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原创)韵味的消失和戏曲的式微 [打印本页]

作者: 老胡    时间: 2009-10-5 11:21
标题: (原创)韵味的消失和戏曲的式微
(原创):韵味的消失和戏曲的式微                老胡

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应该是像余秋雨这样的戏曲文化学者用洋洋洒洒的文字来阐述的。像我这样一个普通的戏曲爱好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写这样一篇不足三千字的短文,来探讨这个主题,未免有点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但“位卑未敢忘报国,” 真知灼见也未必是名人的专利。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集文学,表演,演唱,美术等之大成,是世界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但和任何艺术形式一样,受 “时域”和“地域”的限制。为阐述方便,我在本文将以沪剧为主,以沪剧的特征来广义地代表中国的整体戏曲艺术。

先说“时域”。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萌芽,生长,成熟, 高峰, 衰落,消亡的过程。艺术也不例外。以西洋古典音乐为例,如果说现在一般认为的西洋古典音乐的萌芽期是从巴洛克時期音樂,即1600至1750 年間的早期古典音樂,如巴赫,亨德尔, 維瓦蒂的音乐开始的,那么这时期的音乐作品受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所限,宗教味太重 (,因当时音乐学院都是附属于教堂的),音乐语言机械死板,并不受现在的古典音乐界和乐迷的喜好。到了18 世纪后期海顿, 莫扎特时期,当巴洛克音乐向宫廷贵族音乐和古典浪漫派早期音乐进化时,古典音乐已进入成长和成熟期, 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的不同。而到了贝多芬时期 ,即古典浪漫派的成熟期,已走出宫廷贵族音乐的藩篱,尤其是贝多芬的晚年时期(法国大革命已过去了很多年),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与早期的巴洛克音乐有很大的不同。而比贝多芬稍晚的19世纪中后期的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德沃夏克等则进一步完成了向古典浪漫派音乐的演变和进化。如今在古典音乐会上经常演奏和古典音乐迷所喜欢的名作大部分诞生在18世纪的后期到19世纪后期的这一百年间。但一进入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全方位的变化,加速使西洋古典音乐进入了衰落期。西洋古典音乐作为一种形式,大概还会长期存在,但作为内容,已和其黄金岁月的一百多年中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语。目前各国交响乐团演奏的大部分都是18世纪和19世纪的作品,因为20世纪以来的一百多年中只有在上世纪的最初期还有一些像样的作品,以后就付之阙如。正如一位音乐家曾在上世纪的中期时哀叹:好音乐都给以前的作曲家写尽了。

如果说, 西洋古典音乐使人联想到绅士的燕尾服,淑女的落地拖裙 及插着羽毛的墨水笔,那末, 重金属 (Heavy  Metal)  和  “绕舌“ (Rap)   之类的音乐则是与牛仔裤, T 恤和电脑连在一起的。当中学生们连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和舒伯特的 《小夜曲> 这类古典音乐的入们曲目都不知道时,  当米高-杰克逊和 麦当娜演唱的噪音成为最流行的音乐时, 西洋古典音乐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也许古典(classic)这个词汇本身就说明这是历史上存在的事物。

同样,沪剧也经历了一条相似的道路. 从上世纪20年代萌芽的滩簧, 经历了30年代成长期的申曲,到40年代的成熟期, 乃至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高峰期。 一路走来,倒也顺畅。 可惜的是,  文革的灾难加速了沪剧进入衰退期。 我之所以认为沪剧的成熟和高峰期在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期, 是因为沪剧这个处于江南一隅被称为”西装旗袍戏”的地方戏曲是与上海这个大都会在这十多年中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升沉荣辱密切相关的。在那段时期,当大部分来自江浙一带的上海市民都只会说上海话时,当江南丝竹的悠扬乐曲是萦绕在他们耳边和脑中的主旋律时,当看戏和电影是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时,当收音机这种只能提供听觉而无视觉享受的传媒是最普遍的消遣途径时,沪剧这个植根于江南土壤,受上海这个大都会的雨露滋润而成长的地方戏曲在这十多年中因势利导,茁壮成长, 造就了自己的辉煌 和经典。我们这些老沪剧迷所说的“韵味”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被普遍认同的。这十多年虽然隔成以1949年为分水岭的解放前,后两个阶段,但在上世纪50 年代和60年代初期,沪剧的发展虽然也受到了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但大体而言,反而有不少正面的因素促进了它的发展和成熟,如题材的多样化,音乐 伴奏的丰富,舞台美术的完善。沪剧在这个时期产生的经典剧目,数量之多,质量之佳,在各类戏曲中,独占鳌头。 如“罗汉钱”,“星星之火”,“苗家儿女”,“甲午海战”,”芦荡火种“ , “自有后来人”等, 这是沪剧深以为傲的。

