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我喜欢的10个老沪剧唱段 [打印本页]

作者: 老胡    时间: 2009-9-20 06:28
标题: 我喜欢的10个老沪剧唱段
沪剧的黄金岁月是从上世纪的4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期。40年代之前的沪剧(或称申曲)太过原始粗慥,而80年代以后沪剧新剧目,唱腔已不复原来正宗的韵味,如大多数老沪剧迷说的  “唱歌不象唱歌,沪剧不象沪剧,不三不四。“

而在这黄金岁月的十多年中,诞生或成熟了沪剧曲目中的最主要经典唱段,至今仍为中老年沪剧迷喜欢和传唱,历久弥新。在这些为数众多的经典唱段中,我列出自己最喜欢的十个老沪剧唱段:

--袁滨忠和韩玉敏的《苗家儿女》中“话别”
--杨飞飞的<妓女泪〉中 “杨八曲”
--王盘声的《黄埔怒潮》中“写遗书”
--杨飞飞的《白鹭》中“碧绿枝叶“
--筱文滨的《三国开篇》
--沈仁伟的《庵堂相会》中“春二三月草青青”
--王盘声的 “刘志远敲更“
--杨飞飞和赵春芳的《卖红菱》
--袁滨忠的《年青的一代》中 “读信”
--筱爱琴和刘正道的《罗汉钱》中“金光澄亮罗汉钱“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9-20 06:43
老胡一番深情话,“勾起我的心头事,心中想起儿‘时’情”,乡音乡韵倍觉亲。
作者: 小月    时间: 2009-9-20 08:32
不错的段子  顶一下
作者: 爱沪剧    时间: 2009-9-20 09:33
本帖最后由 爱沪剧 于 2009-9-20 09:35 编辑

40年代是沪剧发展的顶峰,沪剧从50年就倒退了。
沪剧发展到现在十生九王,十旦八杨:真是悲剧
解放前一个人一只腔,一把胡琴一种拉法:才是真正百花开放,百家争鸣!
唱腔板式里90%都是基本调中板,簧腔和小调只是插曲只当是调侃
现在呢?基本调中板变成沪歌(定腔定谱)了〈定腔定谱唱就是死唱:千篇一律〉
基本调少了。而簧腔和小调多了;变来撑市面了。
作者: 与世无争    时间: 2009-9-20 13:38
我不同意爱沪剧老师的观点。戏曲包括沪剧都要发展,不能停留在原来水平。解放后也出现了不少好戏,如星星之火,罗汉钱,大雷雨,雷雨,芦荡火种等,再新的又有旋子,昨夜情等优秀沪剧电视剧。如今“为你打开一扇窗”,“金丝鸟”等唱段几乎家喻户晓。再说乐队,以前两三个人就是一个乐队,听起来好单调。现在小乐队十几个人,大乐队几十个人,又有大提琴,小提琴,电子琴,管乐等加入,那种气势是解放前的所谓乐队根本不能比的。像新版《家》,无论唱腔,伴奏,舞美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在定腔定谱不假,但是我认为社会越发展,社会分工就越细。试想一个大戏,十几个人每人自己作自己的曲,整个戏就没有一个主旋律,将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不对之处,请不吝赐教。
作者: 古龙    时间: 2009-9-20 18:08
至今看来,搂主喜欢的这些唱段还是脍炙人口的经典!
5#朋友的说法不无道理,有些事物需要纵向比较,而有些东西也应该横向对比的。
支持一下楼主,同时也支持5#。因为论坛本身也是一个百戏陈杂的大世界……
我非中庸,实事求是。
作者: mmf429    时间: 2009-9-20 19:13
说的对啊。解放60年了。沪剧还能停在那个年代的记忆吗?要是他们能唱你会听啊。不要瞎人哦。应该让解放后唱红的一片沪剧名人。再出来培育新人。国家剧团不能一人唱主角拾几年。特别年轻人。舞台是给他们展现自已风采的地方。今天看了戏曲频道春色依旧。第一个节目。朱剑演的音配像。扇子都没拿好。这怎么出场。看看越女个个演艺好。要是一个青年演员。唱还没发展。体形先变那台上的时间会长吗。在他老师的舞台上是没关系的。感谢很多以后慢慢了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9-21 06:25
我自己来响应一下,

