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沪剧的基本观众是老年人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3-7-12 14:35
标题: 沪剧的基本观众是老年人
  沪剧和其它戏曲的未来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有关部门和人士也未认真研究出什么结果。当下沪剧爱好者最关心的是能多看戏,多唱戏。唱戏现有沙龙,暂可应付。看戏要靠剧团。剧团要对演什么戏,请谁看心中有数。戏要对观众胃口。为了评奖或配合上级任务是得排演几个戏,但主要考虑买票的观众,他们是“衣食父母”。沪剧一直想争取年轻观众,看来有难度。必须明白目前基本观众是老年人。他们喜爱沪剧,有时间,想看,但钱不多,腿脚不便。中年人有戏迷,但要上班,工作有压力,有老有小家事多,至多算老年基本队伍的补充。要让老年人能买票看戏,必须:1 ,票价低,买得起;2,日场多,下午5点多回家;3,剧场近,分散各地公交方便;4,戏好,有流派味道,大戏小戏演唱会等形式多样。抓住老年基本观众,剧团就能运转,沪剧尚可传承。老年观众剧场看戏,沙龙唱戏,家里看电视,听碟片,多少会影响下一代。下一代年龄大了,有可能加入沪剧爱好者队伍,沪剧的生命会长点。我们祝沪剧长寿,实际怎样天晓得!但愿各方尽力而为,争取好结果!
作者: mjf    时间: 2013-7-12 16:12
要抓住老年观众,也要让他们带青年观众,票价低了,老年人就可多看戏,年轻人也会多陪看,看多了,也就带动青年人了。上海沪剧院每次到苏州,都有这种现象出现。市场开拓了,观众也有了。
作者: 兰花    时间: 2013-7-12 16:13

作者: mjf    时间: 2013-7-12 16:13

作者: 老袁    时间: 2013-7-12 16:39
回复 gonghs 的帖子

这也许代表了老年朋友的共同心愿吧
作者: 晓竹    时间: 2013-7-12 16:43
     深有同感。各街道沪剧沙龙虽兴旺,有心者可观测:唱的人、听的人、伴奏的人,有几多中青年人。他们大多是平民草根,大多靠退休养老金,他们心有余力不足,没有能力去剧场消费,因而不可能给力,给沪剧院团以必需的票房支持。
      有次沪剧爱好者聚歺,在32人中调查,我们这一代人的子女中,有多少喜欢沪剧?竟无人应答有!其中沪剧院老师说,子女听到沪剧也嫌烦。沪剧界如再不思改革,培养不了年轻观众,必消亡无疑。消极等政府出手,还不如立志凤凰涅槃,以自已积极作为争取地位。
作者: quyanglaozhang    时间: 2013-7-12 16:46

作者: mjf    时间: 2013-7-12 17:24
其实沪剧老年市场还很大,拿苏州来说,中老年观众不少,竟没有一个市级的沪剧团,唯一的苏州沪剧团早已解散,上海沪剧团一年来一,二次。那为什么不多跑跑码头呢?要象评弹那样跑就好了,不要只进京和维也那,沪剧的根在老百姓之中!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3-7-12 17:30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3-7-12 18:05
同感.谢谢
作者: 文派传人    时间: 2013-7-12 18:35
回复 晓竹 的帖子


作者: 文化站    时间: 2013-7-12 19:17

作者: 佩耘    时间: 2013-7-12 19:35
都说的好
作者: 3141595243    时间: 2013-7-12 19:59
我个人建议本市应该成立一个市级沪剧协会,来协调市、区、民营沪剧团的演出。并以时间节点制订沪剧的今天、明天、未来规划(包含剧目、演员、观众等一揽子“工程”)。每年搞几台有一定质量沪剧普及演唱会,如交响乐伴奏、纯民乐队伴奏。当然咯不能动缘一张票价几百元,普通老百姓大都看不起咯。
作者: 薄薄    时间: 2013-7-12 20:11

作者: shym0318    时间: 2013-7-12 20:14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3-7-12 20:22

作者: 香山雅仕    时间: 2013-7-12 22:11
能抓住人心的沪剧才会有前途。
作者: yulaoweng    时间: 2013-7-12 23:09

作者: 腊梅xu    时间: 2013-7-12 23:38

作者: 中原老娘舅    时间: 2013-7-13 04:52

作者: bhf888    时间: 2013-7-14 09:27

作者: 叮铛铃    时间: 2013-7-14 10:23
再过10年,沪剧沙龙起码减少一半了。
作者: 王乐乐    时间: 2013-7-14 10:34

作者: 菜鸟    时间: 2013-7-14 13:14

作者: 云舒丫丫    时间: 2013-7-14 14:04
本帖最后由 云舒丫丫 于 2013-7-14 14:06 编辑

在市区一些大剧院降低票价似乎不太可能,市场经济么。我倒是想起我们小时候,经常有市、县级剧团送戏下乡,会到一些镇上演出,这样的话相对来讲票价要便宜得多。沪剧迷喜欢听沪剧、唱沪剧,更喜欢看专业剧团的演出,为了沪剧的未来,吸纳更多的沪剧爱好者,所以沪剧院能否考虑多做这样的好事呢?
作者: zhfzhf678    时间: 2013-7-15 11:16