文革后,在上世纪80年代初,沪剧舞台一度兴旺,但演出的剧目绝大多数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80年代中后期以来,也有一些新剧目的诞生。但当这些剧目产生时,社会大环境已和50年代和60年初期大相径庭。当上海这个大都会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时,当大量的非江浙籍外省人士涌入申城时,当大部分的青少年的普通话远远比上海闲话流利和“灵光” 时,当港,台流行歌曲风靡上海滩时,当电视和互联网,视频带来的全方位的视听享受取代收听收音机时琢磨唱腔的一班一眼时,沪剧就显得“土气”和“小气”了, 而沪剧的“韵味”也在这个社会大变动的浪潮中被渐渐“异化”了。“为你打开一扇窗“和“金丝鸟”等唱段的 “非驴非马”特征既可以被看成是与这种潮流接轨中的一种“发展”和“进步”,也可以被视为是与传统沪剧渐行渐远的 “倒退”和“反动”。

再说“地域.,” 在这方面,  沪剧和越剧一样, 都有先天的缺陷。和京剧相比, 沪剧和越剧是地方性的,而 京剧则是全国性的。京剧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存在“地域”的局限,虽然江浙一带的戏迷会喜欢越剧和沪剧多一些,广东人会喜欢粤剧 多一些。但京剧的“国剧”地位是当之无愧的。京剧的继承和发展尚且举步维艰.  沪剧和越剧的前景就更堪虞虑。 再拿西洋古典音乐作比较,  发源于欧洲的西洋古典音乐,在 19世纪后期传来日本,中国和其他国家, 以其音乐形式的新颖, 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乐器的先进性很快被艺术形式和文化背景各异的世界各国接受。 时至今日,以西洋管弦乐器演奏的音乐形式已成为一种世界性通用的形式, 虽然西洋古典音乐的内容在最近的一百多年乏善可陈。事实上,为数不少的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的优秀的提琴和钢琴演奏家在国际古典音乐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洋古典音乐,已不再是西方人独霸的领地。而”地球村” 的概念更是把”地域”的特色抛之九霄云外。沪剧也好,越剧也好,在世界艺术形式渐趋统一的形势下,走向消亡也是必然的。记得著名的电影和话剧演员曹雷几年前在说到话剧的式微时,非常达观的预示和接受这种事物发展的必然。

我这样的老沪剧迷 和老越剧迷对“韵味”的留恋,正像文化大师陈寅恪在谈论投昆明湖自尽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时说过的:“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 诚哉斯言。我们只能寄望这种“韵味”消失的过程来得缓慢 和自然,使人渐渐接受。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09-10-5 15:39
戏曲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不会是末代戏迷。
作者: 潇洒    时间: 2009-10-5 15:50
昨晚上看到电视上居然有人振振有词地论证所谓“上海话算不上一种方言,不应该留存... ...”、
“上海话阻碍了人际交流......”、“上海人都应该从小说普通话......”;
难怪这位堂堂上海大学教授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大声对他吼叫:“朋友!帮帮忙噢......!”
今天拜读了老胡兄的文章后真是感慨不已,希望沪剧也不要像上海话一样被打入冷宫。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09-10-5 15:52
“真知灼见未必是名人的专利。”
说得好!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10-5 17:00
“真知灼见未必是名人的专利。”
说得好!
chen9001 发表于 2009-10-5 15:52

顶!!!
作者: 古龙    时间: 2009-10-5 17:55
本帖最后由 古龙 于 2009-10-5 17:58 编辑
昨晚上看到电视上居然有人振振有词地论证所谓“上海话算不上一种方言,不应该留存... ...”、
“上海话阻碍了人际交流......”、“上海人都应该从小说普通话......”;
难怪这位堂堂上海大学教授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 ...
潇洒 发表于 2009-10-5 15:50

