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振兴沪剧靠大家 [打印本页]

作者: 申沪老人    时间: 2009-7-23 20:43
标题: 振兴沪剧靠大家
连看三天《沪剧西装旗袍戏》,看后很不舒服,作为拿到电视台去播放代表沪剧剧种的节目,就这个水平?!太塌台了。沪剧就只有上海沪剧院一个剧团?别的剧团就没有唱过‘西装旗袍戏’就没有好演员?!朱俭李建华唱得好听吗?记住:靠一个剧团的大团主义不能使沪剧兴旺发达的,要向越剧学习。振兴沪剧靠大家,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7-24 02:09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7-24 10:38
目前上海沪剧院就是缺少象孙徐春这样的小生台柱,(这不光是沪剧院,别的剧团也都是缺小生)朱俭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韵味欠缺,别的应该还不错(毕竟他是国家一级演员),如果用李建华,那还不如用居峰,年纪轻,形象好,气质佳,唯一欠缺和李建华一样,高音差一些。
作者: 申沪老人    时间: 2009-7-24 22:35
朱俭是国家一级演员?那是笑话吧!
作者: 叶子    时间: 2009-7-25 16:50
无论哪个沪剧团现在都是阴盛阳衰,旦角一大群,独缺小生,即便尚存的在撑市面的其实也是矮子里拔长子,与以前的,其实也不用与老前辈相比,与孙徐春徐俊一班比,称得上优秀的有几个?我看朱俭也未必是。在朱俭后面一届简直就是没有出一个能登大雅之堂的男演员。作为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的形象是综合性的,不仅仅是唱演,还有形体身段,小生要俊美挺拔,你看看朱俭越来越胖,实在是对不起观众。孙徐春也是胖得厉害,当然已不是专业的了,也不必苛求了。我倒是很寄希望于这一次汇演的那群男孩子,可能就是沪剧的希望之星。
作者: 叶子    时间: 2009-7-25 16:54
目前上海沪剧院就是缺少象孙徐春这样的小生台柱,如果用李建华,那还不如用居峰,年纪轻,形象好 ...
范学莘 发表于 2009-7-24 10:38

  很赞同范老师的观点,居峰的形象很不错,唱的方面还需提高,他演的《私生子》很有看头哦,其中有一场他全唱解派,很有味道。
作者: 晓明    时间: 2009-7-25 19:24
5楼的评价很专业,虽然言语犀利却是一语中的。剖析了当前沪剧界一个致命的问题——稀缺的挑梁小生。个人认为作为一名出色的现代演员,应该是全方位都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除了唱腔,表演,还包括文化修养,艺术道德。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形象问题。虽然一个人由于基因等诸多因素,要控制胖瘦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到了一定年纪。然而不运动(姑且不谈沪剧演员的练功)长期伏案打麻将,夜宵酗酒等无疑是弊害重重。作为公众人物的演员不注意形象说的难听点就是对不起观众,缺乏职业道德(可能言过了)
锡剧演员出身的居峰形象真的不错,实际上唱腔方面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提高,但演唱毕竟很大程度依赖于天赋,包括嗓音条件等等,他很难演到主角也是蛮可惜的。
作者: 叶子    时间: 2009-7-25 20:15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09-7-25 20:16 编辑

