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这部戏为何有望能成为精品——个人观感大家谈 [打印本页]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5-22 21:26
标题: 这部戏为何有望能成为精品——个人观感大家谈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13-5-22 21:31 编辑

已经把日志里的删除,这样就不会犯重复毛病,替网站节约篇幅。

***********************

还没有来得及看永远的尹雪艳。

但是从白小说精品中的精品就可以有基本判别。

改编作品源头的根本很重要。

编剧李颖的最新作品是一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剧作。

网上溢美之辞多多,这里从同是编剧李颖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说这部剧作有望成为精品。

精品是要有一定标准的,有的好戏不一定是精品。现代作品成为精品比之上海京剧院的四部精品历史剧作难度更大。

先来说说N个第一次。

第一部新时期改编同名话剧经典作品极为成功的沪剧作品。

之前,沪剧由于自身特点改编话剧作品成功作品多多,比如雷雨日出家----这里还不计算改编电影的优秀作品。

但是,体现新社会特色的话剧改编作品毕竟不多精品。

记忆中,王雅琴的丰收之后算得上一部。至今那一大段净场唱声犹在耳。

硕果仅存还能活跃于舞台的老前辈王盘声那一段“往年歉收心里忧,今年丰收却也愁”同样记忆犹新。

这里也不说其他改编自别的剧种的好剧目。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话剧改编的新社会作品上。

无疑,霓虹灯下的这部新作是非常成功的。

符合主旋律精神---说明打天下不容易,坐天下比打天下更不容易。

然而,好八连成功了。话剧成功了。沪剧成功了。

同时,反衬出当年紧跟的评弹中篇南京路上就不算太成功了。

至今,既不见在这纪念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之际再度见之于书坛,更可以说几回书说下来,只有当年蒋月泉创新的快蒋调算是一个改进。

可是,那段曾经著名的“我是来也匆忙去也太匆忙,匆匆形色倍心伤”---陈喜读信,几乎可以说被遗忘了,这也使得老听众们倍感心伤。

显然,沪剧陈喜读信虽然姗姗来迟,完全可以说必将成为小朱的一段代表唱段,而且是首唱。

要注意,首唱和非首唱是大不相同的哦。

这部剧作紧扣上海风情,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其成为精品的一大要素。

以往,因为沪剧是上海本土剧种,紧扣上海风情的作品很多,恕不一一举例;可是如此四代同堂的准精品佳作却无先例。

又是一个第一次!

资深的老年观众比如吴淞烟雨一看之下便叫好,再如浦东大哥亦然;而青年沪剧戏迷如小冯他们照样拍手称道。

不算是过誉,这样的老少皆宜一部沪剧作品已经是不多见的了。

或者说是多年来上沪第一次。

有谁见过院长出演第二组配角吗?

如果有,倒请提醒一下子。

恐怕出演第二组主角的情况也没有过吧----学馆时期不算。

记得当年的三团开幕大戏,书记徐俊盛雪吕贤丽是轮换的,只有姐姐和“贾宝玉”这两位主角不轮换。

因此,这也是一个第一次。

保留几个第一次,(中)再谈。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5-22 21:27
继续----

