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气势磅礴、恢宏大气的《霓虹灯下的哨兵》 [打印本页]

作者: 黄英绮    时间: 2014-1-2 19:07
标题: 气势磅礴、恢宏大气的《霓虹灯下的哨兵》
       2014新年伊始,沪剧跨年系列演出活动的第四场—《霓虹灯下的哨兵》(以下简称《哨兵》)如期上演。该剧以上海解放初期为背景,解放军英雄八连从战火纷飞的战场,来到霓虹闪烁的南京路,面对特务的暗中破坏、部份市民的不了解甚至排斥以及个别人在香风迷雾中失去方向等不利局面,紧紧依靠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及时粉碎了特务绑架、爆炸等一系列阴谋,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打了一场漂亮仗,最后又奔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新战场。剧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编导以优美的旋律、华丽的布景、多变的灯光、熟悉的唱腔,打造了一台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成功反映现实题材的沪剧优秀剧目。
       首先《哨兵》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解放军初入大上海,为了不扰民而睡马路;严明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干部冲锋在前,享受在后以及进城后如何抵御糖衣炮弹与美色的诱惑等,在现今的社会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传递出巨大的正能量。其次《哨兵》在艺术形式反映主题思想方面作了成功的探索。全剧大量采用人们耳熟能详的沪剧曲调,如“阿男归队”安排了一段原汁原味的“王派”唱腔,“陈喜读信”借鉴了沪剧的“读信体”,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曲蔓萍在挑拨军民关系时,唱了一段“银绞丝”,恰如其分地刻画出她名为学生实为特务的嘴脸,还有在罗克文、周德贵的唱腔中,我们能觅到“袁派”“邵派”的踪影。又如全剧多次出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旋律,点明人民子弟兵的性质,以《沂蒙山小调》的旋律作为老区代表春妮的出场音乐,解读了浓浓的军民鱼水之情。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当时上海的实际,《哨兵》在乐队中增加了萨克斯、单簧管、双簧管、电子琴、大中小提琴以及打击乐等西洋乐器,实践证明洋为中用的现场效果不错。《哨兵》的舞美也别具一格,全剧不启幕布,而是采用头道隔幕转换的方式,使场景相衔,剧情紧凑。全剧还多次运用双层铺、针线包、春妮的扁担及陈喜的袜子等道具,来反映人物不同的思想变化。《哨兵》的出场人物(包括群众演员)超过50人,堪称沪剧史上出场演员最多的剧目之一。无论是主要演员,还是群众演员,大家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演员的表演,博得了观众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哨兵》的演出是成功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瑕疵:由于改编于话剧,所以我感到对白偏多而唱腔不足,有的情节如“教育陈喜”一折中,如能把四人对话改成四人对唱,来反映指导员苦口婆心、连长心直口快、炊事班长恨铁不成钢以及陈喜强词夺理的性格特征,而后再让陈喜接针线包、读信,艺术表现力可能会更佳;又如阿香的卖花叫卖声怎么听都与上海本土的味相去甚远,说明作者对生活还缺乏了解;又如在伴唱《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时,将鸭绿(lu)江唱成了鸭绿(lv)江。如能去除这些瑕疵,那么《哨兵》将是一次完美的演出!
       戏散场了,观众们意犹未尽地步出剧场。在人流中,我看到一群十来岁的小朋友还在讨论着剧情。或许等若干年后,他们中间会诞生沪剧的明日之星,也许会产生铁杆的沪剧戏迷。沪剧的明天是属于他们的,他们是沪剧发展的未来!


(, 下载次数: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