说起演员的艺术修养职业道德,,有一件事我不得不在此一吐为快,曾经我还只是在会上不提名的说过。
几年前,在南京东路世纪广场举办艺术节天天演,那天有朱俭的节目,我在后台看得清清楚楚,在即将轮到朱俭上场时,朱竟然还在与旁人香烟呼呼嘻嘻哈哈,这次给我留下了不容易忘掉的极差的印象。作为一个演员在上场前应该处于怎样的状态?这让我想起了韩玉敏回忆前辈淩爱珍,她穿着旗袍在后台候场时是从来不坐下的,淩说把衣服坐皱了影响形象对不起观众,这就是让人肃然起敬的职业道德,这也正是目前部分青年演员所缺失的。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09-7-25 20:40
朱俭还是不错的,能够还在沪剧这块阵地上坚守。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09-7-27 10:24
我看过朱俭的[一文钱].[人间至爱].[生死对话]....很不错的
对年青一代要支持.要培育.舆论的眨葆很要紧......要育新苗多灌溉..
社会气氛己对地方戏不利了...多打打气才对....
李建华不错的.居峰也有光彩.难道缺高音就不行了吗.你叫杨飞飞老帅能去唱祭海吗.?
百花齐放有牡丹也有夹竹桃.....在职的从业人员少打打麻将.多攻攻唱腔.赵春芳老师夜夜游不唱反调.而用正调不是别具一格了吗.....要专研.非一日之功.努力啊午台上的青年一辈
作者: 申沪老人    时间: 2009-7-28 21:35
在“新民晚报”上看到二零零九年上海优秀青年演员汇演演出日程表,其他剧种都有,唯独没有沪剧,真叫人心酸。作为上海本地剧种却没有演员参加,上海几个专业剧团你们有什么感想,对不起广大戏迷哪!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7-28 21:46
10# 上官凡岑


顶!!!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7-28 21:47
9# 娄江沙子


顶!!!
作者: 沪剧吧老迷    时间: 2009-7-28 23:51
在“新民晚报”上看到二零零九年上海优秀青年演员汇演演出日程表,其他剧种都有,唯独没有沪剧,真叫人心酸。作为上海本地剧种却没有演员参加,上海几个专业剧团你们有什么感想,对不起广大戏迷哪! ...
申沪老人 发表于 2009-7-28 21:35

先生言之有理!
讲讲沪剧“非遗”申请成功,好比评上了戏曲界的“中华老字号”,而实际呢?“申沪老人”的帖子已作了回答。振兴沪剧靠大家,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沪剧的专业人员如何将“中华老字号”的内涵传承和发扬光大。
千万别砸了这块金子招牌啊!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7-29 15:46
回4#
朱俭是国家一级演员,这不是笑话,你可以上沪剧院网站查.
作者: 君君    时间: 2009-7-29 15:49
管他是不是,又和我无关,是又怎么样,不是又怎么样,但不知道楼上为什么那么紧张,呵呵!!!!!!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7-29 16:19
回10#
杨飞飞老师年轻时嗓子不错的,只是年岁大了,音域没年轻时宽了,这很正常啊,这是每个靠嗓子吃饭的都会碰到的啊.就是世界3大男高音也会这样啊.但杨老师有她嗓音的特有性,音色厚,带点沙,乐感好,最主要的是她结合自己嗓音的特色,创造了很多角色,流传了很多经典唱段,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她们老一辈的艺术家的唱段都是自己创造的,她们根据自身嗓子的音域来定唱腔,不象现在有专门作曲,配器的.二度创作相对窄了些,)所以你说叫杨飞飞老师去唱祭海,是天大的笑话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7-29 16:34
回10#
"赵春芳老师夜夜游不唱反调.而用正调不是别具一格了吗....."
你这话,是否是说,赵春芳老师平时一直唱反调,而在唱夜夜游时偶尔用正调唱了一回.而显示出别具一格是吗?
你说这话要被人当笑话的,男腔是唱正调的,女腔是唱反调的,如果按照你说得话,杨老师和赵老师几十年来一直反串着演唱的,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赵老师从小到老,一直没变声,所以唱反调.就像现在的葛聪聪一样.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7-29 21:43
回16#
我在回4#,需要你紧张什么?年纪轻轻,既没好好学过,也没高声唱过,凭什么说3道4.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评论人家演员演唱好坏,一要有依据,二要自己懂些基础知识.知道吗.
作者: 申沪老人    时间: 2009-7-30 18:53
朱俭是不是一级演员,这要看他是不是真正达到这个标准。作为一个沪剧演员连唱都过不了关,这不是笑话吗?小朱先生真要好好下功夫呀!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7-30 22:54
看了上述帖子,真的很感慨。

