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致上海沪剧院茅善玉院长的一封信
[打印本页]
作者:
乙九丸
时间:
2013-1-13 17:28
标题:
致上海沪剧院茅善玉院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茅善玉院长:
您好
恕我冒昧打扰你,不好意思,见谅。
值此岁末年初之际,送走龙年,迎来蛇年,在我心中永恒的是沪剧,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请我把这最诚挚的祝福送给你,祝你沪剧艺术长青。
日前,我有幸受邀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观看了由茅威涛携原生代演员封箱巡演的大型越剧《西厢记》,这种在剧场内能感受到演员与观众间的气息交互与默契程度,此起彼伏的掌声,热烈酣畅的情景,令我心灵震撼,思绪久不平静。
这里且不说创建于1984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无数殊荣,誉满海内外的辉煌业绩,也无须介绍《西厢记》归为”诗化越剧”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已标志着艺术时代与美学追求完美结合的成果。就言我们上海本乡本土的沪剧剧种,与之相比,自感逊色,,纠结羞愧。这里除了有区域文化的限制,地方政府部门的不重视,沪语流失十分严重以外,还没从真正传承优秀文化与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高度去认识。沪语应从娃娃抓起,沪剧应从娃娃兴趣班抓起,为什么近年来上海戏曲学校,已有好几届都没能招到当地喜欢唱沪剧的好苗苗呢,记得您在一次电视专访中这样解释,这是当前大环境的问题,或许是市场经济冲击的客观原因。
我前两年曾去浙江嵊泗采风,见到过这么一个有趣的景象,当地人一到晚上,整个小镇的街坊邻里大红灯笼高高挂,几乎是三米一家、五米一户地拉起胡琴,敲着鼓板,男男女女聚在一起,唱开越剧,年龄小的只有4、5岁,年龄大的也有80余岁,在街上还能见到好几个亭、阁建筑物连成一片,众多戏迷在此演戏,众多观众在此互动,好一番戏剧兴盛的场面。我把此景曾告诉我的戏剧人士,老师与我的理解均为同辙,或许是浙江人普遍喜爱地方家乡戏的缘故吧,他们一天不唱越剧要比一天不吃饭还要难受。
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少不了文化的复兴。上海是一个经济文化发达的国际大都市,有着优秀人文与历史底蕴,传承文化,保护遗产也是当今时代赋予给这个城市的使命。振兴沪剧时不我待,繁荣沪剧须靠政府扶持,海纳百川学其先进经验,传承文化应尽快落到实处。本来越剧与沪剧是两个地方的曲种,有着不同的地方特色与不同的唱腔,各有千秋,没有可比高低之分。但我还是想从这次观赏越剧《西厢记》谈起,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一是演出高雅场所呈现优雅氛围,剧场内座无虚席且满堂喝彩;
二是观众来自各地,最远的来自香港和东南亚国家与地区;
三是观众年龄层也有明显区分,除了有耄耋老人外,还有不少是在读的中学生与大学生;
四是进场前会讲浙江话的年轻人不少,他们号称自己是铁杆戏迷,从浙江一路追来,放弃上班工日,不看当下两场不过瘾;
五是茅威涛携原生代演员封箱巡演的大型越剧唱腔韵味十足,旋律优美;
六是剧本如火纯青,演员阵容强大齐崭,戏装多彩靓丽;
七是上海电视台在第二天新闻联播中就报道了这次演出的盛况。
我真心期待上海政府部门能为振兴沪剧拿出新的举措,顺民心、顺民意是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传承与发扬优秀文化与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是上海必不可少的战略任务。但愿沪剧界不敢示弱,积极迎头赶上,要向好的兄弟戏曲剧种学习,吸取人家宝贵经验,备足粮草是上场获胜的先决条件,出人、出戏、出成果,是沪剧界向上海人民交上一份出色答卷的最好诠释,上海广大观众会时刻记住你。
最后,我想用”势如破竹”这个成语,结束书信。祝愿沪剧事业在您的领军指挥下,新的一年有新的气象,就像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用古言概括:”今兵威已震,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此致
敬礼
一个忠实的沪剧戏迷 乙九丸
2013年1月13日于沪上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3-1-13 17:53
楼主是在墻头上刷白水.---白说.她能听取你们的意见吗 .政府能重视吗?现在是大众推动沪剧轮子在前进.若干年后大众推不动了.沪剧必然会淘汰.希望能否变现实.要走下去看.
