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三谈沪剧流派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3-6-15 10:59
标题:
三谈沪剧流派
戏曲流派的重要在于继承了前辈的艺术精华,深受观众喜爱,利于再传承下去。以京、越、评弹、沪剧来说,前辈的流派唱腔是吸引观众、保障票房的关键。沪剧更是唱功为主。50年代大会串《雷雨》和当下新艺华团的《碧落黄泉》如无流派特色,不可能到现在还广受欢迎。当然,流派不是死的,只有继承不能发展。王盘声的《敲更》、《读信》是继承后创新才成经典。目前沪剧界王、解、杨派外,其他不多。邵派快绝了(只有《杨乃武》、《叛逆女性》、《启发杨桂英》几段)。关门弟子洪立勇现在的戏里也很少唱了。谈到作曲,比起过去演员自己设计唱腔,应该是进步。但要同演员合作,重视流派,不要大杂烩,不要变沪歌。新《雷雨》中,茅、孙的唱腔在曲调的优美、感情的抒发、音域的高低、节奏的变化上有创新,伴奏也给力,年轻人觉得比老版好听。而老观众仍喜欢老版。茅善玉在近来的几齣大戏中唱功不凡,唱腔也渐有特色。以后要不要有茅派或者其他派?从发展眼光看,要!总不能限制新流派吧。能不能?能!但要做到:1.先继承好传统流派,吃透精华,培养接班人。2.演员要有自身流派特色。3作曲要同演员合作。4.鼓励创新腔,要有特色,通过多演,得到观众的认可和传唱。5.多出好戏,多演好戏,扩大影响。现在好戏少,演得少,不可能产生新流派。当务之急是保持好传统流派。没有流派吸引不住观众,沪剧就没有希望! ghs 2013-6-15 bj
作者:
文派传人
时间:
2013-6-15 11:34
作者:
lee1126
时间:
2013-6-15 12:12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3-6-15 14:04
讲得好同感,希望沪剧要保存精华流派,变了,现在改良性沪剧,不能叫沪剧,这能叫沪歌,千人一谱,万人一调,唱不出个人特色.凡是女口全部<茅派>以南京路上好八连为例,
作者:
申渝
时间:
2013-6-15 15:58
作者:
13761103973
时间:
2013-6-15 17:47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3-6-15 19:02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3-6-15 21:42
作者:
叮铛铃
时间:
2013-6-16 11:12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3-6-17 09:51
作者:
邵国鑫
时间:
2013-6-17 15:33
{:1_299:{
流派要有个人特色但要流行起来为大众所认可反之被认为止是沪歌。
作者:
瑞雪
时间:
2013-6-17 20:23
现在一些年轻演员,唱腔缺少味道。流派不是自己叫出来的,需要必备的具有个人鲜明特色,观众传唱出来的。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