特别声明:排名不分先后——

1,杨八曲——妓女泪
2,写遗书——黄埔怒潮
3,回家路上——为奴隶的母亲
4,祭海——甲午海战
5,卖红菱
6,开方——芦荡火种
7,茫茫大海波涛涌——甲午海战
8,在一个冬天清早晨——雷雨
9,这悲凉的世界早厌弃——大雷雨
10,隔墙对唱——星星之火

很可惜,还有很多好的老唱段,限于十个就是这样了。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9-21 06:29
说沪剧从50年就倒退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除开大量新戏之外,至少涌现了两个新的流派——袁派和韩派。这比越剧少但比京剧多。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9-21 07:53
这个选题很好。建议专线推广。

比如有上百个网友参与,看到重复出现的唱段有哪些出现最多次数,也就是大家心目中的著名唱段。
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09-9-21 03:31

赞成!顶!
作者: 石库门    时间: 2009-9-21 08:43
本帖最后由 石库门 于 2009-9-21 08:48 编辑

楼主喜欢的10个老沪剧唱段都是沪剧的经典唱段。

非常赞成“与世无争”网友的观点。如果把幕表戏作为沪剧的高峰显然是不恰当的,戏剧要发展,有剧本、有作曲、有舞美肯定是一种进步。有人把会唱幕表戏作为评价一个演员的能力标准,以致得出“某某某比王盘声本事大”的结论是十分荒谬的。

解放后,沪剧也出了不少新戏、好戏,如《星星之火》、《罗汉钱》、《妓女泪》、《大雷雨》、《雷雨》、《芦荡火种》、《红灯记》、《甲午海战》、《苗家儿女》等,“文革”以后也有《一个明星的遭遇》,《逃犯》等新戏,并且被拍摄成优秀沪剧电视剧,为沪剧的推广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以致“为你打开一扇窗”,“金丝鸟”等唱段几乎家喻户晓。所以,看待沪剧的发展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9-21 09:15
赞成!顶!
白水 发表于 2009-9-21 07:53

收到了,己置顶。希望大家踊跃讨论。
作者: 老胡    时间: 2009-9-21 11:23
我的帖子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既高兴又感意外。

我是一个老沪剧迷,但是一个新网友,现在想趁热闹说些自己的看法。

--我离开上海已近40年(文革中大学毕业去外地),离开中国大陆也有30年。 在七十年代后期去香港,然后来美国。我在青少年时代是个文艺“三脚猫“,举凡西洋古典音乐,流行歌曲,京剧,越剧,沪剧,评弹,甚至粤剧都喜欢。但离开上海太久,已变成一个“美国乡巴佬,”上海的很多事情都不清楚, 包括沪剧。所以只能说些有关老沪剧的唱段和自己的看法。也许自己太喜欢那些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的沪剧唱段,所以才有所谓“黄金岁月”一说。文革后的沪剧,我当然也听过一些,而在回沪探亲访友时与爱好沪剧的亲朋好友交谈时也知道他们的看法。现在是“地球村”时代,互联网和视频, 音频提供的方便,使我与在上海生活的沪剧爱好者们在对沪剧的现状的了解上的差别缩小了。

--平心而论,文革后的沪剧新剧目中,就唱段而言,“好听”的不多。“好听”与否,当然是主观的。由于我这样的背景和年龄,就会用自己当年听过的所谓“经典”唱段来比较。 比我年长的,会用上世纪40年代的沪剧来比较,而年轻一辈的会用80年代,90年代的新沪剧来比较。见仁见智。

