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从韩玉敏演唱会聊开去...... [打印本页]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3-9-28 15:35
标题: 从韩玉敏演唱会聊开去......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3-9-28 15:38 编辑

两场韩玉敏演唱会,逸夫爆满,效果和气氛很不错,大家怀着对老一辈艺术家的崇敬和尊重,共同回顾半个多世纪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大家在演唱会上看到了久违的老段子,见到了戏迷喜欢的各式演员,过了一把戏瘾。
然而当曲终人散一阵热闹后,心情恢复平静后却又似乎感到不过瘾。
我认为,作为韩玉敏演唱会应充分展现韩玉敏的表演特色,尽管选演的是韩曾经演过的段子,尽管韩自己也唱了并作了发言,还如才艺表演似的模仿了老前辈,但从头到尾观众却并未能够切切实实感受到有多深厚的韩玉敏特色,倒是钱思剑的袁派气场、舒悦的天才人气和王汝刚李九松的滑稽引夺了不少满场掌声。
大家期望的吕贤丽唱少奶奶劝女,哪里有韩玉敏的影子,充其量还是“吕贤丽”在劝女,王珊妹依旧在凭着一副金嗓子在唱“寻娘记”,茅善玉也是端着茅的功架在很动人的唱,另外像徐蓉、赵玥,要是主持人不作说明还不知道这是在唱“韩派”呢。
有戏迷问也在现场观看的一位著名演员,你对沪剧的前景怎么看?他回答,就看流派的传承,这可真说到点子上了。
戏曲的各个剧种都有自己的流派,像京剧越剧等等都在扎扎实实的代代相传,而看看咱们沪剧的流派传得如何?现在仿佛总责怪是由专业作曲来谱曲导致没有流派味道,那为什么不在新编戏里为每个角色度身量作赋予不同的流派特色呢?现在是一个角色在一部戏里中间夹一段或夹几句流派,其余都是大路货的基本腔,毫无个性可言,千人一面,我前些天在逸夫看京剧《狸猫换太子》,里面不同角色原汁原味酣畅淋漓的各种流派唱腔,那才真叫是有震撼力呢,沪剧与之相比真差远了。
传承流派,演员自身条件与行腔,必须兼顾,才会有这一流派的灵魂,方佩华很有自知之明,在碧落黄泉里演玉如,承认自己的尖嗓只是行杨派的腔而已,谈不上杨派。
目前,沪剧流派后继乏人,扳着指头就这么几个,有影响的袁派钱思剑是唯一的,而且是几几年生的?解派传承人汪华忠早已退休,王派当前活跃的佼佼者邱寅鹤也已天庭饱满头发稀疏了,看看人家越剧京剧,某某花旦某某老生某某小生年轻轻都名声在外得奖无数了。而沪剧呢? 青年团有几个在传承流派?有几个老师是在一对一的教流派的?
在这次演唱会上,青年演员参与了,朱麟飞在青年团里是最有沪剧味的,但是与钱思剑合作,由于年龄及舞台经验的差异显得势单力薄,王森是茅院长喜欢的,极力扶持,可惜嗓子不争气,2场演出都出现瞬间的不和谐,要唱到高音了却又低调处理了,让听者好不舒服,至于金世杰,且不说唱苗家儿女毫无袁派味道,还常常跑调,可谓表演是专业的,演唱只是业余的,请不要生气,这不止我一个人在说,而且青年团总体的基本功是不够扎实的,大大的有待提高。
韩玉敏演唱会观众情绪高涨,掌声雷动,却大有喧宾夺主之感。
作者: mjf    时间: 2013-9-28 16:23

作者: lee1126    时间: 2013-9-28 16:40
你好
作者: 吴昌萌    时间: 2013-9-28 17:04
青年演员要努力学习流派唱腔,自身也要学习设计唱腔。要拜师学声乐。能作曲就更好了。
作者: 香山雅仕    时间: 2013-9-28 17:13
唱流派应该像流派,达到惟妙惟肖,观众才会认可。越剧唱什么流派的像什么流派,演员张口就知道是什么派,尤其是唱王派徐派的,听了很过瘾。这方面沪剧确实要像越剧学习。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3-9-28 17:36