作者: 读书人    时间: 2013-7-25 18:51
回复 gonghs 的帖子

[[杂談戏场]  *百年沪剧靠出戏,流派唱腔不缺奇,推波助澜无奇招,安住现状逝无疑,
                              用戏养人戏有戏,只唱老调人亦疲,上海滑稽永不衰,全靠折腾唱新戏...钱江读书人.
作者: 读书人    时间: 2013-7-25 19:05
回复 云舒丫丫 的帖子

     [乱话三千]    *物价漲票价低,剧团穷无家底,窜乡下唱啥戏,不用心戏迷抵,无巨资难出戏,
                          演员苦你难喜,自已唱水平低,大家唱听乏味,动脑筋办法稀,...钱江读出人.
                           ["乱话三千"是说读书人自已呢]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3-7-25 19:47
回复 读书人 的帖子

谢谢!多演好戏,抓住观众,培养演员是关键。长宁沪剧团大戏“雷雨”票价10元!怎么做到的?
作者: 知音梦    时间: 2013-7-25 22:27
顶顶顶顶顶
作者: 香山雅仕    时间: 2013-7-26 05:37

作者: 老袁    时间: 2013-7-26 05:49
回复 晓竹 的帖子

沪剧现状的真是写照
作者: 玮玮    时间: 2013-8-2 11:36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3-8-2 14:17

作者: 双王今易木    时间: 2013-8-6 18:07
点睛之笔!谢谢精辟阐述!
作者: 婉君    时间: 2013-8-6 22:56

作者: 中原老娘舅    时间: 2013-8-7 04:13
对的!现在都是老年人多喜欢沪剧!但不是现在刚喜欢的!从小就感染了我;童年时傍晚时空隔壁南货店传来无线电沪剧唱段,自已在门口白相打弹子,刮刮片,飞香烟牌子,等玩游戏时入耳的,不是一本正经听的,这是我童年欢喜之今的酷爱沪剧的根本。从小越听越欢喜!越听越懂道理,从沪剧戏中演唱表演对话中,学习做人,学习品德!受益非浅!
作者: 炳伊    时间: 2013-8-7 04:47
要组建剧团我看并不难,难的是扩大观众、拓展市场,这也是使一切关心沪剧前途的人“常怀千岁忧”之根本所在。
作者: pavanotichen    时间: 2014-8-5 12:16
本帖最后由 pavanotichen 于 2014-8-5 12:20 编辑
晓竹 发表于 2013-7-12 16:43
深有同感。各街道沪剧沙龙虽兴旺,有心者可观测:唱的人、听的人、伴奏的人,有几多中青年人。他们大 ...


       老师说得好。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4-8-5 12:23
老师说的我顶!

作者: 山清水秀366    时间: 2014-8-5 22:36
龚老师说的在理,这也是大多数中老年观众想说的心里话!
作者: taoshunying    时间: 2014-8-6 13:46
同感,谢谢!
作者: 云舒丫丫    时间: 2014-8-6 14:26
如何打破这个格局,让年轻人也喜欢沪剧,此乃沪剧兴旺之很重要的途径~~
作者: pavanotichen    时间: 2014-8-6 14:41
云舒丫丫 发表于 2014-8-6 14:26
如何打破这个格局,让年轻人也喜欢沪剧,此乃沪剧兴旺之很重要的途径~~

那就看我的“子女听到沪剧也嫌烦”吗的回帖,能替您答疑解惑。哈哈......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4-8-6 17:01
产品要定位卖给谁,演戏要明白给谁看,否则,不对路,生意好不了。目前,沪剧的基本观众是江浙沪的老人和部分中年人,年轻人少。开拓青年观众要努力,但任重道远急不得,可以摸索经验。比如,传统戏、近代戏、现代戏、还有《魂断蓝桥》、《霓虹灯下的哨兵》这类新戏,究竟年轻人爱哪种?我刚刚又看了一遍《弹吉他的姑娘》,好戏,不知对不对现在年轻人的胃口,我也吃不准。如果一时拿不出好戏吸引青年观众,就要从长计议,做战略布局,让他们的长辈爱沪剧,家里看电视、碟片,外出看戏唱沙龙(有时需年轻人陪同),慢慢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等他们老了,就是新观众。问题是,当下不能忽视老年观众,一定要把他们服务好!
    这样,演出剧目、时间(早场、下午场),地点,票价就要考虑了。沪剧院是沪剧界的五星级,讲究排场(服装、道具、舞台、灯光、剧场、音乐、音响),成本高,效益低。要放下身段,学目前星级饭店卖早点,轻装简从地到郊区小剧场演小戏,演员不够用青年,乐队不够用伴奏带,既锻炼了队伍,又增加收入,为何不试试?
    做生意要有头脑,开拓沪剧市场要动脑筋。不能等、要、靠,要头子活络啊!愿他们走出误区,柳明花暗又一邨!

