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上海闲话“簇骨勒新”全球语汇“莫牢牢多”
[打印本页]
作者:
sopsun
时间:
2009-10-28 14:57
标题:
上海闲话“簇骨勒新”全球语汇“莫牢牢多”
(, 下载次数: 6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上海话往大里说当然是吴语的一种,但上海话在吴语中是很特别的,一是杂,二是新。上海话很杂,周边地区的方言土语,松江话、苏州话、宁波话、杭州话,上海话当中都有,可谓兼吴越而有之。比如“小鬼(读如“居”)头”就是宁波话,“勿来三”就是苏州话,“莫牢牢”则是杭州话。光是“很”,上海话当中就有交关、邪气、穷、牢(老)、赫等好几种说法。这也不奇怪,来源多嘛!
上海话也新。许多词汇、说法、口头禅、俏皮话,都是过去吴语中没有的。因为上海是近百年间迅速崛起、全然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工商业大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百多年前,上海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中国其他地方很不一样。什么招商局、巡捕房、交易所、拍卖行,何曾有过;什么拿摩温(工头)、康白度(买办)、披霞那(钢琴)、梵哑林(小提琴),也闻所来闻。外省人自然也不知嘎斯(煤气)和水汀(暖气)、司的克(手杖)和司必灵(弹簧锁)为何物,没用过嘛!
其实上海人原本也是外省人,他们为这个全新的世界所吸引,从五湖四海、东洋西洋纷至沓来,云集于此。宁波老板、印度巡捕、罗宋瘪三(白俄流浪汉),都要在这里落脚谋生,便都把自己的语言文化带进了上海。就说吃食吧,广东人卖鱼生粥,绍兴人卖霉干菜,苏北人卖麻油馓子,宁波人卖糯米汤团,上海街头就什么小吃都有,就像上海话里什么方言都有。上海这地方,人也杂,事也新,上海话自然也就既“杂格咙咚”,又“簇骨勒新”。
何况上海还是“十里洋场”。于是上海话当中便难免会夹杂着“洋鬼子话”,哪怕它是“洋径浜”的。上海人甚至连损人都会用洋文,比如一个人上班开会总是最后一个到,便会被叫做“拉司卡”;而一个人脸皮厚,则会被叫做“邓禄普”。拉司卡是英语的音译,意思是末班车。邓禄普则是一家英国轮胎公司,生产的轮胎特别厚实。然而这些话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会说了,听得懂的也不多,就连派司(通行证)、扑落(电器插座)、回丝(废棉纱头)、水门汀(水泥地坪)、卡宾枪、开司米、克罗米、乔其纱、派力司、阴丹士林,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新鲜名词,现在有的读来已有恍如隔世之感,不能不让人感叹“这世界变化快”。事实上即便上海人,新一代和老一辈说话也不一样。比如“很”,老上海更喜欢说“邪气”、“交关”,年轻人则喜欢说“牢”(老)、“赫”(瞎)。
薛理勇先生认为“牢”可能是来源于杭州话当中的“莫牢牢”。比如杭州人讲“很多”,就说“莫牢牢多”。传入上海后,就变成了“牢多”。其实,“莫牢牢”在许多方言书中都写作“木佬佬”。如此,则“牢多”岂不是要写成“佬多”?实际上“牢”就是“特”,“牢多”就是“特多”,“莫牢牢多”就是“不要太多”。我们不是奇怪年轻的上海人为什么动不动就说“不要太“(不要太潇洒,不要太漂亮)吗?原来是把“莫牢牢”翻译成了普通话。(单少)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29 20:54
看到过一些文字记载,写的是:木佬佬。
勿要吓我哦,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流行的。
另外,擦刮拉新,应该比题目中的那四个字更加听上去像。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29 20:57
请问楼主,这一段是原创还是从哪儿转贴过来的。
作者:
青山
时间:
2009-10-30 13:35
1#
sopsun
先生所说许多方面确是如此,但有的方面不敢苟同
"莫牢牢"也是宁波人所说,而上海方言受宁波话的影响极多,而受杭州方言影响极少,所以余认为"莫牢牢"应是受宁波方言影响居多.
又,"其实上海人原本也是外省人",此说不知出处在何方?其实上海人的基本组成以上海的本地居民为主的,把他们说出是外地人就难以理解了.而上海话的基本骨干还是以上海本地人的话为基础的.
以目前说的上海话为例,它产生于上世纪的30-40年代.
王盘生的沪剧用语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是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的新的语言,但少了上海本地的气息,所以为什么王盘生唱骨子老戏语言生硬的原因.
以后有机会再聊.
作者:
青山
时间:
2009-10-30 13:51
1#
sopsun
又,您说上海人说的"小鬼(读--居)",是宁波方言,恐不然.那是地地道道的上海方言,在上海的郊区老人还经常说.但用法以"小小鬼,大小鬼和第(几)个小鬼"居多.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