--诚然,文化艺术都是要发展的。上世纪30年代的沪剧是原始和粗慥的。有些唱词低俗无聊,音乐伴奏更是简陋。这种情形在50年代有较大的改变,到了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达到了高峰。文革后的沪剧在很多方面有些走得太快,以致遗失了一些原本的精华。有个网友把现在的沪剧有几十个人乐队的伴奏说成是进步,以我的看法,这恰恰是最大的败笔。沪剧音乐是江浙风味的,比如“紫竹调”,“姑苏行”, “二泉映月,”主要的乐器应该是南派的民乐器,可以配一把大提琴或低音提琴增加音色的丰富和厚度,也可以加很少量的弦乐器增添音乐的悠扬和抒情性。但用几十人的乐队,盖过主要的民乐伴奏,显然是不适宜的。

--以宏观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沪剧和其他戏曲的式微,都是必然的。怀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我饶有兴趣的期盼沪剧迷网友们说说各自喜欢的十个老沪剧唱段。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09-9-21 16:21
“现在是“地球村”时代,互联网和视频, 音频提供的方便,使我与在上海生活的沪剧爱好者们在对沪剧的现状的了解上的差别缩小了。”
同感。我也是一名外地上海人,靠本网享受到了这么多沪剧艺术。谢谢中国沪剧网。
我顶12#的帖“非常赞成“与世无争”网友的观点。如果把幕表戏作为沪剧的高峰显然是不恰当的,戏剧要发展,有剧本、有作曲、有舞美肯定是一种进步。有人把会唱幕表戏作为评价一个演员的能力标准以致得出“某某某比王盘声本事大”的结论是十分荒谬的”。
作者: 与世无争    时间: 2009-9-21 19:37
“有个网友把现在的沪剧有几十个人乐队的伴奏说成是进步,以我的看法,这恰恰是最大的败笔。”
      我想就上面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这句话中的“有个网友”就是我。
    沪剧的伴奏,经历了由简到繁发展过程。最初是胡琴和一块板、一面小锣伴奏,演员是自操胡琴自击板,自奏自唱,发展到现在的纯民乐乐队,人员在12人左右,乐器有“三大件”(主胡、琵琶、扬琴)、高胡、二胡、中胡、大提琴、低音提琴、排笙、唢呐、笛、箫、笙、鼓板;中西混合乐队,人员在14至16人左右(包括“三大件”加一组西洋的弦乐、木管、铜管或“三大件”加一组民乐的弦乐与部份西洋的木管、铜管);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发展有没有必要?我认为这种发展非常有必要。如《白毛女》于1952年9月赴北京参加全国戏曲会演前夕的加工,由于借鉴歌剧和器乐曲的创作手法,使该剧的情景音乐伴奏富有特色,强劲有力的开幕曲,在大幕拉开之前就给观众如临实地的感受;那“逼打手印”时的气氛烘托,真能催人泪下。当王大春参加八路军打回老家时,圆号吹出雄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台上台下顿时汇成一股热流,并在热烈欢快的旋律中闭幕。 (摘自《沪剧史》)
    最近看的春色依旧--2009孙徐春沪剧经典演唱会,就用了民乐加管弦乐的大乐队。试想当《江姐》中,华雯唱到“红旗满天五洲人民齐欢笑”和《艰难历程》中孙徐春唱到“革命强中强”的时候,你还是用一把胡琴,一块板,再加一面小锣能否表现这种宏大的气势?
    这里我又要说分工问题。社会越进步,分工就越细。我小时候还看到很多人都穿着用自家织的布做的衣服,现在还有人穿吗?早期演员,既是演员,又是琴师。现在也能看见一些老艺人上场演唱,下场操琴。难道要求我们的沪剧院也这样?茅善玉台上唱“金丝鸟”,孙徐春在台下拉胡琴;或者轮到孙徐春唱“为你打开一扇窗”请舒悦台下拉琴,茅善玉旁边敲板?
    谢谢看我话的朋友。
作者: 雁声    时间: 2009-9-21 19:42
本帖最后由 雁声 于 2009-9-21 19:51 编辑