作者: pavanotichen    时间: 2014-8-6 22:04
本帖最后由 pavanotichen 于 2014-8-7 11:36 编辑
gonghs 发表于 2014-8-6 17:01
产品要定位卖给谁,演戏要明白给谁看,否则,不对路,生意好不了。目前,沪剧的基本观众是江浙沪的老人和部 ...


       龚老师是一位真心热爱沪剧的戏迷。我先给您送上掌声了。
   
       您说“沪剧的基本观众是老年人,沪剧青年观众要努力开拓(吸引、发展),但成效不会很大,因为他们的生活节奏快,爱时尚娱乐方式,喜欢戏曲极少”,我觉得您的观点消极了些,如果戏迷朋友都认为沪剧是老年人的沪剧,那沪剧真的没指望了。总要等到年轻人到老了再成为沪剧迷,想想这个画面都是“苦恼人的笑”。记不记得蔡琴、罗大佑、李宗盛这些台湾老一辈歌手,我看过蔡琴演唱会,年轻人不少,她引领了国语老歌的大回潮,很多年轻人又重新喜爱上那些经久不衰的老歌。沪剧比他们有优势的多,他们是一个个单打独斗的“老人”,沪剧有资历深厚的老演员,有如日中天的中年演员,有力争上游的青年演员,怎么可以只为老年观众服务呢?就看他们想不想做、怎么做了。

       您说“一时拿不出好戏吸引青年观众,就要从长计议,做战略布局”,这也是我想说的话,没来得及说。我觉得重要的是从业人员要有如何“计议”的观念,如果没观念的话,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回头再看仍原地踏步。

       沪剧服务于老年观众的问题,您谈到的票价和成本问题。我觉得您的建议很有建设性,我以前从未考虑过这方面问题,希望有关单位能够听到你的声音。

       如果回过头来,单从沪剧技术层面考虑它的发展,就您提到的“传统戏、近代戏、现代戏、还有《魂断蓝桥》、《霓虹灯下的哨兵》这类新戏,究竟年轻人爱哪种?”我觉得剧目类型不是最关键因素,换句话说,这些类型的剧目都可能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当然现在再演《魂断蓝桥》是难以造成八十年代的轰动效应,但和现状比能有提高就是很好的进步。演的好坏观众是有数的,观众出于善良可以找各种理由替演员解释,但沪剧院绝不应找任何理由解释,一出戏是怎样就是怎样,是失败了就承认失败了,其实危机就意味着转机,就像股票跌到最低点,反弹的空间也就会最大。承认缺点是一种美德,我觉得他们这方面差了这么一点。我看过《霓虹灯下的哨兵》,目前的表现年轻人不会喜欢。《弹吉他的姑娘》您现在看仍认为是好戏,很难得。我看这戏是将我尽量抛回到八十年代,现在年轻人再看,可能兴趣没那么高了。但是它确实是好戏,当时很时新的电话圆舞曲、借用沙家浜智斗的唱段表演、话剧式的对白(我又不得不提到徐俊,除了“情似江河水长流”的经典唱段,更重要的是他的话剧式的动作、念白以及节奏,使得原本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不适感的沪剧当中大段的对话生动起来),这一切让观众回味起来觉得演员、导演乃至整出戏很用心,有回味感。但是如果《弹吉他的姑娘》首演放在现在,艺术表现结合当今时代进行调整设计,我相信引起相当的反响还是很有可能的。

       我这里想谈年轻观众对戏的直接感受的问题,因为很多年轻观众看完戏后不会绞尽脑汁的去分析而是通过直接的感受决定是接受还是不再接受沪剧。例如《魂断蓝桥》茅善玉徐俊一段三分钟华尔兹,舞蹈中有快慢华尔兹的结合、康德拉交换以及基本技巧反身、摆荡、倾斜、升降等动作,且动作能够做出一定的水准,视觉感受很不错,再看看青年版的《魂断蓝桥》,更多的是简单的踌躇步,以及几个简单地头顶转圈,两相比较,水准高低立判。艺术水准高的表演,观众会产生这样的感受:确实只有这些专业演员才演得出,我们怎么练都是练不出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演员的仰慕、喜爱、迷恋心理,最后就是对沪剧产生兴趣和投入。艺术水准低的表演,观众会产生这样的感受:这些表演看起来似乎就不难,似乎让我来演我也会演,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演员的失望、厌恶、拒绝心理,最后就是对沪剧没有兴趣和远离。

