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流派不要轻易封 [打印本页]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3-7-10 15:33
标题: 流派不要轻易封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3-7-10 21:48 编辑

解派著名唱段“教育张启”里有一句唱词流传很广:“幸福不要随便谈”,今天我要说的是:流派不要随便封。
我查了一些资料,归纳了一下,所谓流派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必须是某一演员独创的整套表演艺术,包括舞台上唱做念打、四功五法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京剧四大名旦,同为旦角却有各自的演法;
二、是必须有一系列公认的并且可以成为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比如王盘声《碧落黄泉》杨飞飞《妓女泪》丁是娥《罗汉钱》,演了无数次,今天还在演,相信今后还会演此不疲;
三、是其剧目有着一批传人不断“学习复演”,而且复演时须摹仿原创的演法不走样,比如《志超读信》《卖红菱》《周冲在一个冬天的清早晨》,流派的弟子学演学唱时几可乱真;
四、是能受到广大观众戏迷的追捧,用时髦的话讲,叫做有一大片铁杆粉丝。
再回过头来纵观一下沪剧界,不论知名度大小受观众喜欢的沪剧艺人真是一大批,但能得到公认的能有牢固地位的流派仅有这么几个:王、丁、杨、石、袁、邵、解、春,其他筱文滨文派、施派、顾(月珍)派、汪(秀英)派、小筱月珍派则不属于主要或偶尔提起,什么原因呢,一句话,就是是否流传广泛深入人心被大家接受,是否每人都有诸多保留剧目、都有诸多传人而不是一个两个,是否都是百听不厌百唱不厌百演不息?
文革后涌现出许多观众喜爱的优秀演员,而要确立公众认可的新流派都是极不容易的。马莉莉很优秀,成为“马派”了吗?陈瑜很优秀,成为“陈派”了吗?茅善玉的唱段算得被反复流传,折子戏被反复演,也没有确定“茅派”,陈苏萍被官方评为“陈派”,虽然也很优秀,却是半生不熟的,不知有几个传人?有几个在惟妙惟肖的传唱?沈惠中流传的段子不少,至今也未成“沈派”,至于现在沪剧院要推出“韩派”,期盼的捧场的崇拜者有不少,然而也有不少戏迷是有疑问的,的确,韩老师可谓老前辈,有深厚的资历,从解放初开始演了无数的戏,但是至今被反复演的保留剧目、流传很广的段子也是屈指可数的,另有几个传人?前几年电视里确实曾经放过收徒,是邵滨孙与韩玉敏同时收了徐伯涛、王珊妹,其实老实讲,其实质意义与刘银发拜王盘声为师很雷同,是形式大于内容,尤其是文革后,韩玉敏原创的有价值有分量有影响的角色更是甚少,确实,韩的唱腔中有独特的“4”(发)音,但是如果作为一个演员既无突出的传人继承,又未在同行与戏迷中得到普及,则很难成为一个流派,充其量只能说明该演员有独特的演唱风格而已。
从以往“申曲”进展到“沪剧”的一大批老艺人中,不乏德高望重,藏龙卧虎,为什么成为流派的就那么几位呢?
连申曲皇后王雅琴、连筱爱琴都谈不上什么“派”呢!
如果偏从于资历考虑而封以“流派”,那么这地位未必会牢固,就如目前轻易批个一级演员一样,观众心底里未必会买账。
作者: cbl625    时间: 2013-7-10 15:59
要成为一个流派确实不太容易。
作者: zhfzhf678    时间: 2013-7-10 16:10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3-7-10 16:25

作者: mjf    时间: 2013-7-10 16:26
流派不在多少,关键要有观众的认可!
作者: mjf    时间: 2013-7-10 16:27

作者: 王乐乐    时间: 2013-7-10 17:57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3-7-10 17:59

作者: 申渝    时间: 2013-7-10 18:04

作者: 芸倩    时间: 2013-7-10 18:17


作者: 13761103973    时间: 2013-7-10 19:27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3-7-10 20:59

作者: 约定人    时间: 2013-7-10 21:04

作者: 郑雨馨    时间: 2013-7-10 21:11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3-7-10 21:19

