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人民沪剧团与美琪电影院之缘 [打印本页]

作者: 骏良    时间: 2013-7-4 10:47
标题: 人民沪剧团与美琪电影院之缘

上海江宁路上的“美琪大戏院”建于1941年,是一座中外合璧的优秀历史建筑,其名得于“美轮美奂,琪玉无瑕”。直观影院,外立面轮廓高大,气势宏伟;正门进去的大厅顶部呈圆形,占据两个层面,西色大吊灯垂帘而下,雍容华贵;通向二楼的观众厅曲径而上,可俯视一楼观众内厅;场内典雅大方,面积大、座位多(文革前一楼设36排,二楼设16排)、设施好,被誉为“亚洲第一”,完全可同上海号称“远东第一影城”的“大光明电影院”媲美。

“美琪”从其建成后起长期是放映电影的专业影院。但自从她与上海人民沪剧团结缘之后,却成为了专业的剧团演出剧场。在文革中“美琪”曾改名为“北京影剧院”,文革后又恢复用“美琪”院名,但从此开始称为“美琪大戏院”。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美琪”虽处在市中心静安区,且靠近南京西路商业圈,但周围没有像现在那样繁华。它的地理位置明显比“大光明”差一些,票房业绩也不及“大光明”。这样好的硬件,究竟如何定位?盘活“美琪”,让当时的文化部门领导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话说两头。五十年代初建立的“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是由上海沪剧界两家实力较强的“中艺沪剧团”和“上艺沪剧团”合并而建立的国营剧团。“人沪”建立后领跑了整个沪剧界,剧团拥有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和筱爱琴等为主一大批沪剧名家。五十年代先后演出了《龙须沟》《罗汉钱》《家》《雷雨》《金黛莱》《嘉陵江英雄歌》《大雷雨》《杨乃武与小白菜》《娇懒夫人》《母亲》《翠岗红旗》《满城春风》《星星之火》等等许多优秀剧目。剧团积极支持戏曲学校开设沪剧班,后来又自办了学馆,两处都安排卓有成效的老一辈艺术家执教,涌现了一大批后来成为中流砥柱的青年演员。

但这个举足轻重、代表上海地域文化的文艺团体,五十年代在上海却始终没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

建团初,剧团在新光剧场与艺华沪剧团轮换演出,后来插京剧团的空挡,先后在“人民大舞台”和“共舞台”演出。“人民大舞台”后来经常给“上海越剧院”使用,剧团只能在“共舞台”与“新华京剧团”轮换使用。有时也只能去一些小一点的剧场演出。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上海一些较大的剧场基本上与某些剧团长期签约。如“人民大舞台”和“大众剧场”长期为“上海越剧院”使用,“天蟾舞台”给“上海京剧院”包了,“中国大戏院”基本上是以京剧和“上海市人民淮剧团”为主,“瑞金剧场”以“合作越剧团”为主,“丽都大戏院”原以“芳华越剧团”为主,“芳华”支援福建省后,长期为“少壮越剧团”和其他越剧团使用,“国联戏院”基本上是堇风甬剧团和一些越剧团用的,“黄浦剧场”经常是淮扬剧演出的场所,群众剧场是戏曲的综合场所,有时区属沪剧团也去演出,“中央大戏院”基本上给区属的“勤艺”、“爱华”、“长江”和“努力”沪剧团轮换使用。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人民沪剧团这个大剧团是没有一个相对固定演出剧场的。

据我所知,团领导陈荣兰提出的剧团的困境与文化领导部门的思考是相吻合的。考虑给“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一个既相称、又相对固定剧场的问题,放在文化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在争取演出场地上,团领导陈荣兰又是积极的出谋策划者,拟出了场子必须具备的条件,几经上下反复,几经修改方案,几经征求意见(也听取了剧场方面的),几经挑选比较,终于选定了“营业吃不饱,但设施条件好”的“美琪电影院”。

放电影和演戏对剧场来说是两码事,放映和演出对舞台、对后台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好得“美琪”场地大,有回旋的余地,经过必要的改造和补充,1961年4月1日起,保留了放映电影的银幕,也正式启用演出的剧场。