每个地方的人群,都有地方特色,不苛求别人都学上海话,但自己不能忘本,还当引以为豪的。
特别是喜欢唱沪剧的朋友,切切记住:上海话是根本、也是基础。
这个堂堂上海大学教授肯定是自讨没趣了……
还得顶一句楼主的“真知灼见也未必是名人的专利。”说的太好了。
这么多人顶这一句话,在这里肯定已经是名人名言了~~!
作者: 雁声    时间: 2009-10-5 20:04
好文章,先顶。我很赞同沪剧的巅峰期是“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期”。
关于“滩簧萌芽于上世纪20年代”,我觉得值得商榷。根据沪剧志,1898年许阿方等在“公共租界”的升平茶楼以坐唱形式登台,在上海的中心城区立足。另外,第一批本滩唱片是1911年开始灌制。

此外,关于越剧和沪剧的命运,我认同“最后走向消亡是必然的”。从现状看,越剧或许比沪剧更乐观一些。越剧毕竟还是以传统戏为主的,流派的传承比较严谨,沪剧相对而言缺乏程式规范。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5 22:42
位卑未敢忘忧国!

好!叫好!

最后的消亡是最后消亡时候的事情。就像我最近写的一篇博文赞赏一部中国不会拍的日本电影(写禽流感,原文可到我新浪博客查看)里提及即使明天地球毁灭今天也得种下一棵苹果树。所以我们大家围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努力。

名人有的是名气而并非句句是真理。而事情往往是小人物做出来的---这也是一句名人名言。想当初,丁是娥汪秀英杨飞飞这些名流著名艺人不也只是小人物吗。

所以,不必仰望名人,不必枉自菲薄。
作者: 申阳    时间: 2009-10-6 06:42
沪剧就显得“土气”和“小气”了, 而沪剧的“韵味”也在这个社会大变动的浪潮中被渐渐“异化”了。“为你打开一扇窗“和“金丝鸟”等唱段的 “非驴非马”特征既可以被看成是与这种潮流接轨中的一种“发展”和“进步”,也可以被视为是与传统沪剧渐行渐远的 “倒退”和“反动”。
     但我认为:“为你打开一扇窗“和“金丝鸟”等唱段是沪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非是沪剧的倒退,至少这样具有上海 “韵味”的沪剧,被本土青少年和新上海人接受而广泛流行,推动了沪剧的发展。
作者: 老胡    时间: 2009-10-7 08:00
答#7樓雁聲:
>>>>>>>>>>>>>>>>>>>>>>>>>>>>>>>>>>>>>>>>>>>>>>>>>>>>>>>>>>>
关于“滩簧萌芽于上世纪20年代”,我觉得值得商榷。根据沪剧志,1898年许阿方等在“公共租界”的升平茶楼以坐唱形式登台,在上海的中心城区立足。另外,第一批本滩唱片是1911年开始灌制。

此外,关于越剧和沪剧的命运,我认同“最后走向消亡是必然的”。从现状看,越剧或许比沪剧更乐观一些。越剧毕竟还是以传统戏为主的,流派的传承比较严谨,沪剧相对而言缺乏程式规范。
>>>>>>>>>>>>>>>>>>>>>>>>>>>>>>>>>>>>>>>>>>>>>>>>>>>>>>>>>

