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以剧目之“扁担”,挑起沪剧发展之“大山” [打印本页]

作者: mjj1223    时间: 2013-7-2 10:52
标题: 以剧目之“扁担”,挑起沪剧发展之“大山”
——沪剧《挑山女人》观感
    翻开沪剧《挑山的女人》说明书,编剧说:“一个普通的女人,以生命之‘扁担’,挑起生活之‘大山’……”,看完全剧,笔者借用编剧的话,写了本文题目“以剧目之扁担,挑起沪剧发展之大山”。
    一篇新闻报道成就一部大戏是沪剧的传统,上世纪四十年代有《黄慧茹和陆荣根》。如今,一篇新闻报道触动了作者的心弦,宝山沪剧团演出的沪剧《挑山女人》在观众的期待和赞誉中登场了。
剧情并不复杂,一个普通的女人王美英,在经历丧夫,遭婆婆责难后,以自己柔弱的身躯,外出“挑山”,靠此来抚养三个孩子,并把其中一对龙凤胎兄妹双双培养成新时代的大学生。
    三十多年前,笔者曾听过一次文艺创作辅导。辅导老师说,为了吸引观众,文艺创作有矛盾激化“三十六法”。其中常见的有“误会法”、“久别重逢法”、“惩罚英雄法”、“喜(乐)极生悲法”等。看来《挑山女人》的作者是深谙其创作法精髓的。沪剧《挑山女人》全剧以悲情为主,以悲衬情,充分展示女主人公逆境中求生存的坎坷人生。然而,剧中也充分运用了“喜极生悲“的舞台效果,最明显的有两场戏。在具有安徽民间音乐的开幕曲中,《挑山女人》拉开了帷幕,主人公王美英喜上花轿与山里人张华喜结连理,谁料第二幕拉开,5年后的王美英丈夫意外身亡,面对的是一个残疾的大郎和一对幼小的龙凤双胞胎兄妹、幺妹和弟郎,加上封建思想浓厚的婆婆对她”克夫“的责难,王美英的命运一下子抓住了观众。而正当王美英历尽艰辛,终于将一对双胞胎培养成大学生,就来全家乃至全村沉浸在喜庆的欢乐中时,又传来了十几年来与王美英深深爱恋的成子强用救火灾,而葬身火海的噩耗……
    沪剧《挑山女人》就是在这样起伏的情感交织中,让观众从中体会到了中国妇女纯朴而伟大的精神,平凡而崇高得信仰,观众的掌声和赞誉声就是对该剧最好的肯定。
    宝山沪剧团是以杨飞飞、赵春芳两位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领衔的著名剧团,尤其是擅演悲情戏。杨飞飞就以悲旦著称。因此,《挑山女人》让宝山沪剧团演出真是恰到好处。著名沪剧演员华雯的表演无可非议,张爱华,王文,柏咏梅、金洁等中青年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而毛韵秋、施敏、袁兴官等老演员也绿叶映衬,相得益彰。整个演员阵容可以说达到了“一棵菜”精神。这正体现出宝山沪剧院以剧目之“扁担”,挑起沪剧之“大山”。
    看宝山沪剧团的演出,观众最希望能欣赏到杨派的唱腔,而《挑山女人》也适宜杨派唱腔的发挥。如今,可能是为了表演王美英逆境求奋发,体现其昂扬向上的精神,因此在主角王美英的唱腔中基本没有运用杨派。就笔者看来,在王美英艰难挑山途中,在面对成子强葬身火海后留下的扁担时,王美英的唱腔中可以充分运用杨派唱腔来抒发感情。而幕后伴唱更应该用杨派唱腔来演绎,以渲染全剧悲情剧的基调,况且演唱者钮秋珍本身就是杨飞飞的学生。这一点也许正是该剧在沪剧传承与发展中的碧玉无暇。


作者: zhfzhf678    时间: 2013-7-2 11:28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3-7-2 11:29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3-7-2 12:26
mjj1223 发表于 2013-7-2 10:52
——沪剧《挑山女人》观感
    翻开沪剧《挑山的女人》说明书,编剧说:“一个普通的女人,以生命之‘扁担 ...

(, 下载次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