当时“美琪”制订的原则是:有戏演戏,无戏放电影;白天放电影,晚上演戏。文化部门和团领导陈荣兰动足了脑筋,为了“盘活”“美琪”,大家都提出了不少有效措施。

陈荣兰,来自于部队文工团的干部,是个实干派。她一切从头开始,不耻下问,尊重艺人,虚心学习,几年下来,“外行”变成了“内行”。在工作实践中,她提出了许多继承传统,创新剧目,发扬流派,振兴沪剧,力铸辉煌等许多实实在在的措施。“人民沪剧团正是在她的带领下团结一致,迅速出人、出戏”。

大家知道的1959年沪剧《雷雨》汇演、1961年的《沪剧流派演唱会》等,都是在她精心策划、积极组织、努力协调下而成功的,在沪剧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为了“炒热”这个地段和场子,人民沪剧团作为第一个进驻“美琪电影院”的演出团体,自4月1日夜场起,把以前在“共舞台”演过的、取得较好效果的《娇懒夫人》,重新修改,更名为《寄生草》,并调整演出阵容,由丁是娥、邵滨孙、筱爱琴等演出夜场;为吸引沪剧观众,把只举行两场的《沪剧流派演唱会》安排在4月1—2日下午演出,这样白天既扩大剧团和剧场的影响,满足了票房收入,搞得热热闹闹,晚上每一个演员又可各自回团,不影响各剧团正常的演出。

这一招实在是“灵”。当年我还是学生,父母不会同意我旷课去看戏,演唱会不是安排在星期天的下午,与我失之交臂,现场我未亲身经历,可惜啊!只能第一天晚上去看《寄生草》。

那天晚上开演前,在观众厅里,我听到这天连看日夜两场的几位观众,还与周围,一大群看夜场的观众,围了几个圈子,兴致勃勃地谈论下午的演出盛况。讲者,说得眉飞色舞;听者,分享他的快乐。我也被热烈的气氛感染了,问王盘声唱什么,顾月珍有没有到场等等。其他好多人都在问这问那,弄得那位热心的观众回答不过来。他手里的一份说明书不肯让别人看,怕人多收不回来。直到开场了,大家才意犹未尽地走进了剧场。第二天好多媒体也作了详细的报道。

这两天下午,江宁路从南京西路口,直至北京西路口挤坍了,立满了等退票的观众和观望热闹的过路人。行进中的23路电车只能在人群中缓缓地行驶,静安区还增派了许多交警在疏导交通。

“美琪电影院”这些日子里风光十足。就晚上来说,门外观众虽没有比一日、二日白天多,但剧场大门上方“满座”和二楼外悬挂的“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中规中矩仿宋体的霓虹灯,从远处就可以看见。

《寄生草》演了一个月,成了“美琪电影院”的“开锣戏”。接下来陈荣兰又想出了“新花招”:五月一日起,“人民沪剧团”与“艺华沪剧团”联合演出根据评剧移植的现代戏《金沙江畔》。两团推出的阵容是:(按姓氏笔画序)以王盘声、王雅琴、石筱英、解洪元和筱爱琴为主演。结果又是连满了一个月。

我是在五月一日(学校放假)下午去看日场演出的。学生哪有时间去买预售票,只能当天去等退票。那天左等右等,总不见有人退票。

在离开场还有五分钟时间、我几乎绝望时。突然一位观众怕人抢要退票,乘人不备时,偷偷地朝我手里塞过来一张票子。我迅速付了钱,谢过这位好人,马上奔进剧场第一道有人检票的大门,买了份说明书(这是我看戏必不可少的)。进入剧场内刚坐上位置,大幕才拉开——总算没误场。

那天戏是值得看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四月和五月热热闹闹演过了,“美琪”这个“冷”场子终于“炒热”了,“人民沪剧团”也有了自己基本固定的演出场所。

从1961年4月起,直至文化大革命前夕,“人民沪剧团”在“美琪”基本上常驻了。

观众厅内,单号、双号的进场门上方,长期挂着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筱爱琴的大幅黑白便装照片。