演员的自身天赋条件加后天努力缺一不可。

至于,在后台嘻嘻哈哈,和凌爱珍的一丝不苟这是两种风格。不能凭一时一处的某一个印象来判别。

在小说《申江夜曲》里盛赞凌爱珍的为人,据我所知她确实很敬业。这是大家都敬重她的原因之一。

但是,梨园行历来的状态是有另外一种情况----它也就是在后台嘻嘻哈哈。
一出上场门一到九龙口或者一起板马上入戏。这也是一种境界和功力。

并非是在此为朱俭辩护,历史上的谭叫天马连良还得抽大烟,扔下烟筒就上台的呢。从我的印象(听老人所说)汪秀英阿姨就不是像凌爱珍那样。但是人家一上台一出场马上就光彩照人。
现在健在的杨飞飞也不是像凌爱珍那样的风格。

演员演员,一切都是台上见。

我又要拿我教过的学生打比方了。
有的学生明天考试今晚必定继续背书做习题,甚至于进考场前还得念念有词。
可有的考生隔夜一定看电视----这叫放松。

作为老师的我,从总体上来讲喜欢的是后一种。事实上也是后一种往往是不错的学生。前一种则是好学生却未必都是优秀-----赶紧声明,这跟凌爱珍无关。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7-30 23:02
再举一个最具体最切身的例子。

我好婆和我好好婆就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实例。

我好好婆一定要孕育感情,在后台很认真呢。特别是她演悲旦擅长。

我好婆则不然。
好好婆的得意门生向美玲虽然跟好好婆学戏,戏路子却像我好婆,她就不需要在上场门候场时先进入角色。

如果,谁有时间到横店去探班,那就可以知道影视界也是如此。正好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作者: 申沪老人    时间: 2009-8-2 12:57
做一个演员确实不容易,立在舞台上要经千人评万人议,重要的是个人怎样对待。我们对朱俭的批评真是从恨铁不成钢这点来讲的,我们热爱沪剧近六十年总想看到沪剧蒸蒸日上一派兴旺,可事与愿违,怎不叫人心酸。一些青年演员的唱就象在唱山歌一点也没有沪剧味道,沪剧要姓沪。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8-6 04:15
24# XIPI


没有必要沪女争锋。沪剧是男女合演的,从来没有过女班。男班以前倒是有的。
作者: 沉鱼    时间: 2009-8-6 13:55
确实,沪剧和越剧有所不同,即使有比赛也应该是搞一个像88年中年演员声屏大赛那样的!
作者: 实话实说    时间: 2009-8-7 14:20
确实演员在舞台上的形象应该是综合性的.所谓"色艺双全"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专业演员就有义务对得住他(她)们的观众们.而努力维护自己的外在形象也是情理之中的.这点戏曲界的演员得跟影视界的那些明星们多多学习为妙.呵呵...
居峰的舞台形象真是不错的.多帅气的小生料.也许音色不很理想吧.没能演到主角是可惜.
朱检瘦时形象还是挺有型的.音色也不错.演唱上也会日渐成熟的嘛.
作者: 实话实说    时间: 2009-8-7 14:21
沪剧界其实无论生角旦角.假使与徐俊.孙徐春.茅善玉.华雯这一辈相比.是无有可相提并论.更别说能超越的了.

