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从《金绣娘》、《大雷雨》说起——怀念沪剧名家诸惠琴 [打印本页]

作者: 秋海棠    时间: 2009-8-8 12:43
标题: 从《金绣娘》、《大雷雨》说起——怀念沪剧名家诸惠琴
原文地址:http://aiyueqiuhaitang.blog.sohu.com/116139257.html

《金绣娘》、《大雷雨》乃是沪剧经典作品,均由沪剧名家石筱英、诸惠琴、徐伯涛主演。《金绣娘》讲的是地下交通员金绣娘和当地群众舍身忘死掩护新四军,歌颂军民鱼水情的故事;《大雷雨》是一出婆婆诬陷媳妇导致媳妇儿子双双走上绝路的悲剧。这拍摄在80年代的沪剧作品是我收藏的戏曲光盘中最珍爱的两出,虽然只是在一月前才购买,但我已足足欣赏了十遍,因为我迷上了诸惠琴,她那娴熟的表演、朴素的唱腔深深吸引了我。

看着剧中40来岁的金绣娘和刘若兰,我哪知道她已是一颗逝去的沪剧明星。

当我在网络上寻找诸惠琴资料时,当我看到“1998年因患癌症去世”,我猛的一惊,她去世啦?她去世啦?一个个问题涌入我的脑海。怎么60岁就走了呢?


诸惠琴,沪剧著名演员,上海人,1938年生,自幼酷爱沪剧, 1956年被选拔进上海人民沪剧团作随团学员,在丁是娥、石筱英、筱爱琴等师长悉心传授下,艺事日进,先后在《星星之火》、《芦荡火种》、《红色宣传员》、《江姐》等剧目中扮演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受到观众好评。新时期以来,她又先后主演《金绣娘》、《逃犯》、《大雷雨》、《雷雨》等剧目,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她的表演自然细腻,感情丰富,唱腔质朴纯真,情真意切,具有较浓的沪剧韵味。1998年因患癌症去世。

《金绣娘》是诸惠琴在文革后重返舞台的第一出戏,那“绷架边的奴隶苦难长”、“精心绣,飞针走线”等唱腔,让我痴痴的迷恋;当她为了不让“石板鸭”发现新四军割腕时的表演,让我为之哭泣。

1980年上海沪剧院二团重排了沪剧经典《大雷雨》,诸惠琴在剧中主演刘若兰一角。我最痴迷剧中“花园会”和“茫茫大地难容身”两段。沪剧“西装旗袍戏”中的“花园会”场景比比皆是,但是《大雷雨》中的花园会却堪称最沉痛、最凄凉的一场。刘若兰的表弟梁世英到马家看望新婚燕尔的表姐,他们是曾经的恋人,因为梁家嫌弃刘家家境一般没有同意这门亲事,后来刘若兰嫁给了马惠卿,梁世英受此打击而身染陈疴,他自觉这次来看望表姐就是见表姐的最后一面,两人见面无言,直到眼见天色将暗,相聚时间无几,梁才吐露心声,若兰试图安慰她,却又知道安慰又有何用,最后只有泪下千行。1988年诸惠琴与沈仁伟参加了沪剧中年演员大奖赛,以“花园会”一出比赛,二人双双获得“十佳演员”称号,也被拍摄了下来,今天再次欣赏时,两位演员都比早期的录像看起来苍老了一些,但是他们的演出依然真挚感人,演唱十分投入,动情处,泪流满面。最后一场,若兰在婆婆的诬陷之词中独自狂奔在暴雨中,唱了一大段独叹“茫茫大地难容身”婉转凄凉、如泣如诉的演唱催人泪下。这一大段的独叹,凄切动人,突出了人物性格,令人动容,给人振憾,为全剧的悲剧基调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两段百看不厌,着实为难得的经典。

《芦荡火种》,也是一出沪剧全明星经典之作,剧中卫生员一角就是由诸惠琴首演,那一曲夜夜游曲调的“芦苇疗养院,一片好风光”的唱段就出自她的口,后来被沪剧演员和戏迷广为传唱,可是有多少戏迷知道这段是出自诸惠琴之口呢?

现在她走了,她并不老,艺术上还有相当的发展空间,也许还能攀登另一个艺术高峰,甚至可以创造自己的流派,还能给喜欢她的观众献上更丰富的艺术大餐,然而她走了,病魔带走了她,她累了吗?没有,干嘛这么早的走了呢?