作者: xiangsheng1947    时间: 2013-7-10 21:28

作者: 申申    时间: 2013-7-10 23:34

作者: 大懒猫    时间: 2013-7-11 06:39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3-7-11 08:40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3-7-11 08:57
叶子的话有道理的!
我在几年前就提到过,造成现在沪剧新流派难出(甚至说没有)的一大原因是"作曲制"束缚(或说重些,是"扼杀")了演员自己"设计"唱腔的积极性.
徐\王支援崇明时的<陆根荣>却是例外.唱腔是他俩去崇明的船上基本敲定的(电视访谈时自述).当然也要感谢郊县剧团"底子薄",人才稀缺.
他俩支援"大世界沪剧团"期间也是如此.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3-7-11 09:31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3-7-11 09:33 编辑
chen9001 发表于 2013-7-11 08:57
叶子的话有道理的!
我在几年前就提到过,造成现在沪剧新流派难出(甚至说没有)的一大原因是"作曲制"束缚(或说 ...


邵滨孙、韩玉敏、金采风谈作曲和流派
       作曲写不出流派——
      说到目下越剧界的现状,金采风颇多“忧愁”。她表示,越剧之所以没有新流派诞生,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创作方式与以前不同,以前唱腔都是主要由演员自己创作,而现在都是作曲包办,“像现在这样发展下去,新流派很难出现,演员一定要自己作曲,但可以请作曲帮助,流派是自己唱出来的,不是作曲作出来的。”金采风告诉记者,以前拿到剧本后就开始自己哼唱腔,然后由作曲帮助记谱,当然在有些细节处自己觉得处理不够合适时,也会请作曲帮忙一起商量改进,但整个唱腔的主要设计者是演员。
      上靣这段文字摘自记者王剑虹的文章,最早是登在新民晩报上。
     
      1992年4月11日沪剧表演艺术家邵滨孙在一次访谈中讲:
      “有一个问题我想提一下,以前,在表演一个戏剧角色的时候,你是在利用自己的想法和想像。那个人物角色的唱段是以你自己为基础的。作曲家可以帮你把它写下来。他可以写下音符,但他没有影响到你——我仍然在唱我自己的东西。
      现在的危机是,年轻演员不夠勤奋,但这也只是原因之一;事情是他们仰赖作曲家,这才是问题由来。作曲家只是一个人,他们当中并不是很多人都有着很深的阅历和经验,结果就造成了很多作品听起来会有点相似,没了多样性。这对老表演家们来说就是个危机,没什么流派可言了,”

      韩玉敏的表演和唱腔自成一格,独具特色。她也曾说:“现在的唱腔,都由作曲来谱写,……万智卿作的都是万派,汝金山作的都是汝派。出不了新的流派”。


         前辈艺术家们的告诫值得深思!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3-7-11 11:12

作者: 文派传人    时间: 2013-7-11 11:13
回复 chen9001 的帖子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3-7-11 11:29
流派存在于每一个历史的特定时期。在于公众认可。
作者: quyanglaozhang    时间: 2013-7-11 12:22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13-7-11 15:07
流派在于创始,流传,发扬这几个环环相扣的环节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3-7-11 17:33
现在的沪剧都是作曲谱.那有流派之谈.剧不是剧.歌不是歌.现在年轻男生唱的.有严明辉一半已经不差了.都倾向了歌咏派.甚至有人还拍茅屁.封为茅派.真是猫要笑瞎眼睛了.希望能真正听到真正的流派.别瞎封了.
作者: 菜鸟    时间: 2013-7-11 21:41

作者: 申渝    时间: 2013-7-12 09:25

作者: 叮铛铃    时间: 2013-7-12 10:05

作者: 文化站    时间: 2013-7-12 10:35
能把现有的几个流派继承好、发扬好、光大好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作者: 明辉    时间: 2013-7-12 15:24
本帖最后由 剑鸣视点 于 2013-7-12 22:57 编辑

楼主说得十分在理,唉!我担心的是,不是什么“派”,而是担心到我老的时候不知是否还能听到沪剧!
作者: 子墨    时间: 2013-7-12 16:15
本帖最后由 子墨 于 2013-7-12 16:42 编辑

        叶子的观点不无道理,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什么歌且舞之类的不实之词纯属起哄,把个人的喜好强加于人是十分可笑的。由此联想到茅善玉的二度梅,当去年在山西未摘得时,贴子一个接着一个,讽刺,挖苦,辛灾乐祸的话不绝于耳。如今,茅如愿又一次捧回了梅花奖,歌且舞除了发一条不痛不痒的消息外,象瘪了气的球焉了,可见其人之德行。
作者: 子墨    时间: 2013-7-12 16:46
本帖最后由 子墨 于 2013-7-12 16:49 编辑
明辉 发表于 2013-7-12 15:24
楼主说得十分在理,唉,,我担心的是不是什么:派“而是担心到我老的时候不知是否还能听到沪剧! ...


