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标题: 书面语怎能替代琅琅上口的口语啊 [打印本页]

作者: 上海小步    时间: 2012-12-17 09:06
标题: 书面语怎能替代琅琅上口的口语啊
本帖最后由 上海小步 于 2012-12-17 09:45 编辑

-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貌似简单的提问:“沪剧新戏你能听懂唱词吗?”,提得好。这不是选择题,“能”或者“不能”,还真是有说头。楼主问题提得好,跟帖的内容,基本意思表达都很明了,我也这样看。  老一辈艺人的文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没有读过书,但是,他(她)们有着丰富生活经验、扎实的演唱基本功、各种场合的演出机会······至今,虽然年纪都八、九十岁高龄,还是真叫后辈佩服:记得在“兰心大戏院”的“江浙沪滩簧交流活动”时,登台演唱都是满堂彩!我对许多折子戏的内容都不熟悉、从来没有听过,但是老演员咬字、吐字十分清晰,听得非常清楚,真是唱戏、听戏、看戏的享受。想起现在的演员,有几句唱词流传甚广,我怎么都想不明白演员是这么唱的:《昨夜情·沿竹林》里“孤家屈辱的氛围内···”应该是“孤寂屈辱的氛围内···”、名段金曲卡拉OK3里的《寻娘记·母女会》里明明白白的“为什么封封书信鱼潜雁落石沉大海?”,这里“鱼潜雁落”CZ唱成什么了?也许不知道这个成语典故?很遗憾,许多场合的大家唱也都会唱错?!还有《弹吉他的姑娘·情似江河水长流》里“全公社的知青都涌走···“”,其实,应该是“全公社的知青都调走··”,这样的唱词即使听懂了,也弄不懂!   我想,这一切是不是又和一代人的文化层次、基本的知识面都有些关系呢?真的,由于WHDGM的后遗症,对一代人的影响是······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2-12-17 10:34
赞同!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2-12-17 12:46
支持楼主的观点。学会说话,是一个演员的基本功。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2-12-17 13:27

作者: 乙九丸    时间: 2012-12-17 17:07
支持楼主的观点,沪剧唱词既要有本地化特色,又要有琅琅上口的语言,顺畅顺意,让人一唱就顺,一听就懂,这是对编剧与演员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了,观众看戏自然也能接受。
作者: 鸣鸣    时间: 2012-12-17 18:07
这有关文学的跟基是否扎实!
作者: 枫琴    时间: 2012-12-17 21:36
小步老师说得好!
作者: 薄薄    时间: 2012-12-18 10:48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12-12-28 15:38

作者: 叮铛铃    时间: 2012-12-28 17:32
支持!
作者: xiangsheng1947    时间: 2012-12-29 14:23
小步老师言之有理,有些唱词的误唱流传甚广,跟唱词的作者,演员及发行出版社的文化底蕴有关系。就“沿竹林”而言,词作者出版社没错,字幕明明是“孤寂”,但从演员口中怎么听或看口型,都是“孤家”。母女会的“为什么封封书信象雨淋落石沉大海”,字幕是这样写的,演员也这样唱的,原词作者是用“象雨淋落”还是“鱼沉雁落”这个成语,问题在哪里,不得而知,业余演唱更是照搬了!至于“全公社知青都涌走”,我倒认为“涌”字是很贴切的!说明当时知青成批成批地返城。也说明知青返城迫切心情,而不是三三两两地调回去!
作者: 小月    时间: 2012-12-29 16:02
讲的下下对  现在沪剧唱的多是普通话 不是讲 浦东闲话  悲哀啊 作孽啊
作者: 上海小步    时间: 2012-12-29 17:47
xiangsheng1947 发表于 2012-12-29 14:23
小步老师言之有理,有些唱词的误唱流传甚广,跟唱词的作者,演员及发行出版社 ...

要知道,马莉莉和丁是娥老师在沪剧电视连续剧《屋檐下的白玉兰》里,这一句是唱得对的:“···鱼潜雁落石沉大海···”
作者: 叮铛铃    时间: 2013-1-2 17:22

作者: 上海小步    时间: 2013-3-18 09:36
xiangsheng1947 发表于 2012-12-29 14:23
小步老师言之有理,有些唱词的误唱流传甚广,跟唱词的作者,演员及发行出版社 ...

沪剧小戏考P·76里的唱词应该对的,马莉莉在《寻娘记·母女会》和电视连续剧《屋檐下的白玉兰·母女会》里,唱的都是“鱼潜雁落”,口齿吐字十分清晰。
作者: 婉君    时间: 2013-3-20 21:17





欢迎光临 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