如果她还在世,沪剧舞台将会更璀璨;如果她还在世,她定会塑造出更动人的形象;如果她还在世,她会让更多的戏迷为之倾倒;如果她还在世,她定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接班人;如果她还在世,沪剧流派将会更加丰富多彩,然而她……。

她的音容笑貌叫我难以忘怀,她的优美唱腔让我留恋忘返,她的舞台形象使我频频想起。我不想再去寻找她晚年的资料,我不想看到她痛苦的表情,我只知道他就是金绣娘,她就是刘若兰,她就是她们的化身,她只有40来岁,她没有老去,她还在,还在……


听说好多戏迷还在学的的唱腔,好多戏迷更不知道她已离去。

她的艺术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因为我才接近她,我才接近她却已被她深深的吸引。今天,我冒然写下来这篇纪念文章,深深怀念英年早逝的沪剧名家诸惠琴。

让我称呼您一声“老师”吧!老师,我会永远怀念您,永远,永远!
作者: 叶子    时间: 2009-8-8 20:37
芦荡火种里的《芦苇疗养院》、卫生员好像并不是诸惠琴首演首唱。
作者: 雁声    时间: 2009-8-8 22:50
请教叶子:芦苇疗养院是谁首唱? 从当时戏单看,最初似乎并没有小凌这一角色,后来加了这一角色,诸惠琴和凌秋尘、许帼华轮流饰演,她的名字列在第一个啊。所以想问问叶子先生是否有其他资料说明是其他人首唱的,谢谢。
作者: 叶子    时间: 2009-8-8 23:36
因为有一次在电视里看到采访许帼华,有人称赞许唱的芦苇疗养院是家喻户晓,许很谦虚的说这不是我唱出来的,最早是凌秋尘唱的,没有提到诸惠琴,所以我就听进去了,有机会再查证一下。
作者: 老钟    时间: 2009-8-18 07:15
我也很喜欢听诸惠琴演唱,比区剧团的头牌们唱得好。
作者: 白相大世界    时间: 2009-9-1 11:16
我喜欢诸惠琴老师的,所以我学唱了忆君这一段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09-9-1 14:09
诸惠琴老师的唱腔长留人间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09-12-28 21:13
谈到金绣娘和大雷雨我记得当年报上登的作曲都有吴斌老师而且是排在第一位的.正巧在上海大厦对面的浦江饭店吃喜酒.吴斌老师担任婚庆司仪[12月26日]我趁他空间聊了几句.他笑着讲;好多年了.当年金绣娘是我写的第一出戏作曲由我和汪建平.刘如曾老师配器.那时我是作曲兼演员.饮水思源一段如今还流传.很觉欣慰.[水牛啊若是有什么救命恩.....]其实前面有一段[当年屠刀下.为保全烈士的后代根.大嫂他...眼睁睁活生生献出了亲生子啊{阿春唱}后接许帼华领唱天洒泪呀....地动情....泪字直达最高音5接下合唱用杨派重复.我在写的时候也很激动再引出水牛的唱[妈妈啊十年哺育不知救命恩....]金绣娘再唱出这段大段唱.诸惠琴很投入.我运用石派与丁派贯串在这段唱中....大雷雨作曲是我和吴正奎.杨妙康.吴正奎配器配音.妙康是主胡.悲凉世界梁世英唱腔由沈仁伟自己先行设计妙康记谱共同完成我再加入刘若兰唱一起融入的..特别象萧郎何需...憔啐死.再劝表弟重振作...融入了苏州评弹因素....忆君前旁唱有杨派因素[寂寂厅堂如往昔.此番归耒愁云怖..人单影也孤....再托出大段[自从回转娘家门...]丁派反阴阳....结尾活勒拉迪个世界上快板慢唱.迷魂调.加上合唱哄托...苍天啊又用到高音5当时导演王雅琴的女儿王育.精雕细刻我们都在排练场边排边加边修改.....演出后丁是娥老师讲大雷雨是继罗汉钱后沪剧音乐较完整的一出戏.对三十多岁的我是个极大的鼓励.....
由於吴斌老师要换济公服装为宾客助兴.我也结束了聊天.坐回桌上边吃边欣赏他活灵活现的演唱了......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2-29 02:03
由于各人信息来源不同,在写网络帖子的时候总会有些不同的提法和质疑以及随之而来的答疑。