李颖是位女编剧。这一点也是第一次里面的1/N。

以前知道的沪剧界名编剧有文牧余雍和夏剑青等——不一一列举。为了夏编剧,我还特地编写了一个沪剧界虚拟人物谢剑青,当时称为小谢。

女导演则有最早知道的王育,后来还有另一位王老太太。

总之,之前还没有听说沪剧编剧女性,至少没有听说出了名的。

胭脂合是个合作产品,导师学生。导师是男性,上海剧协副主席;学生看来也是男性。但是李颖看到照片确确实实是个女性---虽然网上同名同姓的很多。

因此,想到了那本研究生教材里专门提到的几位女性剧作家。

远的不说,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就被列在其中。

她可是不少梅花剧作哦。

期待李颖也能多出梅花剧作。

梅花这一点也很重要。

徐俊的正式登上戏曲名导演行列是从玉卿嫂开始的,这次的尹雪艳再次闪亮登场。

再一个第一次是小朱的陈喜。

陈喜和晨曦谐音。这是被一些资深沪剧戏迷称之为他最好的一个角色。

前些年写小朱,主要是从粉墨嘉年华开端。

其中,认为最好的一个角色是裂券里的樊家树。可惜没有全场,只是压台的一个先农坛片断。

这次是全剧,是第一个重要的脚色。

我持同感。不单是因为首演,而且是贴切。

一级演员小朱可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角色成为他大家一致认可并看好的人物。

这也算是第一次吧。

之前他首演的陈振邦,我更为看好的是老年陈振邦。

在这个中里,再说一个第一次。

话剧改编戏曲成功作品,群戏很少很少。尤其是沪剧舞台,这应该是第一次。

京剧的群戏很多,比如群借华,比如经常上演的龙凤呈祥,还有杨门女将等等。

那些轮换着出场的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啦还不算在内。

群戏的概念是角色之多,而且很难讲谁是独占鳌头绝对的第一主人公。

这也是为什么群借华,著名老生演员要一赶三的缘故,否则戏份少了多难以占领舞台中心。

群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行当齐全个个出彩。

曾经被文化部高部长盛赞的八大金刚个个出彩的梅花剧作柯老二入党,角色只有八个,那就不是群戏了。

雷雨经典,即使是周冲鲁大海鲁贵照样很出彩---所以有六大联合,但是一样不能是群戏。

以往,沪剧舞台经常围绕小家庭围绕小题目围绕男男女女爱情,所以,出场人物的范围不可能大到是群戏的程度。

现在好了,就有这么一台群戏呈现在沪剧舞台上,以全新的面目回馈观众答谢戏迷厚望。

群戏不简单。

固然话剧范本本身就是群戏。

但化身为沪剧,即便是青年团团长的赵大大副团长的非非,都一样出彩。

那么些小脚色成为重要的绿叶,绿得发亮。

这就是可望成为精品的群戏。

虽然,群戏难以成为梅花剧作,可是必须为沪剧舞台上出现这么第一次的好作品鼓掌。

未完待续——下。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5-22 21:27
群戏精彩很不容易。

关键的第一条是本子,各路脚色搭配恰当,都能显示出发挥的地方。再是各路演员都能和人物吻合,选得合适。

当然,像龙凤呈祥能有各路明星搞笑反串版本——记得王佩瑜的小花脸就特别有戏。

作为现代革命剧作就不可能这样子做了。

一听到上沪新排霓虹灯下的哨兵,就非常兴奋。直觉就感到这必定是一部好戏。

同时联想到当年进校园的八连之风。

为何一向紧跟形势的上海人民沪剧团那时候没有着眼于改编话剧大戏,就搞了一台小戏呢?

现在对照回想起来,就是因为缺乏一整队青年人。

虽然八连之风当时的主演不少也是青年人,尤其是陆敬业;再早的一代扮出来上了舞台看上去也不突兀,像模像样,比如沈仁伟,可是总归是没有今年这样一支队伍,或像当年的解放军均了大上海的年龄段。

终于再次证实青年人的重要性。

这也是南京路上好八连60年命名之际,上沪能搬演同名话剧大戏的原因。

当年,只有上海评弹团立马改编为南京路上中篇,就是因为同在上海的各路戏曲团体没有今天的青年团这样一个班底。

而评弹说书艺人是不需要拉出一个八连队伍来的;他们没有舞台呈现,只有一桌两椅的书坛;更没有演员和人物形象的配合。

所以,老年的蒋月泉照样起陈喜的脚色。

上海人民沪剧团创作小戏集锦八连之风,很好很好;上海沪剧院李颖改编话剧大戏,一样很好很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青年团的班底,就很难想象这部有着那么多第一次的新戏圆满成功。

同样,特别说明了同在60周年之际,为什么其他剧种其他上海的剧团没有改编搬演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都没有这样一支队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很多老演员——我把小朱小程小吉小王小赵都算成了老演员都很出色。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在想如果有整个青年团成员来担纲这部新戏中的所有脚色该多好呢。

那就是真正的青年团满台整台的一部新戏大戏了。

八一建军节会再次上演,期待的变更当然不可能发生上述各位也一样是拿到了一个出彩的首演脚色。

很可惜,到现在为止青年团还没有整台的血染姐妹花——那也是一部话剧改编作品,来自她在含笑中死去。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5-22 21:30
建议副总如果嫌重复的话,应该通知我把日志里的内容删除。因为戏迷交流栏目毕竟交流程度更广泛。为何要舍弃面向大众呢。即使有砖头也是应该放在戏迷交流里,不是吗。
作者: 13761103973    时间: 2013-5-22 22:12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3-5-23 09:32
赞!
作者: 申灏    时间: 2013-5-23 10:21
本帖最后由 申灏 于 2013-5-22 21:30 编辑

“李颖是位女编剧。这一点也是第一次里面的1/N。
以前知道的沪剧界名编剧有文牧余雍和夏剑青等——不一一列举。为了夏编剧,我还特地编写了一个沪剧界虚拟人物谢剑青,当时称为小谢。
女导演则有最早知道的王育,后来还有另一位王老太太。
总之,之前还没有听说沪剧编剧女性,至少没有听说出了名的。”

沪剧界有过一个很有成就的女编剧是不应该被忽略的:59年大会串、至今已无可争议地成为沪剧经典的《雷雨》的编剧宗华就是位女性。

据《百度百科》介绍:
宗华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26年5月 (据说卒于1997年--申灏注)
民族: 汉族
原名顾秀华,浙江定海人。中共党员。1947年后历任上海少壮越剧团、玉兰越剧团、东山越剧团、三华越剧团、上海沪剧团编剧。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戏曲剧本《罗汉钱》(合作)、《星星之火》(合作)、《鸡毛飞上天》(合作)、《金绣娘》(合作)等。

百度百科这个词条,遗漏了《雷雨》这个剧本,是个缺憾。

沪剧《马兰花》,赵先生曾多次在沪剧网上提及,我还是少年时也极喜欢这出戏。这个从话剧改编过来的本子也是宗华执笔的。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5-23 21:25
回复 申灏 的帖子

可以去那里提醒百度加上。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