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王森的“娘舅赋”该用什么口音来唱比较妥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3-7-23 14:13
标题: 王森的“娘舅赋”该用什么口音来唱比较妥帖?
王森能把《庵堂相会》全剧演下来很不容易,尤其是搀桥、盘夫中的大段唱显示了一定的功力。
然而当我再细细的回味时,发觉王森的口音与以往沈仁伟等前人演唱时的口音好像并不相同,尤其是在唱到“伊骂我一声陈穷鬼,穷到现在末还想讨女人......”及长长一段“娘舅赋”,沈仁伟唱的是一口“本地闲话”,而小王是一口目前2013年大家都在讲的“上海话”,由此,我觉得传统老戏《庵堂相会》的味儿似乎被冲淡了不少。
不知为何要这么处理?
是王森一班小青年不会讲而得到了导演默认的,还是导演刻意而为把发音定位于“新上海话”?
演传统戏就得演出历史时代的气息,除了外表服装还有角色的念白,当然并不是说演古装戏非得说古话,古话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但至少得各方面都贴近历史、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感吧,这样才够“味儿”,就好比演阿必大雌老虎一样,非得石筱英这样的一口老式的上海本地口音才会像婆阿妈、像雌老虎,否则观众就不会要听要看,所以也唯有石筱英才能深入人心久演不衰,而其他后人再卖力模仿都无人能超越。
值得让人琢磨的是,沪剧的发声与口音在今后传承与发展的同时该如何来把握呢?
如何来平衡既能满足老观众又要迎合新观众的矛盾呢?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7-23 14:54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抱歉,那里有字数限制

陈阿兴不必时时处处向雌老虎看齐,正如你所说的平衡问题。
作者: 爱沪剧    时间: 2013-7-23 14:55
本帖最后由 爱沪剧 于 2013-7-23 14:56 编辑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雌老虎除了石小英外,会唱的人多来西。解放前跑码头的老滩簧艺人都会唱的。
沈仁伟的本地话也没解放前的老艺人介正宗了。

作者: lee1126    时间: 2013-7-23 14:59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7-23 15:04
不必拘泥。

就是国粹,也有一个从韵白到京白的过程。

上海闲话仔细听,原先就有很多地区性差别。

原本我也不注意,因为我任教的地方性高校,不是全国性大学——备注,现在不同了到处去招生——这就很明显浦东和浦西有区别,这还不仅是市区和郊区的差别,而且有崇明和金山的莫大差别。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3-7-23 15:34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3-7-23 16:54

有道理。
作者: mjf    时间: 2013-7-23 16:56

作者: 芸倩    时间: 2013-7-23 17:22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3-7-23 20:40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我觉得这一班青年演员有的是外地人,学上海话有的还不地道。"庵堂"剧中讲怎样的话,我不发表意见。金士杰在“叛逆女性”剧中好像有一点点口音不准。我不知他是否上海人,也许我听得不对。外地人学沪剧也难为他们了。沪剧学员招不到上海人真悲催。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3-7-24 09:02
赞!
作者: zhfzhf678    时间: 2013-7-24 09:12

作者: 邵国鑫    时间: 2013-7-24 13:28
首先讲我是比较喜爱,乡土气味浓的口音唱的沪剧。但是隨着時代的变迁上海人口结构的变化上海话也在变比如筱文滨唱〈徐阿曾出灯〉与沈仁伟唱的调是一样的,但是口音差别太大了筱文滨的乡土味浓得多了。但两人唱的多很受戏迷喜爱。所以讲沪剧要发展除了要出人出戏更重要的是培养年青的观众要迎合新一代观众的喜爱也可适当去掉一点土味唱得通俗点,也能接受。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3-7-24 18:20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3-7-24 19:03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沈仁伟的<<庵堂相会>>是继筱文滨先生后的一部经典,他成于各式流派,不拘于各种流派,将自身长处发挥到尽致。而今只模仿,难突破,演与观只存在像与勿像之间。我认为语言肯定要进化个,沈仁伟当时也勿会用前辈艺人的语音,但也不会像现在表现读成表显。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3-7-25 09:27
回复 雀鸣轩 的帖子

实际上每一本传统戏并不是千篇一例,拿王盘声先生早期的<连环记>中的白功,他对学生讲,秀卿一死就拿我褐(音)脱仔,迭个褐字一定要咬正,勿然这戏就唱勿好。为啥要用这个字,因为一个时期代表一段历史,语言用的正确,观众越认可越真实。
像<阿必大><陆雅臣..>比<庵堂相会>乡土气更浓一点,因为角色勿同,人物内才勿同。这些戏都有特定的本子,演得越近越好,在角色内能超越那更好了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3-7-28 14:38
雀鸣轩 发表于 2013-7-24 19:03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沈仁伟的是继筱文滨先生后的一部经典,他成于各式流派,不拘于各种流派,将自身长处发挥 ...

.........但也不会像现在表现读成表显。

说起有年轻演员把表现读成表显,使我想起了比如“茅善玉”,上海话一般是叫“茅船玉”,但一次在电台采访里听到06级沪剧班同学念成了“茅山芋”,这种变态的上海话出自唱“上海戏“的专业演员之口,很是令人啼笑皆非与吃惊。
这些同学说是扬州人安徽人其实只是籍贯而已,除了少数几个来自南通常州,大多都是从小生长在上海,王森是来自上海淞虹小学,根本不是某位自作聪明者讲王森是从扬州招来,沪剧院呢也是在放噱头,也自会还有人再次误导。
常说养不教父之过,同样,学生出洋相,教戏的老师有责任吗?有否尽到责、一丝不放过了?据说向佩玲教出的学生都是有腔有调的,很可惜如今这样的老师是非常的少了。

作者: 花儿朵朵开    时间: 2013-8-2 22:59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关于茅善玉 “茅山芋” 我听过电台的采访 这帮小青年说的是刚刚进入戏校学习的时候闹的笑话 我认为很可爱 这也是他们成长中的调味剂 相信现在这帮经过五年学习时间优秀年轻人说的上海话肯定很有进步
作者: 知音梦    时间: 2013-8-4 19:48

作者: 517838318@qq.co    时间: 2013-8-9 11:18
王森在年轻一辈的演员还是相当不错的,很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口音会调整过来的,拭目以待!
作者: 金陵塔    时间: 2013-8-13 21:09
回复 517838318@qq.co 的帖子

事实上是归韵不准,听着是有点难受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4-8-11 10:00
雀鸣轩 发表于 2013-7-25 09:27
回复 雀鸣轩 的帖子

实际上每一本传统戏并不是千篇一例,拿王盘声先生早期的中的白功,他对学生讲,秀卿一 ...

“茅山芋”令人啼笑皆非!
(, 下载次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