謝謝你有關灘簧起源的准確資料。

越劇比滬劇程式規範些,但京劇更規範。所以它相對而言保留傳統的東西更多些,特別是唱腔。我近年來看過
的一些京劇新戯,雖然有些革新,但唱腔的韻味依然.  如 <李清照>,  <闖王旗>, <曹操與楊修>等.  就連文革中的樣板戲, 撇開劇中的政治含義, 就表演而言,特別是唱腔, 還是很規範和地道的.  我外公是個京劇迷, 當年聽到譚元壽唱<沙家浜> 中"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一段, 击节叫好, 连连说: "谭派,谭派,倒底是谭富英的儿子."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09-10-17 17:46
上海话不应该留存.这句话是那个决定政策的人讲的.从清朝到今上海话讲到如今了.就凭一句话要废掉恐怕没那么便当吧.这句话
侵犯了人权了呀知道不.会引起公愤的.照他的意思就是.上海话苏州话无锡话常卅.南京话都不应该留存罗.这
个人脑子里要倒掉一些水了......... 什
么叫和偕社会.你这样不是微恐天下不乱呀.下次讲话想想好再讲.注意影响..要负责任的.
作者: 小月    时间: 2009-10-18 08:39
现在的沪剧太有书生气 没有以前农村化 没劲道
作者: 叶子    时间: 2009-10-18 22:06
诚然,京剧的“国剧”地位是当之无愧的,京剧是全国性的,那么除了京剧还有别的全国性的戏曲吗?
    如果说属于地方性的越剧沪剧都将消亡,那么诸如杨剧川剧苏州评弹等等地方性的戏曲曲艺是否也将都不复存在了?是不是在不远的将来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就只剩下“北京歌剧”一花独放了?
    那么现在大家口口声声要“振兴”要“传承”岂不都成了急功近利、无聊的行为,还不趁早免了,去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09-10-19 09:31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我们这些沪剧迷所以一辈子孜孜不倦痴迷沪剧除了是自己的根以外,还有就是她的韵味,这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达的,只是深深埋在心底里的一种亲爱。是的,不否认最终会走向消亡,那必将有一段漫长的时间,应该还要几代人吧。我们目前应该做的是“振兴”。
作者: 叶子    时间: 2009-10-19 18:38
我曾多次出差到桐庐、台州、慈溪等浙江地区,发现那里的人特别爱听越剧,常能听到在播放有别于上海的所谓“浙派越剧”,在宁波对越剧的热情甚至超过了当地的甬剧。我就在想,越剧发源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根基,其生命力实在是不可低估的,由此,联想到沪剧。
      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审美观,每个文艺形式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进化与改良,今天之所以能流传《金丝鸟》《为你打开一扇窗》,是当年的滩簧老人所始料不及的,同样,今天的戏曲观众,能想象得出以后的沪剧越剧会是什么模样吗?
      所以我认为如果要说“沪剧越剧会消亡”,那也只能应该是指“目前状态、目前形式”的沪剧越剧可能会消亡,未来的演变谁也难以先知先觉。
作者: 老胡    时间: 2009-10-20 09:33
请问#15 叶子:

所谓的"浙派越剧" 是不是传统的味道更多一些, 新派或改良的味道少一些?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09-10-20 09:35
能大胆的设想一下,将来的沪剧越剧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各自消亡?几个地方戏合并成一种戏曲?哈哈!反正我们这一代人是看不到了。
作者: 老胡    时间: 2009-10-20 10:01
我这篇有关"戏曲必将消亡"的帖子在沪剧爱好者的网站上发表,  实在有些大煞风景 和不合时宜.

我的看法是: 消亡是必然的, 但这个过程也许很长,也许不太长, 取决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视乎人为的因素.  但有一点可肯定, 我这一代人仍有时间享受传统韵味的"奢侈,"  仍有嘲笑不伦不类的"自由“,或者也可能遇到回光返照的 “惊喜“。
作者: 叶子    时间: 2009-10-20 23:17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09-10-20 23:21 编辑

引楼上胡老师:---我这篇有关"戏曲必将消亡"的帖子在沪剧爱好者的网站上发表,  实在有些大煞风景 和不合时宜.
   
     没有,没有,谈不上煞风景与不合时宜,大家讨论讨论,取长补短。
   关于“浙派越剧”,沪浙两方面都有争议,上海方面在继承传统继承流派比较中规中矩严谨,浙江方面受拘束较少,同样唱尹派,茅威涛与赵志刚就有很大区别。扯远了,对不起。
作者: 老胡    时间: 2009-10-21 11:14
本帖最后由 老胡 于 2009-10-21 11:18 编辑

谢谢叶子的回帖。

如此看来,似乎浙江越剧的改革更多些,而上海越剧保留传统更多些。 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

说到越剧,我又来劲了。 我最喜欢的越剧老艺术家的唱腔中,小生为尹桂芳和陆锦花,青衣/花旦为金采风和傅全香。

中生代的尹派传人中,我最喜欢肖雅,其次是王君安。肖雅演唱的《桃花扇》中“香祭”一段,也是百听不厌。 个人认为,肖雅的唱最有韵味,胜过赵志刚和茅威涛。  虽然茅,赵的名气较大。事实上,茅的有些所谓改革性的唱腔也是非驴非马的,但越剧比沪剧严谨和规范些,所以我个人对这种所谓“浙派越剧”接受的程度比所谓的新派沪剧好些。