只能列自己最喜欢的10个唱段的话,我就来列一下我的吧:
1.筱文滨王雅琴《庵堂相会》1955年唱片
2.筱文滨石筱英沈筱英《陆雅臣-求岳母》1962室内录音
3.石筱英解洪元《借黄糠-借贷》1959
4.石筱英邵滨孙《叛逆的女性-花园会》1961
5.名家联唱版《同宗台会》1961
6.丁是娥《雷雨-繁漪求萍》1959
7.名家联唱版《庵堂相会-盘夫》
8.杨飞飞《为奴隶的母亲-补衣裳》1962
9.王盘声王雅琴《碧落黄泉-玉茹临终》1957唱片
10.诸惠琴沈仁伟《大雷雨-望君此后重振作》1979

可能我列的段子都是比较长的,有些甚至可以算选场。或许不是最“好听”的,却是我觉得最耐听的吧。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9-21 19:46
16# 与世无争
顶!
作者: 剑鸣视点    时间: 2009-9-21 19:55
“有个网友把现在的沪剧有几十个人乐队的伴奏说成是进步,以我的看法,这恰恰是最大的败笔。”
      我想就上面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这句话中的“有个网友”就是我。
    沪剧的伴奏,经历了由简到繁发展过程 ...
与世无争 发表于 2009-9-21 19:37


非常支持“与世无争”的观点 ,沪剧有几十个人乐队的伴奏肯定是一种进步和发展。
作者: 快乐每一天    时间: 2009-9-21 20:46
16楼说的太好了,顶。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9-21 21:09
16楼说的是有道理的,我一开始也喜欢清板敲的感觉,但是慢慢的发现,现在的乐队更有气势。大家是花钱去看戏的,当然要视听双享受。
作者: 越沪艺苑    时间: 2009-9-21 23:29
记得有人说过:“发展是硬道理”。滩簧—申曲—沪剧,本身就是一条发展的轨迹。然而许多事情都有一个“适合”的问题。大乐队有他的好处;经费上却面临难处。更不应该把某一出戏中的某一段唱腔,来为某一个论点作论据。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9-21 23:32
的确,发展是硬道理~
作者: 越沪艺苑    时间: 2009-9-21 23:41
每个时期;每出戏都有它的背景和内涵。幕表戏就是沪剧发展轨迹中重要的一块。至于“家喻户晓”那个年代的样板戏就更能体现了。戏少播多,加上如今先进的传媒;能不“家喻户晓”吗?
作者: 古龙    时间: 2009-9-21 23:46
本帖最后由 古龙 于 2009-9-21 23:57 编辑

我支持16#——传承沪剧艺术决不是墨守成规。
一板一鼓一胡琴,或者一桌两椅的演出,其实也是应了当年的条件,迫于生计、出于无奈。
现在剧场的条件和设备显然有了质的飞跃,充分合理利用现代手段,把音响、舞美、灯光、音效等手段用于塑造人物、烘托气氛、渲染剧情,给人以立体的美的享受,何乐而不为呢?原因很简单: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一样重要,一样需要提高。
当然,本土文化艺术的根基,深深扎根在我们的脚下,千万不能“兜底翻”而使我们自己失去立足之地!当年唱评弹的为了突出革命题材而把三弦和琵琶背在身上当枪使,现在想想也令人喷饭!
过犹不及,否则沪剧改革就很容易发生变异而走样,弄的非驴非马而得不偿失!
又:并非跑题,我列了几十段自己喜欢的沪剧段子,舍不得割爱,大多和各位喜欢的一样,就是特别喜欢邵派。哈哈……
作者: 中花六板    时间: 2009-9-21 23:52
一位沪剧院退休的老师曾说:“沪剧还得姓‘沪’”;“戏曲就是‘戏、曲’”。倒过来就变 那个 了。
作者: 古龙    时间: 2009-9-21 23:59
一位沪剧院退休的老师曾说:“沪剧还得姓‘沪’”;“戏曲就是‘戏、曲’”。倒过来就变 那个 了。
中花六板 发表于 2009-9-21 23:52