非常同意叶子观点。流派问题早已多次提过,我也多次发帖子谈过,情况并不乐观。洪立勇都很少唱师傅的邵派了。老的流派濒临失传(文派除了《春二三月》、《徐出灯》、《三国开篇》外,目前戏里很难听到),现在又在推韩派。韩老师是令人尊敬的前辈,称她艺术家也不为过。她已年迈退休,当年活跃在舞台上时并未确立其韩派,而今推韩派似乎不合时宜。总说韩在半音阶(3-4、7-1)上有特色,但比起其它流派,特色不是很明显,一般人听不出来。流派形成有其自身规律,不能勉强确立。我至今也未搞清楚前些年的陈(甦萍)派是否被正式通过。在此,并非对韩、陈两位老师有偏见,而是严肃地提出:如何继承流派和创造流派?
作者: 文派传人    时间: 2013-9-28 18:23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3-9-28 18:37

作者: 老袁    时间: 2013-9-28 20:02
本帖最后由 老袁 于 2013-9-29 06:14 编辑

“沪剧的前景就看流派的传承”,此话未必有理,我觉得还是看看剧场里坐着的观众吧,有多少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没有年轻观众,这就是沪剧危机的所在,没有年轻观众的任何戏剧艺术都是缺乏生命力的!


作者: 沪剧狂人    时间: 2013-9-28 20:04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3-9-28 21:44
支持叶子老师,
作者: 王乐乐    时间: 2013-9-28 21:48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3-9-28 22:50
目前就流派而言,业余强过专业。这是一种不可理喻的本末倒置呀?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3-9-29 07:55

作者: 风雨同舟    时间: 2013-9-29 08:13
叶子先生评点正确,沪剧要发展,关键要有流派纷呈与后人的传承,现状是各人各唱各个"新时期“的调,缺少流派的特色,沪剧院要好好思考了。
作者: 思索    时间: 2013-9-29 08:51
叶子老师讲得在理,支持.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3-9-29 09:30

作者: 香山雅仕    时间: 2013-9-29 10:36
目前来说流派还是沪剧观众最能接受的
作者: 阿耕    时间: 2013-9-29 13:17
陈甦萍老师的唱腔被上海市【1997】年认命为沪剧陈派艺术!唱独具沪剧传统韵味!她并不拘泥于某一个流派,博采众长创造了甜 糯 柔 润的风格!独树一帜沪剧陈派艺术!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13-9-29 16:52
回复 阿耕 的帖子

平心而论韩玉敏的唱腔并没有什么特色,她是唱得不错,音色也很好,她的唱腔主要吸取了石派和凌派的韵腔,但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流派,硬要年轻人学韩派,真是难为了,没有形成的“韩派”怎么学“韩派”呢?

而倒是楼上所说陈甦萍的唱腔独具沪剧传统韵味!她并不拘泥于某一个流派,博采众长创造了甜 糯 柔 润的风格!独树一帜,形成了沪剧陈派艺术!不愧被上海市【1997】年认命为沪剧陈派艺术!

个人之见不作评论!
作者: 赋子板    时间: 2013-9-29 22:59
你要求也高了点  沪剧的传承那里在流派上的  你说那个人在学老师的有老师的嗓音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3-9-30 12:16
还有年轻人在台上连连称韩玉敏老师, N 奶, 这样贵宾式的演出,把家庭式的称呼叫出来,缺乏严肃性,好像在生日宴席上,大家助兴唱几句是的。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3-9-30 20:03
演唱会上的“银锭飞转”和“救救她”,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演唱,当然我第一次听不等于别人没有听到过,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两段是流传面不广的,沪剧网上也没什么人提起过,也没有哪位票友翻唱过,现在要以此作为流派代表作来展览,我觉得是不是比较牵强了些。
从资料上查到,越剧戚雅仙也演过《救救她》,这是个移植剧目,并不是独此一家的原创保留剧目,谈不上有多大的艺术价值,而且主角是许帼华。
作者: 雁声    时间: 2013-9-30 22:24
韩老师的演唱会确有宣宾夺主的感觉,尤其是最后《红灯记》的刑场,让我有种袁派演唱会错觉。韩老师60年代爱华时期作品较多,然而这次就红灯记、苗家儿女和桃李颂3段,这方面可以挖掘。