作者:
13761103973
时间:
2013-1-13 18:37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3-1-13 18:55
本帖最后由 娄江沙子 于 2013-1-13 18:57 编辑
如果,我说的是如果,沪剧院院长是华雯,或是王勤,或者别的什么人。那肯定是另一番景象了。
作者:
bhf888
时间:
2013-1-13 19:07
沪剧戏迷乙九丸这封写给茅善玉院长的信,写得太好了。写出了沪剧戏迷的心声,期盼,焦虑和热忱。同样面对当前戏剧市场,同样是地方剧种,难道上诲沪剧院缺各类人才吗?我想不可能吧?主要还是缺市场运作的办法。望茅院长在百忙中能看一下乙九丸的这封信。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3-1-13 19:24
戏迷真是急.盼沪剧早日兴旺.
作者:
bhf888
时间:
2013-1-13 19:26
作者:
鸣鸣
时间:
2013-1-13 20:49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3-1-13 21:09
兴旺,谈何容易,首先领头人出于公心,一切以我为主,头排我来,重戏我来,一定完蛋,难道人才这有一人,尊重别人,放手群众,才能多出人材,沪剧可兴旺,沪剧有好多老师改行,为啥??真不懂?难道群众容他她们不得,唉,天知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3-1-13 21:10
作者:
滩簧
时间:
2013-1-13 21:56
“从娃娃抓起”是政府的事情,如果会唱沪剧的孩子考试可以加分那就好了。现在谁家愿意培养孩子去唱戏,就连沪剧票友也不一定能从自己做起。
作者:
福星
时间:
2013-1-14 00:12
作为沪剧的领军人物,相信矛院长比你更急.这次看了沪剧院演出的《敦煌女儿》,年轻的演员很多哦~他们的舞姿也很美~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3-1-14 08:21
赞同!
作者:
3141595243
时间:
2013-1-14 09:11
有心情,热情加激情就一定能把事情办好
作者:
天意
时间:
2013-1-14 10:04
看了这封信以后,颇有同感,希望作为沪剧的领军人物茅善玉能看到,有这么多沪剧迷在期待着沪剧能东山再起重振雄风!
作者:
石头
时间:
2013-1-14 11:35
和沪剧新迷同感!
作者:
香山雅仕
时间:
2013-1-14 12:03
沪剧要走大众路线才能有生命力,要演大众喜欢看的戏才有出路!
作者:
香山雅仕
时间:
2013-1-14 12:03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3-1-14 12:30
支持楼主的观点。
在百姓的心目中,都有一杆秤,沪剧能不能再度兴旺,就看政府文化领导部门是不是真正有所作为,是不是真正站在上海是个国际大都市这个文化高度来看待沪剧。
作者:
jiaqiang
时间:
2013-1-14 13:15
不同想法,不同观点和建议进行互相交流,有利于促进沪剧事业。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3-1-14 13:48
作者:
ffdsdwe
时间:
2013-1-14 14:59
沪剧真的要
作者:
liuwei1726
时间:
2013-1-14 16:29
坚决支持楼主的观点,假如中考或者高考会唱沪剧,可以加分的话,我想许多家长会送小孩去学的,哈哈哈,开个玩笑。
作者:
xiangsheng1947
时间:
2013-1-14 16:32
不光茅院长要看看这封信,韩正市长也要看看,听听市民的心声啊!
作者:
吴越
时间:
2013-1-14 16:53
写得好!值得有关领导深思。
作者:
双王今易木
时间:
2013-1-14 17:07
表达了一个良好的愿望!
作者:
taoshunying
时间:
2013-1-14 21:53
望有关领导深思,唉!
作者:
阿杜
时间:
2013-1-14 22:37
院长大人能看到这封信吗?恐怕此刻她正坐在麻将台上吧?
作者:
叮铛铃
时间:
2013-1-14 22:57
支持!
作者:
tsh328
时间:
2013-1-14 23:10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1-14 23:29
向好的兄弟戏曲剧种学习,吸取人家宝贵经验,备足粮草是上场获胜的先决条件,出人、出戏、出成果,是沪剧界向上海人民交上一份出色答卷的最好诠释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1-14 23:32
发挥一下,把滩簧的原话——现在谁家愿意培养孩子去唱戏,就连沪剧票友也不一定能从自己做起。——改为现在谁家愿意培养孩子去唱戏,就连沪剧演员也不一定能从自己做起。
由此可见,沪剧之家是多么的不容易。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1-14 23:38
年轻的演员很多哦~他们的舞姿也很美~
——如果这样子,不是喧宾夺主了吗
作者:
钱玮
时间:
2013-1-15 01:20
看了这封信,既有同感,又有不同的意见。一是给茅院长的这封信,是为传承非物质文化的一封倡议书,作为普通的爱好沪剧的人群也是非常焦虑;二是茅院长自从成为沪剧领军人物后,已经在努力改变现状,70、80、90后,都有沪剧接班人,已经不容易;三是这封信的作者是受邀观看越剧,而不是自费,是值得推敲的。自费观看沪剧的普通爱好者更有发言权。这封信可以对茅院长说,同样可以对上海越剧院李院长说,更可以对上海评弹团秦团长、上海滑稽剧团凌团长、上海京剧院孙院长等说;四是只看到《西厢记》等演出的优点,没有谈到振兴沪剧的举措。
作者:
灰烬
时间:
2013-1-15 22:37
茅有那个雅量吗?