倒过来变曲戏?!!中花六板(用谐音)
啊哈哈哈哈~~!;P ;P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9-22 02:10
“沪剧应该姓‘沪’”,沪剧演员应该能夠“唱、念、做、表”。沪剧的危机是“没有什么流派可言了”,只有继承沪剧的传统,才会有沪剧的发展和创新,应当敏锐的注意到任何一丝沪剧风格特征的流失,并採取对应措施,真正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
   “戏曲就是‘戏、曲’”,传统戏剧体现同时代的故事主题,套用现代音乐风格、使用现代技术是必要的手段,关键在于“度”——如何适时适量地在特定情况下把它们应用到沪剧中来。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9-22 08:45
支持与世无争!

发展是硬道理,应该是邓小平说的。

楼上所说关键是掌握度,适度渐进。不进则退。

我公公宋掌轻写过幕表戏,但是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完全不适应现在。

有人看过拉斯维加斯的O秀吗?不预约买票的话一票难求!那里面还综合了跳水呢。把机关布景发挥到了极致。

我还因此受到启发写了《海的女儿》戏曲本,解决了在舞台上海公主如何抢救被狂风巨浪吞没的王子心上人。
作者: 雁声    时间: 2009-9-22 09:01
我想:沪剧到今日的状况——是不是还姓“沪”,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于乐队的变化。关键在于作曲的水平和演员的演唱了。
另外,80年代后期以后,沪剧是否还有佳作问世,取决于个人的喜好来判断。
作者: 老胡    时间: 2009-9-22 11:25
很有兴趣阅读由我的帖子引起的讨论,同时觉得有必要澄清我的一些观点。

我曾说过上世纪30年代的申曲,音乐是简陋的。虽有江南音乐的元素,但未经雕琢和提炼升华(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是相当朴拙的。 甚至在50年代初期的沪剧,仍然如此。在本网站上听到的1952年录制的丁是娥的《罗汉钱》唱段的唱片,就音乐伴奏而言,太过单薄, 实在是差强人意。我想说的是,要使沪剧音乐丰富些,加强伴奏是其中一环。但任何事物都不能走极端。如果用几十个人的以西洋乐器为主的大乐队给沪剧伴奏,在主唱段的乐句用西洋乐器来和应, 就本末倒置了。我不是反对用西洋乐器。说句不无自负的话,我对西洋古典音乐的喜爱和熟悉程度,远远超过沪剧。我觉得,一个12至15人的中西乐器结合以民乐为主体的乐队会比较适合沪剧。

前几年曾看过李维康和耿其昌主演的京剧<李清照>的 DVD, 十分喜欢.这也是一出新戏(好像五,六十年代没见过). 舞美, 音乐伴奏,唱段都很棒. 其音乐伴奏中也有不少西洋乐器,但没有喧宾夺主.  女主角的唱腔设计基本是梅派,但有些新意., 仍旧充满传统京剧的韵味.  再举一个例, 瞎子阿炳(华彦君) 的”二泉映月”,原创当然是二胡曲, 充满江南韵味, 用小提琴弦乐演奏的版本也挺好听,但最好听的是二胡演奏 而用西洋弦乐伴奏的版本.  最后举一个与沪剧有关的例子,  袁派和韩派的代表作<苗家儿女>,我十分喜欢,  当年在”新光剧场”看时, 可用如痴如醉来形容. “苗”剧其实也有不少革新,如舞美, 音乐伴奏.  最近经网友推荐, 看了钱思剑和方佩华的其中 “话别”一段视频, 音乐伴奏比当年袁/韩 的演出更丰富, 但仍然是原来的唱腔.  所以觉得很过瘾.

关键是中西乐器结合如何做到恰到好处以及改革性的唱腔设计中戏曲(京,越, 沪剧皆然)固有的精华(或曰韵味)如何体现, 而使老戏迷感到有味道,年轻的戏迷越来越投入.
  