       龚老师,再建议您有时间看看茅徐《苗家儿女 话别》20分钟版的,网上有。这出折子戏对表演的重要性可以说诠释得淋漓尽致,每一分钟都有精彩,从头至尾观众丝毫不感觉到枯燥,有想离开的感觉,相反会觉得时间太短。假设,他们的表现是我们现在舞台上常看到的分离、转身、飞奔、相拥等动作,可以吗?可以。毕竟,他们的唱还是一流的。但是,从艺术性上讲就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了,从年轻观众的接受度上讲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现在的演员能够以这样的水准演全本《苗家儿女》,我相信很多年轻人一定会喜爱。就像您说的,现在演员水平达不够,不能勉强。但要说如何吸引年轻人,我认为这是发展方向,沪剧从业人员至少要有这个观念,有观念就好办,无非是时间问题。丁是娥有这个观念,才造就了文武唱演的徐俊,更重要的是成就了沪剧是全上海人的沪剧的辉煌。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4-8-7 08:17
pavanotichen 发表于 2014-8-6 22:04
龚老师是一位真心热爱沪剧的戏迷。我先给您送上掌声了。
   
       您说“沪剧的基本观众是老年 ...

你也是热心人,近来发了那么多帖子,加强了沪剧网的评论氛围。
同意你的观点,剧院的产品要有销路,就要提高戏的质量。徐、茅的《苗家儿女》看了,《魂断蓝桥》也看了。目前的沪剧院青年团是难以企及的,所以建议他们先演点小戏,同时要努力提高各种演技。

作者: pavanotichen    时间: 2014-8-7 09:19
gonghs 发表于 2014-8-7 08:17
你也是热心人,近来发了那么多帖子,加强了沪剧网的评论氛围。
同意你的观点,剧院的产品要有销路,就要 ...

同意您的观点。
作者: 申曲迷    时间: 2014-8-7 11:17
精彩献花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4-8-7 18:56
mjf 发表于 2013-7-12 17:24
其实沪剧老年市场还很大,拿苏州来说,中老年观众不少,竟没有一个市级的沪剧团,唯一的苏州沪剧团早已解散 ...

说得好!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4-8-8 19:08
有网友提出沪剧不能只给老年观众看,也要吸引青年。八十年代前沪剧兴旺时期,观众男女老少都有。好比生意火爆的一家服装企业,其服装顾客包括男女老少。到了现在,市场不景气,只好重点生产销售老年服装,同时观察动向,研究青年顾客心理,伺机生产投放青年时尚服装。但目前只能搞老年服装。同样道理,沪剧当下先做好老年观众的工作,至于青年观众工作,要一步一步来。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4-8-9 10:19
重看龚老师的帖子和网友的议论,讲的都很有道理。支持。
作者: 云舒丫丫    时间: 2014-8-9 18:57
pavanotichen 发表于 2014-8-6 22:04
龚老师是一位真心热爱沪剧的戏迷。我先给您送上掌声了。
   
       您说“沪剧的基本观众是老年 ...

话语中肯,点评到位~
作者: 云舒丫丫    时间: 2014-8-9 18:57
gonghs 发表于 2014-8-7 08:17
你也是热心人,近来发了那么多帖子,加强了沪剧网的评论氛围。
同意你的观点,剧院的产品要有销路,就要 ...

一语中的~
作者: 云舒丫丫    时间: 2014-8-9 18:59
mjf 发表于 2013-7-12 16:12
要抓住老年观众,也要让他们带青年观众,票价低了,老年人就可多看戏,年轻人也会多陪看,看多了,也就带动 ...

支持老师之说~~
作者: 幸福的泪水    时间: 2014-8-10 16:32
戏剧观众老龄化不光是沪剧一家呀!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现在郊区街道镇级的文化中心的剧场没有售票处了,演出单位的票房都是靠政府买单,这样的免费午餐也吸引不了年轻人呀!现在网络那么发达,一部手机打天下,一帮小年青那有兴致化二个小时呆在剧场去欣尝“周朴园”“雌老虎”这些老古董呀!唯有中老年观众多少年来一直在为“刘若兰”“阿必大”叫冤呀![/b[/size]]
作者: 山清水秀366    时间: 2014-8-10 21:22
“幸福的泪水”这位老师的说法我非常赞同,当今网络的发达对剧场票房的影响很大!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