白,只见演员嘴在动听不到演员在说什么。
再者现在演戏为什么中间不安排休息,是为了剧情的连贯性?但是来看沪剧演出的以老年和中年观众居多,三场戏一过到演出结束不断有人往洗手间跑,有人还打起了自备的手电筒,一来剧场内闹哄哄的,影响其他观众欣赏剧目,二来黑灯瞎火的一些腿脚不便的老年观众容易摔跤很不安全。
观众来剧场看戏,既想欣赏演员高超的演唱水平和为之动动容的剧情,也需要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作为观赏剧目的服务条件。关闭手机、禁止使用闪光灯这些细节都想到做了,为啥中间安排一下休息不能做呢?
可能我还是老观念,现在流行“快节奏”!"高效益”!
作者: 沉鱼    时间: 2009-12-29 12:51
晓明说的非常好,我很赞同!
作者: shenqin    时间: 2012-8-26 10:01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