“为你打开一扇窗”和 “金丝鸟”等唱段被为数不少的老沪剧迷揶揄为”沪歌”,  说明了这些曲目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9-22 11:39
“关键是中西乐器结合如何做到恰到好处以及改革性的唱腔设计中戏曲(京,越, 沪剧皆然)固有的精华(或曰韵味)如何体现, 而使老戏迷感到有味道,年轻的戏迷越来越投入.”——我赞成老胡的观点
作者: 潇洒    时间: 2009-9-22 12:14
公要馄饨婆要面,各人所爱都有道理;
作者: 古龙    时间: 2009-9-22 15:41
我喜欢的沪剧选段
《杨乃武与小白菜》探监写状 密室相会
《雷雨》忆君、飞向我们的新世界
《大雷雨》你说我不肯原谅你
《苗家儿女》话别
《年轻的一代》手捧日记
《罗汉钱》回忆、相亲
《碧落黄泉》志超读信
《逃犯》苏明读信
《白兔记》刘志远敲更
《黄浦怒潮》写遗书
《借黄糠》放水墩
《芦荡火种》旧恨未消新仇添、开方
《星星之火》启发杨桂英、隔墙对唱
《叛逆的女性》夜深沉、叔嫂会、叔嫂恨
《金绣娘》饮水思源不忘本
《梅林重逢》别梅
《家》别梅
《血染姊妹花》今夜月儿分外圆
《妓女泪》杨八曲
《母子岭》荷包相配人团圆
作者: 申沪老人    时间: 2009-9-22 21:32
沪剧的发展再也不会回到一把二胡一块板的时代,乐队的发展能丰富和发展演员的唱腔,问题在于这种发展不能离开沪剧的根本,也就是沪剧要姓沪。现在一些演员唱不出沪剧味道过份依赖作曲,现在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是对沪剧的热爱和促进,太好了。应该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的。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9-22 23:44
“现在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是对沪剧的热爱和促进,太好了。应该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的。”——赞成申沪老人的看法。
作者: 爱沪剧    时间: 2009-9-24 00:34
一把胡琴一块板最能体现演员的唱功了,只有用这种方式沪剧的味道才浓.
十几把家生还不如去听江南丝竹小堂名.还唱啥沪剧?
一把胡琴一块板是沪剧的根,哪能?沪剧老祖宗也不要了?
作者: 杨囡囡    时间: 2009-9-24 06:59
昨夜受古龙老师点拨,今朝也来论坛走一遭,赛过刘姥姥进大观园,每位老师的言谈都新鲜,因为我初涉沪剧, 有交关不懂格地方,所以不能枉加评论,不懂就是不懂,到此来学习到不少沪剧知识,受溢非浅。向各位老师学习了!
作者: 古龙    时间: 2009-9-26 11:57
加了一倍好象还不止!我是“一稿两投”的,我喜欢的十段沪剧新唱段那里,我也是这样回复的。
我喜欢的其实还不止这几段。我以为,凡是唱腔设计合理、配器得当、演唱成功且有较大影响、长盛不衰的沪剧唱段,的确很难割爱。比方说《叛逆的女性》一出戏里我就喜欢好几段,由于鉴赏水平有限,一时也很难说哪一位演员唱得最好。还有《别梅》有许多版本,都很喜欢,生怕挂一漏万,全都写上了。有些高难度的段子,不会唱,但喜欢欣赏。楼上倒是提醒我了,忘了写上《家》洞房了,我这里补上,哈哈……
有时候,我的回复的确另类,好像是出格了一点,错就错在喜欢得太多了一点,记取了。
;P;P
作者: 瑜音绕梁    时间: 2009-9-26 20:38
1.明月照母心 恍惚间
2.星星之火
3.樱花
4.罗汉钱
5.雷雨
作者: maylingsoong    时间: 2009-9-26 23:01
41# 瑜音绕梁