      
        明辉先生是一个颇有成就的专业沪剧工作者,他的一番话着实不得不让人深思啊!
作者: 2yd    时间: 2013-7-13 06:07
这个帖用定性定量的方法界定流派,很有说服力。
作者: 剑鸣视点    时间: 2013-7-13 10:38
本帖最后由 剑鸣视点 于 2013-7-13 11:01 编辑

十分赞成 “流派不要轻易封” 的观点。因为“流派”不是靠“封”出来的,杨飞飞曾经说过“流派是演员唱出来的”,只有观众承认了才能够成为流派。不少演员毫无疑问是名家,有自己的演唱风格,受到观众喜爱,但是尚不能称流派,正像叶子谈到有“申曲皇后”美誉的王雅琴尚未形成为“王派”,同样,像凌爱珍这样的大家、名家也没有成为“凌派”……以此来考量,任何人再鼓与呼,也不可能呼出新的流派来。
作者: 菜鸟    时间: 2013-7-13 12:06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3-7-14 15:36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3-7-14 15:40 编辑

一个剧种的流派是这个剧种的四梁八柱,是该剧种得以传播、继承、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中坚力量,一部好戏对于观众的号召力,占相当比例是来自观众对流派的追崇,绝大部分戏迷去看一些经典好戏无论是京剧、越剧、沪剧还是其他剧种,都是去欣赏不同演员阵容、不同流派的表演艺术,去听志超读信当然完全是去听这封信是用什么腔调读出来的,难道有谁会是想去了解这封信的内容的?
观众看戏的第一要素,便是演员的腔与调是否入耳,戏的内容全靠演员来体现。
现在有好些新编沪剧的唱腔淡而无味,为什么不像越剧京剧那样,主要人物是以某个流派贯穿始终或以某个流派为主?而只是常常中间偶尔夹几句,淹没在大量的沪语戏歌中,我觉得非常的牵强,即使有时觉得有的戏好听,好听的多半是大型的乐队,好听的是像交响乐似的伴奏,少掉了江南丝竹的现场感。
大家可以板着指头数数看,文革后,上海沪剧院、长宁沪剧团等剧团,演了近百个新戏,至今有几个复排再演过?演一个扔一个,能保留下来的好唱段好折子剩多少?王森一班新人演来演去老戏传统戏占多数,文革后的现代题材几乎没有,这很值得大家思索。
作者: jin_yufei    时间: 2013-7-15 10:29
流派几乎都是解放前过来的,解放后的是没有的。不仅是沪剧,好像越剧、京剧以及大多数剧种也是这样的。所以没有新的流派是正常的。
作者: 冰心雨点    时间: 2013-7-16 16:16
学习了。。。。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3-7-17 11:34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3-7-17 11:35 编辑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由于每个演员的自身条件各不相同,都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表演风格,那怕这个艺人嗓子沙哑或者常常唱走音,也可称谓一种特色,问题在于这些艺员的特色风格是否被广大观众接受和认可,是否受广大戏迷的欢迎,是否得以广泛流传继承即传承?
风格特色与流派完全是两码事。
百货自有百客,谁要迷上某个人的某种风格那仅是个人的痴迷,别说鼓且呼,即便疯且狂也只是个人的偏执而已,百家争鸣开展讨论,有必要倚老卖老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山外还有山,有知识的人多的是,多如牛毛,知识再所谓“丰富”,也有别人知道而你并不知道、别人懂而你并不懂的东西,德、才兼备才会受人尊重,否则被人鄙视,何苦来着?
作者: 邵国鑫    时间: 2013-7-17 16:07