作者:
婉君
时间:
2013-1-15 22:52
作者:
郑经祥
时间:
2013-1-16 09:59
写得好!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作者:
薄薄
时间:
2013-1-16 10:13
顶楼主
作者:
jinli2046
时间:
2013-1-16 10:56
说得好!
作者:
jinli2046
时间:
2013-1-16 10:58
作者:
永世爱华
时间:
2013-1-17 15:07
作者:
weiminshi
时间:
2013-1-17 17:09
讲得太好了,分析得也透彻。问题是茅院长及她的同仁,包括她的领导。能否抽时间来看。看后有无思索。思索后有无对策。有了对策后能否实施。实施后有无效果。效果不明显能否改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短期确很难有实质性改观。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个攻关项目来做。急功近利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想不作出些牺牲个人的名和利的实质性的,甚至吃力不讨好的努力来。是无法有攺变的希望的。茅院长及同仁们想可能忙碌了一大阵。效果又没什么体现。我们自己牺牲了不少。但已到退休的时候。乘现在还能卖座,自己多显露一下。这项工作让后面人来做吧。这企不成了皇帝不急,太监倒是急煞了。几句拙见。但願能引起社会上关心的人士深思。抛砖引玉吧。大家畅所欲言。
作者:
芸倩
时间:
2013-1-17 19:57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3-1-17 20:27
楼主说出了我们万千沪剧戏迷的心声!不过,现如今我们的沪剧是不能喝越剧同日而语的!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3-1-17 21:04
本帖最后由 仙人球 于 2013-1-17 21:06 编辑
回复
weiminshi
的帖子
“但已到退休的时候。乘现在还能卖座,自己多显露一下。”一言道破天机,此人也就这么点觉悟了。其实我们能不能再展开想一想:沪剧的发展真的只能依靠上海沪剧院吗?从宝山的“挑山女人”和长宁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两出戏来看,一个是原创沪剧现代剧,一个是新改编的传统剧,他们的共同的现实意义都道出了沪剧事业发展的方向,同时都得到了广大戏迷的支持。所以说不破不立,只有破才能立,我们何必再把过多的注意力去看我们已经不愿意再看的东西呢?究竟谁是沪剧的领军人物,不是官方说了能算的,更不是那个院团说了算的,只有群众说了算,因为,在群众的心中早已有了一杆秤。
作者:
沪剧吧老迷
时间:
2013-1-17 21:56
本帖最后由 沪剧吧老迷 于 2013-1-17 22:04 编辑
大实话,深有同感!
就看看沪剧院的网站吧,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作者:
风雨同舟
时间:
2013-1-23 16:15
这封信写出了大家的心声,楼主较客观、实际地分析了当今沪剧发展的现状,但愿这封信能引起地方部门领导真正重视与推出新的举措,也诚恳期望茅院长在百忙中好好阅读这封信,历史赋予给这座城市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与精华,同样时代赋予你肩挑沪剧发展与培养沪剧新人的责任。感谢楼主情真意切地关注沪剧事业的发展。在沪剧网能看到这样的好文章实在令人欣慰,谢谢楼主。
作者:
邵国鑫
时间:
2013-1-23 16:58
这不能怪茅院长这是体制问题,沪剧院是国家编制一只戏不出工资照发。区级剧团是自负溋亏的你不出新戏没有票房工资发不出国家不贴一分钱。所以沪剧院不出新戏有饭吃区级剧团要生存必须出新戏所以要改革大小剧团一致对待,形成竞争机制才能出人出戏。沪剧才有生气才能振兴。
作者:
风雨同舟
时间:
2013-1-25 17:33
回复
邵国鑫
的帖子
这封信没有把责任归结到茅院长身上呀,你说得对,是体制问题,还有政府部门重视度不够等等因素,写信者观点也很清楚呀,总之,让茅院长读读这封信还是有必要的,可能会对她有启示或有提醒吧。我们还是要谢谢楼主。
作者:
小苏州
时间:
2013-1-25 17:57
唉!怒其不争、哀其无能,看来好演员不一定能当好领导哦!