关于青年演员的表现,小花比小生好。3位小生中,也就丁叶波是放开了嗓子唱,另2位都有点紧,不敢放开似的。
作者: 邵国鑫    时间: 2013-10-1 08:05
讲得有理,现在青年中年演员好象什么派多唱有点猪头肉三不精,没能专攻一派。不象其他剧种专。以后流派会流失的
作者: 新手    时间: 2013-10-1 09:34
回复 老袁 的帖子

说的对,如果没有年轻观众的支撑,沪剧很难有市场。
作者: 天意1215    时间: 2013-10-1 09:40

作者: 叮铛铃    时间: 2013-10-1 11:15

作者: 姜林    时间: 2013-10-1 13:25
本人是韩袁流派崇拜者,听说要举行韩派演唱会,很兴奋,一定要一睹为快,后来看了节目单,太失望了,不想看,再后来听了电台的录音。幸好没有去看。实在太失望了。没有一个能唱出韩老师的优美动听的韵味,而是在唱旋律,只要识谱,谁都会唱。韩派要有韩派的味道和韵味。这样才是真正韩派流派演唱会。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3-10-1 16:04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3-10-2 11:54
注意到了叶子网友的几篇帖子,我觉得说得中肯,也符合沪剧当前实际.
沪剧老演员为沪剧作出了毕生贡献,我从心底里尊重他们!
如果把一段话引用到沪剧中:"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可能对振兴.繁荣沪剧更有益处.
衷心盼望沪剧有新流派出现,沪剧幸矣!
作者: 金色的沪剧    时间: 2013-10-2 12:49
本帖最后由 金色的沪剧 于 2013-10-1 22:51 编辑



流派从经典剧目中诞生,有着广大的戏迷市场基础,那天晚上还有唱滑稽人说宁波话,本人还以为他们要搞庸剧演唱,好像开生日派哎,和戏票上韩玉敏演唱的主题相差太远。注意,演出单位出票后要和上帝签约,做生意要讲信誉。

作者: 阿耕    时间: 2013-10-3 12:36
回复 gonghs 的帖子

陈甦萍老师的唱腔被上海市【1997】年认命为沪剧陈派艺术!唱独具沪剧传统韵味!她并不拘泥于某一个流派,博采众长创造了甜 糯 柔 润的风格!独树一帜沪剧陈派艺术!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3-10-3 15:07
回复 朱妙其 的帖子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3-10-3 15:11
回复 阿耕 的帖子

欢迎新流派,希望得到广泛传唱而传承下去。
作者: 云舒丫丫    时间: 2013-10-3 16:00
本帖最后由 云舒丫丫 于 2013-10-3 16:01 编辑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叶子老师好专业呀。

我看帖好好学习了一下,与各位老师相比,很惭愧呀。如果要说到流派,沪剧流派我比较喜欢的是男口袁派、王派,女口杨派、丁派~~至于王珊妹一代与茅善玉一代,女口的流派都唱得不明显了。以前徐俊老师唱袁派,现在是钱思剑老师唱袁派,韵味比较足。
        
说到袁派,我起先还不知,那时因为很久以前喜欢徐俊老师的唱腔,却不知他唱的是什么流派(因为当时解派、邵派、王派我都熟悉),于是问我同样喜欢听徐俊老师唱腔的母亲,我母亲告诉我,徐俊唱的很像已故著名沪剧演员袁滨忠的唱腔,于是我找来听了,确实像,而且觉得袁滨忠的唱腔很好听,更是喜欢。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3-10-3 21:47
回复 朱妙其 的帖子


————如果把一段话引用到沪剧中:"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可能对振兴.繁荣沪剧更有益处.
衷心盼望沪剧有新流派出现,沪剧幸矣!————

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一条很有意思的新观点,百家争鸣很有思想,好!