有道理,有些最多可称作有个人演唱特奌或讲有特色。
作者: 过客    时间: 2013-7-23 00:40
戏剧如此不景气,不只是沪剧,其他剧种恐怕以后也是很难再能诞生新的流派的。流派是唱出来的。呵呵,上台演出的机会都没有,能出新的流派?何况还有许许多多别的因素。不说什么新流派了,沪剧和已经存在的几个流派能否长期传承下去还是问题哦,但愿我不是“杞人忧天”。
作者: 老袁    时间: 2013-7-28 08:09
再出名的演员也必须有个清醒的头脑
作者: mjf    时间: 2013-7-28 10:45

作者: 岛夫    时间: 2013-7-28 13:45
最大问题是有的演员自认为有了点名气尤其是有了职务而迫不及待“自封”什么流派,讲穿了真是有点弗要面孔。
作者: 邵国鑫    时间: 2013-7-28 14:07

除了楼主讲的流派需俱备的条件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唱腔特点和表演特色。唱演和別人差不多也不能称流派。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3-7-28 15:39
各个剧种都曾经出现过许多受观众赞赏的演员,他们自成一派,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自然而然形成了被广大观众与同仁认可的流派,有的却任凭再三鼓且呼硬是流不起来,孤单单独凛凛,所谓的强与弱,关键是取决于艺人本身。
无论是以前艺人自己设计安排唱腔,还是如今的专业作曲闭门写谱,一出戏的曲调及流派的运用都必须为塑造角色服务。有些流派唱腔适用范围广,放在任何角色都可以,而有些演员的嗓音与习惯唱法只适合某些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悲旦,不可能每出戏都出现,也就是说这些自成一派的唱腔未必会经常派得上用场,久而久之这些流派也就未必能兴旺得起来。
可能在沪剧网上谈京剧不太妥当,但我要举的例子,从资料上看到,以前有个男旦叫筱翠花,擅长风骚旦与跷功曾红极一时,被称为”筱派“,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已不符合当前的审美观,已无用武之地,”筱派“艺术也只能锁进资料库而无人流传了。
近日有戏迷发帖感叹邵派目前很萧条,我认为并不仅仅是邵派难唱不难唱的问题。
京剧程砚秋程派,后人要唱出其真韵非常难,大都学不好,但喜欢的人却还是百听不厌百唱不息,只因为他好听,言派老师也是如此,七转八弯的,尽管难唱,但都是流传甚广,深受戏迷喜欢。
所以一是喜欢邵派的人多不多?在杨乃武探监写状中”手提羊毫.......“高亢苍劲,好多人学唱,很经典,而不喜欢邵派的人据接触下来也有不少,认为常常拔直仔喉咙不好听,如此,觉得不好听势必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传;
二是适合用邵派来表现的角色多不多?这又涉及到剧团是否对邵派的重视、是否愿度身定作邵派特点的戏、作曲善不善于巧妙的在戏中运用邵派及有没有能唱好邵派的人了。
否则的话,邵派的结局将不会像王派那样的乐观。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7-28 18:47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回复一下,百鸟争鸣。请勿删帖。

有的人拥有粉丝,并非是向你说的那样老是被人鄙视。

所谓鄙视来自09年的大辩论,如今已经大为缩减阵营。当然还包括你楼主在内,是个坚定分子。

原先你的靶子是陈派,现在你的靶子是韩派。

希望你去改变去歌且呼让长宁区撤销陈派,到韩派演唱会圆满成功之前去天蟾现场表示抗议和不满抒发你的直言不讳。

既然你不希望别人把看法强加于人,那么也请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

上次你还理解错了一次。

我具体解释一下:

我贴了一些对编剧李颖的建议,被删贴,理由是直接去找上沪,别在这里。

那么,你的对韩派的意见何不也直接去向上沪提出呢。

结果,你自己不去提,反过来却说让我去。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正好又是一条删贴理由。

真正的勇士会直面人生。

我有的建议看法都是发送上沪的,这里只不过是一个帖子,那里确是正儿八经的函件。

请教,你敢把韩派不成立的函件直接发送到上沪去吗。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3-7-28 21:42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3-7-28 21:53 编辑

飞云浦:
真是天大的莫名其妙,你被删帖对着我发什么脾气?是我删你帖的吗?我有权力来删你的帖吗?我是版主吗?真是思维混乱,你有气出到我头上来了?
你有什么东西都喜欢发送上沪,我什么时候叫你去找上沪了?我也根本不知道不认识哪个李编剧。
你有必要来挑衅我----"敢把函件直接发送到上沪去",吗?
怎么如此的没有知识没有涵养!沪剧网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7-29 08:05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你又搞错了,什么叫做有气出在你头上?