唱段,不是写戏名。
作者: 老钟    时间: 2009-9-27 16:14
我最喜欢的10段是:流派轮唱《同中相会》,沈的《出灯》,袁韩的《送别》,丁的《求萍》,杨的《扎鞋底》,王的《叹五更》,筱邵的〈闵行路上〉,诸徐的〈人盼成双月盼园〉,许的〈绣荷包〉,沈的〈荷包相配人团园〉。
作者: 瑜音绕梁    时间: 2009-10-4 12:45
42# maylingsoong [/b
里面的所有唱段我都喜欢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0-7-27 18:27
中花六板谈戏曲的主次,是爱华长法老师谈的,他原是主胡,后作曲,红灯记他参加作曲。他认为演戏为主,曲乐队为辅,主要为演服务
作者: feng-ye    时间: 2010-7-27 19:48
回复 15# 与世无争


    说得太好了,特别最后一节最后几句说得太有趣啦!
作者: 沪灵灵    时间: 2010-7-27 23:51
茅善玉在维也纳音乐大厅唱的燕燕做媒。用的全部西洋乐器伴奏。大家评评看,是失败还是成功?
作者: 文馨    时间: 2010-7-28 08:18
回复 5# 与世无争
说得好极了!完全赞同您的观点!
作者: 小珠珠    时间: 2010-7-28 23:17
回复 46# 沪灵灵


    我认为沪剧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没有成功和失败之说。比如,刘海粟当年画人体,政府不允许,还遭到封杀,应该算是失败了。但是现在高校的素描里就有人体绘画,这就是成功。
  成功与失败本来就是相对而言,时间和大众的认可度才是证明事实的有得证据,而不是某个人的认为。
   沪剧的紫竹调,原是江南丝竹用来演绎的,以申胡、鼓板等乐器为主,茅善玉用了全部的西洋乐器,可能就是为了演绎另一种不同情调的紫竹调。换句话说,‘女子十二乐坊’用中国民族乐器演绎了流行音乐,还有‘黄江琴’的二胡作品也演绎了周杰伦了的歌,这就是融合。
文化与艺术本就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习俗与不同的环境下交流、碰撞之后,擦出火花。我认为只是艺术的一个升华或是探究过程,不存在失败与成功之后。然,日后接受的人多,或许是成功,接受的人少,就是失败。但,若干年之后呢?说不定又颠倒了过来呢。因为人们的举与爱好也是随着不同的阅历与修为而变化的。
作者: 老渔夫    时间: 2010-8-24 21:30
我喜欢的十个唱段:
1、海滩诀别(孙、吕)
2、人盼成双月盼圆(徐、诸)
3、春二三月草青青
4、祭海(茫茫大海波涛涌。张青)
5、鱼水情深(金绣娘。徐伯涛)
6、皎皎明月(樱花。张杏声)
7、夜深沉(叛逆女性。孙徐春)
8、荷包相配人团圆(沈惠忠)
9、曾记当年读经文(邵)
10、繁漪盘凤(丁、杨)
作者: 米西    时间: 2010-8-24 22:31
老胡一番深情话,“勾起我的心头事,心中想起儿‘时’情”,乡音乡韵倍觉亲。 ...
白水 发表于 2009-9-20 06:43



作者: 杨先生    时间: 2010-8-28 19:52
茅善玉在维也纳音乐大厅唱的燕燕做媒。用的全部西洋乐器伴奏。大家评评看,是失败还是成功?
那不是沪剧是沪歌,只能让听不懂的人听的,如果都这样大家叫沪歌就是了,把根不要了的剧种还不是重新树一个剧种的好。
没有根的戏曲,忘宗的文化必要淘汰,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5-8-17 19:54
沪灵灵 发表于 2010-7-27 23:51
茅善玉在维也纳音乐大厅唱的燕燕做媒。用的全部西洋乐器伴奏。大家评评看,是失败还是成功? ...

这叫洋得勿透.吃杀苦头.叫顶仔石圈做戏.吃力勿讨好.弄得盐不是盐.酱不是醤.失去了沪剧本质.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