作者: 过客    时间: 2013-10-4 02:25
看了大家的评论,我非常有感触,因为是外行所以不能评论什么,只是说说自己的看法,与任何人的评论都没有关系。喜欢戏剧几十年了,说心里话我非常崇拜流创始人,更是非常欣赏他们的唱腔,但是,我从来不迷信的去学习,人要有自知之明,我的嗓子决定我不可能学的会,(其实又有谁能够学的像他们的老师呢?)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一个流派的形成是因为创始人有其独特的嗓音(天赋)那是父母给他的,别人是永远没有的,还有就是他们的特色悟性,这个说起来内容就太丰富了,不在这个范围了”,因此,我们学习流派不是去考虑学的像不像(能学的像吗?),而是要考虑如何把流派的神韵学好,入木三分当不错了。所谓传承我想就是传承大师们的神韵吧。袁浜忠老师是筱文浜大师的学生,他就是在传承文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创始了我们非常喜爱的袁派,王盘生老师也是在传承文派的同时创始了我们同样非常喜爱的王派。我个人认为这样就能把一个优秀的流派发扬光大。其实,一个好的演员都想形成自己的唱腔或者说是流派的,只是太困难了,原因当然方方面面的。沪剧想要发扬光大必须要有各种流派,要百花齐放,要传承老的流派更是要有新的流派形成。专业的必须刻苦进取,而我们观众要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在评判标准上也要客观一些,多一点勉励甚至是包容(在娱乐活动、多媒体丰富多彩的今天,沪剧还能怎么样?),望我们喜爱的沪剧早日能发扬光大。
作者: 一朵莲花    时间: 2013-10-4 15:31
强烈同意楼主的观点,中肯.鄙人也有同感,也觉得很多演员都没有能真正学到韩派的皮毛,都是自己按自己的感觉在唱自己的。
顺便提下青年演员王森,金世杰这一班,引用楼主“表演专业,演唱业余”这句,越来越觉得演唱没味,或许我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就是觉得听起来很干,索然无味。当然,他们还小,或许以后会有大进步。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3-10-6 15:08
流派的界定:
演员在演艺创造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声腔、语言、动作和表演风格,受到观众喜欢认可,加之有他人习学者效仿,这就是流派。
观众一看一听就知道这是什么流派,使得习学者有规范统一的模式进行临摹效仿。
学习流派,我认为首先得像,否则别人怎么分辨得出你是在唱什么派呢?像与不像,包含两层:行似和神似,形似是外在形式,神似是气质,先从形似入门,再由内而外展现出流派的神韵,达到一个境界。
学唱流派,要么你随便唱唱瞎唱唱,别人也听过算数,要是你作为专业演员一本正经上台来标榜唱某某流派,观众就会以此派的标准来衡量你评价你,观众掏钱买票来看就得高要求,票价高到几百元却还要观众“宽容”,说得过去吗?你达不到水平为何不对观众“宽容”点,票价卖个10元20元?
说是传承流派,却声腔不像表演不像,那怎么传下去呢?不是越传越不像了吗?不少优秀越剧京剧传承人哪个不是神形兼备的?尹派、范派、梅派、麒派.......
目前很红的邱寅鹤正是获得了老师与观众的认可,才有了唯一的“小王盘声”的称誉,为什么没出现其他“小某某”呢?
作者: 文派传人    时间: 2013-10-6 16:43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作者: ffdsdwe    时间: 2013-10-12 18:21

作者: 薄薄    时间: 2013-10-12 23:50

作者: szzx777    时间: 2013-10-13 09:06
讲得很正确。沪剧是各人各派,独立存在。不流行何为派,达到丁、解、王、杨派的高度才能算得上派,吹吹棒棒没有任何意义。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