只是对你的热情和诚挚,提一个建议。

这种建议也是从这个网站副总那里学来的哦。

现在明白了吧。

同时,测试一下你的大胆,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啊。

不是吗。

别只针对一个为姗姗来迟的韩派演唱会歌且呼的网民提出反击。

你反击的源头不在我,而是那个筹备者。

这问题是不是很清楚的呢。

所以,我要学着马先生的建议,给你一个善意的可行的建议。

如果你不知道地址,我可以帮你查;但是无论如何天蟾舞台你总是知道的哦。

可惜,我那时候不在上海,计划早就定下无法变更。我要陪同我妻子去意大利,作为一名副驾驶,否则一定躬逢其盛。

而你一定还在九亭,希望你看到演出盛况不必如丧考妣痛哭流涕。

期待韩派演唱会的圆满成功!

预祝,遥祝,韩老前辈谢幕有人敬献鲜花。

想象中,不见得会有人往台上扔臭鸡蛋砸砖头。

恐怕叶子先生最多不过是拒绝现场观看罢了。

有胆说韩派不成立却没有胆量去现场发难的人才是道德文章欠缺者,难道不是吗。

很遗憾,因为我的歌且呼,造成了袁韩一对金童玉女如此之差别遭遇。

说实在的,这也不属于我的错。

关于那年流派演唱会的旦角流派的网文在这里被删除,转贴到日志了。

同样,关于那年流派演唱会的生角流派的网文,不日会贴出,敬请关注。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7-29 08:21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13-7-29 08:23 编辑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叶子你小小年纪,不至于那么健忘----

叶子         + 5        赵教授觉得还要进一步,那就烦请你到沪剧院.

这就是你吧皮球踢回来的书证。

另外,你给我的帖子打分满分5分,是不是赞同还是反讽呢。

无论如何,我建议你去上沪直接反映,你却把进一步的意向推到别人头上。

如果我去的话,是祝贺是歌且呼,不是像你那样觉得韩派演唱会从根本上就错了。

和你一样的马先生,是不是也会给院长打电话反映这个错误呢,拭目以待。

据说马先生是会和院长直接联系的,当年关于复排的争议和确认,不也准备去直接问院长了吗。虽然没有下文听说。

总而言之,对叶子小朋友,直率地说一句语重心长地话,别对沪剧界老前辈那样刻薄,别对沪剧界小朋友那样严厉。

与人为善乃是做人之本。

老是学着干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人想干的事,没啥好处,至少对沪剧没有好处。

沪剧界老前辈辛苦了一辈子,且不说当年的金童玉女给戏迷带来了多少好戏——十七年间,没有李铁梅的精彩能有李玉和的成功?没有刘长瑜就光看钱浩梁?

就是文革后退休后她的贡献也多多。

晚年了,借上海沪剧院陆拾大庆之际,办一个个唱会值得你这样大动肝火吗。

不要说韩老,就是袁老在天之灵看到当年的黄金搭档被你如此苛求,也会于心不安的。

至于小朋友的口音,又有多大问题呢。

告诉你,著名一线明星郭晓冬的国语还有口音呢。这不妨碍他的影视事业和频频出镜,以及广大后援会观众对他的喜爱。

我还是坚持这回复,都是为了你好。

至于你领会不领会,那就不是我的事了。

保持联系,敬请关注。

八九点钟的太阳,要注意积德,特别是口上积德,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作者: jin_yufei    时间: 2013-7-29 11:24
本帖最后由 jin_yufei 于 2013-7-29 11:27 编辑
jin_yufei 发表于 2013-7-15 10:29
流派几乎都是解放前过来的,解放后的是没有的。不仅是沪剧,好像越剧、京剧以及大多数剧种也是这样的。所以没有新的流派是正常的。

点评blogfeiyunpu  订正一下,解放后形成的流派有不少,当然都是前十三年的成果。不一一列举,像上面提到的金采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发表于 昨天 18:24