"朱俭后面一届简直就是没有出一个能登大雅之堂的男演员"唉...深表同感...
作者: 实话实说    时间: 2009-8-7 14:29
10#观点有道理.
沪剧没有高音照样也能唱出名堂.关键是看演唱者有没有这个领悟天赋...
关于这点.其实只要留意某些沪剧大腕前辈们的音色即可知晓了...呵呵...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8-8 00:19
回楼上
"居峰的舞台形象真是不错的.多帅气的小生料.也许音色不很理想吧.没能演到主角是可惜."
居峰的音色很好,,主要是音域不宽.这是声乐方面的知识.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8-8 00:26
请楼上的朋友告诉我们,那些沪剧大腕前辈们没有高音唱沪剧的.(除了女腔顾月珍,杨飞飞外)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09-8-10 09:07
一声叹息……{:2_34:}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8-10 09:58
多一分鼓励,多一分理解,就是对所热爱的沪剧的支持。
沪剧青年演员啊!靣对热爱沪剧的观众,你们要努力!争气!!加油!!!
作者: 申沪老人    时间: 2009-8-10 18:52
沪剧的振兴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作为上海的專业剧团要下大力气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在培养人才方面要有计划有目标有目的,尤其是男演员,有唱腔方面,现在听到的大多是在唱曲谱,我们看还是要多学基本腔基本调。一个人多学些流派,一个剧团应该在出戏出人下功夫。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8-10 19:32
34#——“有唱腔方面,现在听到的大多是在唱曲谱,我们看还是要多学基本腔基本调。一个人多学些流派,一个剧团应该在出戏出人下功夫。”赞成这个观点!
从一定的意义讲,沪剧基本调是沪剧的根,沪剧流派是沪剧的源。根本和源头,千万不能丢!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09-8-10 20:39
沪剧界肾亏呀.该补补了呀
作者: 滩簧    时间: 2009-8-14 18:29
上海沪剧院是上海沪剧界的领军人,要起好龙头带动作用。
作者: 申沪老人    时间: 2009-8-20 21:24
沪剧的振兴需要我们所有的沪剧爱好者都来关心,首先是所有專业剧团领导和演职员工,我们沪剧的唱腔是非常优美动听的,尤其在表演现代生活题材的戏,但是现在有几个青年人能唱一口沪剧的基本腔,离开了曲谱就不会唱了。现在是听不到原汁原味的沪剧了,更不要说老腔老调了。是不是可以来一场專业和业余的沪剧演员只唱基本腔基本调和沪剧小调,乐队不用曲谱,完全凭演员和演奏員基本功的演出,看看还有几个演员和演奏員能在台上表演。请一些老前辈和老沪剧迷来评判评判。各位沪剧爱好者你们看如何!
作者: 潇洒    时间: 2009-8-20 22:25
......我们热爱沪剧近六十年总想看到沪剧蒸蒸日上一派兴旺,可事与愿违,怎不叫人心酸。一些青年演员的唱就象在唱山歌一点也没有沪剧味道,沪剧要姓沪。
申沪老人 发表于 2009-8-2 12:57

身受感同哦,一度流行的沪歌虽然也蛮吃香,但听了却不知其味,总觉得是沪剧的悲哀。
作者: hjm    时间: 2009-8-21 09:00
除了朱俭,沪剧界还有一批男小生不错,大家可以关心一下,如沪剧院的钱思剑、林金杰,长宁的王斌,宝山的王文,孙徐春沪剧团的杨音。
作者: hjm    时间: 2009-8-21 09:17
要了了解王斌、王文可以看星广会长宁、宝山专场的视频,演的是“家”和“借黄糠”,林金杰可看丁、解流派演唱会“白毛女打手印”一折视频,杨音可看“深秋的泪痕”视频。
作者: 永世爱华    时间: 2013-1-29 17:26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3-2-13 09:13
又是一轮精彩的讨论,虽然是几年前谈论的沪剧所存在的问题,至今任然存在,为什么呢?要想改变沪剧的现状,重现沪剧当年的辉煌,笔者的感觉是“悬”。因为沪剧的问题是一个自身的问题,我们广大戏迷对沪剧的关心,只是个外因作用,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只能是内因。好在宝山的“桃山女人”让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但毕竟一花独放不是春啊,万紫千红才真正是灿烂的春天。
作者: xuwkk    时间: 2013-4-15 15:41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