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看《乡魂》和《霓虹灯下的哨兵》随感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6-2-19 09:22
标题: 看《乡魂》和《霓虹灯下的哨兵》随感
本帖最后由 浦东大哥 于 2016-2-19 14:12 编辑

        近日看《乡魂》,觉得有看头,故事传奇,噱头势多。还有听头,一人两派,沪剧味浓。滩簧西乡调老师的文章我同意,这个戏值得看。
        戏曲的特点是唱念要好。《乡魂》多段唱腔是沪剧老味道,对白也有噱头,如“蚀本人”(日本人),“黄鼠狼”(森次郎)。相比之下《霓虹灯下的哨兵》除陈喜读信,几乎没有好听的唱。沪剧院人才济济,唱的都是沪剧院腔,《邓世昌》也如此。《霓虹灯》话剧利用外地人的”土“对比上海人的海派,有好的效果。沪剧用上海话说”黑不溜秋“、”靠边站“较别扭。音乐是沂蒙小调、”团结就是力量“、”向前向前向前“等,很难突出上海味。
        京剧《群英会》、越剧《红楼梦》《甄嬛》、沪剧《雷雨》,流派纷呈,观众很大程度上是”听戏“。沪剧久唱不衰流传较广的《赠玉兔》、《雨中情》、《送我一支红玫瑰》等,很多人没有看过戏,却爱唱,说明好唱腔的巨大魅力。
        演戏是给普通百姓看的。沪剧院有的戏似乎是完成主旋律任务,耗资几百万,只演两三场。希望今后多演观众爱看的接地气的戏。老不排好戏,太闲了,对不起艺术,对不起前辈,对不起后人。
        戏看的匆忙,文字写的匆忙。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教。

作者: 沪剧吧老迷    时间: 2016-2-19 16:17
在理!戏是给观众看的,专家、媒体讲好只是代表了少数人的观点。但是很无奈,观众的意见往往听不到,也较难听进去。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6-2-19 18:26
本帖最后由 朱妙其 于 2016-2-20 15:12 编辑

戏中唱腔很好听,是亮点.演员也都很认真.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6-2-20 08:23
沪剧吧老迷 发表于 2016-2-19 16:17
在理!戏是给观众看的,专家、媒体讲好只是代表了少数人的观点。但是很无奈,观众的意见往往听不到,也较难 ...

国营单位包括政企业和剧团等有个通病,对上不对下,只图上级肯定,完成交派任务,获得嘉奖,对群众不负责。今年春晚老百姓不认可,迎合政府的媒体在叫好。所以群众的评价最重要。
作者: pavanotichen    时间: 2016-2-20 23:54
本帖最后由 pavanotichen 于 2016-2-21 00:47 编辑

       我是昨天电视上看到的《乡魂》,第一次看。看的过程当中就有一些激动和感觉,久违的感觉。本早已对沪剧的创作灰心,可是《乡魂》又点燃了心中的一把火。是宝山沪剧团吧,真是难得,好用心。为什么沪剧一定要思维定式阴盛阳衰呢?给男演员挑大戏的机会很重要,宝山团值得称赞,张爱华也很棒!
     《乡魂》的情节编排、唱腔设计龚老师说得很好了。我激动的是本出戏的戏感质朴、念白韵味突出、乡音乡情浓厚。五七公祭女演员哭灵一折,较生动的表现出了乡村妇女那种泼辣任性、大开大合的神韵。我很怕标题叫《乡魂》,最后整出戏的感觉却是西装旗袍戏的现代感。没有,完全没有。这点比《挑山女人》要好,《挑山女人》最遗憾的是“挑山”的戏曲表现没做到,大打折扣。《霓虹灯》就是一出三流话剧。
作者: pavanotichen    时间: 2016-2-21 00:14
本帖最后由 pavanotichen 于 2016-2-21 00:18 编辑

      还有,我一向对“接地气”这三个字搞不懂,戏曲观众的审美不一定只是矮矮的灌木丛。歌剧也有它的忠实的观众,其实歌剧也并不见得晦涩高深,只是我们不喜爱罢了。《乡魂》接地气吗?谁还经历过抗战那段历史,对那段历史有切身的感受?但这出戏是好戏。有些反映社区民情”接地气“的戏,却让人感觉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
      这出戏如果百尺竿头的话,那就是沪剧演员还是要提高自身的功力,唱念做打方面需要完善。虽然现代审美观已经变成外貌比内涵更得势,京剧演员累个半死不见得有人看。但不能忽视戏曲如要长青是不能偏废基本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说若干年后人们的审美观不会轮回呢?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6-2-21 05:56
同意老师们的看法!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6-2-21 07:42
pavanotichen 发表于 2016-2-21 00:14
还有,我一向对“接地气”这三个字搞不懂,戏曲观众的审美不一定只是矮矮的灌木丛。歌剧也有它的忠实 ...

我们都好久未在网上见了,又看到你的评论,很高兴。好戏会激励我们对沪剧的兴趣和信心。此前,我已有很久很久不上沪剧网了。同意你的看法。我理解的“地气”不是“土”,是来自生活,大众喜欢。沪剧院阴盛阳衰,其实好的男演员也不少,流派众多,挖挖潜力,大有可为。邵派袁派,丢了可惜!沪剧院青年演员要好好学流派,不要只唱沪剧院腔。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6-2-21 13:09
老师说的很有道理。沪剧院一年的演出加起来不会超过一百场,和评弹界比起来差的太远了。
作者: 沪剧吧老迷    时间: 2016-2-21 13:40
gonghs 发表于 2016-2-20 08:23
国营单位包括政企业和剧团等有个通病,对上不对下,只图上级肯定,完成交派任务,获得嘉奖,对群众不负责 ...

还有一点很奇怪的,沪剧很少上央视春晚和戏曲晚会,去了就是唱《燕燕做媒》、《小方戒》,好像沪剧只有“紫竹调”,只有《罗汉钱》,今年茅院长总算在戏曲晚会上唱了一段《敦煌女儿》。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6-2-21 14:44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6-2-21 14:56 编辑

戏曲源于草根,是和百姓同演同歌、同喜同悲、不离左右的艺术。
艺术要从生活中提炼,老百姓当中才真正隐藏着艺术生命力。
文艺创作要扎根生活,以人民为中心。
谁忠诚于人民,谁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谁就能拥有精品力作。
只有真正遵循艺术规律,才能做到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只有坚持面向群众,深入基层,才会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6-2-21 15:08
又见蔷薇开 发表于 2016-2-21 13:09
老师说的很有道理。沪剧院一年的演出加起来不会超过一百场,和评弹界比起来差的太远了。 ...

评弹一年演一千多场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