金采风,女,一级演员。原名金翠凤。祖籍浙江省鄞县,1930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喜爱越剧,1946年考入雪声剧团训练班,工小生,因唱电台而显露名声。后转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1948年,东山越艺社在明星大戏院演出《王魁负桂英》时,傅全香突然嗓音失润,临时由她顶替,使她第一次扮演主角。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3-7-29 15:15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3-7-29 17:44 编辑

飞云浦:
你一把年纪自以为很积德了吗?你与人为善了吗?开口咒骂得出别人“如丧考妣”,似乎已经忘记了你自己也早已大半截入土了。
尊重你,一大把年纪乘车已不用买票,才叫你一声赵教授,其实也只是一个副级而已,别说副教授,正教授级的也多如入牛毛,其中还不乏山寨货呢,区区一小市民,有什么可趾高气扬的?所谓剧本一个一个的写,被谁看中过?动不动发送上沪,沪剧院有把你当作座上宾了吗?
既然百家争鸣,那么就事论事纯粹学术讨论,你飞云浦却乘机夹私货、泄私愤,什么删帖不删帖、什么网站副总、什么马先生,这与讨论流派有关系吗?你飞云浦是心胸狭窄、强词夺理、胡搅蛮缠,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极尽炫耀卖弄,处处要占上风、到处树敌,用一句上海话讲就叫做“无搭头”。
今后我不会再来搭理你的任何帖子,同时也请你再保留自己最后一点点知趣做人的自尊心,不欢迎你来回复我的帖子,因为你飞云浦的人品实在太差,就这种德性,听懂了吗?你是差人品中的极品。
沪剧网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
作者: szzx777    时间: 2013-7-31 01:24
十分赞成 “流派不要轻易封” 的观点。没有群众基础的自封流派,只是少数人说说而已成不了气候。
作者: 晓明    时间: 2013-7-31 10:45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叶子的帖子观点鲜明,阐述到位。实为网上不可多得的好帖子。本来么,任何观点都会有赞成与否的意见。太正常不过了。问题在于反方的用语应该值得推敲,得以理服人,而不是讽刺挑衅的夸夸其谈。何况似乎还是位教授。注意到了这个网上公开自己职称地位,张扬着自己跑美国,去意大利的绝无第二之人。何苦呢???让人看了倒胃口。所以,在这里我向叶子进一言,无视他(其实,现在要看其文字也看不到了),继续走你的路,写你的文章。在这个网上,你有诸多粉丝,足够了!
作者: 剑鸣视点    时间: 2013-8-1 23:00
晓明 发表于 2013-7-31 10:45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叶子的帖子观点鲜明,阐述到位。实为网上不可多得的好帖子。本来么,任何观点都会有赞成 ...

一直以来非常欣赏叶子网友的帖子。叶子网友虽然发的帖子不算多,但凡发帖总是观点鲜明、言之有物。非常期待有更多的好帖问世!
作者: 岛夫    时间: 2015-10-18 20:11
倒是现在沪剧有个“女派”现象——剧团女人当家以后尽演女人为主角的戏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5-10-20 23:33
本帖最后由 朱妙其 于 2015-10-21 10:18 编辑

"海派.金嗓子.皇后.皇帝.金童玉女.黄金搭档.奶油咖啡.著名再加什么家。。。。。。",上海历来是创造新名词的地方。
很好听。很中听。
听者却万不可云里雾里。更不可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几钱。
现在还想称流称派,唯沪剧,唯沪剧个别艺员。
几乎听不到谁是某派传人. 不得了.
"名特优""老字号"招牌是老店金字招牌,许多商家苦于不得。沪剧最迟于50年代问世的流派就是金字招牌。有艺员却不知珍惜,无意承继,欲自创自称流派,既狂妄,又无知。
上月参加一个会,听陈甦萍现场《赵一曼》中一段唱,实不敢恭维。无怪乎也已有网友指出,抱憾。莫非这就是"陈派"?也不知是哪位作曲大师"作"的杰作?
沪剧《董梅卿》的主旋律曾是苏北民歌《茉莉花》旋律。后又悄悄删改。当初为何用它?后又为何删改?观众有点知情权,恐不为过。
沪剧"回娘家",名称同样很好听。"娘家"既地气。沪剧几时离开"娘家"的?为什么离开了"娘家"?
需明确:城市和城市广大观众.农村和农村广大观众,都是"娘家"和"娘家人"。
有感而发,隨想随说。
振兴沪剧,路很长。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