我在“美琪”先后看过“人民沪剧团”演出的《芦荡火种》(复演)(丁是娥、筱爱琴版)《鸡毛飞上天》(复演)《朵朵红云》《寒梅吐艳》《阿必大》《女看灯》《打花包》《陆雅臣——叹五更、求岳母》(筱文滨、丁婉娥版)《寄生草》(复演)《母亲》(复演)(男主角张清版)《叛逆的女性》《借黄糠》(复演)(男主角王筱新、夏福麟版)《巧遇记》(复演)《秋海棠》《战士在故乡》(复演)《江姐》《金沙江畔》《向五儿》(重演)《赤叶河》等等,有的已经想不起了。

记得“人民沪剧团”首演《芦荡火种》是在“共舞台”。起初剧中人“郭建光”一角是解洪元扮演的,后来为培养青年演员,改由张清演出。那时演出已经天天客满。1964年在“美琪”复演,也是天天满座。后来剧团被提名去北京演出,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在首都文艺界也传为美谈。回来后继续在“美琪”演出。剧团把刘少奇接见的照片放大,悬挂在剧场正门上方,引得路人注目。这时剧中人“阿庆嫂”分别由A角丁石娥、B角筱爱琴轮换演出(其他演员不变)。该剧又连演连满,创造满座九个月的奇迹。在沪剧发展史上又创造了里程碑式的佳话。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狂风卷掉了一切。“人民沪剧团”的所谓“走资派”和“反动艺术权威”统统被打倒。有的靠边,有的自杀。剧团停演了,剧场也萧条了。

当时剧场改名为“北京影剧院”。因为无戏可演,基本上又恢复了放映电影。是《地道战》《地雷战》等人们看得背也背得出的片子。后来又放映了“革命样板戏”的电影。我这个“美琪”的常客,以后一次也没有去过。

文化大革命中,“人民沪剧团”过了好长一段时期才恢复了演出。自己的原作《芦荡火种》被批判突出“地下斗争”不能演了;演的是根据“革命样板戏”移植过来的、反映“武装斗争”的《沙家浜》。丁是娥等“反动艺术权威”不能上台,由青年演员诸惠琴、张清等主演了。实在熬不过“戏瘾”,我只能路远迢迢赶到“曹杨影剧院”去看这个用上海话唱戏歌的戏了。

文艺界终于迎来了春天。“美琪”得到了新生,恢复原名,称为“美琪大戏院”,开始有了舞台演出。“人民沪剧团”也在1973年1月与“爱华沪剧团”合并,新组建“上海沪剧团”(后升格为“上海沪剧院”),走上了新的路程。

但“美琪大戏院”不是上海沪剧院团的专用剧场了。它成为市属的、综合演出的剧场了(中外芭蕾舞演出比较多)。

文革后“美琪”很少有沪剧演出。记得八十年代初,我去那里看过上海沪剧团韩玉敏、马莉莉等演出的《少奶奶的扇子》,徐俊、茅善玉等赴香港预演的《陆雅臣卖娘子》,宝山沪剧团的《绝处逢生》也在那里演出过。九十年代马莉莉等也在这里复演了《芦荡火种》。茅善玉1999年在此举办过个人演唱会,之后领衔出演过大剧院版的《家》、《董梅卿》等。

以后我再也没看到“美琪”演沪剧了。看来“美琪”与沪剧院团已“缘尽”了。

光阴荏苒,“美琪电影院”和“人民沪剧团”当年辉煌的历史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骏  良

                                          
2012年12月12日完稿

                                          
2013年6月12日端午节修改


作者: 上海小步    时间: 2013-7-4 12:25
!向骏良老师致敬意!!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3-7-4 13:26

作者: 沈勤    时间: 2013-7-4 13:51

作者: quyanglaozhang    时间: 2013-7-4 14:07

作者: mjf    时间: 2013-7-4 14:48

作者: 老袁    时间: 2013-7-4 15:02
记得真牢,上海沪剧团最风光的几把都是在美琪大戏院。记得当年西藏路还有个国泰剧场,(后来变成国联剧场的买票处了,现在是全没了)倒是经常演沪剧,但大多是区县的剧团。现在是剧场少了,剧团也少了,剧场空了,剧团也空了。
作者: 阿杜    时间: 2013-7-4 15:29

作者: 邵国鑫    时间: 2013-7-4 15:50

好文章,值得一读。
作者: wwj6486    时间: 2013-7-4 15:57
                 谢谢骏良老师上传史料,以飡戏迷学习共享!