比如,假定看了我贴出的那条报道说某某某是沪剧皇后。那么不知道王雅琴的辉煌历史者很可能就此认为那一位就是沪剧皇后了——这还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报道呢。

所以即便有出入,也不必像学术论文那样子要求。

大家交流信息,相互订正。切勿轻易说别的人信口开河。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2-29 02:05
我也很喜欢听诸惠琴演唱,比区剧团的头牌们唱得好。
老钟 发表于 2009-8-18 07:15

诸惠琴挂头牌的大戏不少。

我最早听的就是红色宣传员。邵滨孙在里面演配角。

后来的江姐,前半场的江姐轮换制也是诸惠琴排名在第一位。
作者: 雁声    时间: 2009-12-29 10:01
感谢上官凡岑老师的回忆,吴斌先生确实在沪剧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他设计的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确实很感人。
作者: 晓明    时间: 2009-12-29 16:27
感谢上官凡岑老师的回忆,吴斌先生确实在沪剧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他设计的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确实很感人。
雁声 发表于 2009-12-29 10:01

同感!吴斌老师的音乐唱腔设计相当漂亮。《大雷雨》《樱花》等都是他设计的。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0-1-14 00:04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是从川剧女儿沈铁梅父亲的报道中来。

厉家班(著名京剧家庭式剧团)抗战入川,后变国营。

其中一名高手因为评不上一级演员愤而离团上了岸。
作者: lizhenmin    时间: 2010-1-14 13:09
怀念诸惠琴老师,她是从农村抽调到人民沪剧团的,丁是娥、石筱英都爱称她“阿惠”,文革前就已经入党,八十年代正式拜石筱英为师,。她自幼喜爱沪剧,从郊区踏车往市区送菜途中,常常一路踏来一路唱,文革后在上海沪剧团推出的大型剧目如《金绣娘》、《大雷雨》、《芦荡火种》、《星星之火》、《雷雨》中担任主角,还曾经在青年队为茅善玉、徐俊配戏如《野马》中的陈培新的母亲等,是一位深受沪剧观众喜爱的沪剧演员。她退休不久因病去世十分可惜,当时,参加追悼会的不但有沪剧界人士,还有徐俊、倪幸佳等暂离舞台的沪剧演员,滑稽界的演员,是沪剧院金书记致的悼词,他的儿子致的答谢词。
作者: 秋海棠    时间: 2010-4-15 11:27
在茅善玉的雷雨中也做绿叶
作者: 沪剧吧老迷    时间: 2010-4-15 12:22
我第一次自己买票看沪剧(1969年5月在美琪大戏院),是三出小戏,其中有一出戏讲赤脚医生深夜冒着狂风暴雨抢救“老贫农”,那位赤脚医生就是诸惠琴老师扮演的。
在以后的艺术生涯里诸惠琴老师又为观众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深切怀念诸惠琴老师!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0-12-3 17:14

作者: JUNJIA    时间: 2010-12-20 20:01
诸惠琴老师使《大雷雨》以熠熠生辉,《大雷雨》使诸老师更声明远扬!可惜的是诸老师走得太早了!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0-12-23 09:47
诸惠琴老师演的戏真情实感,动人肺腑,唱腔婉转,表演深入,深得观众朋友们的喜爱。无奈斯人已去,我们只有深深地怀念了。诸老师在91年的那台《雷雨》演出中饰演的鲁妈也是很感人的。真的,人又好,演戏又真实。只是走得太早了!特别是她和沈仁伟老师演唱的《大雷雨》中的“花园会”一折,简直就是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诸惠琴老师,您永远在我们心中!!
作者: zyh    时间: 2010-12-26 14:47

作者: 昆山沪剧迷    时间: 2010-12-29 13:55
怀念诸惠琴老师,她的表演自然细腻,感情丰富,唱腔质朴纯真,情真意切,沪剧韵味很浓,大雷雨中的唱段真是百听不太啊
作者: 昆山沪剧迷    时间: 2010-12-29 13:57
大雷雨中的唱段真是百听不厌啊
作者: dingding    时间: 2011-1-9 20:54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1-4-23 22:57

作者: zyh    时间: 2011-4-24 13:26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2-2-26 00:52

作者: 我名阿蔡    时间: 2012-2-26 20:36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