这虽然是沪剧网站,但沪剧和越剧这对姊妹花有很多相同之处,我想我们并没有扯远。
作者: 民心    时间: 2010-6-5 10:51
好文章!
作者: 朱妙奇    时间: 2010-6-6 11:02
老胡先生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但对传统戏曲的前路似乎悲观了些*在自然界,有人也曾对地球的生存表示过忧虑--宇宙发生碰撞怎么办?所以,从爱沪剧出发,人人为她做一点实事是最重要的
作者: cbl625    时间: 2010-6-7 09:36
沪剧之所以今天还有那么多的就因为他的韵味被那么多的人所接受和欣赏,相信他还是有着他的一份特色,有着他的市场。我们就要多宣传他的特色,使他为更多人所接纳,当然也需要他本身有着吸引人的地方,也需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沪剧的专业人员不应该局限于演几场戏,唱几个段子,更应该多花点力气编一点新的东西,有更多人喜欢的东西。金丝鸟也好,为你打开一扇窗也好,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就好,传承一点,发展一点,为的是吸引更多的人喜欢,早就更多的。让我们共同为他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吧。
作者: 老胡    时间: 2010-6-12 12:15
本帖最后由 老胡 于 2010-6-12 12:31 编辑

有一阵子没上沪剧网了。今天上网,看到我的这篇旧帖子近日被几位网友浏览并有所评论。当时发帖后,多少对自己在沪剧爱好者的网上的“煞风景”之举有所后悔。现趁此机会,再说几句。

这篇帖子的主要观点, 即戏曲的式微和最后消亡是宏观意义上的。人活不过百岁,我想我有些“庸人自扰”了。但我确实对我所喜爱的老沪剧段子的“韵味”消失得如此之快而心有戚戚焉。

不讳言自己是传统沪剧的“保皇派”。我爱文派的正宗,王派的醇和,袁派的潇洒,解派的苍劲和邵派的高亢。我也爱丁派的委婉,杨派的悲凉,石派的玲珑和韩派的娇俏。

我愿“碧落黄泉“,“罗汉钱,”“妓女泪”,“苗家儿女”,“雷雨“,“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等经典长存在我的美好记忆里和不时出现在我的梦境中。
作者: 文馨    时间: 2010-6-13 11:21
沪剧就显得“土气”和“小气”了, 而沪剧的“韵味”也在这个社会大变动的浪潮中被渐渐“异化”了。“为你 ...
申阳 发表于 2009-10-6 06:42


支持申阳的观点!试想一下如果在当今的剧场里上演的沪剧仍旧停留在20—40年代的模式,沪剧可能已退出历史舞台了。如今“为你打开一扇窗“和“金丝鸟”唱段能被广为传唱和喜爱,说明沪剧是与时俱进的。时代需要“为你打开一扇窗“和“金丝鸟”,沪剧的发展需要“为你打开一扇窗“和“金丝鸟”,沪剧能在现时还有一席之地“为你打开一扇窗“和“金丝鸟”功不可没。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0-6-13 17:29
昨晚上看到电视上居然有人振振有词地论证所谓“上海话算不上一种方言,不应该留存... ...”、
“上海话阻碍了人际交流......”、“上海人都应该从小说普通话......”;
难怪这位堂堂上海大学教授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 ...
那个教授一定头里有水.或者被门夹伤了.他家肯定是龙北生.上海从产生到现在.难道他不知道己有多少年代了..怎么会想出讲这样一句话.也许他的书是从下面读进去的.正常人决否会讲出此话.大寂
讲对伐.
作者: 勤天    时间: 2010-6-14 11:24
每个地方的人群,都有地方特色,不苛求别人都学上海话,但自己不能忘本,还当引以为豪的。
特别是喜欢唱沪剧的朋友,切切记住:上海话是根本、也是基础。
作者: 老番三    时间: 2010-7-12 22:10
赞同25#的观点;
    社会是在进步的发展的。谁也阻挡不了。沪剧不真是从滩簧发展到申曲,再次发展成为现在的沪剧吗?筱文宾的唱腔也是在总结滩簧和申曲前辈们的唱腔,结合自已唱腔特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沪剧的流派都是在沪剧前辈唱腔发展而来的。当然你继续喜爱滩簧,申曲都是自由的,没人反对.对新的沪剧也可以视而不见,但它实实在在是存在着的,不管你反对还是认可,该发展的它还是要发展的,该消亡的谁也没有本事去阻止。    另外上海话和全国各地方言一样,只要这些地方的人还在,方言永远和人共存!
作者: 中原风大    时间: 2010-7-14 07:52
回复 1# 老胡


    我们沪剧爱好者会尽一切努力维护沪剧。宣扬沪剧。沪剧这块园地永存!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0-7-24 12:53
上海话的历史少说千年,就这么-个小小文人一句话,结束了不可能。上海活会变不会亡,不必担心。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