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我为什么喜爱沪剧?乡情难断,乡音难忘啊!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4-7-21 22:27
标题:
我为什么喜爱沪剧?乡情难断,乡音难忘啊!
我是上海人,自小随大人听沪剧广播。上了大学,参加沪剧队,开始学唱学演。工作了,单位调动频繁,还到过国外,基本不接触沪剧。一直到退休后的2010年才找到北京沪剧沙龙。一参加就似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心潮似浪涌上天。
思乡乃人之常情。除了亲友故居,最思的是上海的美食和沪剧。美食不必多讲,生煎馒头小笼包,面拖黄鱼大闸蟹。沪剧是乡音,在外地能听到上海话,几乎听不到沪剧,所以特别怀念。张学良晚年在美国听到国内去人说相声,老泪纵横。我第一次去北京沪剧沙龙也在激动之余放言要为它乡遇知音请客。
当年看到《芦荡火种》、《红灯记》被改为样板戏很自豪,后来沪剧开始衰落,心中不是滋味。沪剧曾经风光无限,在戏曲中仍有优势--唱腔美,现代戏,应该大力弘扬,不应让其消亡。北京沪剧沙龙条件很差,处境困难,人员少,惨淡经营八年就为了在异乡留一星火种。
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上海文化部门忽视了沪剧的魅力和作用。沪剧是上海的原乡艺术,本土名片,有巨大的娱乐宣传功能,还有凝聚提升全球上海人家乡认同感的特殊功能,使他们永不忘记是上海人,应为家乡上海的繁荣发展不断做出贡献。
近来《挑山女人》、《小巷总理》、《51把鈅匙》引起政府关注,可能是看到了正能量的宣传作用。他们更应看到上海居民在精神文化层面也离不开沪剧。从长远看,新上海人和年轻人也会逐渐接受喜爱沪剧,只要沪剧多出好戏。世博会时上海未充分展示沪剧。这次亚信峰会总算推出了《燕燕做媒》,分量不重,但是好的开始!
希望今后能在外地剧场。电视上多看到沪剧。不久前茅威涛的杭州小百花越剧和宁波甬剧在首都国家大剧院等剧场大放异彩,火了一把。这两地的政府比上海给力。上海要加油,别落后啊!政府重视很重要,上海政府态度有进步,沪剧仍有希望。
最后说一句,我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很广,但对沪剧,情有独钟!乡情难断,乡音难忘啊!/size]
作者:
云舒丫丫
时间:
2014-7-21 22:43
老师写得情真意切~~
作者:
云舒丫丫
时间:
2014-7-21 22:49
我能理解他乡遇知音的感觉。我曾在北京小住三年。记得有一年学校搞新春联欢,老师们知道我是上海人,怂恿我唱只沪剧,虽然他们(北京人)可能听不懂上海话,但是他们也想听听沪剧的音曲,当然其中也有几个老师籍贯是上海的。我没有伴奏,清唱了一只《失群的孤雁重归巢》。我知道,我可能唱得不怎么好,可是没有想到参加联欢的一个上海籍退休老师,也喜欢沪剧,联欢会结束后特地跑到我办公室来谢谢我,说她只会听不会唱,今天我使他听到了乡音……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4-7-21 22:51
我顶老师!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4-7-21 23:23
沪剧魅力
作者:
留玉米
时间:
2014-7-22 04:30
老师喜欢沪剧的热情令人敬佩
作者:
郑雨馨
时间:
2014-7-22 07:24
本帖最后由 郑雨馨 于 2014-7-22 07:30 编辑
老师说的太好了,很令人感动。希望沪剧越来越兴旺!顶一个!
作者:
叮铛铃
时间:
2014-7-22 08:28
谢谢老师的肺腑之言,敬佩!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4-7-22 08:41
老师说的太好了!很令人感动!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4-7-22 09:20
沪剧有美妙动听的曲调,音乐,有恰到好处的表演,理应唱响全国.
作者:
香山雅仕
时间:
2014-7-22 09:39
政府给力沪剧就有希望
作者:
茉莉飘香
时间:
2014-7-22 10:03
肺腑之言!令人感动!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4-7-22 10:57
有网友提出,要政府给力.
这话没错.
但是,给了力,沪剧人自己更要努力!
这里,我倒要提出:领军的"院",如何起到应有的作用?
最近的国际峰会,沪剧唱给了元首夫人们听,很光荣.
但一看曲目,实在令人汗颜!中国的第一夫人是声乐艺术家,而沪剧唱的居然是60多年前的段子......
<挑山>是宝山团的,<小巷>是长宁团的,而<钥匙>是民间剧团的.
沪剧院,该加油急起直追了......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