作者:
邵国鑫
时间:
2013-1-25 19:40
回复
风雨同舟
的帖子
同意你的覌点
作者:
乙九丸
时间:
2013-1-30 08:37
回复
邵国鑫
的帖子
没想到,笔者写的这封信会在网友中引起一番热烈的讨论,从中体察到了广大戏迷与网友热爱沪剧、期望沪剧振兴与发展的心情,也令笔者十分感动。有人担心茅院长会看不到这封信,我想,看到或看不到不重要,重要的是茅院长能否起到自己的积极作用、发挥最大能力,事关沪剧振兴与否,相信她会从领军人物的角度与位置思考问题,期待政府部门支持沪剧事业的发展。我想,她一定能做到的,我们同样理解茅院长的辛勤劳动与付出,也要感谢她,全市沪剧观众不会忘记她的。
中国沪剧网办得红红火火,远播声名,有很好的口碑,这是不争事实。我想茅院长一定会在百忙中也会上上沪剧网,了解沪剧动态,倾听网友心声,当然,笔者也真心希望她经常到中国沪剧网做客。谢谢。
作者:
俊姿难忘
时间:
2013-1-30 14:08
去年十一期间,写过一个关于茅院长艺术纵横谈的帖子,几千字,结果被删掉绝大部分。
作者:
风雨同舟
时间:
2013-1-31 12:16
俊姿难忘网友,中国沪剧网开辟戏迷交流栏目很好呀,就是为了交流,只要是正义的,善意的,积极的,向上的,都可以发表本人观点呀,没必要闷在肚里呀,哈,你说呢。
作者:
zyh
时间:
2013-4-5 14:30
希望茅能回应一下,少打麻将啦。
作者:
chentianyunmama
时间:
2014-8-2 20:58
今天时2014年的8月2日,无意之中点开了这个帖子。我非常的激动,那是因为我的偶像之一茅善玉院长做到了信中所说的几件事:开班儿童沪语学习班,给年轻的一代机会成长、沪剧电视大赛、、、、、、这些天逸夫舞台的演出就很好的诠释了茅茅是个好院长,在她的带领下,沪剧势必将开创新的局面。
至于说机会的话我想不是她不给别人,而是确实她和孙徐春老师的唱腔和表演是无可替代的,我在家听了几个版本的演唱,还是最喜欢他们的唱腔。沪剧本来就不景气,如果不靠名角,就更难出票了吧!这次2014年7月28日的演出我就是奔着她去的、、、、、、
作者:
风雨同舟
时间:
2014-8-4 18:35
谢谢楼主写出如此诚恳与清新的文章!我们已感受到沪剧院这两年正在向培养沪剧新人花功夫,付出努力!有目共睹,可喜可贺!相信茅院长有气度有能力起到传帮带作用,大家感谢你!
作者:
2yd
时间:
2014-8-23 11:36
本帖最后由 2yd 于 2014-8-23 12:44 编辑
振兴沪剧必需解决二个思想认识问题:一是传承与发展的问题,现在的情况是传承做得可以,老戏段子一遍又一遍地唱,老唱腔老流派依然独占江湖,老听众还很自得其乐感觉良好。但只传承就无生命力,观众队伍逐渐老龄化和数量减少。发展这块做得很失败,新剧不但少,还不讨人喜欢,剧情、唱词、唱腔抓得住人心的稀见,沪剧就冷寂下来了。二是‘主旋律’定义的阐述问题,沪剧主管人员倡导编演歌颂剧,认定非歌颂剧都不是主旋律,他们不明白发现问题、介决问题的过程是社会前进的主旋律,不提倡演 ‘提出热点问题后解决热点问题’ 的新剧,他们只给歌颂 ‘没问题’ 的新戏发奖金发奖状,于是新戏都是歌颂剧。他们好象都不认识习大大,对严重的腐败现象视而不见,不知道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联的道理。戏曲是一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的艺术表达形式,脱离现实就无生命力,认识的偏差导致沪剧的衰败。
再次呼吁希望编演二个新沪剧:1.赵杨先师的爱情人生,重点描述杨派唱腔的形成过程,这个新戏重点表达沪剧之美与爱情之美。 2.某贪官的悲剧人生,重点描述好人如何渐成坏人,这个剧重点表达沪剧的醒世能力。这二个新剧若能面世,其推动沪剧再辉煌的能力肯定大于挑山女人与小巷总理。
作者:
风雨同舟
时间:
2014-8-23 16:35
赞同2yd先生观点,时下好像由政府买单,定向创作或演出的戏,不管艺术是否成熟,先定好戏没商量,还可以摊派演出专场,至于其它的现代题材的创作戏,因为投石无路,没有赞助商的支持,演出团体就不感兴趣,冷落了好多题材的感人戏,艺术贵在创新,如果都挤在同一条道上,不仅会撞车,还会雷同,对艺术的创新也不利。不知大家以为如何?我也感谢楼主的好文章!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