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雷雨》改编得失之我见 [打印本页]

作者: 黄英绮    时间: 2013-12-24 21:51
标题: 《雷雨》改编得失之我见
本帖最后由 黄英绮 于 2013-12-24 21:51 编辑

       12月23日晚上,作为上海沪剧院成立六十周年庆典跨年演出系列活动《上海的声音》首场演出,在天蟾逸夫舞台拉开序幕。由茅善玉院长领衔、老中青四代沪剧人同台演绎了根据曹禺先生同名话剧改编的沪剧经典剧目《雷雨》。此次演出的剧本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改动,我个人认为有得也有失。
      首先,在全剧结构上由四场戏改为了五场,根据剧情的发展,增加了《花园会》一场,我感到处理得相当好。萍与凤、漪与萍的幽会,原来都是在客厅里,场景非常压抑,现在改在花园内,尽管还是表现相同的内容,但给人的视觉效果不错;其次,本剧以浓墨重彩的手笔刻画了繁漪这一人物,尤其注重其内心思绪的表现。如第一场繁漪下楼增加了一段唱,表达了她久居楼阁,备受压抑,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情感,使人物一出场就增强了看点,内心独白也为以后剧情的展开作了铺垫。又如第五场中繁漪求萍遭拒后新增了一大段唱,很好地表现了她身处绝境,奋起反抗的刚烈性格,为她以后当众揭丑的行为作了注解;再次,本剧在剧情衔接、场景渲染以及人物细节的处理上,也有不少亮点:如在场与场之间增加了幕间伴唱,虽寥寥数语,但承上启下,取得了点题、连接的艺术效果;又如第五场中,当繁漪撕破周家伪装的外衣,将各人的关系公诸于众时,改编者用了多个“他”“她”,同时配以灯光、音效大肆渲染,将众人的惊愕、羞愧、愤怒、自责等思想情感表现到极致,在把剧情推向高潮的同时,也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再如陈瑜老师饰演的鲁妈在剧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第三场中,当与鲁大海愤然离去时,她还不忘隔着玻璃再看一眼周萍,这一细节的处理,较好地表达了人物思儿想儿的内心活动,在观众会心一笑中,鲁妈的艺术形象也深深地留在大家的脑海里了。另外,本剧在演出过程中,增加了字幕的播出,不仅有唱词的,而且还有念白的,此举也为吸引更多各个年龄、层次、地域的观众欣赏沪剧提供了便利。顺便提一下,八位演员的演唱都很不错,没有明显的失误,也为全剧的演出成功增色不少。
      通观全剧,我感到有两点是需要商榷的。第一,可能是出于缩短演出时间的考虑,剧中将有些唱段如周朴园与周萍、周朴园与侍萍以及在第五场中的认亲等,都改成了对白。我以为沪剧不是沪语版的话剧,沪剧要打造经典,主要还是靠优美的曲调和精炼的唱词取胜,相比其他的剧种,沪剧的念白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唯有在唱腔设计上独树一帜,才能在中国剧坛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二是沪剧流派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上世纪六十年代沪剧名家大会串时,《雷雨》集中了沪剧界的主要流派,精彩纷呈,流传至今,给广大戏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沪剧流派的创始人绝大多数均以作古,流派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而在本剧中,除了周朴园还基本保留了解派的特点、繁漪、侍萍还有点丁派、石派的影子外,其他流派的唱腔在剧中已荡然无存了。特别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如“盘凤”“四凤独叹”以及周冲、鲁大海的唱段,在原有流派唱腔的基础上“脱胎换骨”了。依我拙见,戏曲流派是前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首先要继承,在传承中取其精华,补其不足,不断改良,不断完善,从而发展成新的流派,而检验流派的唯一标准是大多数观众是否接受、能否广为流传。殊不知流派唱腔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其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片面地为了求创新与发展,将婴儿与洗澡水一同倒掉,那么木盆里将会一无所有。
       以上是我一家之言,望网友与行家雅正!

一九五九年上海沪剧界艺术交流演出合影
(, 下载次数: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