作者: 申曲之恋☆    时间: 2013-7-4 16:12
谢谢骏良老师的报道!
作者: 杰出    时间: 2013-7-4 16:44

作者: 鸣鸣    时间: 2013-7-4 17:10
好文章!拜读了!
作者: 子归    时间: 2013-7-4 17:11
希望骏良先生写出一本老戏迷回忆录,让我们也过一过戏瘾.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7-4 19:41
请教一下,金沙江畔的联合演出是不是在共舞台也演过呢。

最先的单独演出在新光。金耕泉出演金万德。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7-4 19:49
前几年,美琪成为周立波发祥地。

还看到过前苏联红军歌舞团演出的海报。
作者: 约定人    时间: 2013-7-4 22:09

作者: 大懒猫    时间: 2013-7-5 09:34

作者: yuanquan    时间: 2013-7-5 11:28
本帖最后由 yuanquan 于 2013-7-5 11:30 编辑

猴年马月记不得了,在暑假有一天的早上,美琪大戏院放电影“夜半歌声”老版的那部电音,是不是学生场也记不得了,不出几十人的一场电影,冷气效果特别好,配合惊人的场面,实在难以忘怀。
文革期间,在那里看的比较多的就是革命样板戏了,那是已经工作了,“海港”,“磐石湾”等等多在那里看的,看得最多的就是“海港”了,可惜的是,没见过一次 李丽芳 的演出。
“智取威虎山”原版的发源地就在“美琪”,打虎上山的经典的“圆号”的旋律忘不掉,这个主演奏的人,是一个资本家的儿子,那时能穿军大衣,在样板戏剧组,回家来,确实很风光。以后的京剧团,也演过“智取威虎山”,圆号的味道好像多没有到位。
里面看得最差的电影,也忘不掉,就是阿尔巴尼亚的“伏击战”。看好了出来,不知内容说点啥。
土生土长的三十多年的地方,忘不掉,勾起回想太好了。
作者: 老番三    时间: 2013-7-7 07:58
本帖最后由 老番三 于 2013-7-7 08:00 编辑

        我们业余沪剧演唱会也开进过美琪大戏院。2008年1月4日晚上7:15分在美琪大戏院举办了一场“迎新年沪剧金曲音乐会”——主胡大会串。是由业余沪剧旗手舒惠达筹划的,达当时有沪剧院一级主胡杨妙康以及爱徒刘卉会同了业余主胡一起参加了演奏。还有专业演员吉燕萍,舒悦,赵玥,刘银发吗,杨音等会同了沈觉民,顾雅萍,毛宁强,蓝林,刘建新,余华,盛丽娟等十多位业余名票一起参加了沪剧金曲演唱。并有上海沪剧院乐团担任管弦乐伴奏,乐团副团长奚国强指挥,当时真是盛况空前。业余沪剧演唱会开进美琪大戏院还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作者: 骏良    时间: 2013-7-7 14:12
艺华沪剧团单独演出《金沙江畔》是在与人民沪剧团联合演出之后,约在1961年的下半年.我是在新光剧场看演出的。主要演员是王盘声(仍演红军连长金明)、王雅琴(仍演红军连指导员金秀)邢月莉(演原筱爱琴的珠玛公主)、邹致源(演原解洪元的红军炊事班长)、周湘君(演原石筱英的藏族格桑土司)。特与沪剧戏迷回忆分享。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3-7-8 10:25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3-7-8 18:51

作者: 冰心雨点    时间: 2013-7-16 16:31
我反正是来学习的!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